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此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何有此生》是一本由[日]中岛幼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有此生》精选点评:
●感谢让我们发现了另一群人的一生。
●刚开始是由于看到新华社拍的一个《何有此生》记录片,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也很感动!但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很平静,没有我想要的那种感动了,全书基本上都是在讲中岛幼八在中国十六年的经历,平淡无奇。或许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吧!
●关于小时候的事情写的活灵活现,记忆力强大……但是关于政治的部分由于个人不认同所以不太喜欢。但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因为第一次了解了一点关于日本遗孤
●就喜欢真实朴实的记述!日本人过去眼中的中国人
●中岛幼八一点不做作,关于那个年代的事,对于两个国家,三代人都有创伤。
●文章很感人,角度也很新,但放到背景下去理解,却又很熟悉。作者文风透露一股稚气,回忆童年回忆出孩子味儿,这样便好。然而他毕竟不是史家,也非思想家、作家,不能苛求其有多深刻的洞见,大政府下的小人物心态虽然通篇,然刻画生活真实可感,这就够了。作者的文字功夫,现在看来似乎是不脱其中小学时的作文范式,然而情节难得这样感情真切、笔思连贯,三联李昕说他中文比一些中国人还好,大概确有所指。方言掺杂其间倍感亲切,比翻译腔强太多。
●也是缘分,黄金周跑去三轩茶屋看舞蹈演出,还没开场四处转悠之际,发现附近有场日本遗孤的纪念展览,就寻上去,了解一下历史。主办人正是中岛老先生本人,和他聊了一下,并有幸获赠了两个他自己手制的陶器,是位很友善且爽快的老先生。回来两天一直在读他这本回忆录。里面提到投降信息传来,被政府派去东北开拓的日本人被自己同胞逼着自杀,反而中国人蒸了馒头帮助他们逃亡,这些两国教科书都不会记述的事实,让我感悟到: 历史并不只是战场上的黑白交锋,后面很多人性最自然的交流更值得为世人所知。和《巨流河》一样,是本很朴实真挚的个人回忆录,给读者展现不一样的历史角度 。
●很特别的一本书,文字素朴,情感却极其真挚。所涉及的东北日侨历史我是头回读到。从中国底层百姓那里感受到的真实而宽厚的人性不但支撑作者从事了几十年中日友好工作,也是写作这本书的源头。除了一些有年代感的生活细节,作者本人人生观确立的过程也体现在了书中,值得一读。
●和平最坚固的理由
●作者说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落后实在是太谦虚了。何有此生,不胜涕零。
《何有此生》读后感(一):来时的路
小时候在东北,日本遗孤的故事会经常听到,也许是因为这些故事和遇到的人,始终没办法把和蔼可亲的老奶奶与731部队遗址里描述的日本鬼子联系在一起。
在这本书里,缓缓展开的是亲情,友情。记得晓说有几期是在讲战争过后发生的种种,这个角度其实很特别。我们的历史除了王侯将相还应该有普通人的感悟与经历。
《何有此生》读后感(二):不枉此生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来看文章。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文笔也就那样。所以整篇文章的行云流水弱了些。可以看得出来在中国的十来年对作者的影响之大,所有幼年及青年时期的回忆都饱含深情,也是多亏了那会儿的政策,作者遇到的所有的人都算是他的贵人, 各种死心塌地或有意无意的对他好,以致于对中国的爱是那样的浓烈,哪怕大集体制度土地公有什么对他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一件。如果他再经历几年文革恐怕又会是另一种心态了。
回国后开始工作的几段非常乏味,尤其对比之前一些趣事,在日本的那些生活简直就是流水账,有种赶紧写完赶紧草草收笔的味道,如果多些那会生活的窘态不易闹笑话等会可读性强很多。
童年和青春期对一个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从后面作者从事的工作看得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善良没有太多心计知恩图报的单纯人,比如都会去一个做什么收集尿液的什么什么人共事。。好天真。
《何有此生》读后感(三):16岁少年的心。
关于作者回日本的动机,大概是因为他的老师跟他说,劝导他回日本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心里有点讨厌那个老师。
因为作者从小在中国长大,连日语都不会说,养母对他那么好,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他在中国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生母写信让他回日本他都拒绝了,就单单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这样要去为中日友好做贡献了?这恐怕是老师的一腔热情吧。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作者的养母,书中他一直都称她为养母。
孩子的命难道不是养母从死神手上抢来的吗?当他小时候被李氏拒绝收养的时候,是养母一把抱去的呀。尽管是养子,但不也是一直宝贝着的嘛。
养母再嫁不也是为了这个孩子,在他没有考上中学,把他送去林场,也是为了他的未来啊。
作者真是三生有幸,养父母都那么好。
作者的性格,他自己也说了,黏糊糊的。
可是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淳朴的人,这与他的养母也有很大的关系。
只不过,我不能接受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就这么离家而去,空有一番理想,留下一盘烂摊子。
养母的伤心又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