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純真博物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純真博物館读后感锦集

2021-04-28 01:0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純真博物館读后感锦集

  《純真博物館》是一本由奧罕.帕慕克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5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純真博物館》精选点评:

  ●我们应该避免说爱情,掉入语言的陷阱。拍成电影,会是很好的文艺片。

  ●如果说这就是真爱,那我可能还是无法接受这样方式的爱,但感情上的共鸣确是相似的。但愿我们和爱人一起生活在纯真博物馆之内而不是丢掉了爱人建了博物馆。

  ●帕慕克压根就不想美梦成真吧。因为「无望又希望,心碎又满足」的感觉实在太迷人。

  ●确切的说是读了一半决定放弃了。在读前一半的时候总是在想,无论失去了怎样伟大的爱情,也没必要完全自暴自弃吧。因为人生观相差太远,就算是抱着我虽然不同意你至少可以欣赏的观点,还是很难读完。

  ●其实这个板砖一样厚的故事我一句话就能说完:一个有恋物癖的富家子,一边跟白富美订婚一边玩弄穷女孩又动了真感情,之后不断偷窃有关该女的小物品达成自我安慰的故事。文风之拖沓跟俄罗斯人有一拼,这个版本还是竖排繁体字的,浪费了我不知多少好时光。扣!三!星!╭(╯^╰)╮

  ●感同身受

  ●罗里吧嗦的言情小说,落后琼瑶一百年,你以为你是老外咱们就读不出来了么

  ●帕慕克是用了多少耐心在叨叨絮絮地描寫這一個讓人覺得厭煩至極的愛情的呀!頭一次對他的書覺得疲憊。我覺得這本書看一半就好了,而重要的是,就算我要看隨著情節所發展的歷史事件,我也不知道它們真假與否。畢竟只是小說,前半部分真的很好,後半部分個人覺得太拖了⋯⋯

  ●功利主义不屑于读懂的书,浪漫主义的天然宿命。

  ●这本书再次告诉我们 喜欢就说啊 蠢蛋!!!!到头来 自己喜欢的人跟别人走了 难过的还不是自己 都失去了有意思嘛 不过主人公的爱情之痛可真让人难受

  《純真博物館》读后感(一):恋物癖的终极呈现

  台湾的竖版繁体让我和奧罕.帕慕克之间又架了一座桥。没想到这本书中简单的纯真快乐竟与厚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座纯真博物馆里的展品身后的感官体验着实让人震惊,一只故意藏起的耳坠背后是无数的对话和耳坠坠落那一刻的激情和心里的波澜。

  好吧,我承认,我也有着极强的恋物癖,发黄的纸张让我想立刻拥有真空塑封机把那一刻原影重现,可以以后细细体味;小猫身上的毛团让我的抽屉充满了她四处奔跑的空气,一切一切都要留下痕迹,否则就注定了要离我远去。

  《純真博物館》读后感(二):如何爱一个人

  凯末尔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得到了芙颂,然后是44天的缠绵。在芙颂失踪后,他用了一年去寻找她,从而叛离了自己的阶级。找到芙颂之后,他又用了七年半的时间去接近她。最后,他重新得到了她——但只有一晚。随后芙颂用极端的方式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凯末尔,建立了一座纯真博物馆,他住在里面,用一生去追怀、去纪念她。

  可我不禁要问:他真的懂得如何爱一个人吗?

  芙颂为什么会自杀?在她为他痛苦了八年半之后,能体面而名正言顺地嫁给他,难道不应该是她最值得幸福的时刻吗?她难道不因为能够摆脱贫困的家庭,步入上流社会而愉快吗?不,芙颂一点也不为此快乐。

  她在乎的是在学车的时候,教练不要把她当成一个妇女而贬低她;她在乎的是在办护照的时候,官员不会因为她的“离异”档案而诘问她,怀疑她;她在乎的是当她怀抱着电影演员的梦想的时候,凯末尔能够真正帮助她的梦想成真,而不是用虚与委蛇的方式暗中阻碍着她;她在乎的是凯末尔的母亲能够不把她看做一个“穷亲戚”,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乎的是凯末尔对她做到真诚不欺骗,而不是用一个个美丽的谎言来安慰她。

  可是凯末尔却不是这么做的,他一意孤行地爱着他的美人,甚至为她毁了自己的生活,但却不能滋养芙颂的心!

  芙颂不幸福。即使被爱着的时候,她也不幸福。她勇敢地与凯末尔“走到最后”,跨越伊斯兰国度的禁忌,甚至特地等到18岁生日的那天——为了不让凯末尔担负罪名。而凯末尔也似乎对这一点充满了感激和爱慕,他可以在七年半相处的时间里不再对她有任何的肢体接触,他可以让爱情变成纯粹的精神享受,他几乎变成圣徒了!——但这依然没有挽回芙颂渐渐死去的心。她不需要这样被爱着,她不需要像她的金丝雀柠檬那样被观赏、被精心呵护,她需要的——自由、独立和爱情,全都离得很远。

  于是悲剧便发生了,而且凯末尔最后对芙颂说的那些话也是不应该的,他如果真的爱芙颂,怎么能说出那样的话呢?一句话也是可以伤透人心的。只要一句就够了。

  我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的后面三分之二(前三分之一看得非常投入,写的也精彩),看后半本书中凯末尔那七年半不断重复着的作客、拜访、对芙颂的眷恋。看作者如何把伊斯坦布尔的零零总总的细节,把那个时代发生的大小事件、把每一个普通土耳其家庭的生活场景铺展在眼前,与其说这是为芙颂建的博物馆,不如说是为伊斯坦布尔,为那个年代所建。

  但是对于凯末尔,我始终不认为他懂得如何爱一个人。

  《純真博物館》读后感(三):读后感

  

《纯真博物馆》这书,是当时计划着去土耳其的时候买的。

计划一直在脑子里,还没来得及落在纸上,新冠便席卷了整个世界,书,便也一直丢在了书架上。

故事的梗概一直都是清楚的,这大约也是我一直没有翻开它的原因之一。直到最近,这个故事的轮廓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

读前一半的篇幅,沉浸在凯末尔的思念和情绪里,我仿佛与他是一体的,我切身地体会着他所经历的等待,痛苦,还有嫉妒,以至于我需要不断停下来吸气,站起身来踱步,怒锤自己的胸口,不断地给自己倒上一杯红酒。

此时我只能想到爱:爱并非人们常说的没有原因,但它确实缺乏理性;爱情的开端可以是各异的,但失落的痛苦,又似乎大抵相仿;我们总是先读到爱情小说,然后再见到爱;嫉妒是爱最有力的证明......

我钟爱帕慕克对嫉妒这种情绪大段大段的,事无巨细的描述。在凯末尔失掉芙颂的日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值得嫉妒的,不管财富,年龄,阅历,眼界;所有的人也都是可以被嫉妒的,无论陌生人,下属,朋友,还是亲人。

我绝不会去指责凯末尔失去了理智,只是他的理智在他所面对的问题前,如同蝴蝶面对沧海,飞不过去,又怎能去责怪,怎能去不理解。所以我同样理解凯末尔由恋人到恋物的转变,因为回忆,回忆是他唯一真正抓得住的东西。

读至中段,在别处看到另一句话,道出了一切的核心:“大多数的爱情都是自恋的。”

这句话不仅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凯末尔的爱情,还残酷地粉碎了许多恋人,尤其是失意者们自行编造的幻梦与自我感动。

如林夕写词,多显卑微,字里行间的姿态低到了尘土里,引起共鸣无数;他又写“要别人怜爱,先安装一个药箱”,劝人要相爱必先自爱。词美则美极,细想却缺了说服力:所谓的卑微和长情不过是恋人或是恋而不得者为自己绘的一张肖像,立的一尊木偶;他们太骄傲,太嫉妒,太怨恨,太在乎,才会共情于这样的词作;他们从来是自爱的,自恋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不惜自毁。

我是自大了,前一段的“他们”不妨都写作“我们”。

而凯末尔的情感,从那个公寓开始,直到最后纯真博物馆的建成,无论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抑扬起伏,也不过如此了。

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芙颂的心里在这几年间究竟经历着怎样的起伏?她是否真爱凯末尔?第二个问题我在她最后开车撞树时终于得到一个相对肯定的答案,但前者,我却怎也想不明白。

芙颂从小到大有过太多梦想,她也为此努力过,从最开始选美比赛,到为了高考学习数学,到追求凯末尔的爱与承诺,到成为一个电影明星,到再次争取凯末尔......她总是尽了全力,但无一例外,她都失败了。她唯一做成的大事,或许也是唯一一件她周身的人愿意放手让她去做的事情,便是拿到了驾照,学会了开车,难说这不是宿命。

她事业上的失败的众多缘由里,相当重要的一点是来自家庭的“保护”;而情感和家庭上的失败,当然更直接来自于她所爱,还有爱她的人。她用怎样一份心魂面对这样一份挫折,我怎样也想象不了。

还有,许多东西,看似只是因为运气,比如那枚蝴蝶耳坠的失踪,但谁也看得出来,即便凯末尔在第二天就还回了那对耳坠,事情并不会变得不一样。

但凯末尔到最后也没能在回忆里提到芙颂这可能的失落,或许芙颂的母亲懂一点,但她也选择将其忽略了。

事实上,芙颂在书里作为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时候却都只是出现在凯末尔脑海中的幻想,对于真实的她,我们能知道的少之又少

若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若茜贝尔和凯末尔婚前的行为不会被认为是不齿的;假若订婚后毁约不会成为一桩巨大的丑闻;假若选美比赛不会被认为是下流的;假如电影行业公开,阳光且自由......这一桩悲剧能否避免如此惨淡收场,谁也给不了一个清晰的答复。这些假设背后,则是土耳其的近几十年来动荡的政治等我不太熟悉的话题,还有童贞,电影审查等我绝不陌生的话题。

而这些假设之所以会被提出,则是土耳其身处欧亚之间,经历着多种思潮的冲击,在传统与现代中不断挣扎的结果。这个矛盾,我同样是熟悉的。

这些事情,凯末尔并非真不明白,但他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爱里,我羡慕他,因这世上,唯有爱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

诚然,那是自恋和自我感动,但归根结底,这两者与爱并不冲突。

  《純真博物館》读后感(四):百炼钢和化指柔

  互联网样样都好,但久了就会让人养成无法全神贯注的毛病,想想最近事儿真多:首先是工作上的破事一堆,还是至今没有搞完的论文,明明都是些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情,但总也做不好毕其功于一役,任凭事情拖沓到不能不做的最后一个晚上,才勉强打起精气神。

  可我终于还是开始一件本没打算做的事——写一篇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的书评,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放着那么多事情不做而去做这么件不合时宜的事情,何况,开始读这本书时简单憋屈的不行,几次都想扔掉。为什么会继续看下去,我自己也不明白,名气肯定不是原因,快到不惑的年龄了,渐渐开始奔向随心所欲,所以,还是因为和我有缘吧。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书读完的时候是在前天早晨的公交车上,我当即便明白必须写的什么了,否则,也憋屈的慌,真是自己折腾自己。

  我内心很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超越平凡,每每看到那些充斥眼球的“最美”“世纪”“史上”就会想着难道那些编辑成天看到这些文字不恶心吗,但如果让我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我发现下意识的马上堆砌出一堆流行语,什么高帅富,萝莉,人妻,当然,还有纯真的爱情,史上绝对正卡且站街感极强的流行语啊。好吧,谁也别装天真,与其苦思冥想惊世骇俗的文字,还不如先这样概括吧:

  高帅富在门当户对的结婚前夜看上了美丽且多情的穷亲戚小萝莉,第三天便搞上了床(这点有点对不起希望看到纯情版琼瑶戏的主顾,此书书商给的卖点是情色),始乱终弃后小萝莉人间蒸发,八个月后变身人妻,高帅富变身纯情男开展了一场长达八年的逆袭,坚守等待并终于抱得美人归,可惜功成身退之夜美人香消玉损(韩剧编导同声谴责帕慕克抄袭),高帅富从此洗心革面,进入眼下最热门的收藏界成功转型为私人博物馆馆主。

  以上是申江导报版的书评,如有雷同,不属巧合,但我放弃一切权利,任凭择取。因为,我还想再换个角度写一篇。

  作为电影和书的始作俑者,编剧和作者的终极目标都在尽力给观众或读者营造起一种代入感,本书是第一人称的作品,书中的“我”天生贵胄家财万贯,与其订婚的美新娘又是巴黎索邦毕业且家产殷实,天生一对地成一双,所以当“我”一下子泡上了穷亲戚芙颂,虽其也有沉鱼落雁之容,但由于很快进入床戏,即便作者用“我”的角度开始描写“我”逐渐开始迷恋芙颂,但作者在全书的五分之一处将情节迅速推进到一个里程碑环节“订婚”,一时间只看到顶级酒店,商贾巨流,觥筹交错,一场异常盛大的土耳其式的婚礼秀成功上演!

  订婚之前,“我”曾经幻想着结婚后尽享一妻一妾的齐人之福,但订婚后,芙颂消失了,“我”悄悄的寻找她,但总也找不到,“我”的心情逐渐沉入水底如深海长眠,即便新娘那般的可人、贴心,但最终与新娘解除婚约,自我放逐。

  八个月之后,芙颂浮出水面,等到“我”拿着鲜花和礼物来到了她家,,她指着旁边憨厚的小伙子向“我”介绍:这是我的先生,注意,此处已刚刚到全书的四分之一处。

  作者下面那句话令当时作为读者的我小宇宙瞬间崩溃:之后的7年10个月,2864天,409个星期,“我”到芙颂家1593次,近距离与心上人及她的丈夫亲身接触,一起吃饭,看电影,上酒吧,准备拍电影(芙颂的丈夫是导演,“我”作为投资方,电影还很成功)。同时,“我”以爱情的名义顺走了一切与芙颂有关的东西,从盐瓶、发卡、烟灰缸、耳坠、钥匙到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以及4213个烟头!

  天下居然有这等贱人!

  这是作为读者的我的第一想法。我瞅着还没有看的四分之三的篇幅,一边上豆瓣想争取后援团。果然,夺目的一篇书评名为《明明是贱人博物馆好吗》,英雄所见略同,真是说出我的心声;当然也有这种标题的《活过,爱过,写过》《如果爱情只能存在于内心》,豆瓣果然是装B大本营。 我从不待见装B货,任何人,任何作品,首先要真,说人话,做人事是起码的原则。喉舌台就有不少装货,柴*算是最会装的一个,书的方面,那么什么《西夏旅馆》的算是一本,还梁光头推荐呢,翻没几页就被我扔一边去了。

  但既然看着那么添堵,为什么我始终没有放弃直到看完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我发现写书评有个好处,有时作者刻意营造的气氛,刻意想让你深入局中,但这种“企图”被写书评的人识破后,书评者总有点得瑟的感觉,但更多的是,想找到作者,和他探讨一下是否如此,果然如心有戚戚则该浮一大白。

  根据普世规律,喜欢看小说的,以穷屌丝居多,当然,还要加上一小部分饱食终日的中产阶段,所以前文所营造的氛围和环境自然会让从没体验过上流社会生活的穷屌丝们产生以下想法:这个企图放弃上流社会生活的“我”也算是上流社会?太傻了吧,不就是玩了个把女人嘛,上流社会的男人嘛,谁没风流过,天天去平民窟泡一个有夫之妇,精神错乱了吧,要么,换我试试。

  所以才会有写“贱人博物馆”的哥们,不过,我们应该再看下去。

  从之后四分之三篇幅,也就是上文所说的“7年10个月,2864天,409个星期”,作者开始用他的如掾巨笔向我们缓缓揭开一幅巨型的伊斯坦布尔风情画,他开始带着我们深入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楚库尔主麻区域,“我在那些年走的路有时持续数个钟头,有时候长时间漫游——凝视商店橱窗、餐厅、半明半暗的咖啡馆、桥、电影院正门、广告、字母、脏乱、泥泞、掉落在人行道上黑色水坑的余地、霓虹灯、车灯、掀翻垃圾桶的流浪狗群——我便有另一股冲动,想回家将这些影像转换成文字,用语言表达这种幽暗的心灵,这种疲倦而神秘的不安”。“我”和芙颂以及她的丈夫,穿行在老城区的街道,露天电影院,电影院,酒吧,咖啡馆,一起聊天,谈电影,和人争论,争吵,你会慢慢感觉,上流社会与你渐行渐远,一个活生生的伊斯坦布尔却逐渐向你伸出它的怀抱。

  如果说书中之前的“上流社会”篇幅给读者营造的气氛是那种精英云集,高朋满座,富家子弟相互切磋泡妞心得的话;从这里开始,读者开始接触犹如是杂货铺,从电动剃须刀、罐头起子、雕刻刀及其他古怪且吓人的发明,大大小小的什物,仿佛细细碎的碎片,穿过时光缝隙,带领读者从1975年代的土耳其往后穿越,各种的历史事件,读者们开始深入从高不可攀的上流社会转向另一个更加接地气的伊斯坦布尔,也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我们无比熟悉的那种社会环境,当看到“我”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我”和家里的司机赶在deadline之前向家里飞驶时,感觉却要比流连在别墅和酒店里的“我”更加使人亲切。

  小说对细节的刻画尤为注重,“她”穿什么衣服、涂什么指甲油、吃饭的样子、弹烟灰的动作、“眼神穿透电视机停留的地方”、“疼痛最剧烈的起点位于胃的左上方。疼痛加剧时,会立刻蔓延到胸口和胃之间的地方” 正是这些惊人的细节所营造的情感让我一直没有把这本书仍在一边,那种凝聚着“我”对芙颂的苦恋,以及作者对伊斯坦布尔的许多情感,如果一路读下去,则将终究成功传导到读者那里——“我”,凯末尔,一个上流社会的公子,经过8年的苦恋,变成一个为了平复自己爱的痛苦,收集起心上人爱过的,甚至是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纯真博物馆”的“恋物癖”;帕慕克,一个作家,对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己所在的国家,自己身处的时代的情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你想追随,伸出手来犹如抓住一串泡影,五彩斑斓的泡影,飞逝而过。对不起,我也有点装B了,不装不行。

  本书是一本第一语称的作品,主人公看似是那个“我”,其实“我”所依恋的芙颂何尝不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迷,她应该是爱“我”的,但是在结婚的前几年,她也爱她的丈夫,一个小导演,她想当明星,一个星光四溢的电影明星,但她终究没有成名,她懊悔也很沮丧,怪她的丈夫也怪“我”,使她终究没有成为明星,这也最终导致她的死亡,芙颂的形象始终笼罩着一层薄雾,在一个始终承载着无法背负的厚重历史但又依然被强烈推向现代化的社会下的弱女子的命运,让人无限唏嘘。

  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贝伊奥卢区楚库尔主麻,有一栋铁锈红色的土耳其式三层小楼,门牌号为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老宅始建于1894年,小说中芙颂家族的宅邸——这就是帕慕克亲手设计、亲任馆长的“纯真博物馆”,九月底我就要踏上去土耳其的行程,本书中有一张作者提供的“纯真博物馆的”门票,希望我能在那里见到帕慕克所收藏了半个世纪的伊斯坦布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