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摘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本由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一):战争,它首先就是一场谋杀案
1.生命没有国界,美不分场合
①有护士背着两个同是敌人的战士。
②有女兵偷偷藏起一副耳环,在睡前偷偷戴上。
③ 他们竟然有权去杀死同类?而且是理直气壮的杀戮!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二):人性的光辉
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国家每一位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她们爱自己的国家 爱自己的土地 第二才是对女兵的同情 想想她们战后受到的偏见 歧视 等等的不平等待遇 也由衷的使我产生深深联想 我们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问题同样在我们的国家也上演过 怎么避免苏联的悲剧 还是要改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三):王爻轩的看法
看到很多人讨论书名翻译水平不高,但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她们确实是女兵,也确实是女人。太多时候我们从男人的嘴里看到男人的战争,男人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谈论战场的岁月,但女人战前是女人,战争中是女兵,战后又是女人。不论男女,很多人的战争一辈子都结束不了。最后四十页谈的已经不只是关于这场战争的种种,而是关于记录的精神,记者的操守和品格的传承。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四):战争没有女人
War's Unwomanly Face 《我是女兵 也是女人》--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前的书名《战争中没有女人》还是更贴切一些,是一本二战苏联女兵的口述回忆录。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战争都将那些曾经年轻的女孩们男性化。原来除了护士,女兵们还是狙击手、坦克手、高射炮兵、工兵、飞行员。战争过后,她们还得承受民众对于她们的各种恶意揣测与歧视。真实往往更加让人震撼。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五):千百万被害者在黑暗中,卑贱地踩出一条小径
这不像是一本书,这更像是一部血泪史。
主人公将柔弱的心攥在手中,留给你强硬的拳头。
书中太多片段让人潸然泪下,我无法想象,那些与我一般年纪,甚至比我更小的女孩如何在战场上存活下来。
她们不用记住战争,因为她们毕生都在作战。
看书的同时,就是在聆听痛苦,无数个女兵在战场上的痛苦。
我不敢多翻阅,因为处处都有泪痕。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六):不一样
有过入伍经历的人觉得这书,口诉的觉得太真实不过了,感受到的残酷,细节,完全是那个样子。才到第32页,表示眼泪掉了四回,自然就下来的那种。
我未曾上过战场,渴望与畏惧同在。这是我的遗憾,如书中所叙,没有人渴望战争,谁不怕死,死了你的亲人,朋友怎么办。但是,当你的亲人在战火中惨不忍睹的死去,你说你还会在乎其他东西吗,没了,只有仇恨,直到战争结束。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七):战争给了女兵荣耀,给了女人悲哀
女兵和男兵是一样的,保卫国家,不惜代价 可女人和男人是不一样的,同样上过战场,留给女人身体上的创伤,留给女人精神上的创伤是男人无法体会的,她们没有爱情,没有孩子,没有家人,人生的一切寄托都没有了。 她们还要忍受男人们的嫌弃,哪怕是上过战场的男人,哪怕她们曾经把这些男人从死神的手里拉了回来,那是人与人御魂真挚的感情,而战后这些姑娘们得到的评价是,你身上没有姑娘们的香味,只有泥土和绷带的味
而战场下的女人,说她们是妓女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八):关注战场上的女人
往往官方的历史都是大的人物大的事件,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便偶尔关心到了个体,也是男性为主的视角,很少有真正着眼于女性,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作品。也许,战争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不该参与,参与了之后她们的性别角色就该转向男性。可谁又能够体会她们在战争中所遭遇的比男性还更加难以煎熬的岁月吗?岁月本该静好,可她们却把自己最美的容颜最美的时光留在了战场。好像穿越到战场上,看着每一个稚嫩而又美好却因为战争而付出几乎所有的少女们,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九):女兵与女人
前段时间一直想找些战争类的书来看看,因为以前从未接触过。碰巧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名噪一时,便挑了这本书来。故事既真实有感人,能够触动内心,对与二战时期,无论是处于无奈还是处于满腔热忱各种原因上战场的女性,充满了同情与敬佩。一篇篇采访,一个个讲述,带着沉重的心绪,穿越了时间,空间,仿佛回到了二战时的苏联。通读完,觉得无论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爱过热情也好,是对女性的尊重也好,是对战争的指控也好,我只看到了一个个刚毅的女兵,为了心里所坚守的,坚强而又倔强的笔直的站着……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十):斯拉夫罪人
只要丛林法则仍然主宰着这个世界,任何把糖果屋的梦想套用于现实都是危险的。生存,在人类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是每个国家、民族、个体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苏联在她的笔下成了血腥灰暗不堪回首的岁月,不仅否定阿富汗战争甚至否定卫国战争。作为斯拉夫人最辉煌的时代,就这样被一个浅薄知识分子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否定对前苏联主体民族斯拉夫人的精神世界打击是沉重的,让他们带着对过去的失落、与彼此的仇恨,迷茫的走向未来。西方语境下苏联的出现是人类的悲剧,然而对于前苏联境内的多数人民来说苏联的解体才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