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族聚居区》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民族聚居区》影评100字

2022-04-26 03:3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族聚居区》影评100字

  《民族聚居区》是一部由Audrius Juzenas执导,Heino Ferch / Sebastian Hülk / Jörg Lamprecht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聚居区》影评(一):我怎么觉得是爱情故事

  德国军官因为爱上海雅所以要保存犹太区,

  又因为海雅的离去而绝望杀人。

  军官心中的爱情才是犹太区的命运主宰。

  是爱情让人性暂时的复活,也迅速的泯灭。

  因爱而生因爱而死。

  女主角很美歌声很震撼演技很强大。

  《民族聚居区》影评(二):德国人真的有那么温和?不是都像魔鬼一样么?

  观影过后,难以理解的是,德国人真的有那么温和?不是都像魔鬼一样么?

  这部《民族聚居区》和看过的别的比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穿条纹内衣的男孩》都不一样,是那种绝望中带有希望、残酷中带有温情的那种片子。

  《民族聚居区》影评(三):屈辱下的挣扎

  我用400个犹太老年人

  换来了原本2000人的死亡

  我手上沾满鲜血

  我将接受犹太的审判

  我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我要拯救更多的人

  ```````````````````

  我有歌声

  我有欢笑

  我有小丑的姿态

  然而把这些献给纳粹

  只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

  生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了更多的人而存在

  《民族聚居区》影评(四):民族主义是我们时代的毒液

  斯坦纳:

  “民族主义是我们时代的毒液。它把欧洲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它使亚洲和非洲的新兴国家像发了疯的旅鼠。宣称自己是加纳人、尼加拉瓜人或马耳他人,一个人就免除了许多烦恼。他不用挖空心思去想自己是谁,他的人性在哪里。他成了整齐划一武装起来的一伙人中的一员。现代政治中每一次暴民的冲动,每一次独裁的企图,都靠民族主义哺育,都服食了仇恨的药汤;这种仇恨使人类隔着一堵(柏林)墙、隔着十码之距的垃圾场,龇牙咧嘴、拔刀相向……民族主义轻易(必然)就会堕落为狭隘和暴行,当犹太人对此提出反对之声时,他是在还旧账。”

  《民族聚居区》影评(五):如何生存?

  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是一个被反复描述的主题。

  这部影片,是一部可以反复回味的佳作。

  生存是不是最高的真谛?

  对个人,或有争议;对一个种族呢?

  在那个灭族的时代,在那个屠杀的岁月,但凡有一丝种群的希望,可以用个人的尊严去换么?

  可以用别人的尊严去换么?

  可以用小众的生命去换么?

  可以用种族的尊严去换么?

  可以用灵魂去换么?

  当一切都被予取予夺,仍是不可救赎的终局,后悔么?无悔么?

  在那个世态扭曲的终极环境里,指挥行为的,只有本能。指挥本能的,是心灵。

  在一切终极环境里,愈痴呆,愈幸福。心灵却因痛苦而不泯。

  《民族聚居区》影评(六):德国人来拍屠杀犹太人

  这是德国人拍的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片。

  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集中营,而是立陶宛一个犹太人区的剧院。貌似还有精神生活的犹太人,生活在反复无常,杀人如儿戏的德国军官基帝的阴影下。而受命管理犹太人的立陶宛警察吉斯是本片中最精彩的角色。他既要遵守德国人的命令对犹太人严加管制和迫害,又在暗中竭其所能帮助犹太人得以生存。在这过程中,他不得不杀了一些犹太人,这使他极为痛苦,也失去了犹太人的理解和信任。最后,他和一批犹太人一起死在了疯狂的基帝的机枪下。

  电影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音乐。女高音的歌声如此亮丽,童声如此纯洁,在纳粹暴行的背景下,显得极不协调,衬托出了人类的这场灾难的深重。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民族聚居区》影评(七):不同的犹太区里不同的犹太人

  本片是个老生常谈的主题,本来以为不过是对《辛德勒名单》或者《钢琴师》的跟风之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生命和伦理的主题。

  片中的演员我都叫不出名字,但表现的人物都非常立体和丰满。那个警察和那对小丑,我想,都早就有必死的决心,而他们为了同族利益的最大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顽强的斗争。最后的场景中,小丑的主动牺牲尤其高贵。这样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哪怕只是小丑,或一个伪警察。同样的,那个著名的女歌唱家也用自己的方式在做着积极的事情,哪怕出卖色相,但忍辱负重。

  一个伪警察,一个敌占区里的艺人,内心的痛苦和做出的贡献,应该是比游击队长的牺牲更能震撼人心吧。因为,这样的刻画更立体,也更符合人性。这样的人性在我们的抗战阶段应该也是有的吧,可是在文艺作品里面鲜见。

  全片没有说教,没有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却在酸楚中体现了隽永.

  《民族聚居区》影评(八):深夜无逻辑瞎说

  想到一个不太相关的“隔江犹唱后庭花”似乎在中国的文化中,音乐总有些不好的意象,代表奢靡、颓败、亡国,而在西方的音乐含义,则较为单纯,只是一种艺术,正如《沉静如海》中,法国少女和党卫军军官全程没说一句话,因为一切都在音乐中了,音乐可以跨越一切国仇家恨去诉说那些想说却不能说的情愫,它可以是真情的流露,也可以是生命的救赎。

  回到这部电影,嗯…各种译名都好难听,那就叫《Ghetto》,在这其中,音乐也是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也正是音乐让人们看到基蒂并非扁平的残酷无情的人设,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哈雅出于恐惧,出于妥协,也开始为他表演。这两人,一个是残暴的党卫军军官,一个是被占领国如乞丐般卑微的犹太女高音,如此格格不入,连接他们是音乐,音乐就是有消融一切的力量,种族、国家、信仰。

综上所述,音乐促进世界和平,音乐有利于世界和平!(一定看得出,我是没话说了才这样结尾的

  《民族聚居区》影评(九):一场在不伦之恋掩盖下的不伦之恋

  看完感觉其实基帝真爱的是吉斯吧……

  虽然基帝像个孩子一样喜怒不定任性妄为,但是却不傻,吉斯背着他做了什么他当真不知道吗?不存在的,最后他一条一条数出吉斯的“罪状”说明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根本是一清二楚,只是往日威胁不到他所以才不揭穿不说破而已,饶是如此基帝还是给了吉斯6个小时的时间逃跑。

  至于女歌唱家?只是他的一个新鲜的玩具,他对她是物化的占有欲,却在吉斯面前放下戒备,对他说“我爱你”(起码我看的那版翻译是这样(ಥ_ಥ))。可是吉斯不爱他,女歌唱家也不待见他,他用了他最大的善意去让吉斯逃跑,吉斯却拒绝了他,这彻底伤了他的心,哈雅的逃跑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

  ……

  ……

  ……

  ……

  ……

  ……

  ……

  ……

  ……

  这么一梳理是不是就感觉本片的感情戏没那么突兀了?(ಥ_ಥ)

  《民族聚居区》影评(十):沉默的大多数

  看《犹太人区》的时候,一直想,这是不是根据女主人公传记改编的?

  (后来看介绍,是根据小说改编)

  否则呢,没有理由给女主角那么多的戏份。特别是终结部分的高潮,和她已经完全无关。

  还有,那段焰火下女主人公与纳粹军官的众生平等温情戏也显得毫无必要。既然已经表现纳粹军官完全的恶,完全不给他心理分析的余地,那么这样的判断想说明什么?没有意义。

  剧院的生存和犹太军官的斡旋是整部影片的重点,一群卑躬屈膝想生存的人,一群挺起腰杆冷对统治的人,介于他们之间的是犹太军官,他努力为此找平衡点,这个视角很独特。

  就像《辛德勒名单》一样,《犹太人区》扣人心弦的部分是“生存还是死亡”,每次都是一种抉择,得以生还能够暂时放松,但紧接着,突然又产生新的生死存亡关头。因为这一切只是源于纳粹军官的些微念头,因此格外脆弱,没有常理可言。这样的悬念很老套,但每次都非常奏效。源于人们相信,这是真实历史的重现——真实永远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部分,头两个可以合并在一起:一个是在犹太军官的斡旋下,准备处死几千人的计划更改为几百人,这是个“胜利”,但接下来,看到一群老人被哄骗着来到“刑场”,被枪毙,没人能为此胜利有丝毫欣慰。另一个是儿童表演结束,纳粹军官突然下令,每对犹太夫妇必须只能保存两个孩子,死亡瞬间来临,毫无征兆,一群孩子被剔除家庭,送上死亡之车。

  二是结尾,剧院所有人都被屠杀殆尽,只有院主和他的“傀儡”女孩躲在餐车后幸存。这时,剧院下躲藏的犹太人夫妇刚刚生下孩子,哇哇的哭声惊动了正准备离开的纳粹军官,军官回过头,寻找声源。于是,“傀儡”女孩站出来,模仿孩子的哭声,把自己的死亡做为最昂贵的礼物,送给犹太新生命。

  如果站在“高立场”说,剧院里逆来顺受的犹太人们是懦夫,比不上昂首拒绝纳粹军官的犹太学者,更比不上那些游击队战士,甚至还比不上给犹太区走私来大量“奢侈品”的走私分子们。所以,他们的死卑微而沉默。犹太军官用几百人的生命换来几千人生命的时候,面对犹太孩子被杀死无能为力的时候,他痛苦得想自杀,而且,没有任何人会理解他。只有爱他的剧院女演员能够安慰他,鼓励他——最终他们都没得幸存。

  不过我怀疑会有人用高立场去要求什么,因为看这种片子的时候,观众会有一种“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的代入感,而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人们,真的拥有必死的觉悟去反抗吗?还是像青蛙试验中的“温水加热”——在慢慢的滚热中麻痹死亡?

  茨威格说自己坚信抗战会胜利,但是他无法等到那一天。他自杀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黑暗肯定会过去,但是——这一天到底是什么时候?这样去理解,对于沉默的大多数,就不会抱有过高要求。

  电影里,纳粹军官不是没给犹太军官机会,他让犹太军官逃走,但是犹太军官放弃了。他活着的目的早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能够拯救更多的犹太人。因为这点,他和犹太区共存亡。我觉得,如果电影把此人真正的做为重点从头到尾,那么在故事上可以更紧凑更集中一点。女主人公出场太多,而到了最戏剧化时候她却提前退场——投奔游击队去了,虎头蛇尾的出现,而且期间又表现有限,本担不得主角大任。或者,电影重点去表现因为女主人公的歌声一次次拯救了犹太人——那么故事就不应该如此去讲了。

  最后,按惯例,对那个把此片翻译成《犹太失乐园》的译者鄙视一下。

  附一个在网上找到的关于此片评论,写得很详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