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2 01:1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一):从来没有如此毫无禁忌敞开的看待死亡、失去

  对我来说最有触动的一本心理学、心理治疗书籍,不是之一。

  死亡、失去、无意义,是一直限制我行动的东西,第一次看到这些恐惧、限制、痛苦,被如此直接坦白的文字描述出来,生命轮回、波动影响,虽然还是没有超载死亡恐惧的清晰思路,看到它们似乎就放下了一半。想去继续读欧文的其他著作,还有尼采和萨特。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二):似懂非懂

  最近刚开始接触心理学

  一位心理治疗师写的文章,里面有一些观点比较认同,简单来讲就是你需要某一件大事,触动你的觉醒,然后让你认识到怎样才去更好的丰富和充实自己有限的生命,享受当下的生命。

  但是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者是焦虑,个人认为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可以说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

  文中用到了很多的案例,尤其到了后面,陈述过于啰嗦,里面对梦的一些解析,也都有一些牵强,像是作者故意把它们和患者的状态关联上的。

  对于一个心理学的外行人士,不是很推荐。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三):翻越心的围墙

  

认识这本书的契机很糟糕。看完这本书,深有体会,是件好事,也是件不好的事,代表着,曾经可能经历过这种精神痛苦。

一年多前,饱受失眠痛苦,一度到看到床害怕,恐惧睡觉。也有许多人开导我,直到一位姐姐问我,睡觉睡不着这件事,会对你怎么样?我说我害怕会死。然后她推荐了我真本书。但当时的我没有打开,理由可能匪夷所思,觉得害怕。如今熬过那段时间,我终于打开这本书,得以理性而客观地重新审视人生的那段经历,也明白了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走到了那种情绪点。

更好的理解自己,科学的自我开导,可能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翻越心的围墙,才能看到更全面的自己。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四):零碎

  

伊壁鸠鲁 三个论点

灵魂的死亡

完全虚无的死亡(肉身和灵魂同时死亡)

生前和死后无差别

波动影响

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

我们拥有什么

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拔除肉中刺)

我是谁(至关重要)

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五):想念母亲

  读完此书,结合自身经历谈几点感知: 1.对于癌症,我一直感觉很遥远。直到妈妈一年多之前查出癌症晚期,我才恍然觉醒。关于要不要告诉病人她自己的病情,我认为早期可以隐瞒一段时间,让病人有个接受过程,之后应该尽快告诉病人实情,可以找一些相似病人的抗癌经历,为她打气(这一点弟弟就做得非常好)。 2.正视病情,关注病人精神变化。不逃避,不盲目打气。妈妈生病期间,我缺少对妈妈精神层面的开导,一味地只关注医生的化学治疗,忽略了妈妈的切身感受。 3.未曾与妈妈交流过她自己对与自己病情的想法和恐惧,是否想过死亡,是否有过对死亡的恐惧。她自己是否对作为儿女的我们有所寄托。 4.对于死亡的无意识感。妈妈生前一个月的照片显示,妈妈面部黑色素积淀严重,但之前察觉不明显。妈妈走之前的头一天夜里,还不让我们陪护她,让我们去早点睡觉,我们全然不知,就去睡了。结果第二天妈妈就走了。

  5.对于自身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思考。生而为人,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六):那些回归黑暗的生命回忆

  读亚隆关于自身经历死亡的回忆录勾起了我很多与之相关的回忆。 已经很难记起来第一次目睹死亡是在什么时候,也许是村子里声势浩大的死亡仪式,也许是自己养的小猫小狗的离开,只是于我而言好像死亡一直深刻的存在于我的生活里。 邻居小伙伴奶奶因为溺水去世了,她穿着白色的孝服与我对话;我的奶奶在我五年级那年在睡梦中离世,她的尸体被放在家里正屋的中央,而那里也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她的嘴没有完全闭上,身上盖着一条专为死者准备的单子,平静的躺在那里,爸爸让我去跟她告别一下,我感到恐慌,他的语气里带些责备,奶奶被火化的那天,大爷怒号一声“我娘没了”随后晕倒,屋里的亲友们手忙脚乱去照顾他,我站在一旁。

  旁系二大娘因为什么绝症去世的时候,我作为下一辈围在她的棺材旁边与众多姐姐一同哭泣,家人们说我是个懂人性的好孩子,其实那时候更多的是为了不被看上去太冷漠;还有三奶奶三爷爷的离世、两个哥哥的意外离开;上大学时同班同学因为宿舍矛盾搬出去住因为车祸意外身亡。

  再就是近两年,我的亲二大爷心脏病偶然离世,他才只有五十出头。我回到家乡去奔丧,还是童年生活的那个院子那间小屋,同样的位置,同样的黑木棺,同样的亲人们只是都同样的老去,一位小时候对我不苟言笑的旁系大娘跑过来抓着我的手亲热的说你回来了。看到那些已经与儿时影像不同逐渐变老的人们,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间小院里过家家、摘枣子,旁边再也没有爷爷奶奶,而那个会温和的提醒我“过完年再过家家吧”的二大爷也已经不在,那种童年真实的离开了的感觉无比的难以忍受,只是想想心都很疼。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七):存在主义,死亡,和心理治疗

  从伊壁鸠鲁对人生的态度讲起,而亚隆本人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所以说心理学走到底和哲学是分不开的。

  伊壁鸠鲁有两个观点很有意思,一个是“当死亡来临时,也就没有了我”。因此也不会害怕和痛苦。另一个观点是“死后我们会回到像出生之前一样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是每个人都经历过因此很熟悉的,因此我们也不必对死亡感到害怕。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鸡汤的内容,但怎么说呢,亚隆和尼采的鸡汤可能听起来就是比于丹的鸡汤要让我信服,但也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很多人也觉得于丹的鸡汤令人信服。

  第五章里讲到了两种孤独,第二种存在的孤独,讲的是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可跨越的隔阂,这在《素数的孤独》其实也有讲,而且新世纪福音战士里所谓人类融合也是为了消除这种根源的孤独。

  “治疗的关键不是主动提供答案,而是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你的朋友或身边亲近的人发现他们自己的答案”

  死亡焦虑的来源之一就是从未充分活过的人生。

  现在看起来,心理动力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之一就在于治疗师和病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结,而认知行为疗法似乎更客观条框一些,会避免治疗师和病人在心理上的关系。

  亚隆也同意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就是,梦是睡眠的守护者,帮我们抵挡恐惧焦虑等情绪,但这些情绪还是会渗透进梦里。

  亚隆也分享了自己面对死亡恐惧的态度,他觉得亲密关系的联结能极大地降低死亡恐惧。

  在谈到信仰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时,亚隆采用了一种非常令人佩服的角度,即以病人的利益为第一位,不去削弱任何对病人有帮助的信仰系统(虽然亚隆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

  在最后一章,亚隆是针对治疗师讲的,其中一句话是“心里治疗不是理论驱动的,而是关系驱动的”

  在传授给治疗师的内容中,有一个方法叫利用此时此地,其实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和亲密关系的人的严肃探讨中,这让我们更真实地直视彼此。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八):浅谈的休闲读物

  本月没看到太喜欢的书,倒是拉了一个长长的书单,深觉荒废了大好春日,只希望下个月能抓住春季的尾巴。算是立个flag吧。

  说说这本《直视骄阳》,因为对死亡的好奇打开这本书,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了书——什么是死亡焦虑,死亡对人意味着什么,焦虑的来源是什么,在实际中操作焦虑如何化解。

  书中有大量的实例,分类不是十分明显,观点不是很有信服力。

  作者认为,人的一切焦虑都是来源于对死亡的焦虑,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是对工作不满,家庭不幸,还是对子女父母期望过高,本质上都是对死亡的焦虑。但却没有给死亡焦虑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案例分析上面,本书全部案例均采用相同格式,先阐述患者的情况,再由作者点出这是“死亡恐惧”,最后患者顿悟,精神焕发离开咨询师,x年后生活得到了许多正向改变。在我看来,缺少细节的分析,没有清晰的层次,形同软文,疑点颇多,浅了。

  本书引用了大量尼采和伊壁鸠鲁的名言,而引用先人伟人话语的方法,也被使用在作者的咨询过程中。本书最后一章,作者生平,是我觉得最生动的一章。

  读后反思,这本书适合已对死亡产生恐惧的人阅读,第一可以给自己的焦虑分个类,第二在看过案例之后,也许会受到“波动影响”,体会到强大共情,因为找到同类人群的支持而感受到力量。

  作者作为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接触到的绝大部分人是被死亡焦虑强烈困扰的人,因此作为没有这方面困扰,或者说困扰不深的人不值得阅读,无法解答内心的疑惑,只不过会感觉到被打开了100扇风景一样的窗子,而关于窗外的风景,依然不求甚解。

  最后讲我自己的观点,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心理上的孤立无援使我们没有面对未知的勇气,因此更敏感、不幸、没有稳定关系的人会更害怕死亡,由死亡恐惧引发其他焦虑。但死亡是一定的,变老是未知的,老了之后我的经济状态、身体状况和社会结构都无从得知,那么到底是死亡更可怕,还是变老更可怕呢?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九):#死

  很快读完了,基本并没有什么卵用——这里面提到的所有层面的死亡恐惧,都和我本人经历的有或多或少的出入。

  归根结底好像是写给中老年的,所谓如何做好准备再上路。而我本来就和伊壁鸠鲁想得差不多,这一套根本帮不到。

  ——老娘只是怕疼而已!

  倒是拜这本书所赐理了理从小到大有关死亡的回忆。

  小鸡仔死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已经不记得了,只有画面,可能人类确实有故意屏蔽掉不愉快的机制。

  7岁时爷爷去世,看到遗照的一瞬间哇的一下哭了。当时,以及直到现在都并不知道具体哭的啥。所以是懵懂?(我真是无聊的小孩子

  ……(这种回忆实在是太墨迹都懒得讲)

  ……

  中二时,寅寅就跟我说过,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极端的疼痛,保护着我们没有自杀。(大概这意思。)

  五年前在同学家翻过一本详细描述地狱场景的传教类小册子,讲真那一阵子确实因此很少想死了。不过这两年已经完全不相信这些。

  总之完全可以这么港:我现在之所以在扯这些个有的没的,完全是因为最想死的时候却怕疼。

  卧槽太尼玛疼了。

  而且如此一来二去,我只会越来越怂。不展开讲了。

  对我来说最传神的成语,莫过于贪生怕死。(其实贪生怕疼会更贴切)至于我死了很可惜这种想法倒是几乎不会有。我只是鸡肋而已嘛。

  以及真遭遇了“那个”时刻,我确实会抗拒那种无法挽回。

  ……

  书中提到了一个人们从“生之焦虑”与“死之焦虑”之间摇摆的模型让我想起了16岁的自己——我妥妥滴就是,调动精神投入新集体、眼看要成了就立刻退后开始思考自我的,那种呵呵的转校生。

  另外的发现是,我一直非常警惕周围人口中关于我不认识的人的说辞这一点,以及觉得关系够牢才能输入输出观念这一点,还挺psychologist的……

  困了。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十):还行

  留下自己的足迹

  获得生命的意义

  尽可能活在当下

  你不能直视骄阳

  也不能直视死亡

  读书会这个月共读的书,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知道原来是写关于死亡的,因为我这个人不畏惧死亡,对这个话题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感触最深的是“波动影响”,比起死亡,我更在乎我活着的时候能有什么意义,能对周围的世界有什么贡献,死后别人会想起我什么。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1. 你,唯有你决定了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所有重要方面,因而,也只有你有能力改变它。即使面临无法抗拒的外在限制,你依然有选择的自由,依然可以选择以不同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限制。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

  2. 成为你自己: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3. 那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一棵树只有经历了风雨,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之中,才会变得更坚强,长成参天大树。

  4. 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财富,不是物质享受,也不是社会地位或好名声,它们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只有真我才是真正重要的。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1. 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2. 我把你的一部分放在我的心里,他们改变了我,丰富了我,我会把这些传递给其他人。

  3.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与别人分享孤独,孤独就不再存在了。

  4. 正确面对遗憾,能帮助你采取行动来避免更多的遗憾。你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前瞻未来来反思自己的遗憾。如果你回顾过去,你会为那些没有实现的梦想感到遗憾;如果你想象未来,你有可能会累积更多的遗憾,但也有可能从曾经的遗憾中走出来。

  5. 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