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2022-03-11 15:1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精装版)》是一本由齐邦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一):国,家,人的命运

  一段国破动荡的历史,一个荣辱沉浮的家族,一个书香门第的女子,时代裹挟着每个人,翻滚在巨流中,命运主宰着生与死,顺和逆,更多的人就此消极,沉溺,淹没于历史。齐邦媛其实是非常幸运的,虽然成长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时光中,但父亲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的支持和关爱,让她成长为独立,坚韧,富有思想和文才之人,虽然与爱情擦肩而过,生死相隔,但最后还是成家立业,并得声望和名誉,最令人羡慕的是,能跟自己的理想共成长,并发展成事业,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二):“台北人”们

  先矫情一下。

  读书真的是一件非常私人而且机缘巧合的事,于千千万万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且触动内心。不知是有缘还是无缘,读研的时候同窗曾将此书作为生日礼物相赠,那时看到题目和厚度,以为是一本描写大家族兴衰史的书,迟迟未提起翻阅的兴趣。后来毕业、工作、结婚,这本书从母亲家搬到了二人小家。因新家刚装修不久,书柜门敞着,一个夏天之后便发现有些书沾满灰尘、污点斑斑,索性扔了其中最旧最脏的、最不喜欢的几本,《巨流河》便在其列。近来逛豆瓣“个人阅读史十佳”,在浏览为数不多的几篇帖子后发现至少三篇都将此书纳入十佳,忍不住翻看简介,惊喜发现这题材是我喜欢的类型,立即下载电子书,4天时间看完。

  矫情完毕,谈谈感想。

  看的台湾版本。抗战章节五星,其他四星。抗战是我看得最认真、一字不漏、哭得最多的部分,虽大历史早已熟知,但亲历者所描述的细节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当看到沙坪坝、南开中学、歌乐山、小龙坎、杨公桥…熟悉的名词在作者笔下出现,由她的经历去了解这些熟悉名词背后的历史,再将那些跃然脑中的画面与现今的样子相对比,亦或感慨亦或伤怀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一次一次热泪盈眶。印象最深的是重庆大轰炸时的千人大合唱,同样是唱《义勇军进行曲》,和平年代学生唱歌合唱可能只是一种仪式、一次表演,而笔者他们的合唱是不屈、是生命。在单位午睡的小沙发上看这一段泪如雨下。

  文学部分特别是外国文学,由于自己文学造诣不够,没有特别感想。

  一直对白先勇先生讲述的“台北人”们感兴趣,对那一段历史感兴趣,无关政治,不过普通人因一个选择便从此人生截然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三):如此愉悦,如此苦恼,如此奇特--《巨流河》有感

photo by 楚汐

  都说人与书之间的缘分,一如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也是极需一种恰如其分的时间感,所谓的恰当的时间里遇见了一本合适的书,那么读来便只有酣畅淋漓四个字。而这,便是我看完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后的第一印象。

  其实这本书看完有一周多了,我却迟迟拖着不敢写读后感,实在是不知从何下手。

  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在晚年,身心得以舒展安放的时光里,用了五年的时间,重新回忆那满是病痛、灾难与辗转波折的一生……她说,“我惊觉,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

  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在我读到的那一刻,也忍不住随之惊觉,那我呢?小半辈子走过来,那些或记忆深刻,或隐约印象中的人和事,即便谈不上 “不能不说”,也总还有几分 “不妨一说” 的乐趣,怎么就不能也花点心思写下来呢?

  我们该庆幸,处在这样一个和平且自由的时代,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这无疑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不幸:

太过安逸的生活,让我们也越来越放纵自己每日的得过且过……碰见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分分钟都能你一言我一语的各执己见。生活太顺遂了,于是各种 “作” 法,你方唱罢我登场,无关乎年龄,无关乎性别,无关乎场合……(这一刻,脑海中飘过的不是一群乌鸦,而是…...电视剧《都很好》里的苏大强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四):他们、历史、我的老师与我――齐邦媛《巨流河》

  前些日子,沈老师曾带同学们去游南京,说要研究民国学术就先要感性认识民国,南京就在脚下,他先带我们走一次。那天看了鸡鸣寺、城墙、豁蒙楼、史语所旧址、玄武湖、法桐、六朝柏、水杉……讲历史、赏景致,煞是有趣!也列举了其它让我们自己去的诸如牛首山、浦口火车站、夫子庙、栖霞山等等去处,推荐了王鼎钧的“回忆四部曲”、齐邦媛的《巨流河》等等要看的书目,还建议我们去图书馆翻民国旧刊物,学期末上交一篇游记,重点突出“昨日重现”的感觉。其实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直到最近读了书,把书中所述和脚下所走相联系,才惊觉这是一副猛药!不过也对,“昨日重现”嘛,不读书了解历史就没“昨日”,那还怎么“重现”? …… 我时常想,文学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跟我的人生发生共振,我便不爱她。我要让自己敞开、让自己流动起来,所以惯常拿书中人物的经历来酝酿,在心里演戏,来“同情同理”;也努力地在生活中争取不同的经历来积累人生经验,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文学。读《关山夺路》,我跟王鼎钧走地图、了解那段战争历史。读《巨流河》,我跟齐邦媛同喜同悲……书中战时南京的状况让人震惊,张大飞做出的身份后撤让我产生真实的痛,伴随着战争结束前后张大飞的死、丘吉尔的下台、罗斯福的死的叙述而来的诗篇“船长、我的船长”让我几欲堕泪。又风云人物齐世英的老、亲朋旧友的聚散离合,都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至此,历史真正到了脚下、到了身边,到了现实,想到牛首山上曾奔跑着张大飞、浦口站曾走着齐世英,街头巷尾曾饿倒过那么多人,那牛首山、浦口站、街头巷尾自然也活生生了啊。阔大的时空总是让人无限着迷,大时代下的脆弱又坚强的人们总让我产生悲悯和信心。我读一个人也常常读他身上承载的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感情的波折,因为由爱的愉悦和苦的悲伤交织成的人生,才是丰富、真实可感的人生啊。 另,非常感谢沈老师,他是继说出“我总以为在上学的时候当然就该用心读书”的葛飞老师和说出“课堂就是战场,我每来上课都是做好了搏斗的准备的”的李章斌老师之后第三位让我十分感动的老师。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五):人的一生充满了声音和愤怒,毫无意义

  对于我们这一辈,战争是遥远而符号化的。感谢齐邦媛齐老的叙述,让我更能体会当时人的处境、他们的所思所想。空炸的九死一生,逃难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恐惧,家园破碎的悲哀,以及国土一寸寸断送的疼痛。与此同时,思想和文化仍艰难生长,南开精神弦歌不辍,国立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课堂丰厚——那是面临家仇国恨,心中有理想,头顶道德星空璀璨,满腹才华、纯净无垢的一代。

  邦媛的生活中处处是父亲齐家英的影子。跟随父亲抗日而举家从铁岭移居北平,而后逃难至南京,又到重庆,受到父亲创办的《时与潮》杂志影响,等等。齐家英一手建立了东北中山中学,收容无家可归的青年,在战乱中更是从东北到重庆一路护送全校师生,甚少顾及家人。父母亲在自己家中招待学生吃住,确立了年幼邦媛心中师者的形象,日后对学生也如爱儿般慷慨。邦媛回忆自己小时候上学,曾经一只鞋陷入泥里,父亲乘公务车上班经过,施以援手后便开车离去。公私分明、为人严谨如此。

  大学时,校园中政治思潮席卷,邦媛只愿沉浸在文学中“醉生梦死”,因而被同学排挤(而这些理想最为炽热的进步分子,却在文革中遭逢厄运)。毕业后,由于对当时大陆非左即右的气氛无所适从,23岁的邦媛将自己放逐到台湾。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一个甲子。读到“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不禁动容,感叹这随着国运而风雨飘摇的众生命运。来到台湾的邦媛,从少女变成了妻子和母亲,人生似乎也被一分为二。她写教学生涯、译介台湾文学作品等经历,读来不免琐屑无聊。前半段书中追忆旧人,笔调极克制,却尽是相思;写自己和丈夫结识、结婚,只觉草草了事。春风远矣。失却文学电影般浪漫的爱情,不知她是否抱憾?

  读此书,更是教科书中历史的颠覆。张学良其人,国民党抗日的立场……革命与爱国难舍难分,人们各怀志气,但救国自强之心一以贯之,这是民国的集体人格,民国的风骨。

  邦媛写自己的回忆录,也是回忆父亲。有古代名臣风范的齐家英,英俊儒雅,堪称温和洁净的民国君子代表。跟随郭松龄兵谏失败,献身的党派内战失败,政治前途算什么呢?他只是痛心不能保卫东三省,免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国内势力的争抢摆布。齐家英晚年每每念及跟自己一同抗日的同志,头颅被挂在城墙上,只盼望胜利的中央政府能善待自己的遗孀和孤儿,然而全落了空。齐邦媛说,抗日胜利后的喜悦太短暂,随之就是一片虚无。

  然而巨流河兀自奔涌,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的一生充满了声音和愤怒,全无意义。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六):爱如一炬之火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好像流在我的心上。”读罢,感慨于我们和作者齐邦媛一样生活中情韵优美,人情馨暖的社会。而作者记录下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正是“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即“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

  “生命在我,复活也在我。”人世间有很多不能言说的悲伤,但总有人选择绽放,选择守望,选择觉醒与自持。南开校长张伯苓高喊:“中国不亡,有我!”,希望大家对自己有较高的约束和期待,“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南开精神就是公允公能、勇敢接受挑战,注重性灵启发。而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当代青年的自我约束。再说平凡如作者的母亲一般的中国女性,像芍药一般,“看似脆弱的花瓣,有一种高贵的娇美,与旁边的各种野花都不一样,它在我日后的一生中,代表人生许多蔓延的、永不凋谢的美与悲伤的意象,尤其是以前那些时代女人的痛苦。”就算有苦痛挣扎,仍然选择为世界留下馨香一片。最后说作者,“这世间并无学术的天梯,也无天使。我虽被现实召回,却并未从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就算困于俗事,几经波折,作者一直在践行着对于学术的追求,做到了张大飞对于她的期待“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使你永远活在快乐的园里!”

  书中描绘了太多美好的情致,如作者母亲回答对父亲的态度“我还是会嫁他,他虽不是家庭第一的男人,但他是温和洁净的真君子。”比如郭松龄“吾倡大义,除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比如朱光潜拒绝让学生打扫落叶:“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比如“他们唱到《罗莱河之歌》时,深山溪涧的流水从屋下流国参加伴奏,行走坐卧都似有摆动之感。”比方东美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比如陈癸淼起的作文题目“给你一串串的阳光”。比如老赫胥黎说:“人虽是动物,却生而具有道德意识和自由意志。”比如宋文明说:“民主政治是一种思想,它的根源在于承认每个人的尊严、价值及不可让渡的权利”。比如作者所说“文学上最重要的是格局、情趣与深度。”

  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希望我们都能传递这份信仰和暖意。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七):你心温柔 却有力量 ---读《巨流河》后随笔

  读一本书,深受震撼---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当时买书完全是因为看到三联版本的书面装帧太美,深蓝色封面的上大江大海,蜿蜒奔腾着,从东北的巨流河到台湾的哑口海,从苦难黑暗的战争年代到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再到海峡彼端。

  读《巨流河》,齐邦媛先生写自己的故事和思想,克制、硬朗、优美,面貌敦厚,不由自主地就减慢了阅读速度,明明是白话散文,断断续续近一个月才囫囵读完。

  摘录一段三联生活周刊对她的采访:

  三联生活周刊:《巨流河》面世以来,被人称道的原因之一,是它内敛而又深沉的叙事方式。这种风格是你在文学上一种刻意追求使然,还是与你本人的性格有关?用通俗的话讲,有些部分可以写得更“煽情”,你为什么回避掉了这种可能?

  齐邦媛:读者评价《巨流河》是用内敛深沉的叙事方式,我想这原是自幼在忧患中,父母不断地训诫、劝告,不要遇事即“处变大惊”,那很“没有人样子”。长大后遇到文学,老师和作品中都处处有深沉宁静的启发,自己总惭愧做不到。但是23岁结束了上半生,在政治的大断裂中回不去可倚靠的过去。自己须独立为人,努力沉稳比较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培养出为人尊严。

  齐邦媛说,她童年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却在少女时期重新从文学中捡回,直到去了台湾,似乎一夜之间成年。齐邦媛说当时是“我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而在硬朗的内核中,女先生的笔法尤其优美。

  她写朱光潜先生对落叶“那时已秋深了,走进他的小院子,地上积着厚厚的落叶,……朱(光潜)老师:‘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来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已经的诗更为生动、深刻。’把那一院子落叶和雪莱的《西风颂》中的意象联想在一起。在我父亲去世之后,……深感岁月凋零之悲中有美,也同时深深感念他们对我生命品味的启发。”

  她写照镜子“有一天早上我穿了一件浅蓝短祖的制服,从家门口小坡走上田梗,走那种长满了草的窄田梗需要灵活的平衡,两旁的稻用在大雨后积满了水,在一低头之际,我看到了稻田水里一个女孩的倒影,那是穿了长衫的我啊!我正伸着双手保持平衡,满脸的快乐与专注。头上的天那么高,那么蓝,变化不已的白云飞驰过去。十六岁的我,第一次在天地之间,照了那么大的镜子。”

  年轻时看回忆录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囫囵看完很容易被打动,真羡慕先生的阅历,更敬佩她的学识,想模仿她的口吻和笔法,却是以犬类虎。

  “看海和出海是不同的,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八):平平淡淡中的中国历史——文学英译与台湾

  先是在亚马逊上看了简要介绍,下了订单购买一册。

  读完二章后,又购买一册送给同事。我购买的是第12次印刷,总印数为16万册。

  我们打小就是套中人,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加工过的、严格控制后的文字。现在互联网时代,在2009年以前还可以方便便利地读到的内容,如今不复存在了。

  听惯了谎言,对于有些真实的语句,也不大相信。

  但,讨论文学,无关政治倾向,也是国内正规出版物,应该没有触犯什么底线吧,我的书评也可能无法发布,或发布后随即被删除被隐藏。

  作者:齐邦媛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东北抗日组织人之一、国民党党员齐世英的女儿。自小体弱多病,却一直冥冥之中活过很多磨难,之后由朱光潜先生强烈建议,大学时改学英文,1947年前往台湾,成为筹建中的台湾大学助教,原外文系两名日本教授正等待着被遣返日本(台湾因甲午之后割让,在日本治下50年,1945始回归,此时日月换天,日语已不再是官方语言了)。

  齐家原本是铁岭望族,其父在北平城成立了“国立中山中学”,专门收集“九一八”事变后不肯学日语、不肯做亡国奴、或父母遭遇迫害的已逃至平津地区的青年少年。政府拨款五万银元,1934年招收了2000名初一至高三的流亡学生。第一任校长为原吉林大学的李锡恩出任。至1994年,停办46年的东北中学得以复校,校园中图书馆2001年被命名为“齐世英纪念图书馆”——(齐老先生世英已于1987年在台湾去世)。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不同派别的爱国者、革命家是如何为了民族的强盛而努力的。某种意义上,齐邦媛先生也是幸运的,她得以一直从事她喜爱的文学事业,即使卷入了与政治有关的台湾中小学新教材的改写,她也得以运用较聪明的方式,遇到困难逐一解决,最精彩的莫过于这段历史的回顾。当时,台湾仍是蒋经国先生在位,蒋介石先生的一些训话自是不能随便删除,而小学语文课本之缺少文学性、趣味性,实在是令人(小孩)无法提起对文字的兴趣。重新修订的国文教科书,两版之间,当年争论的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早已是明日黄花。

  邦媛先生全身而退,既是文学的胜利,也是个人智慧与家族影响力使然。

  而民进党上台后,导致一些搞笑的政治举动,例如:令96岁高龄的钱穆先生搬出素书楼,一代大儒竟也落得如此凄凉下场,而始作俑者为李登辉与陈水扁。中国文人常常落得不体面,在于政治的影响力过大,而不知道如何尊重应该尊重的大师。

  邦媛先生不似我这般愤怒中年,她的一生自传,用了平和的笔调。按后记如言,本书见证了大半年世纪的中国历史,有十足的可歌可泣的素材,邦媛先生却选择了不同的回忆形式,她的叙述平白和缓,即使处理至痛时刻,也显示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

  邦媛先生的一生,有四人最足以决定她的态度:齐世英、张大飞、朱光潜、钱穆。

  至于你愿意不愿意去读,那是你的事。

  《巨流河(精装版)》读后感(九):读书笔记(一).《巨流河》

  此刻坐在窗边的老书桌前,风吹过我的发梢,一向认为可以有这样子慢悠悠地时光读书写字很惬意。也许你读完齐先生的巨流河,也会与我般愈发觉得自己生而就获得静好的岁月是很幸运的,我们都是要满怀感恩地思怀前人满满的祝福的。

  巨流河,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渡不过的巨流河。自传从东北的巨流河写起,以台湾的哑口海结束。正如东北故乡和台湾的地理位置相隔太远,人们不能轻松跨越。那个动乱的年代,爱国文人何尝可以势均力敌地面对军阀与外国列强的炮弹火药,何尝可以真正经世致用不被政治家权力斗争做棋子摆弄,何尝可以时刻清醒不走错路或不愧对任何一个人地保持圣人的高风亮节。书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夙愿未完,此处不用愿望,愿望是追求短暂快感的,而夙愿是久存心中的希望,投射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总体情绪,也许借用齐先生喜欢引用的那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意境可以描述这种情绪。

  齐先生父齐世英自德国公费(张作霖出)留学归国,回到沈阳参加郭松龄将军倒戈反张作霖,兵败流亡,此时青年的他更多的是受保卫家乡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不畏强权只追随真正的救国之道。后来参加国民党地下抗日组织工作和组建东北中山中学并带领无家可归的学生在乱世中迁校至南京,再至汉口,湖南湘西永丰镇,桂林,贵州怀远,其教育救国的远见让我十分敬佩。(在这个日军日夜轰炸的恐怖时期,东北中山中学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地下文人组织“有中国,就有我”,南开中学的“中国不亡,有我”,在齐先生的平和的文字下,这些经历愈发让人感到信仰的强大,当代国民不必到处崇拜明星或找寻心灵鸡汤,那个时代的童子军都有日行一善的情怀。)不过儒雅的齐世英先生不缺东北汉子的铮铮铁骨,在到台后反对国民党的一些不利民的决策,被蒋介石开除了党籍,在五十多岁时便结束了政治生涯,引起海内外一片热议。其尊敬蒋北伐和抗日的功绩,一生称蒋为蒋委员,亦可见其君子风范。晚年,对革命伙伴,对亡妻,对女儿,流下的泪,愈发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且相当有担当的人。

  至于,齐先生,我是比较欣赏她。在此竟然不太想评述她了,这本书就是她的自传。翻阅《巨流河》的美丽篇章,可随她看日月星辰,四季运转,人事变迁,不忘初心。

  琼写于2017.7.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