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100字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是一本由[美]约瑟夫 •J. 埃利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一):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引人入胜
书摘:
如果人们愿意从生物学角度而不是建筑学角度来思考的话,政治机体还需要发展自身的免疫系统,以抵御会侵害所有新成立国家的各种政治疾病。
荣誉之所以是重要的,是因为品格是重要的。而品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美国共和政府实践的命运还依赖于有道德风范的领袖能够存活下去。最终,美利坚合众国发展成为一个法治之邦,并确立能够抵御腐败或无能政府官员的制度。但是,当时还没有到达这种地步。它需要可敬的、尚德的政治领袖。伯尔和汉密尔顿之所以到那里见面,都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被后人视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二):历史视角
作者提供了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的一个方法框架。既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观察其细节并分析体会当时的情境,又以后代的眼光从更遥远宏大的角度去观察。如开篇中作者对“后见之明”的看法:
后见之明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若过于依赖它,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偶然性是无所不在的,一代人所面临的选择都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我们若没有后见之明的帮助,若丧失了从当前位置全景式观察过去的能力,就会失去历史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大优势,进而像深嵌于时代中的历史事件参与者一样,陷入毫无章法的事件旋涡之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历史视角,既让我们关注到当时微妙的可能性,又不至于忽略各种历史事件的扩张性后果:局囿于彼时彼地的人们只能隐约地看到这种后果。
另外反对一种假设式的观点,“若怎样历史就会怎样”的想法往往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这种历史总是将过去的经验和人们当前偏好的信念纠缠在一起。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三):一个国家的创建其困难重重,一个国家的奠基者的天才奋斗史
甲骨文系列已经看完三本了。这本是最棒的,不像第一本《忽必烈的挑战》真是翻译就是个干涸的贝加尔湖!内容也是跟我现在桌边那个大饼子一样,不对,大饼子还有营养呢,这没有。《奠基者》这本确实很棒。
现在的美国,每个方面,每个特点,几乎都可以在独立战争那个时代找到根源。那个时代,对于那个时候的美国,战争刚刚结束,国家刚刚建立,问题矛盾多如牛毛,如何让国家继续稳定的前行,却又不违背“独立战争精神”,天才的政治家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奋斗来让这个新生的国家不至于崩溃。从奴隶制、黑人到对英法的态度,到联邦和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权自由,还有民主政治制度等等,无不显现出前人的努力,气魄,还有默契。
翻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有些书是每个字都懂,每句都懂,但不知道说啥;这书整体翻译很顺。但有一些部分大有每句话都不知道说啥呢,但整段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却清晰明了。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422:奠基者
读书笔记1422:奠基者
叙述线集中在华盛顿第二个任期到杰斐逊与亚当斯的离世,作为政治花瓶华盛顿基本被无视了,他高高在上,万民敬仰,但并没有什么实权。随着继承人汉密尔顿被枪杀,联邦党人逐渐成为了少数派。
书是按照六个小故事展开,由小见大的去观察那个时代美国开国伟人们的政治生活,费城会议一直被神话,认为是奇迹,没有过多的争吵,只有包容和妥协。之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没人跟华盛顿争总统,亚当斯和杰斐逊却要争一争第二任总统,党争一直存在,只是开国时期大家吃相不会那么难看。书里有很多美化,亚当斯和杰斐逊晚年的友情并不意味着之前的争斗就这么过去了。
奴隶制一直让两党纠结,南北对立严重,一方面固然是要拉选票,另一方面也怕南方借此独立,毕竟美国是联邦国家,严格说来,后来的南北战争北方有道义优势,但在法理上师出无名,你可以把他们开除,而不能直接动手。也可以说南方白人是在保卫家园,在文学作品上,乱世佳人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的开国伟人们一直被简单脸谱神话,实际上他们既有党派立场也有个人品德的问题,他们也做幕后政治交易,违背良心,所有的一切都被掩盖在了建国这面大旗下。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五):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是一本意图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的书,读来很有代入感,“所有毫无裂缝的历史叙述都不过是后来建构而已”,本书可说是基于此立意的一本佳作。
对比我之前看过的《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同一作者),政治斗争还是比军事斗争更加引人入胜,建国理念也比战场上的交锋更加难以把握。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也留下了一个核心悖论:“那些用来证明美国独立于大英帝国的合理性理由,破坏了任何一个能够管理如此分散的人口的全国政府的合法性;破坏了任何能够制定统一法律,将十三个殖民地和三四个独特的地理及经济区域整合起来的全国政府的合法性。”华盛顿、麦迪逊、杰弗逊、亚当斯都对此并无良计,这一悖论也就是最初的“1776年精神”,是对“任何形式的强制性政治权力的本能厌恶,是对政府因得不到监督和制衡而导致腐败的异常恐惧。”
不过,美国并未走向无政府主义或是分裂,联邦主义者最终占据上风,宪法被得以通过。1787-1788年开始缔造国家,这个国家的资产如下:人口(年轻化),财产(土地买卖自由),对共和制的认同度很高;负债如下:从未有如此广袤国土上的共和制,《独立宣言》把政府权威描述为异己力量,各州之间是松散的,有70万黑人奴隶(总人口400万),这样一份资产负债表就是当时美国的起点。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决斗。发生在共和党人伯尔和联邦党人汉密尔顿之间,最终后者被杀,前者声名扫地。二人的仇怨来源于汉密尔顿对伯尔品格上的指控(伯尔为竞选纽约州州长表示愿意改变党派关系,以联邦党人身份参选,被汉密尔顿比作美国无原则的喀提林)。品格被如此看重,证明在那个时代,美国政府实践的命运还依赖于有道德风范的领袖(对比90年代的克林顿)。
后面五个部分按时间展开,第二部分晚宴,是由杰弗逊安排的麦迪逊与汉密尔顿的会面,促成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交易:麦迪逊同意让汉密尔顿的核心条款通过作为回报,汉密尔顿则同意让国家首都建在波托马克河。第三部分沉默,围绕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宪法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最终的宪法既不是一份“废奴契约”,也不是什么“死亡契约”,而是一种谨慎的模棱两可。麦迪逊凭借其政治手腕,让国会清楚的表明如下立场:拒绝承认联邦政府有废除奴隶制的任何宪法赋予的权利。
第四部分,告别。华盛顿的离职,在此之前,华盛顿派首席大法官杰伊去伦敦签署了《杰伊条约》,这一条约隐含了亲英的中立政策,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与之相反,杰弗逊对法国大革命却非常推崇,二人断绝了私人关系。第五第六部分,合作、友谊。围绕亚当斯和杰弗逊(其中也夹杂着麦迪逊)展开,二人都是“兄弟会”成员,分别担任美国第二三任总统,却在很多根本问题上存在分歧,最终在《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纪念日当天,二人去世,仅仅相隔几小时,也是历史的宿命。
美国今天的强盛,让很多人赋予了18世纪末那个时代天然的正确,最常见的一句评价莫过于说,“美国的制度是由天才设计并可由蠢才运行”。其实回到真实的场景下,哪有什么天才,谁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六):立体的美国建国史
决斗,鲁莽的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激烈地抨击伯尔,伯尔为捍卫荣誉以及政治前途。选择与汉密尔顿进行决斗,在纽约郊外的哈德逊河。汉密尔顿先开的枪没击中伯尔,稍微犹豫之后,后开了枪击中了汉密尔顿的左肋,致使后者在次日死亡。这是著名的美国历史上的一次决斗。
汉密尔顿是独立战争的杰出的代表。他推行国家的统一的财政计划,避免了因为独立战争而濒于崩溃的美国各州经济。但在自己的言行上,他对于政敌的,毫不留情的攻击造成了,决斗,导致不幸的后果。自从这次决斗之后,让更多的人觉醒去废除这个落后的。代表虚荣和没落的贵族仪式。
伟大的友谊亚当斯和杰弗逊,建国舞台的主角
独立宣言主要的起草人杰弗逊。正如亚当斯所言,身处历史场景的那一代人,强烈意识到他们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处在了历史聚光灯的舞台上的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将会,难以避免的充满了表演性行为。
华盛顿,平凡而伟大的领袖
美国国父大陆军的领袖,华盛顿是一个,,满嘴龋齿的,高个子,拥有肥大的臀部长相丑陋男子。然而一切元素,组合起来,反而独具的魅力。书中所言和任何一个欧洲的国王和他站起来,毫无疑问,都会令别人误会成,这些国王是他的仆人。
拥有极端权力的华盛顿放弃了,继续连任总统,这也给美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管理总统连任,不能超过两届,唯一的例外是二战的罗斯福连任了四届总统。
伟大来源于妥协,与党争
对于奴隶制的沉默是独立战争国父们的一次妥协——为防止联邦脆弱统一的一次。
麦迪逊还有黑奴有了私生子啊!麦迪逊,是杰克逊的继承者,为麦迪逊竞选总统谋划。麦迪逊善于在各种关系之中,处理油协调组织,形成了美国政党的雏形。美国的除了华盛顿可以超越政党,后来各个总统毫无疑问都是来源于政党。可笑的是在华盛顿之后的总统选举,每一个其实内心都隐含着想当总统的野心,但却不能很明显露出自己的意义欲望。
现实中的独立战争,混乱不堪
与亚当斯的记忆以及他灵魂深处的激荡不安完全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混乱不堪的,这就意味着在出现当时所有主要人物心中兴奋的恐惧感,以及他们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毁灭的边缘跳着进行创作的舞蹈。
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支持从来都是脆弱的他随着战场上的每一次崇拜左摇右摆,而这种崇拜往往,纯粹是运气间的问题。又如将国家首都建在波多马克河的决定,实际上是一次密室交易(汉密尔顿成功推行全国财政计划,而同意在波托马克河建都)其中蕴藏的讨价还价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哪个人能够彻底披露懂得事情的真相。
同样,对所有这些伟人的英雄主义描绘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歪曲,例如富兰克林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散文大师,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空洞的政治家和冒牌的外交家,在巴黎时,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去和各种沙龙与年轻女士调情。
不同于伟光正,这是一部有交易,有妥协,有阴暗面的,立体的美国建国史。
,翻译比较流畅,但可能是英文语法原因,翻译过来有些复句,倒装句,理解稍微费劲。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七):开国一代人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美国的基础
对于是否购买这本书,之前一直犹豫不决,因为就其目录揭示的六个故事来说,感觉其内容已经从其他来源见过,不会再有什么新意了。例如,汉密尔顿与伯尔的决斗,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亚当斯夫妇与杰斐逊的友谊,等等。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非常有料,披露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诸于已引进出版物的重要史料,对开国先贤既有正面的宣扬,也有负面的揭露,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全面、深度地了解“独立战争那一代”“奠基者”的全貌。
美国独立、建国是一个长期讨论的话题,尽管已经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尽管已经赢得了独立,尽管已经制定了宪法,尽管已经成立了联邦政府,但这一切只是一场伟大实验的开始,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开国先贤们去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是一个州权至上的国家,对成立联邦本就心存疑虑,弄不好,联邦是否能够维持都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没有独立战争那一代人的引领,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如何落实,行政分支的执法权,国会的立法权与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如何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如何划分,是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联邦,还是州权至上,是农业经济优先,还是商业经济优先,等等。例如,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职结束时退休,开启了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的先例。约翰·亚当斯在第一任副总统位置上的谨慎作为,尤其是华盛顿对副总统脚色的误解,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副总统的“备胎”脚色。约翰·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奠定了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的权力(当然,本书并没有专门介绍马歇尔及司法审查权的问题),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三权鼎立,相互制衡的政府架构。
本书通过六个故事,向读者说明了在如何建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方面,开国先贤们的努力和局限。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涉及到许多政治问题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开国先贤之间的合作、政争、党争与相互攻共享、工钱等。
关于伯尔与汉密尔顿决斗一事,不仅是人格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决斗”一章从二人的特点、政见、多年形成的个人恩怨、联邦党人的未来走向等历史深层原因,给出了深入的揭示与分析。
汉密尔顿是一个坚定的联邦主义者,是联邦党人当之无愧的领袖。杰斐逊是一个固执的州权主义者,是州权利益捍卫者的一面旗帜。两人是水火不容的政敌。而麦迪逊由于见识过邦联时期各州以邻为壑的弊端,是联邦宪法的积极推动者,为了确保各州议会批准宪法,他与汉密尔顿和杰伊合作,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在报上陆续发表文章(即后来结集出版的《联邦党人文集》),为各州批准宪法,建立合众国制造舆论,且在州议会上辩论,起草《权利法案》,最终促成了联邦宪法的通过。这时,麦迪逊是一个彻底的联邦主义者。1790年,从汉密尔顿提出《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以及由联邦接管各州债务的方案开始,麦迪逊又转变成一个州权利益的捍卫者。一天,杰斐逊设下家宴,邀请汉密尔顿和麦迪逊,以会外谈判的方式,促使双方达成妥协,化解了对年轻共和国构成威胁的政治危机,以通过《建都法案》作为交换条件,获得麦迪逊的支持。这一妥协从客观上加强了联邦的权力。按照作者的观点,这一妥协可与《密苏里妥协案》和《1850年妥协案》两次伟大的妥协媲美。详见“夜宴”一章。
从建国之初,奴隶制的问题就一直是美国人的梦魇。因为奴隶制问题,制宪会议几乎陷于僵局。1790初,两个贵格会代表团向国会递交了请愿书,呼吁国会结束非洲奴隶贸易。第二天,宾州废奴协会又递交了一份请愿书(签字人包括其声望堪与华盛顿比肩的富兰克林),敦促国会采取措施,阻止奴隶贸易,废除奴隶制。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解决奴隶制问题的又一次机会。但是,由于南方腹地各州的强烈反对,弗州上层精英的矛盾心理,以及出于对联邦分裂的担心,经麦迪逊等议员的干预,这个问题再次搁置了。“沉默”一章给出了详细的说明。
草创初期的共和国,需要华盛顿这样高尚的伟人掌舵,需要稳健务实的政治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尽可能避免杰斐逊式的浪漫幻想。在经过8年的风雨之后,华盛顿决定退休,同时以告别演说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思考和对美国未来的设想留给美国人民。鉴于与英格兰签订“杰伊条约”引起的反应,对那些认为“法兰西是美国的国际盟友,联邦政府是美国的国内敌人”的人,华盛顿告诫,“对英格兰的憎恨可能让某些人陷入对法国的过度信任之中。”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切记“根本就不存在永远的国际盟友,只要永恒的国家利益。”华盛顿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美国,它的未来在于西部。”因此,美国应避免卷入欧洲的冲突,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详见“告别”一章。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八):开拓者
“若黑人不与白人通婚,他们就永远都是黑人;解放他们并不会将他们洗刷白净,这是不容争议的。若他们与白人通婚,那么白人种族就要灭绝,美国人民将成为黑白混血儿。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解放黑人奴隶这种想法都是愚蠢的。”以上摘自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弗吉尼亚笔记》。
我们如今看“奴隶”这个词已经既遥远又陌了,因为在我国春秋战国以后就几乎不再用了。现在若不到历史书和博物馆里很难找到关于它的蛛丝马迹。我不知道当今世界是否还有国家继续保持着这种交易,但我看到了230年前在刚刚独立的美国大陆上,正在激烈的讨论着关于解放黑人奴隶的会议。
1790年2月11日两个贵格会代表团向美国国会提交了请愿书,呼吁联邦政府立即结束非洲奴隶交易。这个煽动性的提议被视为一个糟糕的事件,甚至打乱了国会对债务接管和建都地址的讨论。我们如今看来,废除奴隶制度是必然的合理的且毋庸置疑正确的,可在当时整个世界,都在把非洲奴隶当作私有财产交易、使用,提出这种主张却是冒险、激进和不合理的。随之而来的大部分都是不会终止奴隶贸易的声音,并且夹杂着人身攻击和法律条款的支撑(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于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国会的反应使众议员很快接到了另一封请愿书,敦促国会“以其贤明,采取为其权力所允许的措施,推动奴隶制之废除,并阻止任何形式的奴隶贸易”。反奴隶贸易的人已经联合起来。
反对废除奴隶制的人提出了很多理由:没有白人能够完成排干沼泽清理农田这样的任务;《圣经(旧约)》中有好几个段落支持奴隶制;奴隶制是非洲的一个长期传统,或许若在他们自己的祖国,会比在这里更受到压迫;两个种族不可能平等生活在一起,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黑人有着成千上万的伤痛记忆,除非消灭其中一个种族,否则冲突就永远不会消失;迁徙黑人成本天文数字,也找不到合适迁徙黑人的土地;解除黑人交易可能导致联邦瓦解;在黑人人口达到了一定比例的任何地方,奴隶制都是一种确保种族隔离的优先选择方案。整个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和人口分布是一种正在北方死亡、正在南方繁荣的区域现象。
各个州黑人人口与白人人口的比例和对废除奴隶制的态度之间,存在直接且几乎是完全对应的关系。
天平砝码几乎全部压在了一边,为了让天平尽量的保持平衡,上帝把富兰克林安排了上去。“奴隶制与奠定建国基础的独立战争原则不相容”,富兰克林直到去世之前对废除奴隶制的坚定影响了国会的辩论,而且激励了几个北方代表鼓起勇气去回应南方腹地支持奴隶制的主张。他还提醒所有相关人士,对奴隶制的沉默就是对独立战争遗产的背叛。
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众议员通过的报告,已经使任何有关奴隶制的辩论,变的永远违禁。最初将奴隶制至于毁灭之路的努力,已经转化为毁灭任何企图解放奴隶的联邦计划的决定。独立战争那一代人以其全部杰出的才能,也不能直面或者解决这个悲剧性的难题。
以上是这本书中的第三个独立战争那一代人在独立战争后做的事,书中一共介绍了六件事,每件事都是独立的精彩的。那一代人怀揣着自由的梦想,打算建立一个乌托邦家园,一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为蓝图,装点建设这个自由大陆。独立战争那一代人我们如今仍然耳熟能详:华盛顿 富兰克林 亚当斯 伯尔 汉密尔顿 杰斐逊 麦迪逊 阿比盖尔……他们的出身不同,职位不同,党派不同,却都有着共同的梦想,建立一个自己理想的美国。他们为了这件事决斗致死(故事一:伯尔决斗汉密尔顿);设宴妥协、政治交易(故事二:杰斐逊设宴协调汉密尔顿接管州债务和麦迪逊建都主张);奴隶制辩论(第三个故事:富兰克林和麦迪逊);告别演说和制定联邦计划(第四个故事:华盛顿和汉密尔顿);竞选第二任总统(第五个故事:亚当斯和杰斐逊相争,背后阿比盖尔和麦迪逊的暗斗);争取连任和竞选第三任总统(第六个故事:亚当斯和杰斐逊)
作者带我穿越回230年前,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友谊,亚当斯和杰斐逊他们好像是天生的朋友,又是天生的敌人,正如阿比盖尔所描述的一样“橡树对柳树”。一位联邦党的领袖一位共和党的领袖,他们的合作成立了新大陆美国,他们的分裂导致的余震到现在仍然波动。亚当斯曾尝试两党共和,在他眼里设计总统的职位的目的就是让总统超越政党争吵,并超越各个政党所认定的所谓的国家利益。杰斐逊比亚当斯要更加看得清楚,美国总统必须永远是某个政党的领袖。
杰斐逊和亚当斯无疑是独立战争时期最为有趣的搭档,他们曾彼此把对方视为知己好友,却也曾有过老死不相往来,也曾有过口诛笔伐互相攻击,竞争总统职位,把对方试图消灭。到了晚年,两位好友又重归于好,相继在182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纪念日中同一天去世,独立战争中最后那一代人离开了。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九):摘记
Hindsight, then, is a tricky tool. Too much of it and we obscure the all-pervasive sense of contingency as well as the problematic character of the choices facing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thout some measure of hindsight, some panoramic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from our perch in the present, we lose the chief advantage—perhaps the only advantage—that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provides, and we are then thrown without resources into the patternless swirl of events with all the time-bound participants themselves. What we need is a form of hindsight that does not impose itself arbitrarily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 does not presume that we are witnessing the birth of an inevitable American superpower. We need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at frames the issues with one eye on the precarious contingencies felt at the time, while the other eye looks forward to the more expansive consequences perceived dimly, if at all, by those trapped in the moment. We need, in effect, to be nearsighted and farsighted at the same time.
因此,后见之明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若过于依赖它,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偶然性是无所不在的,而且独立战争那一代人所面临的选择都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我们若没有后见之明的帮助,若丧失从当前位置全景式观察过去的能力,就会失去历史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大优势——或许是唯一优势,进而像深嵌于时代中的历史事件参与者一样,陷入毫无章法的事件旋涡之中。
“美国人”一词就像“民主人士”一样,起初都是侮辱性词语。前者指代一个下等而粗俗的民族,后者指代任何试图迎合粗俗而无知的大众幻想的人。
明确了宪法故意含混设计的理论架构,从而既为此后的全部历史提供了诸多选择,又关上了诸多选择。
它认为政府规制是一种促进国家发展的集中式导向工具。就其极端形态而言,它让个人权利和自由屈从于国家的更高权威——国家是“我们”而不是“他们”,因此它既带有公社意味,也带有专制意味。
独立战争那一代人找到了持续辩论或对话的方式,以这种方式包容了他们之间争吵的爆炸性能量,而且这种辩论或对话最终因政党的创建而被制度化,变得安全了。
他们的交往和相处产生了一种动态平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完美的或者一贯正确的,而是因为各自的不完美和瑕疵,以及古怪之处和过分行为,使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制约。
独立战争那一代人都认为,解决奴隶制问题的风险远远高于成功的可能性。
他的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应当将悬念和素材选择结合起来)是,写得越少,可能意味越多。
现代新生国家中革命政权的暴力瓦解使人们对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了:团结一致地对付帝国主义敌人,消灭共同敌人之后,领导层就分化瓦解了,人们为建设新生国家提出的不同议程必定会相互竞争和排斥。历史已经证明,确保革命果实比获得革命胜利要艰难得多。
美国首都就又一次成为针对这种恐惧感的视觉治疗术:它没有法院,没有走廊,更没有什么公共建筑。它象征权力分散的胜利,而不是权力合并的凯旋。
(约翰·亚当斯称,华盛顿每次都被选为国家行动领导人的原因,就在于他总是屋子里面个子最高的。)若对他的身体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话,他几乎就像一个丑陋的畸形人:脸上布满麻点、龋齿严重、眼窝深陷、鼻子过大、臀部肥厚、手脚大得惊人。然而,当这些东西被放在一起并运动起来时,整个形象却放射出庄严的光辉。正如一位传记作家所言,他的身体不只是占据空间而已,似乎还将周围的空间重新组织了一遍。他不仅以其庞大的身躯在屋内占据了主导,而且几乎就是一种电磁式存在。
美国总统制与欧洲君主制有着根本区别:不论总统是多么不可或缺,在本质上他们都是用完可抛的。
从本质上说,他对那些已被人们知晓和认作史实的虚构历史的批判,就像一次打碎所有雕像的运动;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雕刻家未能把他的雕像刻画得惟妙惟肖。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读后感(十):历史片段的深度分析
约瑟夫·J. 埃利斯可以算的上是研究美国历史的专家,出过好几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口碑都还不错。这本《奠基者》主要是把独立战争那一代中几个重点的事件单独拧出来讲,结合史料和后世留下的口述一步步严谨论证,尽量还原当时的那结构重大事件,并且根据美国之后的发展分析这些事件在所存在的意义。本书共六章,每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读美国历史的人应该会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事件对当时美国的发展或多或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是:决斗、晚宴、沉默、告别、合作及友谊。 如果我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时间轴去建立某个国家历史框架,那么这本书相对于美国史来说就是强化细节。我记得初看毕蓝写的《美国人的故事》时一下就抓住我了,虽然书有7本之多但是阅读体验简直太不要太好,绝对属于我强推的一套入门级美国历史书。说回来,正是因为对美国的建国史有了基础的认知和框架才会发现本书的好,好在本书重点讨论的话题有其历史意义,因为这些事儿或多或少影响了美国以后的发展;好在作者大量参考当事人留下的书信以及著作,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 所以对于我这样一个小白级的美国历史读者,碰到这本书绝对是一种幸运。 事件1:决斗 这个故事是指时任第一届美国财务部长的汉密尔顿和时任杰斐逊副总统的亚伦·伯尔因为私人原因采取决斗,在这次决斗中汉密尔顿被击中右肋致死,伯尔虽然没有受伤,但是其声明受到了致命损害。在这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决斗中,汉密尔顿和伯尔都成了牺牲品。 我挺喜欢汉密尔顿的,这可能跟他的勤奋有很大的关系,他这人在历史上口碑一般,用网友的话来说都是自己作的,独立战争那一代除了华盛顿基本上都跟他相处不合,这个跟他的出身导致的自卑有很大的关系,原本是有机会竞选美国总统的,但是却因为桃色花边新闻而被政局诟病断送了其政治生涯。而目前的史学家都推测在这场搏斗里,汉密尔顿属于“自杀”,或者说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以及儿子的死选择的一种主动的轻生,谁能说这不可惜呢? 事件2:晚宴 晚宴是在汉密尔顿,杰斐逊,麦迪逊三人之间展开的,当时他们都是华盛顿政府的内阁成员,杰斐逊是国务卿,汉密尔顿是财政部长。当时汉密尔顿为了恢复公共信用而提出了整个金融计划,但是收到了以麦迪逊为首的南方的极力反对,竭力阻扰汉密尔顿计划中关键一条的通过,希望由联邦政府来接管洲债务,这几乎瓦解了汉密尔顿的整个财政改革计划。所以因为这个计划在整个大陆会议中以麦迪逊为首的州利益和汉密尔顿为首的一派直接在大陆会议中杠上了,火药味直接影响了华盛顿的病情连连加重。此时,作为刚从法国回国接任国务卿的杰斐逊组织了这场晚宴,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这场晚宴上谈了什么,但是最后汉密尔顿以放弃纽约为金融中心换得了当时为恢复公共信用的金融计划的推行,这也直接造成了美国现在的金融中心和政治中心并不在同一个城市的局面(纽约是金融中心,华盛顿是政治中心)。 事件3:沉默 早在1776年,杰斐逊执笔写《独立宣言》时,独立战争最早的一代就提出“人生而平等”的超前观点,这里的人是指所有人,而非只指白人。但是独立战争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直接或短期目标都是政治性的:赶走皇家总督,重写各州宪法,实际上这些宪法当时已经具备独立战争认可的许多共和特征。但是拿到大量使用黑奴的南方代表同意13个联邦的统一,在解放奴隶的问题上大家保持了沉默,这相当于是背弃了最初的独立宣言。而这种沉默也是对独立战争遗产最大的背叛,也正是因为这里的沉默才会有100年后的南北战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可能讲的就是这个吧。 事件4:告别 这里的告别是指华盛顿作为美国第一届总统在任职两届后的告别,这场告别跟美国从第二届之后的任何一任总统的告别都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这场告别直接决定了美国政治最终是回归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度。在历史的河流里,这份告别演说获得了超越一切的不凡地位,与《独立宣言》和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一道成为对美国必须永久遵循的原则的基本宣言,庄严的语调也使它成为充满陈腐智慧的政治场景中的永久试金石。 而这里我想说一点我在《One Last Time》这首歌里面得到的灵感。这首歌是L·M·M执导的《Alexander Hamilton》音乐剧中的一首歌,讲述华盛顿决定退休前的一番话。
“如果我离开,国家将学会继续前进 即使在我逝去后,也能不朽 就像圣经中所说:人人都能坐在他们自己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没有人能使他们感到害怕 他们会在我们所创造的国家里安全地生活 一个人在树荫底下 在自己家中、在我们所创造的国家里 最后一次 最后一次 教他们学会道别”对,就是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利,教他们学会道别,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会有现在高速发展的美国,这是基因里的精神。
事件5:合作 本章的合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个是亚当斯和阿比盖尔的夫妻档的合作,另一个是杰斐逊和麦迪逊这对“师徒”的合作; 早在大陆会议成立至华盛顿被认命为总统时,亚当斯和杰斐逊有过一段很亲密的时期,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杰斐逊甚至还是亚当斯儿子的教父,但是在华盛顿退位后大陆会议竞选第二任总统时,两人同时作为竞争对手,关系直接到了对立面,这也是他们关系开始出现裂缝的较大的原因。 这两段友谊直接决定了亚当斯任期内的孤立以及凸显出来的阿比盖尔的大智慧。 事件6:友谊 这里友谊是指亚当斯和杰斐逊,接上一章的合作能体会作者的善意。这两人在同时竞选总统形成对立面之前有过一段很甜蜜的时期。1776年一起与时局抗争,1780年代在欧洲嗲表美国,华盛顿掌权期间超越了政治上的不同见解。然而,在亚当斯担任总统期间,他相信杰斐逊出卖了他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直到亚当斯卸任后,14年间两人有说过一句话。直到晚年两人慢慢放下芥蒂才渐渐恢复往来,并且10年的时间通信数量高达155封之多,可见放下政治回归田园生活后大家也更清醒和理智一些了。最后更戏剧的一幕是时隔独立战争后的50年整,两人分别在同一天与世长辞,谁能说这不是上帝的旨意呢?他们经历了友谊,斗争,冷战,又恢复信任和友谊,这种历经一生的牵扯怎么能不算友谊呢?
这绝对算一本高质量的书,推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