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2021-04-27 03:4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产品经理方法论》是一本由乔克•布苏蒂尔 (Jock Busutti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一):产品经理方法论

  到现在读到了第二章,有一些概念挺不错的,但是读到现在,感觉有些啰嗦,没有《极致产品》那么言简意赅。有些为了阐述某个观点,甚至举了很专业的例子,比如那个屋里的,飞行的。这些都是一般人不懂的事情。

  还非要凑够140个字,我不知道你这140是怎么来的,是通过大数据吗?

  能不能考虑下,有时候阐述某个观点并不需要那么长的字数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二):经验胜过理论

  这本书谈“方法论”是有点标题党的,并没有很成体系,到不了“方法论”的层面。也许做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理论体系,或者真的讲理论体系又太大而不当。书里面有很多实例,能给人很多启发,或者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把读者隐约的感觉明白的写出来。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假设,要核实” 。实际上不止这一章,很多章节都在说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要想当然的设计功能,不要成功的执行一个不合理的计划或者没有市场的产品。

  这本书提到了《精益创业》,读了精益创业觉得作者受该书影响比较大,也值得我们读一读。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三):痛点和最简可行产品

  痛点和最简可行产品这两个概念,应该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读者不妨花时间读完第二章。虽然说,这部分讲市场理论更多,但是,里面怎么用高保真原型测试最简可行产品的例子,还是非常有趣,有失败的案例,也有成功的。赛维格大张旗鼓的研发之后,在市场却获得了失败,难道说他们没有进行用户测试么,其实关键因素还是他们对用户和市场把握的不是很好。苹果公司用itunes作为ipod的原型机去测试市场,结果使得ipod上市获得成功,在于苹果公司用了更多的心思去了解市场到底接不接受数字音乐这一新事物。那么,末尾让咱们自己思考,为什么赛威格两轮滑行器失败了,而谷歌眼镜成功了。无独有偶,费心思的人总能取得成功。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四):一些摘抄

  1、周鸿祎做序:好的产品=刚需+痛点+高频;

  2、产品经理的职责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变化,首先这个岗位不仅要定义产品的愿景,还要了解产品的市场和目标消费者,并与产品团队合作,为产品增添创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进而宣讲产品愿景并用这股热情激励产品制造者;

  3、平衡三环:产品经理处于用户体验、企业需求和技术的中间,要努力取得这三环之间的平衡;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社交、商务和技术方面的多样技能,最重要得是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同理心并进行沟通;数据告诉你用户在做什么而非为什么这么做,不要受数据的诱惑而不去直接与市场对话并倾听市场呼声;

  4、找到用户的痛点:具体是哪些人有这样的难题会影响很多人吗?人们希望马上解决这一难题还是可以等等看?人们能自行解决该难题还是要由别人出面解决?这个难题究竟让人有多头疼他们愿意花钱解决吗?解决该难题的成本比难题本身的价值多还是少;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五):适合有经验产品经理的阅读的书籍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读起来确实需要一定的门槛(经验) 如果你是一名产品初级者或打算从事产品职业的朋友 我个人不建议先看这本书 毕竟有些概念和经历没有接触过是很难理解(体会)的。

  本书的价值在于:

  1.对于有一定经验的产品经理来说 本书确能够帮助他们总结并沉淀产品经验 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可以开拓自视野;

  2.对于那些产品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而言 本书可以成为他的随身笔记 时不时翻翻也能够获益匪浅。

  本书的不足:

  1.有些概念或者范例不知道是作者就像表达那样的含义还是译者的翻译水平,总觉得读起来有点奇怪(有些则不是很通顺);

  2.某些概念比较抽象,范例不多,理解起来也有点难度,尤其是对于没有相关经历的,读起来就更不知所措了;

  读书就像是品酒,不仅要喝还得会品,以上薄见是我读时的感受,日后若有新的体会,我也会不断记录下来。

  补充一张本书作者大头贴

  Jock Busuttil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什么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该如何平衡市场、产品和技术三者的关系? 为更好了解这个群体,带着疑问拜读了Jock Busuttil的【产品经理方法论】,部分笔记记录学习,主要是作者对产品经理的职位描述,平衡三环(市场、产品、技术),以及产品经理在更好跨部门协作的几个重点: Martin Etiksson对产品经理的职责给出了很好的描述:这个职位不仅要定义产品的愿景,还要了解产品与市场的目标消费者,并与产品团队合作,为产品增添创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进而宣讲产品愿景,并用这股热情激励那些产品的制造者。 从大脑的扇区转向分析的扇区,一个产品经理开始规划如何通过产品更新、设计和线路图将此愿望真正实现,然后从宏大的计划推到细小的微节,解决日常问题,与开发团队、设计团队和其他团队一起扫除产品上市的障碍,与此同时保持总体规划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并与市场和销售团队一起计划并执行产品发布。 这个职位就像转盘子一样,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行为,将关注点不停地在长期和短期之间,在大规划和小细节之间转换。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社交、商务和技术的多样技能,最重要的是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群体成员产生同理心并沟通。 平衡三环:用户体验、企业需求和技术 产品经理处于中心位置,协调用户(用户体验)、企业需求,以及现有技术是否能实现,三者之间不可避免的推拉行为 用户体验:这一环不仅包括用户体验团队,还包括目标市场——具体来说,就是倾向于购买你的产品的用户和买家的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他们操作的环境,以及他们体验贵公司与产品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如何设计产品特性来解决他们的问题。用户体验代表了外部世界及其需求。 企业需求:企业需求代表了公司的需求和抱负。(被用户使用,并认为是有价值,赚钱的,同时能维护其在用户中的口碑及其与投资者的关系,包括维护每天的正常运营) 技术:代表了技术和塑造你的产品的技术专家(技术的步伐是迅速的,产品经理需要站在最前沿,理解该技术的优势与劣势,他们会在产品创造中起作用) 平衡三环中还有点补充: 数据告诉你的是用户在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不要受数据的诱惑,而不去直接与市场对话并倾听市场呼声。(提及这块,想起上周老温还补充到,要去听用户的声音,尤其关注这些为什么不买你WHY NOT BUY的声音,过往多数企业往往关注大家为什么买) 好的产品经理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协作团队 你实际上在管理人,而不是产品 1. 你的产品的成功(和你自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很好地理解、理解,并影响其他人来帮助你,通常你不是他们的直接上级。 2.对于难相处的人,同情他们面临的挫折与挑战。归根结底,大多数人仅仅希望凭借出色的工作而被人认可。 3.开发人员是奇迹般的工作者,能将一个产品从愿景变为现实并让其看起来很简单。 4.好的设计师能将复杂变得简单而又深刻。伟大的设计师还将用设计之美震撼你的灵魂。 5.与市场营销团队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与其分享你对市场的理解,并用他们的专长来与市场进行沟通。 6. 销售是很难的,需要特定的心态。销售人员是受金钱驱使的,接受这一点并学着寻找互惠互利的最佳方式来与他们共事。 7. 管理他人时,应理解在不同的任务前,他们处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然后相应地调整你的管理方法。 8. 一次面对面的交谈胜过100封电子邮件 9. 记住偶尔需要说不(说的有礼貌且坚决)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七):产品经理方法论总结

  框架

  1.平衡三环

  用户体验、企业需求、技术

  2.找到用户的痛点

  别在一个不存在的市场里砸钱

  你发现的空缺市场中有真正的用户吗

  用户有购买动机吗

  产品对用户有什么用

  具体哪些人有这样的难题,会影响很多人吗

  人们希望马上解决这一难题,还是可以等等看

  人们能自行解决该难题,还是要由别人出面解决

  这个难题究竟让人有多头疼,他们愿意花钱解决它吗

  我们解决该难题的成本比难题本身的价值多还是少

  别把用户的欲望当需求

  区分产品的益处与特性:产品对真实世界有益吗

  特性无法让买家产生共鸣,只有益处可以

  不要假设,要核实

  用最简可行产品测试市场

  怎样取悦你的用户?--基本因素、期望因素、魅力因素

  魅力因素会变成期望因素,然后变成基本因素

  例如:iphone的触摸屏

  创造具体丰富的用户形象

  用户画像

  挖掘用户已言明或未言明的真相

  3.好的产品经理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协作团队

  开发人员

  设计人员

  市场营销人员

  管理上级

  汇报工作

  管理下级

  让人们选择去做你建议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去做

  4.产品经理最容易掉进哪些坑

  产品还没准备好,就不要急于发布

  别错失产品发布良机

  别天真地进入你还不了解的市场

  建立最佳情况、最糟情况、最可能情况案例

  失败在于各方沟通不畅

  学会从成功中取经

  用户没有准备好或不愿意升级产品

  你积累的“产品版本垃圾”早晚会让你吃亏

  要滚动每个版本的寿命

  第二张唱片的难题

  敏捷开发

  产品线路图计划能防止糟糕的表现

  用产品路线图来沟通你的产品计划

  如果变更路线,请告知相关人员

  通过模拟小失误来避免重大失误

  5.产品经理的时间管理术

  避免膝跳反射般地做决定

  用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来规划任务

  用截止时间来激励自己

  分解复杂任务

  学习应对认知限度之外的紧急状况

  同时执行多任务是自欺欺人

  避免过度分心

  要更聪明地、而非更卖命的工作

  关闭通知

  待在别处

  把令人分心的事情记下来

  处理邮件的4个D原则:删除、推迟、授权、做

  在正常工作时间工作

  工作、生活两不误

  克服拖延症

  要认识到什么会触发你的拖延倾向

  要面对它解决它

  庞大复杂且不确定的项目分解成许多小的、简单容易的、更容易描述的任务

  获取一项新技能时的学习阶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产品经理的特性

  1.有社交、商务、技术方面的多样技能

  2.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同理心并进行沟通

  产品经理的职责

  1.定义产品的愿景

  2.了解产品的市场和目标消费者

  3.与产品团队合作,给产品添加创意

  4.用热情激励开发人员

  发布产品流程

  1.先发布最简可行产品(MVP)

  2.收集市场反馈的数据

  3.决定是否需要后续迭代开发

  好产品的标准

  刚需、痛点、高频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八):如何做好产品经理

  

平衡三环

·从事产品管理并没有什么常规的途径。边做边学。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社交、商务和技术方面的多样技能——最重要的是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同理心并进行沟通。

  ·你拥有产品愿景,这个产品愿景必须鼓舞人心,激发动力,是公司里每一个人的指路明星。

  ·数据告诉你的是用户在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不要受数据的诱惑,而不去直接与市场对话并倾听市场呼声。

  ·产品管理的实践仍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关注这些基本点:理解你的用户和他们的问题,并用一个商业上可行的产品来解决那些问题。

了解用户胜过用户自己

  ·人们很少能读懂自己的心思,因此你面临的挑战是读出言外之意,区分什么是他们觉得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走出去检验你的假设,尤其是最有风险的假设——你可不想步“赛格威”的后尘。

  ·市场上出现空缺是有充分理由的。要确保空缺中存在市场,里面有活生生的人,有着一个普遍、急迫而又有价值的难题需要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而你可以帮他们解决,而且能赢利。

  ·人们需要足够大的动力去购买产品。问一下你自己:“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

  ·产品的价值会根据人们对它的需求程度而变化,而人们的需求随着时间也会变化。在用户最需要你的产品的时候提出支付要求。

  ·能够卖出产品的不是其特性,而是给真实世界带来的益处。问一下自己:“那又如何?”

  ·创造性地开展时间短、成本低而又容易的测试来检验你的假设。永远都要学习。

  ·在描述你的典型用户的时候,讲关于他们令人难忘而又相关的故事,在你的脑海在你的脑海里画出他们的形象。

你实际上是在管理人,而不是产品

  ·你的产品的成功(和你自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很好地理解、联系,并影响其他人来帮助你,通常你不是他们的直接上级。

  ·对于难以相处的人,同情他们面临的挫折与挑战。归根结底,大多数人仅仅希望凭借出色的工作而被人认可。

  ·开发人员是奇迹般的工作者,能将一个产品从愿景变为现实并让其看起来很简单。

  ·好的设计师能将复杂变得简单而又深刻。伟大的设计师还将用设计之美震撼你的灵魂。

  ·与市场营销团队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与其分享你对市场的理解,并用他们的专长来与市场进行沟通。

  ·销售是很难的,需要特定的心态。销售人员是受金钱驱使的,接受这一点并学着寻找互惠互利的最佳方式来与他们共事。

  ·管理他人时,应理解在不同的任务面前,他们处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然后相应地调整你的管理方法。

  ·一次面对面的交谈胜过100封电子邮件。

  ·记住你偶尔需要说不(说得有礼貌而且坚决)。

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微妙界线

  ·失败总有可能会发生:倘若整个产品体验中哪怕有一个环节失败了,也会毁掉一个完美的产品发布。在你准备妥当的时候再发布。

  ·不要跨出贵公司的核心技术太远。获取你所缺乏的专业技能。

  ·对你的商业案例的最好、最糟和最可能的结果采取现实的态度,注意利润空间不足这样的红色警报。

  ·有效的沟通,不论在内部还是外部,对于协调产品发布,确保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合适的人而言至关重要。

  ·预先准备和计划可以防止产品表现不佳。

  ·模拟失败,学习如何从失败中恢复,或者如何避免失败。

  ·一直都要学习,无论是从成功还是失败中学习。

细心管理时间

  ·你需要将注意力划分给眼前的关注点和即将来临的事情。

  ·通过练习,即便是最乱无章法的人也能学会自我组织。

  ·每个人最终都会用尽脑力。通过练习不熟悉的任务来降低认知负荷,以避免不堪重负。

  ·管理使人分心的来源是获取更高效的工作方式的关键。

  ·考虑一下你清单上的任务是不是紧急且重要的。

  ·花时间吸收更多的信息能提高你决策的质量;要避免膝跳反射般地做决定。

  ·截止日期有助于激励你完成重要的任务。向某人保证你将会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别让他们失望。

  ·使复杂的任务变得更容易掌控,可以将其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并明确是你还是别人最适合做这项任务。

  进步,绝不存在于变化之中,而是取决于好记性。倘若变化是绝对的,则不会留下进步的空间,也没有可能进步的方向:倘若经历没有保留下来,便如同野蛮人一样,永远停留在幼稚的阶段。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产品经理方法论》读后感(九):这还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产品经理的专业书

  这类书籍的内容,受作者资历影响很大,本书作者“Jock Busuttil是全球科技界炙手可热的产品顾问、演说家及作家,成立了产品人产品管理咨询公司”,通常对于这种“咨询公司”或“演说家”的头衔,我是有些排斥的,因为我觉得只有真正的实践者才能提供更深刻的观点,而转变为“演说家”之后,可能很多经验和观点只会基于原来的认知,很难获得新的深刻体会;而在阅读中,我很快发现我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在个人工作经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应该努力去寻求更多更深刻的案列去论述或分析,而书中在这方面内容太少,所以像赛格威这一案例会被多次举例。

  本书每章一个主题,内容是比较割裂的,所以我们就分开总结每章的评价。

  第一章:平衡三环——用户体验、企业需求和技术

  本章的精华也许就是“优秀产品经理的品质”;而关于本章的主题“平衡三环”,论述的相对浅显很多;

  第二章:找到用户的痛点

  该篇论述的相对比上章好些,毕竟主题比较专一;作者有提到“发现隐藏的问题正是产品经理的另一项重要技能”

  ——如何发现?如何培养这样的能力?作者并没有深入探讨。

  第三章:好的产品经理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协作团队

  作者从处理开发工程师、设计师、营销人员的沟通进行了讨论,给出的建议相对直白浅显,而后半章基本类似鸡汤文的内容

  第四章:产品经理最容易掉进哪些坑?

  个人觉得,容易掉进那些坑,可能和产品经理所处的行业或公司关系更大;本章提到的观点:“产品没准备好,就不要急于发布”——但从小米、特斯拉案例来看,并不是这样,真正需要 做的是管理好用户的期望和耐心

  第五章:产品经理的时间管理术

  是的,在网上找到的时间管理方法比本章的内容更好。

  通常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想要做些核心要点的笔记,于是我发现对于本书,我的读书笔记90%集中在前两章,而本书最精华的内容也许就是开篇周鸿祎的推荐序了;

  不过,即使对于周鸿祎写的推荐序,我也觉得需要有选择的思考,毕竟现在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如果以追求“高频、刚需、痛点”为标准,那么就会很快发现没有什么产品好做的。

  这本书可能适合打算从事或刚刚从事产品经理的朋友,而对于像我这种工作了十年经验的,在本书中很难发现一些闪光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存在于各行各业,每个行业对产品经理的能力侧重点不同,即使同一个行业,每个公司对产品经理的定位和能力需求也不同,所以我更希望看到的介绍某个行业的产品经理的需求、职责、经验;方法论固然重要,但只写方法论的话,很容易写成一本看起来很“卡内基”的书。

  正如本书里提到的一样,如果想要从事某个行业的产品经理岗位,最好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或者团队,并且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好用的方法论。

  .S.也许因为我太苛刻了,写完之后发现基本都是批评,其实市面上专门定位于 产品经理的好书极少,本书还是可以一读的。

  想必找到这本书的朋友多数是真正想从事产品岗位的,所以援引书中以下内容共勉:

  ----------------------------------------------------------------------------------------

  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 拥有快速学习能力很重要

  - 像海绵一样快速吸收、理解并保存信息

  - 是出色的听众

  - 是了不起的沟通者、调解者、教育者

  - 能关注宏大的规划也能关注微小的细节

  - 对于别人都不愿意去做的工作,并不怕撸起袖子亲自上阵

  - 可以让其他人冷静下来

  - 总是有备用计划

  - 拥有发现商业或者技术机会的眼力

  - 是天生的组织者

  - 有能力成功运作一个项目,但并不愿意被当做项目经理

  - 能够比其他人更好的推销其产品,但并不想被迫代替销售或市场人员做他们的本职工作

  - 能够优雅的接受负面批评,并且不断地寻求做的更好

  - 喜欢因为工作出色而得到认可,但很少征求别人的赞美

  - 认可自己的努力前,先认可他人的努力

  - 并不把困难当做挫折,而是将其看作改进的机会

  - 天生富有好奇心和兴趣

  - 不断验证自己和他人的假设

  - 试着在与工作不相干的某些事情上出类拔萃——比如烹饪、音乐或者掌握好几门语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