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等鹿来》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等鹿来》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2 00:5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等鹿来》的读后感大全

  《等鹿来》是一本由〔美〕约翰•缪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鹿来》读后感(一):作者敲错了吧。

  作者敲错了吧。

  不是卡森,是缪尔啊。

  《等鹿来》描写了缪尔两种类型的动物,第一种是他在美国西部塞拉山脉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的所见到的飞禽走兽,突出这些动物的优雅、坚忍和自由精神。第二类是他成长过程中,见到的一些更为平常的驯养动物,描写了他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动物的生与死带给他的深沉的反思。

  《等鹿来》读后感(二):等鹿来》 ----与鹤载往,与鹿载归

  等鹿来》

  ----与鹤载往,与鹿载归

  《等鹿来》读后感(三):同系列的还有4本,都很精美

  万物皆奇迹

  飞禽记

  海滨的生灵

  寂静的春天

  《等鹿来》读后感(四):这世界不是为只人类而生的!

  《等鹿来》

  此书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缪尔关于各种动物的观察随笔。

  缪尔是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和自然保护运动的先驱,他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并最终促成了国会立法,设立了黄石公园和约塞米蒂公园。

  缪尔的自然文学水平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和梭罗、巴勒斯、爱默生等人一样,都是自然文学的经典,是美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

  本书搜集了缪尔一生关于兽类、鸟类、家养动物的多篇文章,集中呈现了他的文风和自然观念。

  作者自己的序说得特别给力: 这世界不是为只人类而生的!

  所以缪尔虽然隐居山林几十年,但他是不打猎的。这是早期的博物学家里最大仁大德的了。

  这书的图片也是足够奢华了,闪到我的眼睛了。

  缪尔的照片-1902年

  《等鹿来》读后感(五):这世界不是只为人类而生

  北大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一套荒野文学丛书,其中包括世纪经典的《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的另一本书《万物皆奇迹》,还有约翰.缪尔的《等鹿来》。《等鹿来》堪称荒野文学的经典之作,加上新版图文并茂,壮美的自然描写和栩栩如生的生物观察带领读者领略荒野生灵的自由之美和大自然深沉辽阔的慈悲。

  在阅读本书之前,或许在环境法学的分类上,我还是个“弱人类中心主义者”,但是读了本书之后,我渐渐地变为一个“生态中心主义者”。大自然神秘广袤的美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安然存在了数十亿年,当地球难以承受人类加之其上的重负时,自然就会运用它那伟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对物种进行淘汰,如果有必要的话,牺牲整个人类也在所不惜,而经历过旷世“大清洗”之后,地球还将继续在宇宙中宁静地运转,新的物种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就像缪尔在自序中所言:“这世界不是为人类而生。”

  明白了这一点后,当我们环视身边绚丽斑斓的世界时,我们才会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人类是何其的幸运,能够与如此丰富多姿的动植物生活在同一片苍穹之下。佛教说的“众生平等”,是一种超越物种意义上的广义的平等。人类曾经拥有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是多么地狭隘扭曲,“动物没有尊严和权利”的意识形态也是多么地荒谬可笑。如果每个人都对伟大的自然保持一颗感恩、敬畏之心,那么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杀戮和奴役。

  书中的高潮部分是主人公带着小狗斯蒂金在阿拉斯加暴风雨之下的冰川上死里逃生的经历,这段描写让我震撼无比又感动异常。这里既有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和不可征服,也有人与动物之间惺惺相惜、相伴相随、互相鼓励支持的深厚情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到不了那些奇伟瑰怪险远之处,但是跟随者缪尔这样的环保探险家兼荒野作家的脚步,我们在意念上也神游了这些奇境,享受了盛大的精神之宴。

  《等鹿来》读后感(六):自然的魅力

  就像新生儿那样纯粹,就像植物那样安静,就像天空那样透彻,动物,特别是在野外生存的动物,本身有一种无穷的魅力,他们代表了自然,代表了地球。

  《等鹿来》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野外观察到的一些动物,也讲述了他在生活中接触的动物,而这些动物,不仅仅是介绍一些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自由和平等的观念。

  在地球上,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而不是我们人类的附属品。他们不为人类而活,他们为自己而活,就像作者在书中说到的,今天,这些有远见卓识的好为人师者似乎从来没想过大自然创造动物和植物大概可能首先是为了每个物种的幸福,而不是只为了创造人类的幸福。

  的确,幸福,对于人类适用,对于动物同样应该适用。它们与人类一样,在地球上努力地生存着,并且为地球也作出了贡献。他们同样应该享受地球上赋予的权利。他们应该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存才组成了地球这个整体。

  《等鹿来》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自由的有益的观点,新颖,正面。例如书中说道,如果我们把自由权赋予给人类,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享受我们把自由当作自在善的某种东西,那么,我们也必须把自由权赋予给任何其他动物,因为他们有能力追求行动的这种方式而不是那种方式。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反思和发问让我们沉静。也推开了我们心中另一扇门。就像他说的,为什么人类不把自己视为造物伟大单元中的一个小部分呢?如果某种生物对宇宙的完整性并不重要的话,上帝为什么会劳心劳力地创造他呢?宇宙缺少了人会不完整,同样地,缺少了透过显微镜能看到的最小生物,宇宙也会不完整,即使他们生存在我们骄傲自满的视界和知识之外,也是如此。

  作者喜爱动物,怜惜动物,甚至为动物发声。也让我们这些人类反思。如果说以前我们认为很多事是理所应当的,那么现在我会问问自己,以前的想法是正确的吗?

  无论是身边的动物,还是偶遇的,甚至是野外的动物,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保护的。人类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他们有一颗纯净的心。也希望这种纯净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等鹿来》读后感(七):自然之美,在内心

  《等鹿来》作者约翰·缪尔,美国早期著名的环保思想先驱,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自由的野性,第二部分则写死亡与离别。在书中,约翰·缪尔把他敬畏自然、欣赏自然的理念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地球上最美的东西”中,他描述了在自然荒野探险时遇到的各种动物,大至鹿、野羊、熊、狼,小到松鼠、蛇、蝗虫、蚂蚁、各种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他站在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位置上,怀着最真挚、最浓烈的情感,来讲述他遇到的动物朋友们,来描绘那些他经历的绝美风景。

  来看看他笔下的动物们:“(鹿)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凝视着我”、“(松鼠)是精力旺盛、勇气尤嘉的登山者,像阳光一样远离疾病”、“(河乌)这个勇敢小歌手的生活是多么浪漫和美丽呀!”这种以自然为友、平等众生的思想基础,使得他从不吝啬自己

  对自然、对动物的溢美之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把那些风景、动物、植物都写得极其传神,因为书中处处洋溢着他本人发自内心的欢快以及他的思考、他的忧伤,让读者体验到了情感与自然融合的浑厚张力。

  在“他们和我们如此相似”部分中,约翰·缪尔通过自己的探险和旅行,生动地介绍了狗、猫、马、旅鸽等动物。他深沉地讲述了自己和小狗斯蒂金的“生死之交”,在阿拉斯加冰川探险时,他们相依相靠、不弃不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尽管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让人悲伤遗憾,但读过作者的文字,读者会发现这样悲伤的死亡与离别也是可以这么温情地成为人与动物之间的话题。

  当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臆想着自然的种种美好时,当我们向自然出发回来后想记录美景时,当我们涉足自然想抒发心情时,往往终究发现自己缺词少句,意兴阑珊。我们把走进自然当作了放松的场地,当作了索取的对象,当作了太多的承载,唯独缺少像约翰·缪尔那样的敬畏。不过,这也许就是约翰·缪尔和其他作者、和我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吧。

  他最早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如果没有他毕生的呼吁和践行,或许壮丽的黄石公园、约塞米蒂公园都已毁于开矿、放牧和狩猎。更为重要的是,博物学家会赋予自然界不同的价值。

  自然之美,在内心。

  《等鹿来》读后感(八):等来自由与美好

  约翰•缪尔说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会非常虔诚,会保持安静,睁大眼睛,带着爱心去看去倾听。我从《等鹿来》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观察者,他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家,也是万物生灵的栖息地,怀抱着喜悦的心情看待着野生动物们的一举一动,它们就像是他的朋友,他尊重并喜爱着它们。

  原作名为John Muir among the Animals,这本书讲的也正是缪尔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见到的飞禽走兽,及其他驯养动物的生离死别,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自由的国度是怎样的美好,也让人不禁深思动物与人的距离。相比起原标题而言,中文版的题目又平添了一份诗意,我仿佛能透过书页,看到缪尔小心等待时的雀跃!

  约翰•缪尔出生于苏格兰,后移居美国,家里经营农场,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读了几年书,虽未毕业,但在那里他获得了足够多的有关地质学与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后来的荒野流浪打下了基础。如果说缪尔游历约塞米蒂山谷时,重心还是放在对当地物种的调查及研究之上,那么自西北之旅后,他更多是作为保护主义者,通过组建的塞拉俱乐部,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他当时的努力仍泽被后人,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就是由他建立,缪尔也因此被称为国家公园之父。

  与其称缪尔为野生生态保护主义的先驱,从这本书中,我读到更多的是一个回归自然、回归本我的人。他的写作风格随和轻松,字里行间都显得有趣又喜人,正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让他笔下的生物百态显得如此迷人。塞拉熊有时会从屋顶上的天窗把床拉出去,然后放在树下,躺在床上,美美地睡午觉,看到此忍不住在脑海里描绘了这幅景象,简直忍俊不禁。克拉克星鸦很害羞,看到人会躲得远远的,但要是发现人不走了或看上去没发现它们,就会被好奇心所掌控,一点点靠近人,细细观察着。

  缪尔对自然的理念时刻都能在他的行文中有所体现,家,既是自然本身,也是他对自然界的态度。缪尔说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我还未学会尊重响尾蛇的时候,我曾杀死过两条响尾蛇。”缪尔对他的“杀生事件”一直感到内疚,响尾蛇面对人类时,未受到生命威胁时,不会有任何攻击举动,这件事也让他下决心至少要像蛇一样的公正和宽容。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这种由物及己的态度让人感佩。 缪尔的观察贴切有趣,不是对大自然如此热爱,写不出这样灵动又触动人心的文字。

  自然对万物苍生一视同仁,如能用这样的心胸回看自然,宽容以待周遭的人与事,离真正的自由也更近了一步。

  《等鹿来》读后感(九):万物因未知而迷人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去日本奈良看鹿,变得流行了,在朋友圈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吃拉面和打抹茶。在那一张的微暗的胶片里,一只鹿角在红叶时节的树影下横斜掠过,幼鹿被食物吸引低头轻嗅,另一群更老的鹿冷然地伫在远处望入镜头。我羡慕这种亲密感,友人说,这些看似乖巧的小动物其实都是暴脾气的。

  鹿无疑是受喜爱的,性情冷淡的北欧人痴迷鹿,男人打猎后把鹿首挂在客厅,女人则把麋鹿的素描装裱起来装饰房间,甚至有一种叫鹿角蕨的小植物,因为叶片形似鹿角,所以得到了许多热情。但鹿却不是像牛羊一样养在奈良的边隅的,它应极少出现在都市,而是在渺无人迹的深林,带着一束晨光悄然、轻盈、灵巧地步入朦胧着薄雾的山涧里,像宫崎骏笔下的鹿神,行走的踪迹都有青草和花的香气。缪尔在书里说,鹿的一生一直优雅无匹,这种迷人的动物,是大自然的荣耀。

  约翰•缪尔是一个可爱的博物学家,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建立自然国家公园的人,被称为“美国荒野的守护神”,奇妙的巧合是,先民把鹿也奉为自然守护神。为了研究植物和贝类,他从印第安纳走到佛罗里达,又搭船去古巴,最后站在加州壮美的山林面前,他的内心仿若电击。1890年,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因他的议案得以建立。缪尔的一生几乎都在山野度过,他放弃了社会地位和高薪水,去无人之境野游,涉溪穿林,行走冰原, 箪壶瓢饮。除了描写塞拉山上的黑尾鹿、他还写印第安人的马、写温文尔雅的角蜥,写表情尴尬的响尾蛇,他写自然荒野的散文质朴优美,理性中不乏如诗的遣词,“黑檀般的夜里,他的眼睛像山一样古老”。他写生死,写发现橡树底下有一只在冬眠中冻僵的地松鼠,就把它带回家“解冻”,那般与草木万物共生,那样跳出人情之外的世情,实在动人。

  我是带着敬意阅读,我想起母亲说起童年,常常在河面偶遇巨蟒出游,归家山边遇幼虎,总觉神秘,如今看来已如异世。这个星球之所以被创造,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若是未来的孩子可以出生在一个有小熊爬进厨房偷吃蜂蜜,在雪地里偶遇狐狸的世界,是多美的平等。我不想追逐那只美的生物,只愿等它无声地来,我与它,可以以一种很美的距离,不远也不近,隔着你我共生的这个无限的世界,隔着一个万物千年以来相守的默契,无声对望,最后无声道别。

  《等鹿来》读后感(十):你来不来 繁花自开

  《等鹿来》是北大出版社在2015年末出版的一套博物志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其他四本分别是环保先驱卡森的《海边的生灵》和《万物皆奇迹》,著名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的《飞禽记》以及广为人知的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五本书都采用精装本、双封面,并配以几十张到数百张彩色的或手绘或照片做插图,随书还附赠两张奥杜邦和雅各卑手绘明信片,颇具收藏价值。

  约翰•缪尔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主义者,美国野生生态保护主义的先驱,卓越的博物学家,一个思考自然的哲人,被尊称为“国家公园之父”、“生态保育先知”等。他一手创建了美国最重大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the Sierra Club),该组织现已有200万名会员。

  他是一个天生的自然主义狂热者。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游历的生活。除了偶尔停下来赚取游资,他的一生基本都穿行在大自然中。他对自然有着偏执的崇拜,甚至他曾经在雷雨天时,把自己绑在被风吹得左右摇摆的树端,感受自然的力量,毫不在乎能令他丧命的闪电。正是他这种狂热,使他的作品看起来生机昂然。《加里福尼亚的群山》、《阿拉斯加之旅》、《夏日山间之歌》、《我们的国家公园》等的作品出版,令美国人在陶醉于他优美文笔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然之美,相继建立了黄石、石化森林、阿拉斯加冰原等国家公园。

  《等鹿来》是作者的观察随笔,主要记录在加州的塞拉山区和在阿拉斯加所见的各种动植物,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现代的很多环保题材的书不同,他的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从来不用说教的语气告诉读者,保护环境、保护野生生态有多么重要。他用自己的善于发现美的双眼,将自然之美,用绝妙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那些生长于山间野草、绽放于幽谷的野花、跳跃于林间的松鼠和翱翔于天际的鹰隼熨帖着每一个人的心。

  这种润物无声的风格,既是他对自然的热爱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劝诫方式。在他的散文和笔记里,大自然的一花一草,每只豪猪和每只猫头鹰,都是活灵活现的,它们成为鲜活的生命,跃然于纸上。让人生出疼惜、怜爱之心。这种手法,也常见于宫崎骏的多部动画电影中(众所周知,宫崎骏也是环保主义者)。

  在赞叹之余,不禁反思,在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后,我们回报给它的却是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