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心事:卢作孚传读后感精选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是一本由清秋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1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精选点评:
●这一年读到的最好的书,此生铭记作孚公。
●中国近现代一代船王,撑过了民国的凋敝、抗战和内战的混乱,结果却陨落于1949年后的政治斗争中,真是让人唏嘘
●百年心事卢作孚 千秋之业立精神
●又敬佩又惋惜
●道场
●以前听说过一点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事情,看完这本书才知道事情的全部。看到他自杀那一节确实很悲痛,一心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的卢作孚没有享受过任何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享有的荣华富贵,一生简朴至极、对社会忧心至极、内心纯净至极,无奈受到不该有的折磨,愤然离世,实在是令人扼腕。这本书语言方面来讲,很有那个年代的气息。书中的注释很多啊,可见作者确实是用史家的分析方法来做传的,对资料的分析很有说服力。还有啊,封面很美,很喜欢!!!
●可歌可泣,可钦可敬。历史的厚重到底是由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碾轧而来。
●去重庆的时候,应该去北碚转转。
●很不错。注释详细。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读毕,不胜唏嘘,一本书道尽民营经济的末路。孔宋家族时涸泽而渔,公私合营时杀鸡取卵,卢作孚成于实业死于诽谤,能不悲乎?“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汉朝大儒董仲舒曾言:“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把治国的经济政策分为五等:“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从古至今,“不与民争利”都是最基本的执政理念,“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下之大,黎民为先。若争小可,便失大道。有时进三退二,就在这些地方。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读后感(一):一代船王卢作孚
中国船王卢作孚的一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出身贫寒,但不放过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一点点白手起家。他在抗战初期创造了中国式“敦刻尔克”撤退的传奇,他在教育、改变乡村面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读完这本书,特意在2018年春节期间去了重庆,参观了位于北碚区江边的卢作孚纪念馆,参观完还在附近吃了小面。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读后感(二):民族楷模
2021年读的第一本书,1月30日读完,用了整整一个月,是宁向东老师推荐的他最敬重的近代民族企业家。通读此书,越到后面,越感觉沉重,卢作孚以振兴民族企业为己任;他创办民生公司,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考察,对服务和航线进行大胆创新,最终成为长江航道最大的航运公司。 抗战时期,对国民党向内陆腹地重庆的撤离起到关键的作用。解放战争后,通过百转千回会到大陆,确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屈辱自杀。 青年时期的卢作孚,通过自学不断学习并写作教学手册的过程,实属罕见,堪称楷模和标杆,是我辈及后辈都应该反思和学习的。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读后感(三):百年卢作孚
本书开篇对卢作孚的评价。 卢作孚早年自学成才,有教育、写作和领导的天赋,早年做过编辑、老师、县教育管理者。辛亥革命后,在时代思想的冲击下,初步形成了教育救国的价值观,并在川南小有成就。受军阀割据限制,卢教育事业受挫。后游历苏沪,受黄炎培、张謇影响,逐步确立了实业救国、社会教育改良的理念。
每个人都会想有所作为和成就,受社会承认和尊重。在中国孱弱的时代,卢有实业救国、社会改良的理想抱负,并有能力去实践并成功,是他过人之处。在抗战阶段,领导长江航运,为中国撤退保存了大量人才和物资,是他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敬仰。
卢一生十分节俭,衣着、饮食、居住都简单朴素,除基本工资留家用外,各类兼职收入都捐给其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其52年自杀后,爱人家庭妇女没有收入,靠子女赡养。
当前学习卢作孚,我认为关键是学习他不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怀理想,能干、会干、实干、肯干 。当民族国家需要时,勇担重任,力挽狂澜。
对现代人,挣钱固然重要,但若是能做点自己和他人都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同时能挣钱,那就更好了。
要说书的不足,略感对卢刻画片面。因书是其外孙所传,所以看到的都是卢好的一面。不过书中大量引用各类文献资料,确实大大增加了可信度。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读后感(四):实业救国 民族栋梁
看过的最精彩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传记,没有之一。
学术和教育上的天分、政治上的敏感
看过的最精彩的、最震撼人心的传记,没有之一。
学业上的聪颖、政治上的敏感、经营上的天分、超于时代的眼界,在作孚先生的大义、气节面前不值一提。
之前对作孚先生并不了解,看到北大光华院长推荐本书作为开学必读而买,犹记得当时的推荐词是“愿各位青年都能成为民族的脊梁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此自勉。
卢作孚先生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传记的作者是卢先生的外孙,用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卢先生值得敬佩的一生:
幼年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自己编著多本教材;
加入同盟会,从事保路运动,投身辛亥革命;
进行教育改革与尝试,任多家报纸编辑、主编、记者;
将重庆北碚由一个旧中国缩影似的小镇变为西南最美小城,启民智;
为改善内河航运列强垄断的局面,创办民生公司,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实业救国”
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
抗战胜利民族工业后受到四大家族的压迫,解放后留在大陆,民生公司转向公私合营;
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受诬陷,在重庆服安眠药自尽。
书中有些片段深受触动:
1)卢先生认为:一个根本问题,政治上的团体,仅仅进化到从政治机会当中拼命维持其所聚集的或所依附的一群人的利益,还没有进化到这一群人或竟牺牲这一群人去为之所在的社会或国家的利益,这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任何国家是不会学会成功的【政治不是获得利益,而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民生公司的成果例证说明,一项正确的经营决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服务,而非利润。“我们所要求的不是一群人之为自己,而是一群人之为更大的人群;我们所要求的不是事业的大小与他事业比赛,而事实也对于社会帮助的大小与他事业比赛”
3)在北碚建设初具规模之时,卢作孚曾撰文重申了他的“建设主义”:我们应该知道建设主义的核心问题在哪里?不在经济,也不再教育---却在秩序。无论何种事业,秩序建设不起来,绝对不会有良好结果的。我们对于任何事业,事前应有精密的计划,事后应有精密的整理,其精致都是建设秩序。秩序问题,是包含着自治事业的经营问题和组织问题,是乡村建设中不可避免亦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
4)当长江流域清走列强,只飘扬民生的旗帜时,可称“蛮烟一扫海入境,清气长此留炎州”。当年林则徐抵御外悔未成,含恨而终,自那以后,历代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都天然的怀有浓郁的忧国情节,卢作孚只是其中之一。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从这个角度解读,很多人物和事件才可以读出清晰的脉络来。
5)卢先生的盖棺定论: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人都是一枚棋子,无法开上帝视角知道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意义。
时局之艰难,作孚先生无数次的虎口脱险、化险为夷,最后被低劣的诽谤和最亲近的人背叛所杀,不禁唏嘘。
此外,还有2个感受吧:
其一,《卢作孚传》与《巨流河》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物角度。
一作国破家亡中的儿女情长、诗与远方、“学问不可受到政治的干预”的精英感;
一作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后方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民族脊梁。
亦读出了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差异。
其二是,从初中起,我一直是乔布斯的狂热粉丝,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
“求知若渴 虚心若愚”是我的座右铭,“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是我做事的方式。
但这这本卢先生的传记确实对我产生了冲击。
人的一生究竟该如何度过?
作为一个在和平年代一直受国家保护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如何看待个体、社会与国家?
卢先生的济世情怀,可做人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