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摘抄

2021-05-05 03:3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摘抄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是一本由于仲达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一):每一条上升的道路都充满艰辛

  每一条上升的道路都充满艰辛

  读《北大悟道——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

  文/王者归来

  北大,是很多中国学子的一个情结。它像一个高冷范、文艺范的女神,仰慕者众,但能够一亲芳泽的,却是凤毛麟角,真正称得上是天子骄子了。

  这个夜晚,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夜晚于我是很少见的。我坐在电脑前,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然后随意翻书,杂志,畅销书,把曾国藩家书读上几页,然后去网上查研究生的报考信息,想想自己一次次立志,又一次次放弃,悲从中来。每一条上升的道路都充满艰辛,只是我太不够努力。

  在单位里并不顺心,这种没有前途和改变的职业让我不甘,看到种种的贪腐和不公,我无能为力,只能一次次放纵自己。有人说,人世间最难做的两件事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第二个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很不幸,我从事的就是第二个,想改变一个人,太难。

  于仲达是在一个小城里有过工作的,他是辞职来北漂的。我特别能理解这种举动,但更多的是佩服。辞职,下海,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就在这走与留的反复中蹉跎一生,最终一事无成。

  他说,走进北大,我的生命才真正开始,那么我就问自己,是不是我的生命从没有真正开始过呢?他说,我必须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路,是的,他走出来了,鲁迅先生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说,被某种东西锁住的人是最痛苦的,我就想,我是不是被某种东西锁住了呢?他说,成功是靠改变人生固有模式取得的,我想,是不是我没有改变人生的固有模式呢?他说,别人一年做好的事我做五年,我曾经说过要用十年的十年去考研,或者,考公务员,可是,结果呢?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连自己都鄙视自己。他说……我就想……

  于仲达在北大听了很多课,和讲座,结识了很多导师,同学,名人,记了很多的笔记,但更多的,是他人生的转变,思想的进步。字里行间,于仲达透露出来的,他的物质生活是并不丰裕的,相反,也许还有些窘迫,但他思想上的丰收,则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尽管他的某些素材比较老旧,有些地方行文比较潦草,或者不是很讲究,再者,谈及一些名人的观点时,往往有种我和某某大人物是亲戚,我和某某大明星见过面之类的炫耀成分在里面,但那些和不同层次人物在一起所带来的思想碰撞和精神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前几天和一个白富美的女生聊写作上的事,只知道满世界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时尚活动,时间紧得要命,要我为她写一些东西,人很好,很有礼貌,很有思想,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说话很温柔,绝对不是那种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又或者胸大无脑,绣花枕头的那种。但明明又不放心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人,底层的人,难以理解她的生活,和她的人生观,世界观,消费观,或许,我这种小地方的人,真的到了改变,而不是坐井观天,自我安慰着知足常乐的时候了。

  于仲达是个榜样,同样混的并不好的郑球洋也是个榜样,未名湖有个海洋,而他们,也许正在那里徜徉。而我惟一想说的一句话,请允许我引用海子的一句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二):逆境中悟道品人生

  ——读于仲达《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

  文/张丽

  初始于仲达先生,源于他那尖锐、犀利、深刻、睿智的文章,句句直击肺腑,撞击心灵的同时让人感慨、感悟、感同身受。如此广有深度、厚度和宽度的老成语言一定出自年长之辈。后来得知,他今年不过三十七岁,着实让我震惊,钦佩。

  早期的于先生是位有梦想、有激情的“草根”,他对学问的坚持、对人生的豁达、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是现代大部分人所缺乏的。不凡的经历让他拥有深邃的思想,老练的文笔,智慧的头脑,只因受英语成绩影响,才痛失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于是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显赫学历的他,在逆境中拼搏,在泥泞中挣扎,最终进入北大以旁听生的身份坚持学习,终悟出一些道理,为人生增添滋味。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摆在各大新华书店封面高档大气带着北大气息的《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

  六年的旁听生涯,六年的勤学多思,于先生悟出自己想要的模样。他从北大教授们的课堂讲学和著作海洋中汲取了不少知识与营养,于是开始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在精神和思想的领域进行探索及反思。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特有的魅力博得北大教授的赞赏,并成为助理研究员。他的奋发之路给各个年龄段的人们以启迪和觉醒,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是一部特别暖心的励志书,既适合那些整日抱怨命运不公、家运不济的人看,也适合那些没有方向、没有梦想的人看。每一次艰辛的磨练都值得被铭记,要用心灵和信念的强大过想要的生活。读该书,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从而重拾曾经遗落的梦想,会让你从中细品人生,悟出真谛,找到方向。

  看着一路风雨一路歌的于先生,我想起了我自己。上学时胸怀大志,毕业时怀揣梦想,踏入社会时两眼迷茫,不知所措。一边是梦想,一边是填饱肚子,最终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暂时放下梦想。现实的路,曲折难走,荆棘丛生。几年下来,那梦想便成了闲暇之余脑海中的过客,匆匆一闪便消失了,随之面对的便是为了生计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劳碌奔波,生活于是索然无味。

  读完于先生的《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催我奋进的力量,曾经的梦想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书中的“面团”理论特别好,我想不仅男人的成长如此,女人也要经历这些磨练。把自己当成泥巴不断地揉,越揉越有韧劲,越揉越有斗志。当斗志一旦被点燃,便迸发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这便是前进的动力。眼前所有的困难便不复所在,上帝也会为你让路。正如作者书中所言“失败和痛苦都是人生最好的机遇”。失败过、痛苦过,方会更加努力迎接明天的太阳。

  人生这杯酒,于先生已品出万千滋味,并悟出一些道理。这皆源于在北大六年的锻造和修炼,让于先生点燃智慧光芒。这光芒,必将照亮大家。

  从逆境中生活的人会更加珍惜人生、感恩生活,坚韧不屈,这样的人生总会多一些色彩和滋味。《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里面不但有梦想、激情、勇气、信念、智慧、方向,还会有更多潜在的能量,供你悟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张丽,编辑记者,撰稿人,写作二十余年,大量作品见报纸、杂志、网络。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三):一位精神的布道者

  书评人:张丽莎 他是一位精神的布道者,是一位北大的偷师者,他是一位轻狂的年青才子,他也是一位净化人心灵的导师。他以一本《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用他真实的人生讲述着他所悟出的“道”,他的人生哲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这本奇书,让我的人生也点亮起了一盏新的明灯。他的故事启发了我对理想的坚持,对理想的奋斗不息。他就是于仲达。

  起初不经意间,我得到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段不平凡又平凡的人生,也许这样的人不止他一个,可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只有这一人。《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是一本看似并不起眼的书,红白相间,是一本你以为能拿下的书,却被它无形中拿下的书。

  当你以为我在写广告语时,你错了,我并不认识于仲达,我们也不曾谋面,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渐渐进入到他的书中,带着我畅游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这远比见过面的朋友更甚的精神沟通,让我们成为了知己朋友。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正如我对自己的定位一样。

  生活也许很残酷,但是没了理想会变得残忍,甚至残烈。

  这本书讲得就是本来他只是一位北漂者,来到理想的帝都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抉择”,他却“有胆量”地走出了原本可以给他优厚生活的S城。同样,他一边在北京干着姑且能糊口的工作,一边选择到国人梦寐的理想学校——北大,来寻求知识的慰藉。正如书中所说一门课程三十多名学生大多是旁听生可见,他是“幸运”的人,而与他一样幸运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在乎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些大龄的旁听生。在这里,他旁听了六年,他阅尽文哲史大家的风采,听着每位大师级的教授讲给他的课,他们每人的风格迥然,都让他烂熟于心:“陈鼓应颇具道家风骨,激情飘逸;楼宇烈一身古风,参透禅境;王博,哲学天才,幽默诙谐;余敦康潇洒飘逸,玄味十足;周学农语透禅机,颇似高僧;李四龙机智诙谐,浑身透脱;朱良志,才华与悟性齐飞;杨立华先生俨然现代儒者,醒觉担当;张学智厚德载物,平和中正;张祥龙中西合璧,传承远古;何怀宏厚重深思。......李零特立独行,钱理群激越回荡,曹文轩唯美细腻,吴晓东温文尔雅,钱志熙淡定悠远,王风隐逸沉潜,常森诗情充沛......阎步克的渊博,罗志田的学识。”(原书第6页)以及陈平原的气场十足等,简单的几个字细致精辟地勾勒出北大大家的名人画卷。

  徜徉在最高学府的图书馆是他的享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他的深切感悟。学俞敏洪的“面团”精神让他承受心理的压力。借用北大女生的自杀遗书以及《天下无贼》经典的对白讲述世态炎凉,人性丑恶。通过打磨的人生历练和环境的训练,他认为成功在于“人挪活”,打掉“自卑”和“狂妄”以独狼的战斗精神去抗争。他花比别人多四倍的时间讲述“勤能补拙”,知道自己的神圣价值在哪里,不以“愤青”的姿态而以“坚忍”与真诚的人生态度,不畏贫苦,走出低潮,成就“超我”。

  整本书又是于仲达的成功要诀,他以无数个生动的真实例子来讲道理,讲述他是如何逆袭成功,从草根成就为作家。《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成了一本现实人生版的工具书。他在北大的所思所感,以及后来的人生领悟,像是一名导师正在教育学生,又像一位法师正为众人讲经诵道,引领着人们向正能量进发,打开心灵的知识大门。他不断地用知识充电,突破自我,承受不同于一般人的压力,和现实做斗争,为梦想而进发。他不断地剖析自己用自血淋淋的教训来警醒世人,从他的字里行间,不仅仅让你读到的是诸子百家的竞相争鸣,各大名家的精妙课堂,国内外作家的文采风流,更是他掷地有声的肺腑真言,铿锵文笔。

  耐读才是好书,耐人寻味的好书更是世上难得的经典传承。他以他的执着宣告世人,挣脱世俗的束缚,选择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别样的美丽。他说“决定我们一生的,有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我说这是一本值得长留身边的好书、奇书,尤其在你遇到挫折和崎岖的时候,它可以点燃一盏夜行的明灯照耀你前行,尽管路不好走,也请挺住继续!

  《北大悟道 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读后感(四):这个北大旁听生和别人不一样——读于仲达《北大悟道》

  书评人 寒山

  读完于仲达的《北大悟道》一书,我不禁想说,“道”由心悟。

  北大有一群旁听生,有人称他们是“偷听生”、“蹭客”,也有人称他们是“北大游学生”、“北大边缘人”,他们更喜欢自诩为“精神流浪汉”。这群学生有多少人?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他们居无定所,一般是在北大周边的平房租住,他们就在北大附近的餐馆用餐或自己做饭,或自带干粮和零食,去教室听课,或教室自习,或未名湖边散步,或图书馆看书。于仲达就是其中的一位。

  据报载,于仲达年轻时就是位文学青年,当年在省内的专科院校读了中文专业。毕业后在皖北小城工作,其间他坚持写作,在省内大小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同时,他也将文章发表在当时很火的天涯论坛上,与同好者切磋。2004年,他的思想随笔《坚守与突围》出版,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随后的日记体随笔《暗夜里的过客》在真名论坛和天涯论坛发表,曾经引起热议。2007年,33岁的他前往北京,在朋友的介绍下做了一家非文学刊物的杂志编辑。北大名家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和《走近当代的鲁迅》曾让于仲达感到灵魂的震撼,“现在既然来到了北京,为什么不去北大看看这些名家们在课堂上的风采呢?”在朋友的鼓励下,于仲达去北大旁听了几次,很是震撼。在北大,钱理群、李零、陈平原、曹文轩、高远东等这些以前通过作品才能结识的名师,现在可以当面讨教;一些诸如莫言、刘震云、王蒙、西川这种一流作家、诗人也会到北大来开坛论道,于仲达自然也不会放过。在拓展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他还在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继续拓展自己,这一听就是六年。

  北大造就了于仲达这样特殊意义上的“北大人”,相信他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以他的成就,来报答母校北大的哺育与栽培之恩。事实已经证明,他不比那些北大人差。2011年以来,他的《北大偷学记》、《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生命的菩提》、《简单就好》、《在北大听文学》、《在北大听佛学》等系列著作纷纷陆续出版,他的系列文学随笔和文学评论《暗河上的求索》、《暗夜里的过客》也都和出版社签约出版。

  表面上看,《北大悟道》是一本励志书,书中选取6年旁听生涯中的60个求学故事,讲述信念、表白勇气、夯实成长,让读者了解一个北大旁听生的艰难求学生活和思想蜕变的过程,然而深入一看即知,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励志书,它讲述的是于仲达如何从“迷”到“悟”的过程。

  一些熟悉于仲达的网友大概知道,在2003年到2007年去北大以前的这段日子,他这一时期愤激、迷惘、焦灼、抗争,言必鲁迅,和世界的关系一度紧张。 如今,于仲达出现在我面前,已经是六年之后。这个时候的他,明显没有了先前的焦灼,言谈之间,充满了幸福感和灵魂的安静。我说:“仲达,你变化很大!”他笑笑。阅读他的文字,无论是世间生活,还是禅韵哲思这样出世间的思考,都圆融了很多,不过有时聊起鲁迅,还会偶尔金刚怒目,但明显舒缓很多。依我看来,此刻的于仲达明显解决了思想深处弥漫的冲突,开始以一种澄澈的心态面对人生。

  这几年,在跟于仲达的联系和交往中,我亲眼见证了他从一开始的愤激做到现在的从容平静。在此期间,我发现他身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第一种特质是学习。前面已经说过,于仲达非常热爱学习,他在北大能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也并非单纯地在书本上学习,更是指从朋友、从周遭、从万事万物中去学习。这一次,他非常珍惜在北大学习的机会,有时蹲在过道旁边,非常用心、专注地把每一堂课都听完。这样的一种学习精神,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渴望学习、渴望改变、渴望挑战自己,积极、奋发、上进的青年知识分子。

  第二种特质是思考和总结。在人生和求学的道路上,于仲达曾经遭遇过不少挫折,但是每一次经历都促使他总结和反思。只有不断地做事,总结所做之事,并加以反思的时候,思想境界才能得到升华,同时也会让我们在这样的升华里成就自己。

  第三种特质是内在灵性的修炼。即把自己的贪心、嗔恨、我执、傲慢、怀疑等影响本性的东西,通过一些方法修正过来,修正为光明、清净、慈悲、智慧、包容等正面思想。灵性的成长,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一项最基本的修行。于仲达在北大学习的几年时间里,尤其对中国哲学(佛教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特别感兴趣,他一直利用这些大智慧反观自己,他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去努力,坚持不懈地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灵性就会在这样一种状态里不断成熟。

  何为道?世间的人,都错误以为“道”在外面,是金银财宝,是权力名声,他不知道我们的“道”就在法身慧命里,不懂得灵魂的修炼。一般的旁听生去北大学习,积累知识,追求知识,然而只懂得这些乃是身外的东西,他不讲究自己的灵魂。于仲达所求的是“道”。我曾经问他, 何为道?于仲达借助六祖的说,“道”由心悟。六祖惠能讲经说法的要旨,整个《六祖坛经》讲了六个字:无住、无念、无相。一个修行人若真正做到这些,就能做到无住生心的境界。而这些靠心去证,是空性的。在艰难的学思过程中,于仲达借用禅宗的智慧破除了对于鲁迅、知识分子、文学以及自我的执着,找回了迷失已久的本性。真的为他而高兴。正如北大中文系博士生林松所说的那样,“超越了狂狷的于仲达,超越了我执的于仲达,如今站立在大地上,对众生、对生命、对个体的热情不但从未消减,反而始终寄托着良好的愿望,这,就是他最本原的驱动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