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容忍与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容忍与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1 00:1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容忍与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容忍与自由》是一本由胡适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一):文与其人

  以前受教育,读鲁迅多,读胡适——几乎没有。最近书店中他的书倒多了几本。这个人,了解甚少所以无感。其文字,不论观点如何,倒是有趣,也有风格的。他说自己不擅长处理行政事务,当校长旁的事不管只做学问,后来驻美。他说治学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疑古一派引领风雅。《醒世姻缘》究竟是怎样的奇书呢?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二):这本是胡适演讲录

  《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讲到了第二职业的问题

  这个想法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有心而力不足啊,一工作就加班,一加班就是三五年。三五年后若有了家庭,顾左右尤且不及,真不知道如何有得发展第二职业。

  不过胡适谈及了当时青年所面临的家国困境,相比之下,现在的家国困境(可能)好多了。

  或许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包容让从业者发展“第二职业”吧。

  想到了《玛丽与玛利亚》,城市白领,八小时工作制,博客文化,新媒体,人与人共有的生活哲学。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三):读之相见恨晚

  虽然不是很厚的一本书,但读起来有醍醐灌顶之感,百年前的思想和见解在今日看来仍然有指导意义。胡适回国能立马指出最近这些年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进步之处一一指出,而看出当时中国学术停滞不前。敢问能有几个大学者能有这样的气魄和学识。其每天见客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定,而反省自己,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洒洒脱脱,浑浑噩噩之间。高低立下显而易见。最后,他又提出了文科治学的方法。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这是我看过的胡适的第一本书,又有相见恨晚之感,后面会多看他的文存的。读书还是多读大家的著作吧,读书是最有轻重缓急,有所选择之分,在无聊的书上浪费了时间,就没有精力放在名家身上了。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四):鲁迅与胡适

  鲁迅和胡适的哲学与价值观走向了两个分明的极端,一个走向了复仇,而另一个走向了宽容,胡适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虽然是最早发出声音的那批人。但他也就仅限于发出点声音罢了,往后还是那套陈词滥调打算吃一辈子却不知道时代已经把他抛弃了,他所说的宽容自由,似乎永远是对强者的宽容。在强者欺凌弱者时,他提倡宽容,鼓吹所谓理性、客观、中立,其实就是在维护强者的利益,就是在维护当时的压迫性秩序,没有斗争性的自由主义,是不可能真的维护人民的自由的,当然不可否认胡适的宽容自由是存在一定的道理,但联系时代背景,却是有些脱离现实,胡适所处的年代是需要斗争,革命才能救国救民 。鲁迅一路抗争,最后倒在了战斗的血泊里。胡适一路宽容,最后气死在争论的讲台上。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五):容忍与自由

  看似是一口气能够读完的书,实则是胡适先生以身作则的生活思考。所思所想皆为自身所需纠正的“问题”。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多思考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不太精明的慢一点,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成功不必在我,功力不必唐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六):我读《容忍与自由》

  胡适提到:“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并不是反对这一结论,而是说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容忍是行为,自由是价值。容忍是手段(手段之一),自由是目的。很难说行为高于价值,手段高于目的。容忍是自由的派生物,是一种行为,无法和作为一种价值的自由相比较,自由相对永远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第二,容忍更多是个人修养,自由更多是个人对于公权力提出的诉求。警惕用个人修养来混淆个人对公权力提出诉求的行为。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是呈现一种“集体”反对的趋势,很少源于哪个个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

  第三,容忍应该有“度”,说到这个度,归根结底还是要谈到自由,也即,“自由的界限”在哪里,什么属于自由,什么又超越了自由?对于那些实际上超越自由,而假借自由之名的行为,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否则会威胁另一种基本价值——秩序。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七):温柔的批判

  关于适之先生的文章其实看得很少,这或许与自身心性中更加倾往树人先生字字珠玑的批判性文字有莫大的关系,两人虽说在诸多方面存在共通(如,同作为“白话运动”的先锋,两人皆不谋而合且极尽所能地大力推动了现代汉语言文明的发展),但不论从相去甚远的写作风格,还是两人后期各自倾左或倾右的分道扬镳来看,都实在无法将二者划归入同一阵营。

  好在作为单纯的读者而言,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阅读选择。景仰树人先生便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却也绝不排斥偶尔为之地翻看一眼适之先生的文章,而这一本《容忍与自由》,大约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购入手的。

  算是杂文选编一类的书籍,虽说是用民国时期的文体与文风写就,但却丝毫没有晦涩之感,亦不影响阅读,非常容易理解与进入。

  初读下来的感受是,所选文章与书名似乎有着大相径庭的矛盾力——说是“容忍与自由”,却是随处可见批判性的思想与观点。

  但与树人先生不同的是,适之先生的文字有着天然温和的属性,即便是针砭时弊,也微妙地带有书生内敛与谦恭的气质。这一点委实奇妙,但又道不清原委,想来应是读之甚少的缘故,故而日后还是愿意再多读一些以探个究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八):观后有感

  文中很多思想放在现实中也是很适用的。 差不多先生,看到了熟悉的感觉,记得小学还是初中语文有节选这一篇。现在生活中的差不多先生也很常见,和后面提到的做学问的态度截然相反,也是不可取的一种态度。

  提到做学问的态度,不得不说一下现在我们的学术科研之风,的确是一言难尽。需要去学习前辈们“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不能为了做而做。

  值得一提的关于对毕业大学生说的话中所描述的内容,让我印象非常并且感同身受,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切身感受上来讲,工作之后确实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容易满足于现有的生活、不愿意去做新的尝试和学习,每天也越来越机械化。曾经年少时的求知欲望、理想和追求,或是迫于形势、生活压力已经渐渐消磨殆尽。对此在此书中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也是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在此做一列举。1.确实应该有所行动,常思考、给自己找点问题去解决,多思考总是好的人;2.培养几个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如此,在我们不需要工作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虚度光阴、无所事事,也能体会到生活乐趣和美好;3.最后就是要保持一些信心,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需要的是想法、自信和执行力。

  最后想多说一句,书中的内容有很多学习、借鉴和反思的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九):容忍与自由1959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可以类比温柔的力量,海纳百川人生需要提高境界,不要活在方格里」

  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这种表述方式真民国又文艺」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讽刺的很,但要辩证的看。按第一章我们要容忍宗教容忍异己,那么也要容忍差不多先生的存在即合理。而且像我这样的人更是要学习,学习差不多精神,学习放过自己更放过别人,没有一件事会让世界崩塌,你我都可以犯错,差不多就可。」

我回中国所见的怪现状,最普通的是「时间不值钱」

  密斯忒胡,你和中国别了七个足年了,这七年之中,中国已经革了三次的命,朝代也换了几个了,真个是一日千里的进度。「民国的翻译是故意的纸墨幽默吗?北京人说起来那是什么味儿哈哈哈哈」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十):摘录

  

容忍与自由 47/204 2.2

1.我年纪越长,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地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地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2.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3.我每每劝人回国时莫存大希望:希望越长,失望越大。时间乃是造成生命的东西。时间不值钱,生命自然也不值钱了。人力那样不值钱,所以卫生也不讲究,医药也不讲究。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我只说了我自己承认对儿子无恩,至于儿子将来对我作何感想,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不管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