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玩了,京剧!(全彩7册) 胡适盛赞,风靡海外华语世界30年,
《太好玩了,京剧!(全彩7册) 胡适盛赞,风靡海外华语世界30年,教育部“京剧进校园”首选参考书。让孩子懂京剧,爱传统,做更酷新一代!》是一本由张大夏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138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好玩了,京剧!(全彩7册) 胡适盛赞,风靡海外华语世界30年,教育部“京剧进校园”首选参考书。让孩子懂京剧,爱传统,做更酷新一代!》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太好玩了,京剧!》读后感
请允许一个门外汉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京剧的感觉。小时候陪着奶奶赶集,两个小马扎在戏台下一坐,就听着锣鼓喧嚣,周围的人时不时拍手叫好,可是台上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看见大家脸上涂着色彩,身上的衣服挺鲜艳。后来年长几岁才知道,那不是京剧,是市里请来的豫剧,但我并不能区分太多。后来忙于上学整天泡在教材里更不会去关注课本以外的文化,但胡主席在位期间,每年的春晚前似乎都有京剧晚会,也不知道是在弘扬国粹,还是给我们的时事政治增加考题范围。话说到这,可以说我对京剧有的不是感觉,都是错觉。
至今工作后,准确的说是成家后,开始注重对女儿的教育,希望她对各种文化有一些基础的认识,很荣幸读书活动能向我发来邀请,而且一套儿童读物,对于一个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是不错的启蒙。
大学期间也曾看过很多舞蹈演出、话剧演出,唯独不曾涉猎京剧艺术。而借助影视作品,倒是对《霸王别姬》有一点点印象。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学习BEIJING OPERA,以及郭德纲老师时不时提醒着让孩子给他买蟒,才重新燃起了对京剧的好奇。
按照书中的描述,京剧本身应该看作一种舞蹈,一种抽象的表演,一种故事的演绎,没有太多相声里的嬉笑怒骂,更重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而且关羽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更体现出这一剧种的核心,忠义。古往今来,居庙堂则思尽忠报国,处江湖则需仗义疏财。这无疑是京剧能够让更多人接受并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倘若文本讳莫如深,自然把许多人挡在门槛之外。但源于通俗而止于凡俗却又少了回味,因此那些流传百年的故事自然值得再三学习,毕竟那要比一些国家的历史还长。
书分七册,分别介绍了人物、舞蹈、脸谱等方面,非常细腻,尤其是脸谱,更是让人惊叹精妙。从一张脸的颜色寓意其性格,从脸上的纹路点缀其意义,事无巨细,无所不包。而在讲到切末那一册,我却能够想象古人的艰辛,所有的东西既要能够展现场景,同时要考虑储存和运输,环环相扣,才保证了艺人能吃饱,才保证艺术得以流传。
七本书读完,我觉得自己再陪女儿,或者说是和女儿一起陪奶奶听《锁麟囊》的时候,也就能够看到一点门道了,既能感受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家庭的温度,何乐而不为?
《太好玩了,京剧!(全彩7册) 胡适盛赞,风靡海外华语世界30年,教育部“京剧进校园”首选参考书。让孩子懂京剧,爱传统,做更酷新一代!》读后感(二):《太好玩了,京剧!》——走近国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无数的文化与艺术的杰作。它们绵延传承,生生不息,我们称之为“国粹”,京剧则是这些“国粹”中的一块瑰宝。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偶尔会跟着奶奶在村子里看大戏,已经不记得演的什么,只记得全村老小都很喜欢。可是随着时间流逝,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央戏曲频道的节目我也曾经带着孩子看过,但是没有一定的基础,孩子会看不懂。
孩子在小学课文中就学习过京剧脸谱表达的意义。“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但是这些京剧中的人物故事,孩子却并不是非常了解。近年来,京剧有关的作品还是不少的,但是普及程度还是稍微欠缺了点。特别是孩子,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对京剧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
很开心能遇到步印出版社的这套《太好玩了,京剧!》。从京剧中的舞蹈、脸谱、兵器、风雷雨雪、交通工具、人物、初末这七个方面,一一为孩子们讲解京剧中的知识,让孩子们能够更详细地了解京剧艺术。
这套书的作者张大夏,师从梅兰芳的编剧齐如山,能诗书画,亦能编剧。所以他能够很好的用书画的形式,把京剧中的点点滴滴展现给孩子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京剧知识。
先来说京剧中的天候,风雨雷电,这些在日常我们都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而在京剧舞台上,只能借助道具和表演者的动作来实现。一个以胡须遮面的小鬼,拿着“黑风旗”或是“红门旗”来表示下雨或者下雪。天气的炎热或者寒冷,就都要靠表演者来通过动作展现了。
光靠表演者自然是不能展现场景的,因此京剧中也有专门的物品来进行表演辅助。京剧有两个专有名词“切末”和“把子”。“切末”是指除了服装以外所有表演的用具,分为有道具性质的,以及没有道具性质的。前面所提到的表示气候的旗子,也算是切末的一种。
“把子”则是专指兵器的,包含在“切末”之中。传统武术中的“十八般武艺”,在京剧舞台上都可以得到体现。
京剧所演的多为古代的故事,所以剧中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车、船、马。但是这些在舞台上是不好直接展示的,只能用特别的工具来进行展示。比如,车子,用旗子来进行展示。一般车都是推的人带动车里的人,但是京剧中却是车里的人带动推的人。这种展示方式,非常具有想象力,也很考验表演者的技术。
还有马,一根马鞭既可以代表马,也可以代表对马的驱使。单单备马这一件事,就可以展现出一整套的舞蹈动作。
说到舞蹈动作,这应该算是京剧中的精华之一。京剧一方面是歌唱,唱词展示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就是靠舞蹈,来演示人物的思想、语言、动作。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讲究美观,节奏,和音乐相配合。
京剧中的舞蹈分类极其丰富,从性质可以分为四类:零碎的动作、成套的舞蹈、剧情中的舞蹈、武戏中的“打把子”。
这其中成套的舞蹈还可以分为“神祇舞”和“人事舞”两种,每种舞蹈又可以再细分为几种不同情况。
通过这套书,孩子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京剧知识,还涵盖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故事、词语典故、传统俗语等等。为了防止孩子们只是被动的看书,不去思考,每本书后作者都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举一反三。
随书还附赠了一个小册子,讲解了京剧为什么好看,京剧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通过这套书,我们可以更多更好的了解京剧这一国粹,使我们的文化更久远的流传下去。
《太好玩了,京剧!(全彩7册) 胡适盛赞,风靡海外华语世界30年,教育部“京剧进校园”首选参考书。让孩子懂京剧,爱传统,做更酷新一代!》读后感(三):方寸之间,天地可见
如果没有了水,水里的鱼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了可以扎根的土地,树木又怎能成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赖以生存的空间,当这个空间越来越小,直到不复存在,那这个事物也就到头了。 国人向来是注重传承的,不管是家族的延续或是技艺的延续。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活在哪里?活着还知道还记得他的人心里。当最后知道他的人也走了,那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印记也消逝了,从此再与这个世界无一丝牵绊。换作技艺也一样。每次看到电视上说,某某技艺传承人只剩几人,某某技艺濒临失传,总是莫名惆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棒,只是快要失去生存的空间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作为一名奶爸,本着科普与传统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当这套步印文化出版的《太好玩了,京剧!》出现在视线范围内时,脑海中萌萌哒的小戏骨们叽叽喳喳地告诉我把书带走吧,于是乎在脑海中的另一个小人儿还没有反应过来时,我就决定了,这套书我要了! 我自认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蛮有爱的了,像我这样会去看经典古籍,听得进传统戏曲,又还能跟人聊热门的影视剧集大片,对身边的人来说也是独一份的存在了。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真的不是主流了。 这个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最终还是那帮年轻人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就主要取决于占据社会的中坚力量。走在大街上,随便拉几个年轻人问几个问题。看哈利·波特么?看变形金刚么?看漫威电影么?还有,看京剧么?答案很明显,我不说相信你也能猜到是怎样的! 是的,很多人会喜欢哈利·波特,它很魔幻,也有很多人喜欢变形金刚,暴力机械美学看起来也很酷,漫威的电影异常火爆,看起来确实很爽,所以大家都去看了,它们的票房也噌噌噌的往上涨。相比之下,京剧就真的是受众很窄了。很多人是看不懂,欣赏不了好在哪里,甚至是看到了就急忙换个台,根本就不想看。同样是看,看完一头雾水和看完惊叹感动落泪热血沸腾的观感对比,自然而然就让人做出了下次的选择了。 《太好玩了,京剧!》这书到手才发现,这京剧里面居然有那么多的门道,还是蛮有意思的。它从人物、脸谱、舞蹈、兵器、风雷雨雪、交通工具、切末这七个方面,把复杂的京剧知识,用浅白的语言娓娓道来。有多浅白呢?我女儿一年级,她自己也能独立阅读大部分的内容了。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又言芥子可纳须弥。这跟袖里乾坤一样,玄而玄之。同样的,很多人没上过战场,这不妨碍他们在中国象棋的世界里鏖战沙场。京剧其实也很魔幻,小小舞台,方寸之间,可见天地万物。当然它不是写实的风格,更多是写意。 书没来之前我多少还是有点担心,女儿会不会喜欢这套书,没想到的是她还蛮喜欢的。我和她一起看,每人看一本,看完她给我讲她看到的内容,我也给她讲我看到的内容。她尤其喜欢脸谱这本,这么小的丫头也看脸?以后会不会是个颜控啊? 她给我讲了青色脸谱的程咬金,我就给她讲了武松打虎的老虎。老虎也是人扮演的,叫做虎形。这个虎形可不简单,在《武松打虎》这场戏中,这个老虎的动作很复杂,“人打虎,虎扑人”,演得传神可不容易!如果老虎后脚站立,举着前爪跟武松对打,那就变成“人打虎,虎打人”了,观众都要看不下去了。万一遇到《没头脑和不高兴》里面的不高兴扮演的老虎,那就会累死武松看懵观众了。 京剧其实不难懂,也不过时,更不老土。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因为不了解而不愿意接触,我觉得还是蛮可惜的。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确实,距离掩盖了缺点,自然就提升了美感。不过距离是一把双刃剑,也会让人因为没有走近而无法欣赏到美。 京剧要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那就得让更多的人对它产生兴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你要好玩,才有生存空间啊!京剧确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看看就知道了。
《太好玩了,京剧!(全彩7册) 胡适盛赞,风靡海外华语世界30年,教育部“京剧进校园”首选参考书。让孩子懂京剧,爱传统,做更酷新一代!》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太好玩了,京剧!》札记
关于京剧,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而这套书恰好可以通过京剧中的人物扮相、脸谱、舞蹈、切末、仪仗、交通、天候等方面去了解京剧小史以及作为我们国粹的京剧文化。(同时很赞同作者在自序中的叙述 —有人说“京剧的主题内容与时代脱节”,我认为不然:对自己的国家、民族要热爱;对父母要尽孝;手足间要敦友爱;朋友间要重信义;爱情要专一;操守要廉洁;穷困潦倒者,更要力图上进;富足宽裕者,亦要周急济贫。凡此种种,中外古今,皆同一理,绝没有所谓“合时代不合时代”者。)
一、京剧中的人物扮相
京剧是用唱歌和舞蹈来表演故事,这是京剧的最大特色,也是京剧的基本原则。“扮相”是京剧术语,指的是剧中人面部怎样化妆,头上戴什么,身上穿什么,手里拿什么,这些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京剧中的人物扮相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唱歌和舞蹈,同时从扮相中我们可以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到剧中人的性别、年龄、个性和身份。
书中列举了一些代表人物归类说明,比如《小商河》中的杨再兴。《小商河》是描写岳飞在收复朱仙镇前,与金兵在现在的河南许昌一带英勇作战。岳飞的部将杨再兴英姿勃发,与敌人拼死缠斗,因此剧中杨再兴是青年武将的打扮,脖子后面绑着四面小旗子,这种旗子只有武将才有,穿的是铠甲,京剧里叫“扎靠”(靠,是古代战将穿的铠甲被艺术化了的戏曲服装,扎靠有硬靠和软靠之分, 软靠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硬靠使用时插靠旗,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
另外更有名的是关于岳飞与秦桧的故事,武将岳飞的扮相穿着高级统领的服装,插靠旗,手里拿着令旗,表示他是统领。秦桧扮相是穿着宰相公服,画着一个大白脸的脸谱,代表是大奸大恶的人。当然书中还有其他人物的扮相,比如岳母穿的“帔”,梁红玉头上戴的孔雀羽毛翎子,薛仁贵前期穿的“富贵衣”,番邦大将象征勇猛凶恶的蓝脸红胡子,李陵头上戴的番邦驸马爷帽子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 京剧中的脸谱
与话剧、电影不同,京剧不是写实的,因此勾脸谱是京剧的一种特别化妆艺术。它也是有一定的规则,凭借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精神和气息。
一般来说,凡是文人都不勾脸,勾脸的都是武人。可是文人里的包拯要勾脸,奸臣也要勾脸。武人的儒将像岳飞、郭子仪、赵云、韩世忠等也不勾脸。勾脸所表示的赞美成分少,贬义成分多。至于勾脸的人物,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性格暴躁的,二是历史或小说对某人相貌有特别描述的,三是坏人,四是反派人物或鬼、怪、精灵。
辨别脸谱,眉、眼、鼻、额、脸都要结合,不能单一判断。但其中最显著的是颜色:红色表示忠义、勇敢、有血性,像关公、姜维;黑色表示性情粗鲁、坦率、忠心、孔武有力,像尉迟恭、张飞(一个特别:包拯);蓝色多半表示凶猛、粗莽又有心计,非常不好招惹;绿色表示不沉着、性情暴戾,没有蓝色好;黄色表示虽然性格凶狠,有心计,外表却看不出来;赭色表示年老的英雄人物(还有月老);油白色表示有诡计、阴险,或自以为是;金色是德高望重的神仙。
大白脸与油白脸有所不同,大白脸是“抹”的,油白脸是“勾”的。白脸的原则是,本来面目露得越少,剧中人物越奸(有的角色只在鼻梁上抹一个小四房块,表示并不是真正的坏人,这类角色叫“丑角”,也叫“小花脸”),整体来说黑脸坏人少,白脸好人少。脸谱的设计有一个原则:脸谱颜色越少,表示身份越高,性格越沉着平易;颜色越多,花纹越复杂,表示身份越低,性格越浮动暴躁。另外,京剧中精灵的角色是尽量把原动物画在脸上,像孙悟空、牛魔王等;
脸谱上表现剧中人的性格,颜色最重要,而最能表现好人、坏人的是眉。大致说来,直眉最好,稍微弯曲的表示性格有缺点,如果眉上有零碎花纹,就表示性情太刚强或凶猛。眼窝的勾法,也能表示好人坏人,细的表示文静,粗的表示莽撞。此外,嘴形、脑门也都有关系。
再具体细说还有很多,需要多看京剧,了解故事背景以及人物事迹,才能更好地领会京剧中的脸谱艺术。我认为这部分是最有趣的,记得《百家讲坛》开篇就讲了曹操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京剧中的曹操扮相就是民间形象,也是如此,京剧中的脸谱画着他们的本相,看戏的人就能知道他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而对于历史上复杂的人物,评价不一的人物,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对比与重合去对比脸谱,这个过程就兴味盎然。
三、京剧中的舞蹈
京剧家所说的“无动不舞”,就是京剧优良传统,也是它的最高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任何动作,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舞蹈化,动作要美观,有节奏,而且能跟音乐配合。京剧的舞蹈,可分成四种不同的性质:一是零碎的动作,二是成套的舞蹈,三是剧情中的舞蹈表演,四是武戏里的“大把子”。
说到“无动不舞”,以我浅薄的认知最先想到的是电影《霸王别姬》...虽然电影与京剧有着明显的区别,哥哥出演的程蝶衣,我不知从京剧的专业角度如何评判(而且看过太久,具体动作细节也不太记得),但是从观感中真的能够感受到一颦一笑充满了“京剧味道”。这本书中也介绍了很多场景动作,比如出场、走路、上马、饮食、背供等,从描述动作的文字中都能品味到其中神韵。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京剧中的切末、仪仗、兵器、交通、天候等方面 。其中,大多切末都是专为表演而设计制作的,分为有道具性质和没道具性质。兵器叫做“把子”,属于切末的一种,京剧中的把子也有“长靠武戏”和“短打武戏”的差异。京剧中的交通工具只有车、船、马、轿,车用“车旗”,船用“木浆”,马用“马鞭”,轿用“帐子”。京剧中的天候是利用音乐配合演员的动作,或是利用象征性的人物和道具(天候的表达很有意思,太有才了)。
以上说的方面都是京剧的一部分,以剧中的人物用他们的情感、思想、语言、动作与外在因素相结合,以交织成表演的故事。同时,京剧集合了中国各地方戏的精华,形成一种更自由、更经济、更通俗、更适合表演故事的戏剧。它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直到现在,长达两百多年,仍是中国戏剧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