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100字

2021-04-30 01:0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100字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是一本由水木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一):我对自由和爱的向往

  读这本书打发时间随便看看,观点也不是全能苟同。但依然欣赏这个文字中的人的风格,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两个关键字:自由与爱。是我内心极度渴望和向往的,一直想在文字中答案,答案是没找到,却找到一篇书评的一句话,自己还加了几笔送给自己。

  “无论何时何境下,即使灰暗即使悲伤即使孤独即使痛苦,心灵依然保持着自由,保有爱的力量,依然可以用文字来飞翔,用爱来温暖余生。”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二):拓宽书单的选择

  读这本书,最舒服的环境是下雨天,飘窗边,坐在摇椅上,慢慢读。

  其实也是友人推荐,读了样章后,就放不下手了。最有意思的是,水木丁总是在不经意间,缓缓地就告诉了我们她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有点像清冷的白鹤仙女,站在山头,微扬着唇角。行文间,推荐了很多有关心理学和文学的书,并且对于一些出名的作家,站在作家身份给予了感悟。

  神奇的是,你就真的会去搜集那些她提到的,分析过的,感悟过的书来读。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三):不只是明星需要卖人设,豆瓣作者也需要

  原来豆瓣大v也会上来就骂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把对观点的讨论变成扣帽子,人身攻击,骂完就拉黑,删掉所有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评论。营造一个无比迎合自己,听不到任何不同意见的小圈子。我不知道评论里对她评价的温柔敦厚从何而来。我只看到了一言不和就扣帽子,骂完就迅速拉黑。很多事情,确实是有现实基础的。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四):什么是思考

  前些日子水木丁发了一条微博,说“没有什么三观正,只有逻辑正”。

  看后心里笑了。上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新书推介会后,有个校台采访,我恰好说了我觉得她三观很正。

  其实这句话不够准确。三观这事挺复杂,哪个最正哪个不正,很难一言以蔽之。说别人三观正,大抵的意思是我们的三观一致、我认同你的三观。

  之所以这样感慨,基于以往看过的文章,自己对某些方面的认知有些含混或者缺乏思考,看到她的文字后,有种点破说透的感觉。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后面所依托的思想根源,变迁脉络,她都有令我信服满意的解读。

  不过,到底是三观正还是逻辑正呢?我想到,最近她在《无所谓女权的村上春树》中说,读《三体》总感觉有些东西不喜欢,读回村上春树,忽然明白这源于对权力的反感。如果是一个根子上对极权非常崇拜的人,应该不会有前面那种不对劲儿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会再留下这个疑问慢慢寻找答案,分析其中的逻辑。而一个正确严谨的逻辑,毫无疑问也是有助于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的。所以,也许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蛋问题,用不着太纠结。

  值得深入想一想的,应该是这些见地从何而来。学了打渔,今后才能吃鱼不求人。当然,从零开始到能打到鱼、能达到足够的鱼,中间都是功夫。

  我能从书中嗅到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生活现象的敏锐观察,她提到过,为了写小说,她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其实不仅如此,作为电影爱好者,大量影片也给了她很多素材,关于情节、关于人物。

  二是广泛的阅读,这本书中有大量关于她阅读的记录,亦有读者表示通过本书找到了其中提到的书籍本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人生阅历都是受到诸多限制的,阅读能够打通一些思想的边界,拓展认识问题的眼界。

  三是深入的思考,前面两点让头脑拥有了思考的框架,也拥有了思考的题目与目标。她所说的逻辑正,我觉得很可能就是指这部分的实现过程。

  从药家鑫事件中看到对责任教育的缺失,从诸多对萧红的著作中捕捉到对女性作家的成见,从中外对男性出轨的不同态度延伸到强权崇拜的江湖,这些对各种现象抽丝剥茧的能力,我觉得是这本书最有价值之处。

  增加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认知和分析的能力,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清晰、心灵更安定。在自己不太具备这种能力之前,能找到一根拐杖来扶助,也是挺不错的。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五):关于水木丁的写作观

  昨天看水老师的新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这里面写满了作为作家水老师对其他作家的欣赏和独到见解,其中我最喜欢水老师岁张爱玲的作家观。

  当然我想强调一下作家、作者和写手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有很多张爱玲的粉丝,非常不喜欢《小团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写了为爱情低到尘埃里的张爱玲,写了憎恨母亲的张爱玲,写了身为女人作家受到时代无奈的限制的张爱玲。

  “粉丝”这个词是现在对明星的追随者,是把明星当成老公,当成偶像,当成梦中情人的对待,这些明星被打上了巨大光环,他们的出现是多少利益在背后运作。而一个作家,被很多人称为偶像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因为这就意味着有了偶像包袱,偶像是不可以有缺点的,偶像是不真实的,而张爱玲带着这么喜欢她的人带给她的光环和偶像包袱,她是多么的聪明而轻盈,她还是写下了最后的《小团圆》。这本书让她的粉丝失望了,而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应该是作家应该做的。

  当作家被期望、偶像包袱所裹挟,你开始想要取悦你的读者,那作家随心所欲的的灵感就会被限制,继而就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大部分伟大的作家都是写自己想的东西,懂得的人自然懂得,不懂的人自己不会懂得。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水木丁的原因,身为作家,你来问我,我只能尽我所能告诉你一切我所知道的,其他的靠你自己悟,我不会为了取悦你说许多不是我想说的话。而至于你喜不喜欢我,对不起,我没有兴趣知道。我只是代表自己发出我的声音。

  水木丁的文字里到处是对这个世界的懂得和慈悲,尤其是在写倪震这个人的时候,她不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去批判倪震这个风流成性的老男人怎么会得到周慧敏这样能干聪明有美丽的女人,而是站在国内和香港婚恋文化差异的角度上,带着读者去理解倪震和周慧敏的结合的大时代背景,让我们明白每一个人不过是凡人,不过都是被时代所裹挟的人,我们真的没必要去对别人指指点点,没必要在别人的微博评论下面吵架指责骂脏话,没有必要心里装着那么多凭什么,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懂得和慈悲,水老师对于每一个写给她信的读者也都那样的宽慰。她总是轻轻摸着你的头,告诉你,我知道你的难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命运仍然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还是有能力让它变得再好一点。

  被水老师打动是第一本书《我们心中的爱和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水老师的文字温柔,观点犀利,像是在你的伤口上把脓慢慢挤出来,然后轻轻涂上红药水。

  希望水老师一直写下去,我也开始练习坚持写作了,“写作这件事,一旦开始爱上,这辈子到死才会停下来。”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六):孤独行路看到的光亮

  每看到写张爱玲的文章,议论张爱玲的电视节目,我总有点提心吊胆。因为她是我深爱的作家,很怕有人不够了解她,自以为是的议论她,让我难过。

  虽然对张爱玲的作品也有不怎么喜欢的,但这是我个人的喜好问题,我不会在别人面前议论她。她就像我的心灵依靠,教会我用不同于世俗的眼光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看她之前,每与周遭的人想法不同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有问题。看她之后,知道还有人也不把那些SB的想法当回事,有人肯放下身段,体会可恨可怜之人的心思,虽然她描写可恨之处毫不留情,但是总在后面有一个慈悲的“懂得”。

  看水木丁的文章也有几年了,我不管她是大众还是小众的作者,在她这儿,我也感觉到心能靠岸。这次看了新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我顺便将她之前的几本书又找来看。其实这几本书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作者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待我们的周遭,然后把看懂的东西说给我们听。像个朋友聊聊天,说说最近的“有所思”,看看能不能缓解困扰你的焦虑。对我来说,正好有用。

  她对“我”的执着很弱,我想她是放过了自己。有人问她人生的意义,她说“其实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只是四处逛逛,东张西望而已,我不久就会回去了。”我忍不住大笑,紧接着开始抹眼泪,还抹了好久,心里觉得好轻松。

  水木丁说有些事她会想“这到底是个什么事”。我们周围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闹,而我焦虑,这到底是个什么事?我们心里最根本的欲望到底是什么,这个欲望对自己来说重不重要,满足这个欲望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莫名其妙的他人。敢直面自己的欲望是需要勇气的,很多时候我觉得只靠自己不行,心里难过,很多关过不去。水木丁是那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朋友,在我耳边说些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让我缓缓地跟着她的真心走过泥潭。

  人生的关口,需要外援来帮自己找到边界。如果有先行者到过这里,在临深渊处留下标志,我等后来者看到标志的时候,忍不住对于先行者的勇气和善良充满敬意。

  孤独行路的时候,希望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点光亮。虽然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也早知道是荒凉少人之境,可是艰难困苦的时候,意志就会脆弱。看到光亮就知道原来还有同路人,也许增加继续行路的勇气。

  这篇评论可能会有人看得莫名其妙,可是我只是写个评论而已,似乎不用顾忌读者能否接受。这是孤独行路时看到光亮的人发来的致敬。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七):自由和爱都太过浪漫化了

  关于这本书以及书店的其他事情不想多说了,只想聊一聊看完此书以后的一些关于阅读的一些自己的新的体会。

首先还是聊一聊这本书里的内容吧!不然我写在这个下面就没有意义了。从自序开始,到后面的一二三篇,从标题就透露出一种很浓的针对性氛围,我指的是关于阅读对象的针对性,当然可能是自己的见识太窄,但像这样一本书很显然上了年岁的人大部分是不会喜欢的,所以水木丁老师大部分的读者是年轻的,而且女性居多。这一点从那天的沙龙也就能看的出来。书的内容里有很多关于女权主义的观点描述,当然作为一个男性,有时候读一读这样的书对于了解女性的心理是有帮助的。再来说一说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看博客,就是很浓的网文范儿,当然水木丁老师的很多文章本来就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也有可能本来就是随笔的原因,每一篇的主题都不一样,很分散。这样阅读起来虽然很轻松,但是能够吸收的东西就很少,就像在读公众号的网文一样。但是反过来说《白说》,虽然类似于随笔,每一次的主题不同,以演讲稿的形式呈现,最后再家加上包岩松老师自己的小结,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听课,不说谁好谁坏,只聊一聊这两种文字所来的感觉,就是篇网文的形式确实是读起来轻松,标题也抓眼球,但是大多数深度都不够,因为网络碎片化阅读就是这样,自己也在手机上读过。这也就谈到了我接下来想说的一些事情,就是出去 D 之后,我唯一不排斥的一件东西就是纸质书,为什么?这一点自己心里一定要想清楚了,我要破除的就是互联网对我的封锁,而且是那种像精神束缚上的封锁,自己怎么样都解不开,唯有切断与隔离。为什么连 kindle 都排斥?因为刚刚说了,没办法阅读有深度的文章。大部分能在 kindle 上阅读的书都带网文性质,或者说都只能是易于阅读易于理解的文字。可能和自身的阅读习惯有关系,这很重要,甚至于比内容更重要。因为自己的阅读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在打发时间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了解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真实一点,平静一点的东西,不为别的,那些花里胡哨的高大上的艺术啊文学啊,相比于这几点原则来说都不重要,因为那些都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啊,和我有关系的是我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我的母亲的身体,父亲的事业啊,所以实体书是我最终选择保留的东西,而那些音乐电影艺术设计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每一样都牵着互联网,每一样都牵着 A ,每一样里面真实的东西都很少很少,每一样都是在中心化,喧嚣化,舆论化,炒作化,以及阴谋化。太江湖了,太折腾了,我不想,也不感兴趣,不想再回到里面去了。对我而言,坐在家里,和妈妈发发呆,聊聊天,晒晒太阳都比去了解这些好。看看上面的照片,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读书沙龙了,那些东西离我的生活太远,远到就算我到了现场,都觉得太过虚幻,太过不真实了。

其实啊最终回过头看,一年啊,真正值得你去阅读的书,在你这个年龄段适合你阅读,且对你真正有益的书没有几本,更别说什么电影音乐展览了,其实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不需要存在也没有价值的事情,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该如何以更好的状态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家。

以上关于本书的谈的其实很少,算是对自我生活的总结吧!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八):温柔而又有力量

  这是水木丁的第四本书了,如果不是一直有在关注她的微博,豆瓣,微信,可能都不知道她出了新书了。有时候真有冲动想在豆瓣上豆油水老师,你多引导粉丝点个想读也好哇,或是让编辑们找些人写写书评什么的,书有一定热度了,就会上豆瓣读书的首页,如果有的书评质量高,能上个读书或者书评人首页,这样就有更多的曝光量,更多新的粉丝看到哇,而不是只有我们这些个铁粉。

  当然主要还是想来说说这本书的,一如既往的是我很喜欢的类型,随笔集。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放下,想看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拿起来继续。 书里面有些文章是以前曾在豆瓣里发过,也有些文章是新写的。看到喜欢的新文章,就觉着,水木丁还在,真好。看到印象深刻的老文章,会想着,那时候的我是什么心境呢。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影响我很多的是那篇《对自己要公平》 也被收录进去了。当年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如当头一棒,那会我毕业没多久,还保留着大学时期“老好人”的个性,在社会摸爬滚打了一两年,模模糊糊觉着自己好像不太对。工作还有生活中,不会拒绝别人,习惯性迎合别人,活的特别没主见。那篇文章是启蒙,是催化剂,我慢慢的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需求,这对我个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如今的我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来爱,当做最喜欢的人来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肚子饿了,想偷懒随便吃吃零食的时候,想着如果是我喜欢的人说肚子饿了,我会怎么做?当然起来买把蔬菜,弄个鱼啊肉啊啥的。于是就乖乖的起来给自己做饭。工作的时候,以前自己的事不敢随意催别人,宁愿等着,最后经常性只能加班弄;现在的话,把自己的事当做信赖自己的朋友的事,效率高很多。

  有时候,就是需要把自己抽离出来,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对自己,要好,要公平。

  我也是个英专的孩子,所以当看到《闲话翻译腔又及你为什么读不懂翻译小说》 这篇文章的时候,简直想拍手叫好。讲真,我在看这篇文章之前,从来没主动去思考过英语跟中文的差异,以及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翻译小说。看完这篇文章,就完全明白了。英语是一种结构性的语言,有一种建筑层次感的美感。英语里面表达时态啊,语态啊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所以英语的语句特别长。相对于英语这种有着严谨的语法的语言,中文任意性比较强,没有那么严谨的结构,所以中文大多都是短句。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背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差异也很大。翻译过来的文字也是参差不起,毕竟英语跟中文来回切换自如的人太少了。长短句的阅读习惯也造成很多人对翻译过来的作品有阅读障碍。

  也有可能因为学英语的这种经历,水木丁的文字读起来很特别。长短不一的句子,不像大多数国内作家的文笔,略有点翻译的腔调,文字里面的层次感蛮妙的。

  书里面还有那个爱撒娇的王小波,会撒娇地对李银河说:“你好哇,李银河”,或者“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请你不要吃我好吗?”水老师提到撒娇这种事,只有在相互疼爱,相互给与安全感的两个人之间才有。上周末奇葩说那期《撒娇女人会好命么?》的辩手李挺说的论点还有补充王小波的那段内容,简直跟这篇《撒娇大王王小波》一模一样,哈哈,讲真,我一听就想起这篇文章了。

  封面清爽淡雅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九):爱是明明想要约束,却给了自由

  我爱写作,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书评,目的是回报我喜欢的作家。这就像你在更脆弱幼小的时候从她那里吸取了养分,总想着有一天能反哺一样。2012年冬天,在我遇到我以为是灵魂伴侣的前男友时,就把水老师的新书《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小心翼翼地包在衬衫盒子里,寄到了遥远的德国。

  这次与其说是写书评,不如说是想和水老师讨论一下这个哲学议题: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对于热爱写作的女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寻味。因为写作让女性具有自由的思想、强大的灵魂和上乘的品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女作家很多都是追求自由追求爱的女权主义者——萧红、张爱玲等。四岁那年,三姑六婆们逗我,要我说说长大后有什么愿望。我说:一是世界和平,二是男女平等。大家都笑了,唯独我那个以丁玲为偶像的奶奶安慰我道:“毛主席都说了,妇女本来就应该是半边天。”

  读水老师的文字,你也会给她贴上女权的标签,但是你会渐渐发现,她是那种外柔内刚的女权主义者,是那种在深夜痛哭过的女神,所以足以抚慰苍生。我更年少的时候,喜欢读刘瑜的杂文,她学问好,人聪明,总想一刀下去又准又狠地解决问题。可是,后来我愈发喜欢水木丁的原因是:她不毒舌,她追求的那种自由是深入泥土里的包容,而不是象牙塔的女神一样向上生长的出挑。我也说不好这两种自由哪种是好的,若有任性的本钱,甩芸芸众生几条街也是自由;若有慈悲的胸怀,大隐隐于市也是自由。可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然后在生活没偏离大多数人太远的时候,即刻调整,奋起直追。

  热爱写作的女人也是追求爱的。只是我们追求的男女之爱,在这个既不封建也不自由的社会中,与主流中国男人的价值观不合。曾有人和我说过:“我担心和你在一起之后,你会折磨我,我知道你不是那种好好过小日子的女人。”这句话多熟悉,从一个自己深爱的男人嘴里老实地说出来,真让我无地自容。难道男人喜欢的真的是米丽特所提到的“那种智力低下、孩童般的、本能的、安于现状的女人”?

  所幸的是,水老师给我们讲了王小波和李安被“包养”的故事。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社会,拼体能硬取的场合越来越少,拼智力和沟通能力的职场也开始允许男女更平等的竞争。男人从事收入不高的自由职业、留在家里做个好爸爸,而女人做着光鲜的外企高管,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随着男人当了女孩的爸爸,也会矫正一下他们对女人的旧三观。我希望有一天,女人不再需要可以显示自己跳脱女性角色的大气,追求把自己贴上胡子,装成一个男人。也不再不需要搔首弄姿,以迎合男性赏读的趣味。愿每一个真正地解放了自己的女人,都能遇到一个尊重女性的男人,去爱,去给对方空间和成长。

  除开男女之爱,对众生之爱也是女作家的话题。作家写小说,其实是用橡皮泥捏好了主角,穿好衣裳,赋予灵性,然后任由他们在舞台上起舞。每个人物,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一朵花。好的作家,一定是悲天悯人,在小人物的拿捏上都不糊弄的。雕刻好了人物之后,作家就让他们尽情在舞台上施展,没有作家不爱自己的人物,就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一样。但是好的作家,一定能学会放手。

  还是领悟里唱的好”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只愿你挣脱情的枷锁,爱的束缚,任意追逐“。我想,爱是明明想要约束,却给了自由。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十):有限的自由,无限的爱——书内书外的辩争和思考

  下午躲在屋里看书。外面正下着雨。同屋的姐姐在看《欢乐颂》,说安迪后来和奇点滚床单了。抬头看我读书入神,就问我看什么书呢?

  我说,水木丁的新书,我刚买的,叫《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标题怪怪的,但作者写的还挺严肃。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起了一个看起来特别不搭调,但是读完觉得还真的挺有道理的标题。

  当时,我正在看“大龄女人更天真”那一篇。怎么讲呢,书里的内容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第一章是书评兼谈文人八卦,角度别致,观点新颖,好玩儿。我是边看边赞叹:瞧瞧人家写的,能从《小团圆》写到《性政治》,从卡佛讲到海明威,从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写到昆德拉的《不朽》,在作家和作品中跳跃、游走,同时不失思考和趣味,读起来真的很爽啊。

  而且,关键是!当作者在阐述她读书的过程时,我们好像也走进了那些作家的家中,借由作者之口,与他们进行着对话。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不是那些硬邦邦、无法理解的历史人物了,而是有血有肉,像我们一样,也会困于生活的琐碎,囿于世俗的束缚,但却能写出惊天动地文字的人。

  接下来的第二章叫:礼貌性上床。刚刚说到,我想把那一篇《大龄女人更天真》推荐给同屋的姐姐。她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结果后来偷偷带着我那书上课去了,还给我发微信,说:“这书写的真好,尤其是《礼貌性上床》那篇,说的挺有道理的。”

  其实那一章,我最喜欢《从傲骨贤妻看邓文迪》那篇。水老师说的有道理:“一个人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征服男人的才能就是征服男人的才能,这和征服世界的才能不是一回事。没有点真本事,你征服了男人之后,一样征服不了世界。”

  当然,她也说,这是在美国,“在中国,大家还停留在过去,在讨论着女人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征服男人,从而征服世界”。通俗点讲就是,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如今,年轻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大概正在摆脱这样的窠臼。我记得以前有个学姐特别能干,后来刚毕业就结了婚。有老师聊起她来,特别骄傲,说看看人家嫁了一个富二代,家里开连锁餐厅的,特别有钱。一旁小姑娘听的唏嘘不已,眼里都是羡慕。

  后来,我又听熟人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个学姐的老公家的确挺有钱的,可惜这人没什么能力,家里的餐厅他根本插不上手,经营权在他同母异父的弟弟手上。如今学姐老公天天在家哄孩子,而学姐呢,生活所迫,还得出来工作赚钱养家。哪有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童话都是讲给别人听的,大家的生活都是现实主义题材,残忍的可怕。

  现在我一想起那个女老师,就想打她。说什么不好,哪有这样骗小姑娘的?这不坑人吗?

  其实,这个观点也不局限于女性。就像那天我看到 @Scalers 在微博上说,成长不是请客吃饭。人情世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会。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见证你是否有能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显示你的个人水平了。不要到了这个时候才后悔不迭,知道自己当初应该努力的。

  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某影视公司签约了一个小姑娘,姑娘天天嚷着说公司不捧自己,要解约换公司。有个圈里的前辈就跟她讲说,你不能指望公司给你带来什么,你自己要努力啊。你会美妆吗?你可以拍一些美妆视频,发到网上,增点人气嘛。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有机会就利用机会,你自己不长心、没有能力,换到哪个公司都红不了。

  这话倒是说的在理。捧不捧,有没有机会是别人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然后在机会来的时候,勇。敢。上。

  扯远了。

  只能怪啊,水老师的文字总是能带给我很多感触。

  水老师是个奇怪的女人呢。她的触角很多,能伸到不同的地方,比如城市的街道,一个文艺青年的内心,一个作茧自缚的老男人,被困在英俊皮囊里的男人,走江湖的坏女孩,街旁消失的书店,从这种种景象中,她都能掠出一些火种,拨出一圈涟漪,让你目若悬珠,洞若观火,刺激震撼,酣畅淋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