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是一本由耿朔 / 李国光著作,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线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一):习得性场外求助
认识耿朔时,我还是个出差在外全年无休的状态,每每工作间隙,都恨不得能一头睡屎过去,而小心灵又不甘地抖动着,妄图撕扯开一小块休息时间,去摸摸那些看似寻常的街头巷尾,想嗅出残存在岁月中的故事情仇。
后来,演变成每当排好出差日程后,习惯性地场外求助:这地儿有啥看头?坐等片刻后,大段大段的解析脚注就源源不断地砸将过来。
大快朵颐,甚欢喜。
然后积累的势能一点点膨胀,驱逐我去巡猎那些遗落的时光印记。。。而大多数时候,则是脑补怡情,安心满足地口水擦擦,抬脚飞往下一个城市一边继续画我的PPT去鸟~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二):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欣赏别人虚度的时光
作为一个资深的宅男,书中提到这些江南的小镇,只有宏村我是去过的。于是,就先挑了宏村这一篇来看。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记忆中宏村的模样。看完之后,只觉得自己真是对不起门票,忍不住要唏嘘感慨一番。
感慨的,不是宏村的美,而是耿博士那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以及那颗能够在嘈杂喧嚣中依然安静的内心。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入豪肠,就啸成了剑气。风景也是一样,入了不同人的眼,便有了不同的气象。麻木的心肠,再美的风景,也激不起内心的一丝涟漪。
在我记忆里的宏村,似乎只剩下熙熙攘攘的游客、沿街摊贩的叫卖以及模模糊糊的黑瓦白墙。旅行之时如若看到美景,不过就是照相。照完,便又匆匆地赶路。即使身边有导游在介绍,也是不愿意多听一句的。更不用说,细细的品味一番,涌出些许感想。毕竟,这地方再美,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故而,旅者当有雅兴才情。否则,便如同猪吃牡丹、焚琴煮鹤一般,暴殄天物。
耿博士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小清新的文艺情怀,着实羡煞旁人。若非真心喜爱,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这些花花草草,黑瓦白墙去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细细玩味,决计写不出如此优美的饱含乡愁的文字。
赞,是必须的!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三):原原本本的江南
江南的文人多,写江南的文章就更多了。耿朔的江南,有什么特别?我想大概就在于他不去刻意的制造“特别”吧。管他是挂满红灯笼的周庄,仿古重建的乌镇,还是与世隔绝的林坑,隐秘在太湖深处的明月湾,在耿朔的笔下都有属于它们自己本身的那一份美,这种美不是来自于炒作或者是开发,也不是来自于名人效应或者影视宣传,而是村镇本身散发出的味道,或恬静,或热烈,或精致,或淡雅。不知道是不是专业的缘故,他似乎总是很擅长找到每一个村庄最本初的那一点,跟着他行走,就自带过滤功能,总能还原出一个本真的江南。
江南的灵魂在于水,所以耿朔特别喜欢聊起水,总是不经意间就会提到这里的小河穿过村庄汇向哪一条江,那里的商船经过哪一条运河驶向谁家商铺。虽然这里只有28个村镇,但在耿朔眼中,江南一定不仅仅是这些村镇的简单叠加,它们是一个密而不分的整体,由错综复杂的水网联接在一起,当然,也由千千万万生活在这里的文人、商人、官员、百姓的生活联接在一起。
喜欢读耿朔写的东西,因为可以涨姿势啊,他不仅可以帮你熟悉这每一个古镇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带你了解每一座园林每一个建筑的精巧所在,更可以让你获得许多名人八卦(画风突变@@啊再变回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每看他谈到的那些或儿女情长或豪情万丈或爱国激昂或怆然神伤的故事,我都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好奇和向往,很想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是何种的水土,才能孕育出这么绚烂的文化。
这么热爱自己家乡的人,一定是极为真诚的!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四):时光在纸上,也在路上
恰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更巧的是书中的一些地方正是我上个暑假一个人穿街过巷,虽然偶有落寂,但更多的是带着惊喜与思考走过的。所以其中的一些文段,竟如原来你也在这里一般的似曾相识,更有一些插画图片,让我不由得发出原来我也在这里这个角度拍过的感叹。
读书时时光在纸上穿行而过,旅行时时光在路上如影随形,当两者相交,仿佛导演了一场一个人的重逢,不一定是久别,但欣喜也是逃不掉的。
皖南的鱼梁、许村,浙江的林坑、芙蓉镇,都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还活着的乡村。文字没有过分的渲染强调,没有穿透历史的仿佛用过气力的呐喊,却也得了几分清浅可爱的味道。
不厚重,不沉重,虚则虚矣,谁让江南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召唤,虚也不虚也!文字中的一份克制是我喜欢的,当然也并不见深刻二字。
,书字小行不稀,这方面在游记随笔类图书里算是厚道。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五):风格独特的游记,难得的笔墨多于照片
西塘为首,南浔接上,这原来也是游记,我以为是散文,是介绍28江南古镇的佳文,从历史的角度去写的,文笔清晰,条理清楚。将人的思绪唤到了江南。一直想玩太湖,幻想着太湖的陆家庄,直到了这本书里才找到,大概就是明月湾和陆巷,这两个小村庄,去那里,可以真正的感受太湖的乡野风情,。
第二篇是山里古镇,俞源村的太极背景很令人神往,可以考虑未来去一次,山里的古镇不比水乡,更有种避世,脱俗之感,在仙剑中,往往走出艰难的山路迷宫,便会被奖励一个这样美丽幽静的古村,。作者分享了一个很新的观点,以前古镇繁华是因为人多,现在人们来古镇是为了清静,讨厌商业化,可是如果没有商业化,古镇就此没落,消失的和所有消失的村落一样,。林坑,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被誉为最接近桃花源,最古朴的村落,愿有机会去看看,自古村落,都是交通要塞,翻山越岭的必经之路,而现代化交通通了后,古老的据点只能通过旅游,延续它的传说
作者对许村尤为推崇,可以值得去看,还说了一点,乡土之源现在渐渐的没落,村里人渴望现代化的大房子,没有了族规和坚守,这些老房子也是看一次,少一次了,里面不乏我最喜欢的,传统的深宅大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精美的房子,和村庄实力不相符,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落叶归根思想,朝廷的一品大员,部长,外界的全国首富,马云,都愿意回到自己的小村庄,去建设这么一亩三分地,自己的功绩给后世的族人做榜样,这是中国人,最真正的中国,看到这里,大概理解了我爸执意回老家花钱修房子了,但是尼玛那个房子也太丑了,丑到就是用来常住的,而不是艺术和彰显,。石家村可以去看一下,棋盘布局,而且现在年久失修,不知道未来是否能见,。著名的古村必有著名的人,若仅仅是普通农村,又如何能有艺术造诣,而且每个知名古村都是重视教育,文化层次很好,身在野,而心是当世大儒,古村之美,更多在于文化层面,没有一群高级分子,是完不成令人叫绝的古镇的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六):直把故乡作他乡
走在楼下的寂静灯光里,接过耿朔尚带油墨余香的赠书。本想趁着计划中回家的时节,好好读完这本描写故乡的随笔集,再来写几笔感受。忽然觉得现在就很合适,因为人已在旅途。
来到新学校的第四年,师门间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位同乡,这实在是让我十分珍重的缘分。我并不是江南人,与耿兄甚至也不出自同一个省,但是提起“同乡”这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南通人身在江北,心却是系在江那畔的。
不久前看到耿兄在上海随手发布的图片,我留言:“两种江南,一种思念。”
让人虚度时光的江南,已经不存在了。每次坐火车南下,从南京走起,到苏州、上海、杭州,访陵墓,看展览,览湖山,奔走得不知道有多急。
在大厦摩天的长三角都市森林里,吴门的风雅、钱塘的水月、松江的评论,不是埋进了故纸堆,就是锁入了玻璃柜。曾经真实存在的文人笔墨和水乡韵律哪里还有即便是残喘的气息?然而,获得这种错觉的原因只不过是我的脚步还不够轻巧罢了。
在北方待了八年,看惯了古庙残城,我确实把旅行看得有些过于沉重。读着手中书页上印着的二十八个村镇的美丽姓字,我不好意思说,我竟然一个都没有去过。
老家的古镇和石板街,姑苏的园林和巷子,倒是断断续续不停地在体会着。翻开耿兄的书,每每读到那些不饰繁华却又流露出丰富色彩的文字,我便知道江南其实离我太遥远了。故乡,其实不是用来清闲高卧的寂寞田园,而应该是需要仔细阅读的精神归宿。
一个个村镇,一条条街巷,一座座石桥,一栋栋老屋,一扇扇木窗,能这样搜索江南风物和故实的人,居然不是一位满怀好奇心的异乡人。不过,故乡的历史和人情不正应该是值得最先熟知吗?
直到最近聊天时,我还不知道几年前在一本人文杂志读到的关于甪直保圣寺的文章就是耿兄手笔。但是我依然记得那个有苏州人顾颉刚、宜兴人徐悲鸿出场的传奇故事。原来再次读到这段并不知名却华丽得过于惊人的历史,是一场没有意识到的重逢啊!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七):简评《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
最初选择这本书,原因有两:一,我本来就很喜欢水乡,总觉得那江南水乡蕴藏着许多故事,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二,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自己喜爱的绘画风格不多,线条流畅简洁的钢笔画就是其中之一。初看封面,就被那简洁的钢笔画所吸引。
不得不说,全书配图、插画质量颇高,插画的篇幅大,摄影师也能捕捉到不同水乡的特色,在照片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或许没有真正去过那儿,也没有很仔细地观察每幅插画的不同,越到后面,基本不能分辨出哪幅插图属于哪个水乡。弯弯绕绕的河道几近相同。
说实在,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前面几章还好,但到了后面,说历史的篇幅越来越多,我甚至怀疑自己在看百度百科。选择阅读这本书,题目也是一个吸引我的因素。原本以为,作者到所述水乡游览的感想和这个水乡的人文情怀会占据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但实际却让我有些失望。就我看的那部分所言,我可以说书的脉络基本就是:作者怎么去那里——去那里的经过和感悟——长篇地介绍这个镇的历史、人文历史。尽管了解一个地方必不可少一定得了解当地的历史,但书的标题是: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我觉得着力写作者本身的感想更能呼应题目。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更多地描述当地人的生活、家长里短。字里行间就能让读者窥探到当地的风情。上述的点,没能在长篇幅的文字里看到,却在摄影图片的配字里显出。这样的安排略感本末倒置。
虽然看得有些失望,但还是很想体验一下那种临河而居,夜晚看着灯光倒映于河中,拿着杯小酒倚窗而坐,听着留声机里播着的老歌,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八):不须归
早年看史书,最喜欢的是三国这一段。曹魏是文采风流慷慨悲歌,江东则是少年意气,峥嵘英睿的气色。
差一个字而已,几乎相同的一片地方用「江南」这两个字来概括,则更贴切于幼年时背诵的古诗里面,唐人张志和所写的江南,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来北京之后年年南下,去年夏末出差到上海停留一月有余,有一天跑到镇江去看西津古渡,行车路过北固山下,也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顾彬先生的《汉学研究新视野》里说「中国不存在脱离于人文外的风景」,跟我们说到江南难免想起「春来江水绿如蓝」「落花时节又逢君」之类的确十分贴切。
这本书里有我所熟悉的西塘南浔同里周庄,也有我不熟悉的安昌郭洞龙川水东,有一个「藏在最幽处」的明月湾,忍不住联想起譬如「笛在明月楼」。
作者自述这段江南他自己走了十年,写了四年,还是没有写尽。
是谦虚。
把这本书当做游记的话未免太委屈文字了一些——也或许是从作者这里拓展了旅行风土的意义。有一个道理是写一样要有一样的用途,写小说是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让未经历的人怀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写风土则是写一个风流贴切的世界,打开一扇窗,引诱人走近它。所以书要这样写才有意思:字里行间毫无侵略性而又把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有宏大的叙述视野,也不缺细微处的温柔,对城市、村庄乃至土地的认知不再是平面的描绘,纵横交错的形成了立体的感知。
也不是谦虚。
有人的江南是杏花烟雨,有人的江南是芦花孤舟。作者的江南是小桥流水……我的江南说出来有点骄傲又有点羞赧,是一个群雄激荡、娥眉长展,盛产「最好的敌人」的时代。
行尽江南。
山川河流可以用足迹丈量。土地的过去和现在都可以用客观而理智的文字描述和记叙,这本书里如是展示给读者看,深刻而翔实。
但行不尽的是各人心里的那片江南……还是需要你走进去看。
另有……必须说,这本书的名字太迷惑人了呀XD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九):旅行的意义
认识耿朔的时候,他还在国外。当时通过微博等社交网络接触,感觉此人已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渊博的文史知识和丰富的旅行经历让我赞叹不已。
2012年夏天第一次见耿朔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他要出一本旅行随笔,当时自然对此书很期待。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年多,不过,好事多磨,最终还是出版了,可喜可贺。
读完此书才发现,原来耿朔写的这28个村镇,我也跟着去了其中四个。还是2012年夏天,跟着耿朔在皖南玩了几天。回想那次的旅行经历,我就像是报了一个旅行团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不问了,完全跟着导游走。要去哪,去了哪,都不是很关注,一直浑浑噩噩——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没文化”。
但耿朔的旅行从来不是这样的,去之前,他肯定已经翻阅了很多资料,对要去的地方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这地方的历史沿革、人文风情、特色景点都已了然于胸。因此,无论这地方是不是第一次去,在旅行过程中他都能有的放矢,轻车熟路。甚至,我在一个他没去过的地方旅行时,他都能将此地娓娓道来,给我做场外指导,仿佛去过一样。
借用陈绮贞的歌名有点“标题党”,而且似乎跟本书的内容关联不大。不过,经由此书回忆“耿朔式旅行”给我的最大触动,似乎就是让我对“旅行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旅行当中的所吃所喝,甚至所见所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所思所感。旅行之前的准备和之后的总结,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旅行过程本身。
回到书的内容本身,每篇游记,在描写景点的同时,更多是对相关历史人文的介绍和感悟。这也只有“胸藏万卷书”的旅行者们才能写得出来。如果能够带上这本书,踏遍书中的每一个村镇,在当地安静地坐下来,沏上一杯茶,边欣赏风景,边品读文字,那必然是旅行的最高级享受。
最后也吐槽几句吧。文章信息量大,但略感实用性不足,如能介绍下交通,指引读者如何去往这些村镇更好(也许是囿于篇幅)。手绘和摄影的图片都很美,但感觉还是有些少,并缺少针对性,若结合图片,详细地介绍下当地景观,读者会感觉更直观一些。
书名我就不说啥了。。。说说装订吧,感觉也是精美有余,实用不足。读书的时候,感觉腰封拆也不是,带着也不是。而且这种装订,翻得多了,有些容易散架。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读后感(十):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山黑水间出生,浮华三十载,醉过山西的醋,晒透过西南的朗日,然后就遇到了耿朔的江南 。
时间忽然就悠长了。
水气那么氤氲,石板清透如墨色,不需你着急,也不许你着忙。耿朔笔下的江南,七分淡然,八分自在,柔和的韵律,更添上十分的和暖。
虽然同样是江南,不同的人眼中望去,也该是不同的模样吧。黄易的大唐双龙传里,师妃暄玉足站立在洛阳桥头,天上一轮明月,仙子眼中是凡人来往,心里浮上千年变迁。眼中色相,心中古今,这就是看景人的上等之心。景是景,却又非只景色本身,但脱了景,意亦无处可依——难就难在,历历过往早已隐入泛黄的迭叠,对你我凡夫俗子一如羚羊挂角,虽文山瀚海,却无迹可寻。揭开书页里二维的时间,面对鳞栉依山的人家、翠华掩坞的舟棹,即使不通文史,亦无需另觅沉卷。一步迈开,跨越了唐宋明清,仿佛云开雾散。便知了梁枋上翘首的松鹤,曾积过怎样的风雨,荷眠藕枯的旧塘,还梦着哪位佳人的容妆。随意拈出一句“刘氏家庙的另一侧,是座藏书楼,大凡略知中国明清以来藏书史者,都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嘉业堂。”。 笔墨凝缓、深沉,浪花淘尽,才能洗出这样拙朴的大胸怀。一眼园林,一字千古,连我这低手,也潜移默化地高手了起来。足不出户而于书卷中能得此珍醪,不禁要替自己庆幸了——。
在今天,只要在搜索栏中输入地名,便有五色七彩的图片和无数资料跳出来,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字,什么是游记。只要百余元的车票,多不过数千元,就可以去各地食宿游玩:拔腿可及,去都去了,何须游记?现代人们——拿着自拍杆、抚玩相机的人们,还需要游记吗。
但游记终在,而且终是不同的。游记不是旅游指南,不是人情导览。这种文体,在小说、散文、诗之外,还真切地以美的内涵存在着。不仅让你看到景,而且让你感知景,私密地和作者肩并着肩,也许坐在溪边,也许行在小巷,也许耳鬓捕捉到飘渺婉转的歌声,也许袖口盈透兰花的香袭。南浔、西塘,一起看,一起体会历史的变迁移转,恬然地,分享一段梦的时光,
我想,这本书是纯粹的游记。即是说,如果世上什么人要给“游记”这两个字加个注脚,那这整本的书都该作为附件随上,以回答说,这就是游记。而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更适宜给“什么是游记”这个问题做个完美的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