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7 02:3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是一本由苏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一):敝帚自珍,他帚亦珍

  依我看,日本的喫茶店,就如日本国会上的燕尾服一样,属于本土文化初触外来文化时生成的结晶。往远的说,京都、奈良的仿唐建筑,以及延续了一千多年日本式的跪坐,莫不如此。可以打个比方——“别家一时的规矩,自己都改了换了丢了,怎么你还留着?”——就是这个意思了。日本人民倒是真心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哈罗德布鲁姆当引为知己。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二):一个敝帚自珍的民族

  喜欢日本人这种态度,把每一个细小的领域都作出大文章来,很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断的总结、传承和热爱下去。

  茶文化、咖啡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都是舶来品,却又总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招牌,一样的用心做出精品,这种匠人风格也很受人尊敬。

  在国内,咖啡馆还是属于比较奢侈的场所,大部分都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所以不会出现书里所说的那种人情味,不会有下班回家前来喝一杯的白领,不会有在这里写作业的学生,因为都是侍应生在接待所以不会和老板多相熟,不会陌生人之间自在的聊天。

  说到底,我们创造了很多又丢弃了很多,很遗憾。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三):随笔摘录

  一直很喜欢日本的文化,细腻像一杯芝士奶茶,口感细密的芝士奶盖,总是最爱。

  抛却历史的强加的偏见色彩,欣赏日本文学,是一种享受。

  偶尔看到这本书,好奇日本的喫茶店和中国的茶馆有何区别呢?

  在书里看到日本喫茶店发展里,日本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散布在各地的喫茶店,往往有着自己发展的故事。喫茶店不是指专门喝茶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里和各种饮品,早餐,点心。

  “一个在家与职场,学校之间,就像是家以外的客厅。”多么有趣的描述,喫茶店的所在。

  喫茶店的出现:“喫茶店自一出现就是“离经叛道”的。它的土壤不是樱花树下,古刹外院的红顶茶寮,更不是一期一会,和室端坐的千家茶道。”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四):为无关胜败的事付出的认真感,真的让我很着迷

  喜欢那种把情怀精准描述的文字,因为视觉、听觉、质感,所有这些让人愉悦的元素听起来有模有样,却无法捕捉到可以传递给第二个人的实体。所以用文字和图片表达传递这一切的人就格外被需要。我们需要一种“身临其境”,打破日常世界包裹住身体和步伐的“常规”墙,去别人的世界里当一个只有获取没有付出的体验者。

  所以,从一开始就很喜欢知日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怀。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对待手中的事,每一件展示品都被美好的印刷,每一种情感都被准确的传达。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每个人,都认真的活着。对一个虹吸壶,对咖啡店里一个柜子的陈设摆放,都用上极致的心思。即便是一间偏僻地区的旧屋改造,一个收纳箱的布局,或者是一只可丽饼的制作,都让人觉得实在对待一件大事。说俗了,像是在写Q4的KPI,埋头默算年终奖指数。但它偏巧只是一杯咖啡而已。

  这种为无关胜败的事付出的认真感,就真的让我很着迷。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五):他们都是日本的财产!

  喫茶店是现代人的书房、客厅,用餐的地方,是都市人心灵的栖息地。比起食物美味与否,这个环境能否让来客心灵沉静更为重要。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喫茶店,是由彼时的心情决定的。

  沼田元气是80年代日本的前卫艺术家,曾经扮成盆栽到中国搞行为艺术。

  90年代,他选择了喫茶店作为关注的主题,那里的人情味,当年的氛围,都被保留在了他的照片中。

  他说:我选择喫茶店,不在乎它是否有华丽的装饰,也不看重它的餐点内容是否华丽,而是依靠一种感觉,身处其中,跟随自己的心和灵感自由发挥。我喜欢有惜物之心的人和空间。在那样的空间里,我会坐下来点一杯咖啡,用心感受。

  拥有这样的空间与人的国度,真幸福。

  现在,日本的喫茶店是越来越少了,连传奇喫茶店大坊咖啡也在2013年底关闭。就像咖啡界的“苹果”Blue Bottle Coffee的创始人所说的那样,“他们对待咖啡的态度谦卑,通过努力和奉献,化咖啡为神奇。” Blue Bottle Coffee是第三次咖啡浪潮的旗手,第三次咖啡浪潮即崇尚做好一杯好咖啡,而日本喫茶店从几十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

  日本的喫茶店,就是日本的财产。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六):【笔记】我们在喫茶店见吧

  100 多年前,日本诞生了第一家喫茶店“可否茶馆”,喫茶店在诞生初期就是文人墨客的圣地,随着喫茶文化的完善,各种类型的喫茶店逐渐成为市民生活、娱乐的中心。在连锁咖啡店盛行的现在,拥有休闲放松等功能的喫茶店已不再那么重要,而日本独有的喫茶文化隐藏着日本社会许多的故事,拥有不灭的

  代用咖啡就是用除了咖啡豆以外的替代物制作出来的咖啡。1942 年,日本的咖啡豆进口完全中止。想要品尝咖啡滋味的人只能寻找替代品一解相思之苦。替代品五花八门,比较奇特的有晒干的橘子皮、葡萄种子等。其中,日本农林省还在1941 年制定了“代用咖啡通制要纲”,规定了13 种咖啡替代品,比较常用的有白薯、玉米、百合根、大豆、稗子、郁金香、草药茶和漆树

  作为人与人相遇、交流的场所,喫茶店从明治时代就开始为吸引男客而雇佣年轻女侍者,甚至出现了一家喫茶店将各种类型的女侍分为艺妓风格、女学生风格、人妻风格等不同类型来吸引不同的男客的做法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京都、大阪出现了“NoPants喫茶”(ノーパン喫茶),随后流行于全国各地。NoPants喫茶店里的女服务生的服装都几近全裸,客席的地板上还装有镜子,透过镜子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了吧。“No Pants喫茶”是按照小时计费的,因为服务太过露骨而被置于警察的监视之下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七):喫茶店是种生活方式啊(涉及剧透,慎入哈哈)

  这一次看到知日,似乎比以往多了些人情味儿,不再是有些高高在上一般的日本符号,而是慢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情的、平和的日本。

  我喜欢喝咖啡,虽然只是停留在速溶和连锁咖啡店的层面上,还是想说,拿一杯咖啡在手里的时候,心境似乎也不一样了,很多东西都可以随着咽下,不想去上学,不想去考试,不想去参加集体活动,不想工作,但是一杯咖啡在,总让我有些勇气去面对。

  在日本呆过一阵子,却极少去咖啡店,也并不知道喫茶店在日本,称得上一种文化。现在想来,大型综合超市里都有过滤纸和研磨杯卖,学校图书馆都有专门的自动咖啡售卖机,这应该与日本人的喫茶店或者说咖啡店文化,都有些关联了吧。

  我很喜欢这一期最开始的访问,喜欢看别人的故事,关于咖啡关于茶,关于某家店,看着看着,似乎就会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好的坏的,回忆起来都还算有滋味。

  喫茶店有很多种,也有稍微热闹一些的吧,但是要我来选,还是会倾向于那些安静的,有足够私人空间的,自己可以坐很久。

  日本的喫茶店最吸引我的,是很多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吧,这种作风真的很像我以为的日本,执着于一件事,不仅仅当做工作或者爱好,而是与整个生活融为一体,或者说,这件事,就完全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把喫茶店当做生活来经营,自然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也融入了情感,所以做的很久,同时吸引了相似的人。

  :“六曜”是来自中国的阴阳学,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有时候真让我觉得汗颜。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八):有人情味的日式喫茶店

  喫茶店,其实就是咖啡馆,再说具体点儿,是日本独特的有人情味的咖啡馆。人情味,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赋予了每家店不一样的灵魂。

  我自己就是个咖啡的狂热爱好者,经常出入各种咖啡馆,星巴克或者Costa已经不入我法眼了,因为那里的咖啡饮品种类我闭着眼都能数得出来。没读这期《知日》之前,我并没有仔细想过咖啡馆对于顾客或者店主的意义,那不是很简单吗?一个买一个卖,就这么简单!尽管会遇到让我惊艳的口感的咖啡,但我也从没光顾任何一家咖啡馆第二次。因为想要一种安全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看到书中访谈的几个店主,都提到了:店铺是为客人服务的,客人在店里感受到舒适和安心才是最重要的……客人如果不想聊天,就不要打扰,如果感觉客人想聊天,就聊几句,疏导心情……当着客人的面认认真真做咖啡,用虹吸壶,精选咖啡豆,冲泡出与众不同的口味来……读到这些,我心里某个点被触碰到了。

  日本人做事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全世界知名!就连泡一杯咖啡,也都用的传统手艺,传了好几代,并且还在用心钻研。身为店主,不仅要掌握精良的制作咖啡的技艺,更要关怀顾客,了解他们的内心,体恤顾客……这么有爱的咖啡馆,说得我真是有冲动去拜访拜访。

  再回到这一期《知日》,它让我重新理解了传统咖啡馆(喫茶店)存在的意义,还有,或许,开个咖啡馆并没有那么简单,你可以做到照顾每一个进店客人的心情,处处为客人着想吗?然后,我也知道了一家有人情味的咖啡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次,我再发现街头巷陌的小咖啡馆时,也许更会用心体会一下那咖啡的味道,也许会观察一下店里的客人,也会看看做咖啡的是什么人。有一天,总会发现一家有人情味的小馆子,那么,就经常光顾吧。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九):喫茶店——文化的一个小侧影

  我的家乡离日本不过一海之隔,但我却从来没去过那里,除了日本文学,对那个国度知之甚少,更别提走进日式咖啡馆了。喫茶店这个词,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它的读音。所有我对日本喫茶店文化的理性或者感性的认识,全部来自这本书。

  坦白说,翻开这本书,我第一篇看的就是施小炜写的那篇《文人墨客的喫茶店》,然后是《名古屋系喫茶店 传统与革新并行的地道风情》。因为我是极度迷恋文化的人,而文化又是那么抽象的一个词语,什么是文化?我觉得它是日常生活,是人文风土,是建筑和艺术,也是电影和书籍,是市井小民,也是演艺明星……总之,文化可大可小,可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喫茶店多少也算“文化”的一个小侧影吧。

  对于一个离我那么近又很陌生的国家,我想从文化的角度去感受一下,其他各篇或许略为浅显,这两篇,有点深度,有点思想,符合我的阅读口味。施小炜老师在这篇文章里和我们详细说了一下日本的文学家和咖啡馆的渊源。开篇先说到了永井荷风对西式餐饮的喜爱,又从语言起源的角度考证了一下“喫茶店”这个词的来源。然后还说到了日本高大上的文化艺术界的“沙龙”——café Printemps. 油画家松山省三创办,实行会员制经营,会员都是当时日本的文化名流,比如,森鸥外、谷崎润一郎、北原白秋、永井荷风等。他们在这里畅谈,互相交流最新的思想,分享创作灵感。想一想,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景呢!许多传世的伟大作品,就在这样一间小小的咖啡馆会谈之后,创作出来。

  说到底,日本喫茶店的盛行,是当时日本人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文明的产物,它承载了很多文化意义。到了今天,喫茶店则是人们身心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世界那么大,你想去走走吗?其实也不用去哪里或者走太远,就在家附近的咖啡馆,窝上半天,点几种不同的咖啡,然后你就可以感受感受了,这也是文化呢,有你参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十):喫茶店光影

  一开始看到这期《知日》的选题时,还觉得似乎不太具有日本特色的样子。毕竟以我对日语的可怜了解,并不能理解“喫茶店”这个汉字词汇究竟是什么概念,对于宁可舍简就繁用“喫”而弃“吃”的日本人民,还有一点无奈的心态在里头。

  当然,读完本期之后就明白了,原来看似西洋风的老式咖啡馆,其实也充满浓郁的日系风情。特别是对喫茶店和星巴克式连锁咖啡馆两个概念不厌其烦地解词辨析,举例说明,让人不由觉得,昭和年代与平成年代的不同风物,似乎也都浓缩在词汇之中。喫茶店这个称呼,一下子就老派与和风了许多。

  前几年去日本,只是热衷于各种古建筑、特色小商品,抑或是一路吃去,河豚、帝王蟹、大阪烧、鳗鱼饭、烧鸡肉串、怀石料理,再加各式回转寿司,倒还真没有在百忙之中体会日式咖啡店的情调。一点遗憾,大概只能等下一次行程再去补完。本期书后所列的20家特色咖啡店,绵延贯穿日本全国,类如旅行指南,循径登门倒是一点不难。

  当年在日本逗留,经历很多日常小事,曾经深深地被一种同源异质的文明感击中,内心其实有些难过。如果把日本当作中国近代社会无数平行世界中的一种可能性来看待,似乎我们原本也有很多宝贵的精神理应传承至今,不至于要远到异国去体会并震撼。比如在明治维新后才真正渐成风气的喫茶店,经历近代史中很多看似难以逾越的文化浩劫和文明冲突,非但不曾销声匿迹,反而还向死求存,绵延有绪。这种百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点滴沉积,在大海这一边已堪称奢侈。

  喫茶店的种种花样名目,在书中列如琳琅,都也是来自这日久沉积的一点点闪光。自祖父、父亲或丈夫处继承而来,在平淡中渗透无声的服务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个性、品质和传承,又或者是在二十一世纪科技浪潮中难以避免的过时和萧条,都带有纯正的日本式的忧伤。不论传统的日式手作技艺,还是来自西洋的喫茶店,其实都共同沐浴着当今日本社会的同一抹斜阳。

  印象最深的是那家古典音乐主题的老店,几十年下来,老板娘也从纯粹的门外汉变成了发烧友,依然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凝重的老店与早已被技术淘汰的黑胶唱片。而大洋此岸的这一国中,似乎一直也没有什么绵延笃定的耐性,总是忍不住去推翻、改造、追逐新的时髦。许多新鲜事物的短暂生命,都被丢弃和遗忘得得太过轻易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