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锦集

2021-05-02 03:0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锦集

  《佛教常识答问》是一本由赵朴初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教常识答问》精选点评:

  ●写得好,答疑解惑,深入浅出,赵朴初传法有功。

  ●(囫囵吞枣的)读完了(心虚)

  ●2019.09.26 这是二刷本书,一刷是一年前的电子版,看完满分好评又买了纸质版,今天看完纸质版还是满分好评。 这本书用问答方式书写,赵朴初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佛学,当然,为了简洁处理,讲得全面的代价是讲得不深,但对门外汉的思维开发是最重要的,因为知道全景图像再去攻克部分模块是很容易的,也只有赵朴初这样的顶尖佛学大师才能做出这样的总结。 打算入手《赵朴初文集》,希望能再看清楚他的一些思想,这会大大帮助我理解佛学,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本不错的知识扫盲书,包含许多我不懂的学说。不过佛教系统太为恢宏,终究不是一本书可以讲全的,更希望有更多讲‘法’的内容。

  ●

  ●2018年3月10日读第二遍,纸质版。

  ●虽未至“醍醐灌顶”,但已过“受益匪浅”

  ●【2018-29】对整个佛教体系有了粗浅的表面了解。我个人观点:乔达摩悉达多在创立佛教时,基本的三观是很正的,3000年前的人能建立如此世界观,厉害。“诸行无常 诸法皆空”,与现代心理学部分观点吻合,(但六道轮回等就纯迷信了)这些道理对指导我们生活有极大的裨益。现代科学也认为,“过去”和“未来”只是存在于我们脑内的一段记忆编码,是“我”想象出来的,佛教理论中也有相应的观念,悟透这一点,才能开始明白“活在当下”真正的含义,悟透这一点,就走上了“开悟”之路,最终证得“圆满”。

  ●以为是没有门槛的入门读物,结果大段大段的看不明白,看不懂,并没有多少浅显易懂的解释,对很多名词、概念解释了半天,还是不明白。

  ●看了一遍,还要继续研读

  《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一):佛教之博大精深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佛教的另一面,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刚开始形成时却并没有“神”的概念,确实让人极为赞叹。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佛教仅在中国就有如此之多的派系,之前所听过的最多的应该就是禅宗和密宗(应该是武侠小说和探险小说看多了),这本书确实是很好的佛教基础知识补习书。

  但是我看来还不太过瘾,因为我对于“宗教”的佛教非常感兴趣,但是一直搞不清楚各个佛与菩萨之间的关系,所以特别期待有一本书可以系统的介绍一下佛教每个派系中所供奉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等之间的关系。

  总之,佛教之博大精深,让人赞叹。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二):因为字数限制只能推到书评里了

  

适合对佛教一种简单认识的普读本 作者用一种问答的写作方式简洁明了的陈述了关于佛教的一些常识--有的还是非常玄奥的 弗洛伊德曾说“宗教是对人类最大的欺骗”这话说的大了点 若是看表面的烧香拜佛.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诸如此类 佛教就显得太简单了 梁武帝与达摩谈话 皇帝说我是如此虔诚的敬佛有何功量 和尚却觉得与皇帝无法谈下去了 如此敬佛的皇帝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套用俗世的因果报应是如何也解释不清的 佛教里面的一些东西是很吸引人的 尤其是里面的因明 逻辑非常强 没有一定的智慧与因缘 胡乱瞎闯 思想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当年的胡适写《中国哲学史》 写了上卷 因为佛教 无论如何也写不了下卷 季羡林说过 若是不了解印度文化 印度佛教 我们就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家底 作为俗世人 适当了解佛教就够了 赵老的这本《佛教常识答问》 很适合俗世人对佛教的一种简单认识 脉络清晰 条理分明 语言简单

  《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三):弥勒佛肥肉下的软肋

  小册子乱翻完,纯粹为扫盲,一些名词和分门别类常识算是有了,扫盲毕竟是扫地阿姨而非扫地僧的扫法。于是知道了密宗原来是庶出的杂交种,裹挟着旁逸斜出的妖邪;净土宗甩手掌柜,禅宗其实很有蓊蓊郁郁的文学浪子气息。大乘小乘支撑起许多大树,供千秋万代莽夫玉女顿悟与乘凉。 也有狡猾处。除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雷池之外,其他戒律以“开戒”名义就不算“犯戒”了,难怪子曰必也正名乎,开门揖盗是获得自由裁量与自我开脱的好办法,柴门半掩,自然就不怪罪强人刺客们犯颜侵身了。我佛慈悲。 关于剃度,吃素,以及其他教规的异化演变与南橘北枳时代沿革,都说明了宗教本身有其生物性,为了生存而剪贴取舍屈伸显藏,本不该加以厚非;自适性与自足性,不够恃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佛陀也得每天抽空信奉几分钟达尔文与周天子。 其他妙处与笑处,梁文道和苏东坡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再说。吃的草量太少,挤奶也不敢太狠了,不然毒性太原始而冲烈。 而想到说『慈是同情人的喜乐,悲是同情人的忧苦』,又慢了下来,是难的、需要渐进,感同身受,先要有每踩一脚都能听见蚂蚁尖叫的敏锐。无造物主,无我,无常,且因果相续,这还是好的,意味着失去的还会再突然回来。缘起缘灭怕的是有愧怍,不管在佛教的门里门外,有了这份警醒与自持,这辈子的行止,就是在一直一直大踏步地小心翼翼罢了。 那么,我也可以喊出何妨吟啸且徐行了。至于“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前辈文革的蒙尘旧事,其实不必再提了,锁进抽屉里吧。

  《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四):自己看的

  

达摩是法的梵语音译; 如来是佛陀的异名; 菩提就是Buddha佛陀,觉的意思; 轮,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形状像车轮,以轮来比喻佛法;转轮王是印度传说中的征服四方的大王; 佛教将梵天等婆罗门教的神祇都认为是六道中的天人,也要入轮回; 五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堆,分类; 无造物主; 贪嗔痴是三毒,加上慢疑恶见,为六根本烦恼;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aramita ; 菩萨是Bodhisattva 的音译的简称,菩提就是佛陀,就是觉,sattva 就是众生,有情; 观音,文殊普贤,是大菩萨,摩诃萨,或者译为大士; 般若,Prajna ,即智慧; 文殊,Manjusri ,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曼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吉祥的意思,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妙吉祥; 巴利文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小乘佛教用巴利文传写,梵语是雅语,巴利文是俗语,大乘佛教用梵文的多; 和尚也是音译,意思是师; 尼,来源是沙弥尼和比丘尼的尾音; 南传佛教不留须; 只有汉传僧人烧戒疤,唐朝开始,元朝成制度; 汉族佛寺释迦牟尼佛两侧一老一少是摩诃迦叶和阿难陀,年龄相仿的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十八罗汉其实是十六罗汉,多出来的两个可能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的误会; 五百和八万四千是印度古代惯用的表示多的俗语; 降龙伏虎是清乾隆时加上的迦叶和弥勒; 五台山成为文殊道场,见于大乘经典;尼泊尔对五台山有特殊感情,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和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和日本朝鲜僧人有关; 笑面弥勒的来源是五代和尚张契此,布袋和尚; 印度佛教于12世纪消灭,现在印度的佛教是19世纪从斯里兰卡传入的; 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 佛教大盛起于阿育王,于秦始皇同代; 犍陀罗佛教的兴起,是印度排佛时期; 龙树菩萨是大乘各宗共同的祖师;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翻译,观自在是玄奘的翻译; 《四十二章经》是汉明帝求佛带回翻译的第一部佛经; |中国第一个佛寺是白马寺; 僧人出家后以释为姓,始于四世纪的道安法师; 三藏法师是个学位,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 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西藏密乘宁玛派红教创始人是莲花生; 禅,是禅那dhyana 的简称;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意译觉法; 二祖慧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北宗神秀,南宗慧能; 南宗五宗七派,现存最多的都是临济,曹洞两宗;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作者还在用歌呗这个词; 经变,类似变文,把佛经中的故事演绘成图; 藏语系佛教有医方明之学; 公元二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完全当成了佛教入门书来看,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相关的常识和历史,但是看见其中哲学思想的部分,尤其是涉及到各宗派学说的区别时就会很晕,需要进一步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