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QR》读后感100字
《SPQR》是一本由Mary Beard著作,Profile Books Ltd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5.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PQR》精选点评:
●内容精彩 语句通顺易懂。从当代视角和最新文物发现重读罗马历史
●* Ancient Rome is important.To ignore the Romans is not just to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distant past. * I have learnt their language as well as I can. I have read a good deal of the literature they have left us. * I no longer think, as I once naively did, that we have much to learn directly from the Romans… * But I am more and more convinced that …
●5-0.5 很勉强,4.5更合适。名气是这本书最大的拖累,必然失望。可能是最近读到的最不好看的史政类原文。 第一本mary beard,感觉文笔不够好,努力往下够以至上下够不着。诚然好书,却不知道写给谁的,显然不适合罗马史第一本,知道一点的又要嫌段子多。观点是有的,而且很有启发性,只是密度低,改薄两百页可能会好看很多。 强烈推荐mary beard BBC罗马前后两套共七集,寓教于乐,精巧炫酷。 再次印证偏见,一般特能说的,写的就不要太抱希望。
●为啥不再写两百年~
●买买买。再买一件印有SPQR的卫衣还有体恤衫! 这就很罗马了
●沒有看完。讀到後來,不是很喜歡她「史話」式的筆觸。
●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战争方面谈得太少,但真的好看。后面的参考书目很有用,算一个初级的研究引导了。
●SPQR: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剑桥大学Mary Beard教授讲述了从罗穆卢斯的王国时期到帝国时期的卡拉卡拉敕令之间接近千年的政治史演变。从小白的角度来看,作者对罗马史主流叙事的一些质疑有理有据。
●Thought-provoking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Rome the city and her people until the Edict of Caracalla.
●从Romulus到Caracalla,国王(酋邦)时代到共和体制,内战后迎接Caesar的时代,最终在罗马公民改革中戛然而止。可读性非常强的专栏历史。皇帝个性的差异只会影响少数精英人群,而与屠戮仅一线之隔的平民生活理应更有历史研究的价值。作者围绕SPQR有意避开连篇累牍的帝王传记,转而展开罗马人民和社会底层的叙述,可惜历史终究是胜利者和统治者书写的,相关的史料只在三四个章节中涵盖,关于元老院本身的描绘也比预期少了很多。
《SPQR》读后感(一):一段與羅馬人的對談之旅
本書自2015年發售以來,一直都在亞馬遜的暢銷榜上蟬聯,分數也都高居不下,令人想不注意也難。我是等到了價格比較親民的平裝版問世了,才捨得下手。Mary Beard這個名字其實在之前我就已經認識,我在Youtube上偶然看了她替BBC拍的紀錄片:“Meet the Romans”就印象深刻。之後我長期觀察本書,發現風評甚佳,於是就斗膽挑戰一次英文,幸好沒讓我失望!
《SPQR》读后感(二):笔记
精彩。Mary 的讲述严谨清晰生动有趣,在大主题与小细节之间的切换与结合让文本兼具易读性与深度。Mary Beard 最出色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重述(当然,这是本出色的罗马史入门书),而是在不断的质疑和思考中与历史的对话。
Mary 由小及大,比如在谈到士兵及其忠诚度的话题上:执政官 Gaius Marius 所开创的从无产民众中征兵的政策(之前只从有产者中征兵)导致军人过度依赖统帅,希望以自己的忠诚换取退伍后的补偿与福利,这导致军队逐渐向私人军团转变,这也是为什么之后苏拉(Sulla)以及凯撒向罗马进军时,有那么多跟随者。而在奥古斯都称帝后,一大改革就是 pension reform(对退伍军人的退休金保障),这大大减少了私人军队的可能性,使罗马军队真正的统一化,远离政治,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罗马政治结构在奥古斯都之后两百年中的稳定。
Mary 从罗马问题到现代问题的延伸也极具启发性,平民保卫官(tribune of the people)在呼吁民众投票反对他的对手时提到:“if the people‘s tribune no longger does what the people want, then he should be deposed.” 选举制度中选出来的执政官,究竟应该完全听从民众的意见,还是只是作为民众的代表实施自己的判断?(这个话题无疑又将引申出民主选举中的 “tyranny of the majority”问题)这直到今天都是现代选举制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Mary 对历史在被讲述过程中的夸张、渲染、隐瞒,以及无可避免的倾向性始终保持警惕,更多借助考古学、文献学等研究成果。她不是单纯的在传达信息,而是引导读者和她一起,借助史料,从各个角度切入,真正的思考历史。
《SPQR》读后感(三):阐释了什么是罗马(化),和罗马是如何成为罗马的
1.Mary Beard从西塞罗“粉碎”喀提林“阴谋”写起,一是把西塞罗与喀提林的对立置于书名SPQR这个背景下,即元老院与人民的妥协与斗争,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开篇点题”,二是罗马一手文献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即首章的时间点)发生的爆炸性的增长,任何对罗马早期历史的回溯,其可资利用的传世文献皆始于此时,这就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身历史。
2.第二章探索了罗马建城史,既详尽剖析了罗慕路斯故事(辨析神话与史实,挖掘后世罗马作家对这段历史的不同认识与阐释),又对比了罗慕路斯与埃涅阿斯故事的共性与矛盾,从早期历史中发掘了一些贯穿罗马历史的“罗马性”,例如对暴力手段的依赖与回护、开放性的传统、对内战的焦虑等等。
3.第三章考察了王政时期的罗马,运用目前的考古资料和对文献中时代错置内容的剥离,勾勒了前共和时代罗马的真实轮廓,从后世作家对王政历史的追溯性记录中细绎出罗马政治文化的场域记忆与身份认同。
4.第四章时间段从王政时期结束到萨莫奈战争,作者指出这是罗马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不断的对外战争带动了罗马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特别着墨于从所谓“十二铜表法”中透视当时罗马社会的阶级张力),让这个台伯河畔的城邦发展成制霸半岛的广域国家,罗马政制正是这两百年间逐渐打磨成型的(尽管公元前后的罗马史家对这一进程的描述过于理想化),格外值得注意的是罗马不断扩展“拉丁同盟”的军事经略(罗马与同盟者之间的政治互动与权利协调也是贯穿罗马历史的重大问题)。
5.第五章探讨了罗马在公元前三初至二世纪中期随着影响力的扩张,开始与更大范围的世界发生交流,特别是通过与迦太基、马其顿等强权的交锋, 罗马开始更加关注于定义自身,一个有趣的视角便是将罗马文明定义为克制、简素以抵御放纵、奢靡的希腊文明的文化侵略(可惜只是一笔带过,不知道之后的章节是否有详论)。
6.第六章则是共和国晚期的150年,无论是同盟战争、格拉古改革、苏拉独裁还是斯巴达克斯起义,罗马共和制度在统治一个环地中海庞大国家的实践中已经不堪重负,早期历史中曾发生过的矛盾现在裹挟着新的面目再次出现,罗马历史的第二次转型呼之欲出。
7.Beard在第七章开篇便指出“是帝国造就了帝制,而非相反”,即罗马之前的政治治理已经无法满足统治一个广阔帝国的需求,随着职业军人阶级的出现,强人政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尽管共和国采取了一些之前格拉古改革所呼吁的措施(例如设立专门的法院制裁贪赃枉法的外省总督),但收效甚微,当凯撒与庞培展开内战的时候,无论布鲁图斯、小加图等共和国卫士如何壮烈,其结果必然是两位准皇帝之一的胜利。
8.第八章Home Front(家庭战线?笑)依然主要从西塞罗留下的文本入手分析了罗马(上层)人的日常生活, 主要关涉到女性的婚姻、生育与社会角色、上层罗马人的商业活动、奴隶的生活状况等等,呈现出丰富而不同于成见的画面。
9.第九章讨论了奥古斯都的一生,首先从他与安东尼对决的记载中细绎出文献作者们的对罗马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的继续内化,即强调男性与纪律的罗马文化战胜了(克丽奥佩特拉为代表的)女性与放纵的东方文化。然后从Res Gestae切入,宏观考察了奥古斯都在位期间的作为,奥古斯都开创了一个成功的autocrat的经典范式,在underpin传统政治frame的同时undermine其essential,改革选举制度弱化元老院地位,达到渐进式掌控政局的效果,对军事指挥权的牢牢把控,用大兴土木和广泛流布带有个人形象的物品树立权威与崇拜,以及军事扩张主义(最精彩的评述在p368-369的那段)。
10.第十章名为“十四位帝王”,讨论了奥古斯都之后近两百年里的罗马元首制,主要关注了三个问题:对皇帝形象的文本塑造、皇帝的生活与威权塑造、皇帝与元老院的互动关系。
11.第十一章关注了罗马贫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世界,从墓志、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入手,从零碎的材料中努力建构了罗马下层民众的日常。
12.最后一章把视角罗马城和亚平宁半岛转移到了更广阔的罗马世界,提纲挈领地概述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罗马化与对其的抵制、地区治理、边缘省份人群的身份认同、罗马世界的人口与商品流动、对罗马统治的合作与反抗、早期基督教与罗马政权的冲突等等,而想要更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就需要一系列专著的研读了。
总而言之,非叙事性的罗马史,需要一定的罗马史基础知识,这是一本反思性的罗马史著作,思辨而扼要地讨论了罗马从建成到卡拉卡拉敕令这段历史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深入探索了罗马人的内心世界,全书正是立足于其书名SPQR之上,着力探讨了罗马政制的机制和理念(即“元老院”),以及罗马人对世界与自身的观念与认知(即“人民”)。
《SPQR》读后感(四):从SPQR看Mary Beard的现代史观,史料功底和写作思路
1. 喀提林和西塞罗:
通常来说,喀提林阴谋事件在庞大的罗马史中所占篇幅往往很小,但却至关重要,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最为敏感的时间段 -- 公元前60's,其时罗马城中派系复杂,二十年前马略与苏拉之间的内战血洗贵族当权派,军事xxxx与肆意屠杀的记忆仍在,克拉苏,庞培,恺撒则作为内战后的新兴势力登场,一面订立盟约,一面则在暗中较量,图谋一场更大的变革。表面上,以西塞罗为代表的元老院,重新掌控局面,共和体制得以延续,但是共和国的风气早已不在,Senatus与Populus之间的矛盾,历经多次改革失败,已经不可逆转的走向激化,用不了多久,共和政体就会彻底覆亡,罗马将在更加疯狂的事件推动下,以耀眼的帝国姿态示人,而喀提林阴谋正是这一系列事件的预演和前奏。
Mary Beard开篇就切入对这一事件的描述,而不是按照常规手法,以罗穆路斯初建罗马城为起点。前言中也写道,“这颇有些古希腊,罗马史诗叙事中的拦腰法,即从中间开始(in medias res)再倒叙的风骨。”如伊利亚特,即是以阿喀琉斯与主帅阿伽门农之间的争执引发的愤怒开篇。
作者对这一事件的对垒双方做了简要介绍,“一边是心怀不满的破产贵族喀提林,据信他制定了暗杀罗马民选官员和烧毁城市的阴谋,并打算在此过程中取消所有人的债务,无论贫富。另一边是暗杀的目标之一,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祭司、诗人与政客西塞罗。”
在随后的梳理与解读中,作者对双方的立场做了进一步分析:喀提林出身古老贵族,青年时期在苏拉麾下参与战事,出任一系列次级官员,搜刮财富的同时奢靡成风,且有诸多丑闻,甚至被控杀妻杀子,随后在两次参选执政官的角逐中均败北,因参选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从而债台高筑,这也是他参选口号“取消所有人债务”的原因之一,而他的对手,正是西塞罗。反观西塞罗一面,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来自罗马城外的富裕家庭,是靠个人天赋登上权力的顶层,在权贵垄断的元老院中,属于没有政治血缘,被人排挤的“新人”。
那么为何出身贵族的喀提林反而不受元老院的青睐,败给“新人”西塞罗呢?真的只是因为他个人品行不端吗?
在更复杂的政治舞台上,喀提林和西塞罗又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喀提林和西塞罗在元老院中的角力,和本书标题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Populusque Romanus又有什么关系呢?
2. 现代性:
如果一味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下去,这本书可能就会成为一本充满各派系,阶级利益博弈的政治斗争专题史,或者一本讲解元老院形成,演变及运行方式的专题史,这显然不是Mary Beard的立意所在,前者有古罗马史家撒路斯特撰写的《喀提林阴谋》,后者有现代历史学家的《罗马帝国的元老院》等一系列作品。
而作者想要为大家展现的,是涵盖古罗马1000年进程中,更丰富,更多元,更真实的历史,也是一部更有“技术含量”,更加“现代性”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统治者,国家,民族和战争的资料。
所以,作者在向读者提出刚才的几个问题之后,笔锋一转,并没有继续探究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是引入19世纪意大利画家切萨雷.马卡里的画作,再现西塞罗与喀提林在元老院的辩论,也即是西塞罗在朱庇特神殿的第一次《反喀提林演说》,并在其中融入了古典语言学和考古学的知识,从漂白的托加长袍(candidatus)和现代候选人一词(candidate)的词源关系,讲到罗马城真实的城市建筑与画作中的差异。
在后面分析喀提林的债务问题时,作者又运用了古钱币学的新发现,通过成品钱币上的细微差异,推算手工打造模具所需要的数量,进而得知公元前1世纪60's末期的铸币数量大幅下降,以致总流通量要少于几年前。所以“喀提林并非如西塞罗所攻击的那样,完全是因为道德缺陷而欠下巨额赌债的亡命徒。没有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罗马,在公元前63年经历了某种信贷危机,面临着比西塞罗愿意承认的共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作者的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形势也是吻合的,喀提林在罗马城内阴谋夺权的时期,正是庞培出征东方大获全胜,即将凯旋的时间点。东方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商机,罗马城的放贷者们急于收回资金,投入新的市场牟利,喀提林的债务问题也因此被放大,迫不得已铤而走险。
而喀提林事件在后世直至现代的持续影响,也为Mary Beard看重。维吉尔将他写入了史诗《埃涅阿斯记》,本·琼森1611年出版了悲剧《喀提林密谋》(Catiline: His Conspiracy),易卜生的处女作便是以他为题的《喀提林》,勃洛克在《喀提林:世界革命的一页》中把他称为“罗马的布尔什维克”,反对青民盟修宪企图的匈牙利人把西塞罗的拉丁语名言作为标语,卡米耶·帕里亚(Camille Paglia)与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学术争论。西塞罗的《反喀提林第一演说》,特别是著名的第一行(“喀提林啊,你要考验我们的耐心到什么时候?”),仍然潜伏在21世纪的政治修辞中。“在西方政治的表面之下,我们自己的政治斗争和争论仍然在以西塞罗和喀提林之间那只是被依稀记得的冲突为模板。西塞罗的雄辩(即使人们对它只有一知半解)仍然在给现代政治的语言注入活力。”
3. 虚构与真实的历史
曾经的历史学家往往倾向于选择性记忆某一领域的事情:伟人,教会,政府,政治。这种模式是由希腊人提出的:不是希罗多德,他的兴趣涉及更多样的主题;而是由他的继承者、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修昔底德。希罗多德在现代人看来是颇具现代性的古代史学家,在《历史》一书的开篇,他写道:“以下所展示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historia)的成果。”
在希罗多德时代,希腊文的“历史(historia)”一词,意为“调查”“研究”,和哲学(philosophia)的本意相近。所以,希罗多德讲述的历史,总是乐于偏离对政治事件的记述,告诉我们当地人的习俗、不同地区的神秘而奇妙的动物,以及任何吸引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骑在海豚尾巴上的阿里翁,意外杀死自己父亲的阿德拉斯托斯,特尔斐的神谕等等。这些故事与我们认为是更“真实的”关于希腊人与波斯人如何打仗的政治史混杂在一起。
而修昔底德则直言不讳的说,历史与政治和国家有关,而与其他任何事情无关,从此史学家被禁锢在政治之塔。但是人们逐渐发现,秉承修昔底德精神撰写的史书,并不一定比希罗多德的故事要更“真实”。因为尽管希罗多德喜欢讲故事,但他也会非常严谨的寻找证据,将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叙述区别开来,这种努力,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位20世纪的历史学家,而另一方面,政治和国家历史的书写,往往为了某一群体的利益服务。
以关于喀提林阴谋事件的史料为例,最直接完整的记述,来自古罗马史学家撒路斯特撰写的《喀提林阴谋》和西塞罗发表的四次《反喀提林演说》。尽管两个人一致将喀提林描述成邪恶堕落之徒,但实际上两人分属不同阵营,立场截然相反,撒路斯特是民主派领袖人物恺撒坚定的追随者,而西塞罗则是贵族派庞培的盟友,所以两人都有各自的目的。
撒路斯特在《喀提林阴谋》中着力表现了元老院的辩论,例如在审判喀提林同谋者时,西塞罗发表了《反喀提林第四演说》,此时元老院成员都一致赞成西塞罗以叛国罪将这批人处死,唯有恺撒主张把犯人分到各地去加以终身囚禁,但是要没收他们的财产,他的意见显然对罪犯采取了同情的态度,而且冷静的元老院并无处决犯人的权力,也不应该剥夺罗马公民在人民大会上申诉的权力。作为民主派的撒路斯特,尽管不赞成喀提林的过激行为,但对贵族派掌权的元老院独断专行的作风,也十分不满,所以欲借此展现恺撒的仁厚与克制,希望将恢复古罗马传统美德的理想寄于雄才大略的恺撒身上。
Mary Beard也在书中质疑了撒路斯特作品中虚构的内容,比如,撒路斯特笔下的革命者,借用了西塞罗的名言,“最勇敢的人们,你们还要忍耐到什么时候?”来鼓动追随者,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在精英们手下遭受的不公。“古代作家经常为陛下的主要人物杜撰发言,就像今天的史学家也喜欢给自己的人物赋予感情或动机。”
而作为事件另一方的西塞罗,正是作者作为古典学家研究最为深入的罗马人物。对于西塞罗的记述,Mary Beard也提出质疑,“西塞罗不可避免地希望利用喀提林带来的危险大做文章”,甚至可能“把国家的动荡转变成自己的荣誉”。毕竟,既没有显赫的门第,又没有军功的西塞罗,想在元老院立足,挫败喀提林所谓的恐怖活动无疑是个绝好的机会,西塞罗也如愿得到“国父”的称号,“在罗马那样高度父权化的社会里,这是你能获得的最辉煌和最满意的头衔之一。”
4. Female and libertas:
本书的序言中写道,Mary Beard在剑桥任教期间曾一度是那里唯一的女性古典学教授,是位自豪的女权主义者,积极地为女性发声,她的新书《女性与权力:一个宣言》更从学术角度探讨女性被噤声的历史。
同样,在本书的索引中,Mary Beard没有添加战争这个词条,而“women”不但有自己的主词条,其下还有11项二次索引项,比如“assaults on women”, “dangers of childbirth”, “child brides”, “fantasy of ‘liberated’women”,等等。
在第三章“考古学、暴政和强暴”一节中,Mary Beard借卢克蕾提亚事件,结合古钱币学知识,分析了古罗马女性的“忠贞”观念。第八章“丈夫与妻子”一节中,分析了婚姻内外古罗马女性的独立性。“出生,死亡与悲伤”一节中,分析了古罗马女性的生育情况。
而对liberta这一概念,Mary Beard也颇为关注。
“The first word of the second book of Livy’s History, which begins the story of Rome after the monarchy, is ‘f***’; and the words ‘f***’ and ‘f***dom’ are together repeated eight times in the first few lines alone. The idea that the Republic was founded on libertas rings loudly throughout Roman literature.”
但作者并没有对liberta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解释,而是将一系列问题留给读者思考。
“But how was Roman liberty to be defined? That was a controversial question in Roman political culture for the next 800 years, through the Republic and into the one-man rule of the Roman Empire, when political debate often turned on how far libertas could ever be compatible with autocracy. Whose liberty was at stake? How was it most effectively defended? How could conflicting versions of the f***dom of the Roman citizen be resolved? All, or most, Romans would have counted themselves as upholders of libertas, just as today most of us uphold ‘d***cracy’. But there were repeated and intense conflicts over what that meant.”
5. Further reading:
其实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Mary Beard在书后列出的reading list,简直就是研究罗马的古典学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