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1000字

2021-05-06 03:1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是一本由李零 / 刘斌 / 许宏 / 唐际根 / 高大伦 / 伊弟利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一):很好的考古普及读物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非常好的科普,深入浅出,虽然不能保证十位考古队长所讲的都在一条水准线上(相对而言,讲秦陵,讲三星堆,讲小河墓,讲南海一号都讲的比较好。樊锦诗先生讲敦煌反倒中规中矩,像在念通稿)但是整体帮助读者对中华文明,对我国考古学现阶段的成就,有一种以点带面的认知,五星推荐!唯一的遗憾是还有一些重量级的考古成果没有列入,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广州南越王墓,徐州狮子山王陵,河北满城汉墓,山东银雀山竹简,还有最近很热的海昏侯墓等等。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二):考古人与遗址的相互成就

  

历史记载留给我们的太少,但我们也庆幸,历朝的史官记录下了部分的历史,管他是否夸大或者掩盖,主线未曾变过。而那些未被记录的,或者历史长河中被破坏掩埋的,通过考古将这些呈现在我们眼前。

那些亲历的考古学家他们或许是幸运的,遇到了能相互成就的遗址,但这也离不开他们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

这本书中比较熟悉的是许宏跟段清波教授。

一个是因为这个教授的喜欢从而对遗址产生了兴趣,一个是因为对遗址的兴趣从而开始喜欢这个教授。

拜读过许宏教授的《何以中国》,《大都无城》,在网上看过他的采访,他的演讲,他给人的是一种严谨,谦卑却又有一种自豪的感觉。正是因为喜欢这个教授从而对二里头文化产生了兴趣。

在周围的同学都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时,我却认为正是他的魄力才统一了六国,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史书对他的批判。此后看了大量的纪录片,在纪录片里有段清波教授的身影,拜读他的文献,学术研究,演讲,且曾一度想高考应该选西北大学的历史系。正是因为对秦朝历史的兴趣而喜欢这个教授,在此也郑重悼念段清波教授。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能了解每个考古队长对遗址的初心,能了解遗址的在历史长河的意义。考古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陌生的职业,在近年来由于文博宣传的增大,让更多的人想要走进去了解他。我们期待中国考古更新的发展。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你的生活,我的理想

  

我的生活、工作、阅读,基本上都与考古毫无关联。

看这本书前,我对考古的所知都来自新闻,诸如某穷家学子因报考考古专业喜提热搜,顺带其在考古界的前辈偶像也进入公众热议话题。再如某小说家因出现在三星堆文物挖掘现场的记者视频连线中被群起痛殴,又如B站某UP花二十万RMB和半个月时间复原三星堆某文物被大肆报道。但也仅止于此了。

即便是作为一种兴趣,考古学也显得,嗯,奢侈。譬如前面说的穷家学子,如果不是成绩极其优秀,又怎么可能把考古学作为一个选项。譬如那个小说作者,如果不是书粉涵盖太过广泛,又怎么可能先被请后被骂。譬如那个UP主,直接秀出来的不就是有钱任性吗?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些,绕着走。这次看这本书,一则是意外下的冲动,一则是『文明现场』四个字实在太具有诱惑性。换句话说,我之所以看这本书,也全都是冲着这四个字。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8.6李零 刘斌 许宏 唐际根 高大伦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段清波 杨军 刘瑞 崔勇 樊锦诗 / 2020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然而没想到是,看完这本书,竟莫名有些难过和开心。

难过的是,这许多地方所在的城市,我都曾待过,却并没有一处“现场”我去过。

开心的是,倘若以后有机会去到这些“现场”,不会只是木然浮浅的听人机械讲解或如隔千重。

有一点若有所得,有一点若有所失。不多,也就一点点。

这一点点,都可以用这句话概括:你的生活,我的理想。

1、

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有电子版,然而看电子版和纸质版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电子版的图片,就只是图片。纸质版的图片,哪怕匆忙扫一眼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跃然而出的鲜活。

合上书,对图片印象最深的反倒不是那些文物,现场,而是十位考古队长的个人照。他们的个人照占地篇幅并不大,稍不注意就会带过,我也是看到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领队伊地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的照片时才发现原来这本书还有各位队长的照片,然后又翻看了其他队长的个人照。他们的照片,不能说是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因为我原本就没什么印象,但他们的照片让我瞥见了考古这个工作的多样性。

如果玩看照片猜职业的游戏,我大概会猜他们是建筑工人、农民、大学老师、普通上班族、看门人、潜水潮人等等。唯独不会想到他们都是考古队长。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

这个发现,也打破了我关于考古『奢侈』的想法。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的工作,你可以把它仅仅当成一份糊口的职业,也可以把它当成个人的理想,最优秀的那群人则一定身怀使命感。从这一点上看,世间职业,都是如此。而每个身在现场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做好手头的事情。有人提供线索,有人主持工作,有人展开挖掘,有人深入研究。理想现场,大抵如此。

这本书,也可以视作工作成果的展示。有过程,有结果,但终归隐去了操劳、跋涉、只留片语艰辛和感叹。我们这些观众,看到的,都是最理想的样子。也是我们最乐于看到的样子。

只是,我也会在放下这本书后想,这群考古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无面目的。

2、

考古无法脱离历史,历史的内核依然是人。

古人常常在现场,给今人惊喜,论证、补缺、翻转无不如是。

我窥见他们的生活,他们看见古人的日常。

秦始皇生前是个工作狂,死后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工作。

海昏侯生前是个败家子,死后恋恋不舍的依然是奢华。

良渚人五千年前就在用今天的犁、镰刀做农活,只是材质不同。

二里头的龙,殷墟的毛笔字,三星堆的面罩,让人难免怀疑:这究竟是历史,还是此时?

古人的日常,似乎也并无更大分别。

大概这就是文明的连贯性。即便粗劣如我,也能在窥见这日常后感受到什么是血脉相传。

我们中国人,不尚鬼神,信奉祖先,而中国的考古,并不仅仅是拉近今人与先辈的距离,更是对我们民族自我身份认同的溯源和力证。

你说我封闭,我偏要让你看到开放;

你说我停滞,我偏要让你看到变化;

你说我单调,我偏要让你看到多样;

你说我垂暮,我偏要让你看到初升;

你说我幸运,我偏要让你看到灾难。

以文明而论,别处遭遇的,中华文明也遭遇。

所不同在于,别处或是沉沦,或是变异,中华坚韧。

其邦虽旧,其命维新。

文明现场,你我都是时间行者。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读后感(四):专业,用考古文物说话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三联书店 读完第二讲

文明是什么?李零在引言里全面展开了文明的概念和标准:技术发明的标准和社会组织的标准。技术发明的标准如金属城市文字,在之前卡师的讲座里经常提起。社会组织的标准如私有制,贫富,分化,社会分工,社会分层以及是否形成复杂社会,特别是有无国家的出现,倒是我比较少见到。围绕着良諸文化是否是文明展开了一场论战。

中国的国家发展历史,是有其独特的形式存在的。中国考古学至今不到100年,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很多原因。

这本书集结了十位常年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领队,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判决的面纱,让我们来到真正的文明现场讲述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

我其实特别喜欢看这种关于考古的内容,国外考古学者写的书看的津津有味,这本的知识性强一些,趣味性较弱,不过许多图片完全可以补充了。

第一讲 良渚 ——5000年前的神秘古国

良渚古城挖掘出许多精美玉饰和高级漆器,人们形象精致,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良渚文化没有金属、明确的文字,其大型工程、社会等级分化、玉器反映出的信仰以及生产力发展,显示出其社会发展水平在当时很高。

良渚古城消失是因为钱塘江潮涌进来,淹没整个地区,水退不出去。

有一点疑惑,发现灰坑里有碳化的大量稻米,是为了祭祀吗?但又说是符合古代粮仓设计,粮仓为什么要烧掉?当时的粮食应该是不充裕的吧?

第二讲 二里头——“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都城,是经过缜密规划、严谨布局的超大型都邑。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出土情形第一次了解,是整体连同生土一块装箱,先运回村考古队看管,再运回北京揭箱清理,剔凿去石膏,一块块拼成总体轮廓。科学考古发掘与单件文物收藏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考古更研究关注“物”背后的背景关系。

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原王朝文明的先导,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龙形象逐渐规范划一,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纹固定下来,成为最重要的装饰主题。二里头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

第三讲 殷墟——埋藏着真实的商王朝

商代是“毛笔字”时代,虽然出土了很多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但并不意味着其是“刀笔文字”。从出土证据看,商朝人日常书写是写“毛笔字”:有一件大理石的戈,上面有清晰的毛笔字;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用毛笔先写好,然后照着毛笔痕迹制出铭文而铸造出来的,还有毛笔的笔意。

出土后母戊鼎的墓葬早年被盗,否则其形制肯定比妇好墓更大,她比妇好的地位更高。

第四讲 三星堆——古蜀故都

田野考古是考古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星堆是古代蜀国早期的一个都城,是夏商时期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

考古学第一注重证据链,多重证据才能证明文化之间的联系;第二重视时代,遗址时代如果相差一两千年,联系就不成立,文明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第三文化传播有其路线和节点。

有意思的是,古蜀国的“三王二帝”: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除开明之外,都与鸟类相关,他们的鸟图腾信仰是连续的。

三星堆遗址目前发掘面积不及千分之一,迷雾甚多。

第五讲 小河墓地——罗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谜

地处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墓地,算是离我最近的考古现场,还记得当时央视播出纪录片时,还是深夜观看,小河公主的面孔看着真是挺惊悚的。这次看书才了解原来小河墓地的第一勘探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斯文.赫定和贝格曼。1900年罗布泊人奥尔德克误打误撞发现楼兰古城线索,1934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斯文.赫定委派贝格曼和奥尔德克找寻,发现了小河墓地。

第六讲 秦始皇陵——中央集权的缩影

“末代之王”现象,秦始皇、秦二世的暴君形象都是西汉初年人为塑造,隋炀帝形象则是唐太宗塑造的。因为从政治策略角度看,朝代更迭之初,新王朝需要强调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与正统性,进行一定政治宣传和“抹黑”。

第七讲 海昏侯墓——汉代列侯墓园

南昌海错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纪录片中看过出土现场,确实震撼。

第八讲 汉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的兴衰史

“天府之国”原先指的不是四川,而是陕西关中之地。

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零起点在唐朝开远门外立着一个柱子,由此计算去西域的距离。

第九讲 南海1号——沉船是尘封海底的历史

南海1号从1987年首次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探上来,再到最后完成考古发掘工作,花了30多年时间。南海1号沉船出土18万件文物,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展现这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及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坚实论据。

第十讲 敦煌莫高窟——璀璨的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366年,从十六国时期延续至元代之后,至今保存石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及塑像的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

莫高窟及其藏经洞是一座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璀璨耀眼的世界艺术宝库。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和艺术品以及莫高窟艺术,涉及宗教、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语文文字、民族、民俗、科技和艺术等领域,在国际上诞生了“敦煌学”,并成为汉学中的显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