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译注》读后感100字
《孝经译注》是一本由胡平生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孝经译注》精选点评:
●其实觉得孔子说话有时还是很欢乐的~~
●现代社会孝经思想没什么大意思了,甚而有些迂腐。
●新版换封面了
●近来常感觉今人读古代典籍,最要紧的不是所谓吸收精华古为今用,而是弄清这些经典之本义及其在古代曾发挥过的实际的功用与影响。也即古人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这些经典中的“精华”的。这样才能避免对经典的庸俗曲解与误读,在这个基础上的传承才不是对传统的亵渎。事实上,这种读书态度也是最能引发兴趣获得启发的,不然要么把古人捧上天要么贬入地,其实受到损失的都是我们自己。《孝经》自汉唐以来为童子启蒙必读,影响甚至在群经之上,注者胡平生先生为裘锡圭大师之高足,治学严谨,版本考证细致,注解详明,尤其开篇即标出作注的总原则是“让读者了解古人是怎样理解《孝经》的”,令人想起孙钦善先生注《论语》是注重内证,阐发“本解”的高明主张,深得我心,五星推荐
●@@还是听讲来得直接
●读的中州古籍版的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其实觉得孔子说话有时还是很欢乐的~~
●今人菲薄《孝经》,无非是要逞无父之能,可又不敢犯上而无君。观诸短评可见。
●話說好多書都對忠君思想吐槽的,好像忠君多麼萬惡不赦似的,所謂盡己為人曰忠,不過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而已,不否認有很多一味拍馬逢迎之士,但是當下又好得了哪裡去呢?我們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能比古人進步我覺得是應該的,但是如果做得不相上下甚至遠遠不如就搞笑了。忠君和愛黨有差別嗎?何來優越感~愈覺得錢賓四先生言對本國以往之歷史須有溫存與敬意的可貴了。
《孝经译注》读后感(一):《孝经译注》校读
4页:最后一句引甫刑的话,句号应该在引号内。
13页《三才章第七》“陈之以德义”一句,十三经注疏本作“陈之于德义”,“以”作“于”。 北大点校本有注:孝经郑注疏本作“以”。
27页《五刑章第十一》“非圣者无法”一句,通志堂经解本《古文孝经指解》文字与此同。同书48页古本《五刑章第十四》作“非圣人者亡法”;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经典读本”丛书所收汪受宽《孝经译注》作“非圣人者无法”(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孝经》第4页作“非圣人者无法”;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56页也作“非圣人者无法”。总之,这一句似应当作“非圣人者无法”,胡平生本应当加“人”字。
28页《广要道章第十二》“此之谓要道矣”一句,“矣”疑误,似当作“也”。同书48页古本《广要道章第十五》作“此之谓要道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经典读本”丛书所收汪受宽《孝经译注》作“此之谓要道也”(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孝经》第5页作“此之谓要道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56页也作“此之谓要道也”。综上,作”也“是,作”矣“非是。
39页《丧亲章第十八》正文最后一句,掉了后双引号。
《孝经译注》读后感(二):百行孝为先
千文无足取,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列于经典的古籍,同时也是在民间流传甚广并一度作为蒙学教本的古籍,《孝经》到现在还散发着巨大的文化意义。诚如胡平生《孝经译注》的前言所言,研究《孝经》不仅仅只是它的文字内容,流播发展,它在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还要研究它对于国民性的影响,至今我们仍奉为圭臬的“尊老、敬老、养老、送老”,在《孝经》中皆有所言,皆有所广。
《孝经》的“经”并非“诗经”、“春秋经”的同义,原初的含义是“道理、原则、法则”的意思。在文本中,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讲,“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无孝无以立。如果连“孝”都做不到,人甚至连动物都不如,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尽孝道的,又岂在少数?所以再读《孝经》就有它的现实意义。《孝经》文本浅显易懂,不借助注释亦无所碍,阐释了“孝”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不同等级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孝”观点推衍而出与政治的比照关系,“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满足了“孝”的先决,百事不在话下。另外还有一些“孝”具体的做法。像我们熟悉的“天经地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之行,莫大于孝”、“当不义而争之”,都在里面能看到。值得一提的,十八章当中,几乎每章末都援引古籍为证,现在的小学生作文,是不是受了这个的影响呢?不过,《孝经》当中有很多的愚忠、愚孝的思想,自当明辨之。
这个注释本还是比较精细的,前言谈及了《孝经》的作者、成书、今古文之争、影响、思想内容评介、版本源流,附录了古文孝经文本、历代重要序跋,是一个不错的集研究和普及于一身的本子。
当我站在西安碑林看到唐玄宗曾经亲自为之做注的巨大石碑的时候,百感交集。《孝经》应该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当下社会中。
《孝经译注》读后感(三):聊聊《孝经》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概述
如果要在传统中国挑选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但影响最大的著作,《孝经》与《三字经》大概率当选,如果还要加上一个争议最大,那么《孝经》当之无愧。
《孝经》的强大影响主要从两汉开始,它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例子,1、皇帝的谥号。以两汉为例,除了两个开国皇帝(高皇帝刘邦、光武皇帝刘秀),其他所有的皇帝谥号全部带“孝”字(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其真实谥号其实是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后世很多朝代也都沿袭这个风格(比如西晋、宋、明、清);2、小学课本必读。《孝经》从西汉开始,就是小学课本必读篇目,如同我们小时候的读过的朱自清《背影》等,理论上来说,《孝经》在传统社会的每个知识分子心中生根发芽,你说影响大不大;3、各朝皇室宣经讲经注经。像宋太宗说《孝经》是“千文无足取,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唐玄宗两度亲自注解孝经,还亲自以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写孝经并刻石,现在其所刻之碑已经成为西安碑林第一碑——《石台孝经》;4、少数民族拜服。像南北朝的北魏、乃至后来的金朝、元朝入主中原后,都拜倒在《孝经》之下,元武宗还下诏“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5、传播范围无远弗届。已发现的最早的《孝经》有敦煌出土的北魏《孝经》残卷,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孝经》已传向西北,部分出土的唐朝遗物也表明,在唐朝,《孝经》已传向新疆。
所以可以说,《孝经》对传统中国皇族、知识分子,乃至中国人,无论从区域、时间来看,都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对《孝经》都如此重视?尤其皇族?无论是谥号、置于小学课本、皇室宣经讲经注经,无不说明皇族对《孝经》的独特偏爱,毕竟《论语》、《大学》都没有这个待遇,背后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从《孝经》的内容上找原因,除了通俗易懂外,《孝经》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个系统性打通了孝与忠、与维持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界限,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组织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展开,看看这2300多字的孝经,到底讲了什么。
二、框架
先看版本,研究古文,版本问题基本避无可避。本文选用的是今文《孝经》,对应的则是古文《孝经》,所谓古文《孝经》,就是焚书坑儒前的孝经,今文《孝经》则是后世儒生根据记忆传下来的孝经,到底哪个《孝经》对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呢?当然是今文《孝经》。这里插播一句,研究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把求真摆到最高的位置,毕竟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哪个最纯正,而是哪个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及造成影响的东西内部的逻辑,所以本文选用的都是今文《孝经》。
我们先来看今文《孝经》的框架,全文一共18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孝的基本理论,讲了为什么要孝,以及五种不同主体孝的不同内涵,包括第1~第6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孝道与政治的关系,即移孝为忠的逻辑以及以孝治天下的原理与方法,包括除第7~第17章(第10章、第15章除外)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孝道的实践,讲了实行孝道的一些原则与方法,散见于第10章、第15章、第18章及其他各章中散见的句子。从框架及篇幅来看,第二部分孝道与政治的关系是《孝经》的核心,无怪乎这种移孝为忠的逻辑为为历代统治者大家推崇,原因大抵在于此。下面我们来逐章剖析正文。
三、第一部分
第1章开宗明义
这一章先开宗明义介绍了背景。孔子主动给曾参讲“先王”的“至德要道”,目的在于“顺天下”,一开始就将孝放大到政治哲学的讨论范畴,而非个人伦理道德。然后开宗明义讲了孝的核心。最基本的孝是什么?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意思的是,秦汉时(即《孝经》成书时)有刑法一体的法律传统,当时的法律大部分就是刑罚,民法内容极少(详见《法律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读后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主刑,分别为墨(脸上刻字)、劓(割鼻子)、剕(砍手脚)、宫(公公,你懂得)、大辟(死刑),所以这里所说的不敢毁伤重点不是爱惜身体,而是让你不要触犯法律,还是政治哲学,有意思把。那么最高的孝是什么?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里巧妙的把个人追求成功与使父母荣耀的孝联系起来,但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则有所奇怪,个人成功给父母带来的荣耀一定是对父母的孝么?也许父母要的只是子女平平安安淡淡呢?但是在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的上升通道单一(基本都是仕途),确实光宗耀祖的逻辑是行得通的。总结起来孝是什么呢?“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你看,中间无缝穿插一个“事君”(侍奉君主),完美把个人的孝与对君主的孝贯穿起来,历代皇家能有不推崇的么?最后又引用了《诗经》说明荣耀先祖的重要性。和《大学》一样,但凡引用《诗经》,全部都是硬植入,你懂得。
从第2章开始一直到第6章,分别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主体角度,介绍了孝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2章 天子章
天子的孝道是什么?对天子来说,就一个,“爱亲”、“敬亲”(敬爱自己的父母)就是孝道。爱亲、敬亲之后自然就会“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真的自然么?好像不是吧),所以,对天子的要求还是挺低的,只需要爱亲、敬亲,所谓的“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只是推论,却并不是天子的义务,当然,这也解释了历来太后在后宫的地位超然,《孝经》的文化渊源就赋予了太后如此的地位,毕竟大部分情况下,天子只有太后,没有太皇。最后硬引用了一句诗经,就不谈了。一句话,对天子的孝道要求,真的是蛮低的。
第3章 诸侯章
诸侯的孝道是什么呢?对诸侯来说,就两个,“在上不骄”、“制节谨度”。不骄是啥意思?其实就是别想太多,尤其不要觊觎天子之位,制节谨度啥意思?就是也别太奢侈无度。说白了就是,既要马儿跑(在上不骄),又不要马儿吃草(制节谨度)。大家发现没?对诸侯的要求完全和我们常规理解的孝没一毛钱关系,这两个要求完全都是政治的,只是通过“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勉强和孝关联起来。一句话,对诸侯的孝道要求,就是安于现状、还要低调。
第4章卿大夫章
卿大夫(就是高级官员)的孝道是什么呢?对卿大夫来说,三个,“服先王之法服”、“道先王之发言”、“行先王之德行”。这里有几个东西不知道大家发现没,首先,孝道的义务是越来越多,从一个到两个到三个;其次,这三个义务还是和我们常规理解的孝没有什么关系,更多是政治规范,比如穿衣、说话、行为,更多是政治的而非伦理的;最后,法服意味着服从等级制度(既不能穿尊者的衣服,那个叫僭越,又不能穿卑者的衣服,那个叫逼下),是外在的服从,法言德行意味着服从礼法与德行,是内在的服从,都归于最后引用的“以事一人”,这个人即天子。一句话,对卿大夫的孝道要求,就是道法言行德行,侍奉天子。这样才能“守其宗庙”,方可奉祀祖先(还是硬植入啊。。),勉强又与孝联系起来。
第5章 士章
再往后,士(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孝道是什么呢?对士来说,四个,对父亲是最高级别的爱+敬,然后用爱父亲的态度去爱母亲,用敬父亲的态度敬国君、上级(就是卿大夫),这样就能“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同样的硬植入,这就是士的孝道,当然最后又硬引用了《诗经》。这里第一次移孝为忠,把对父亲的敬无缝推广到对上级、对国君。一句话,对士的孝道要求,就是共敬孝道,移孝为忠。
第6章庶人章
庶人的孝道是什么?这里就简单了,利用好天道地利进行生产,举止小心(不要违法,否则就会毁坏身体发肤),勤俭节约,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道。事实上,庶人之孝是唯一我们日常理解的孝,只是与天子不同的是,庶人需要从事生产,并且没有向下(如诸侯、庶人)等的管理权利。
最后来了一句总结,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都是能做到的(不过这句没有论证,属于常识性说理),当然,前提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孝道标准,天子义务最少,庶民义务最多,大家各安其孝(虽然更应该说各安其职更合理,此处就是孝的泛化),则社会大治,这就是第一部分要讲的道理。
有意思的是,在士这一章初步提出了移孝为忠的概念,将忠孝、家国同构,到了第二部分,就会将这一部分彻底展开,那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四、第二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孝的几个境界(基本的孝是不违礼法,最高的孝是扬名立万,以显父母),然后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类别陈述了孝道的具体内容,看似在讲孝道,但孝的政治化已初见端倪,第二部分则更进一步,直接从孝跳到社会治理,孝的政治化跃然纸上。
第7章 三才章
这一章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孝,原因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个解释完全就是一句话,孝是天经地义的,按我们现在的标准,完全不可理解,不过汉朝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个我们后面还要再提一嘴),在这个逻辑下,这样的逻辑就可以展开了。然后无缝过渡至治理,既然孝(应然)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实然),君主只要顺从这个规律,自然可以实现社会大治,好像,也不那么严密。最后再举了先代圣王带头实行孝道的例子(不过其实没有具体点谁的名,只是抽象说先代圣王),引用《诗经》的太师尹氏来一波硬植入。这一章最大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讨论重心的转移——从单纯对孝的讨论,无缝衔接到社会治理,虽然这个衔接的过程略显生硬。
第8章孝治章
既然从孝道转移到社会治理,下面肯定就是讲以孝治国的效果了。这里很有意思,分帝王(即天子)、诸侯、卿大夫三个方面,论证了行礼制则社会大治的例子,有几处值得注意:1、这里说的其实都是行礼治(即待之以礼,不傲慢侮辱),没说太多孝,孔子在《论语》中特别重礼,对孝的谈论相对较少,所以我认为,这一章应该确为孔子所言;2、没说士和庶民,庶民肯定谈不上治理社会,只有被治理,那为啥士也谈不上治理呢?很简单,大夫是诸侯分封的,拥有土地和独立的产权治权,是世袭的,士是大夫分封的,没有土地,除了地位外基本和庶民没有区别,是非世袭的,说白了,大夫是老板,士是高管,所以士分了什么谋士、学士、方士、勇士等,名字一看基本都是打工仔,自然就谈不上治理了;3、这里都是抽象举了例子,完全没有帝王、诸侯、卿大夫具体人名行孝治的案例,反正你爱信不信。所以,为了加强说理的信服程度,下一章就讲了具体的案例。
第9章圣治章
这一章首先以曾子的提问开头,圣人的德行中,难道没有比孝更重要的么?为此,孔子给出了解答,首先,孔子划定讨论范围,天地万物,人最尊贵,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髓——如重此世、重人伦——基本都是孔子奠定的,然后,人伦中孝最伟大,具体体现在对父亲的尊敬,以及对先辈的祭祀,那是谁开这个先河呢?其实就是周公。之后,引用周公用孝道实现大治的例子直接推理到,行孝道就可以大治。这里其实严格说起来,肯定是说不通的,那周公还善于用人(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是不是可以说只要用好人,天下就可以大治?所以只能说孝道是天下大治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再然后突然画风一转,“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把先天伦理(孝)与后天伦理(忠义)一下打通。但是坦白说,这部分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起来较为突兀,但如果你生在传统社会呢?大概率你觉得很自然,这就是传统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但如果作为现代人,工作换的飞起,你还能理解么?可能很难。最后讲了一堆要敬爱自己的双亲大过其他人,其实就是将孝置于最高之道,引申到君王用孝治理国家,就把孝→忠→社会治理一下贯通,有等差的爱与家国同构的组织形态基本形成。
第10章纪孝行章
讲了这么多大道理(其实逻辑都不怎么严密,都是一种常识式的、共情式的说理),该落地到具体的行为了,怎么落实孝道呢?这里分了两层,于孝本身来讲,就是日常家居、供奉饮食、父母生病、父母去世、祭祀五个环节,都要表达出相应的行为规范,于政治来讲,身居高位不骄傲恣肆,为人臣下不犯上作乱,地位卑贱不相互争斗,这三条其实和日常理解的孝没有一毛钱关系,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持,但这里又强加一点,如果这三个行为不去除,就不能算行孝,好吧,又从反面把孝与维持等级持续同构了,就是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
第11章 五刑章
既然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链条打通了,下一步就是反面说理了。如果你不孝(或者说不忠、或不维持等级秩序),会受到什么惩罚呢?首先,传统五大刑中,最严重的是不孝,然后还有两种严重的犯罪,一种是目无君王,其实就是不忠(不孝的同构),另一种就是目无法纪,法纪对应着某种社会秩序,其实说的就是封建等级秩序(不维持等级秩序的同构)。所以这么一看,这一章就是从反面说了不孝、不忠、无法纪是三大祸乱之源,恰好对应前面的同构结构,如果不理解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结构,你就完全无法理解,不孝和目无君王、目无法纪有啥关系。
第12章广要道章
反面说完,再来正面说理,当然,是在同构链条上的正面说理。首先,从治理角度,提出了孝、悌、乐、礼的重要性,孔子重礼乐,所以这段大概率为孔子原话;然后,把礼教归结为一个敬字,敬谁呢?敬父亲(就是孝)儿子高兴、敬哥哥(就是悌)弟弟高兴、敬君王(就是忠)臣子高兴,得到的就是敬少数人,高兴许多人;最后根据敬少数人让多数人高兴,推出孝道(即孝、悌、忠)是要道,但是坦白说,这里面的逻辑链条,按我们现代的思维来看,确实挺寒碜啊,可反驳的点太多了,无力吐槽。
第13章广至德章
刚刚说逻辑链不完善,《孝经》马上就补齐了(前面周公的例子也是,看来《孝经》流传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嘛)。为什么说通过敬父、敬兄、敬君就是礼教,就是大治呢?核心是“非家至而日见之”,就是说不用挨家挨户去走访(空间因素),天天当面教人行孝(时间因素),这一点确实说的没错,但还是回答不了上面的逻辑缺陷,以天子为例,假如天子敬父、敬兄,那能影响多少人呢?假如天子日常接触的有20个臣子,怎么保证这20个臣子都能敬父、敬兄、敬君?即使能保证,这20个臣子又能传递给多少人呢?所以,还是比较理想,说理不是太强。
第14章 广扬名章
说完了治理,这个还是太虚了,毕竟我们绝大部分读书人都不是天子,没那么高的高度,那来点对个人实惠的,扬名。这一章说了个啥意思呢?简单说,如果把对父母的孝推广为对君王的忠,把对兄长的悌推广为对上级的服从,把对家庭的管理经验推广到做官,那么,家中美好的品德就会流传百世。你看,前面都是忠孝同构,这里直接家国同构了,但有意思的是,谁能保证在家行孝道的美好品德可以流传万世呢?翻开史书,家事管好流传万世的最出名的也就曾国藩家书了吧,但谁能说曾国藩不是因为有不世之功(即先广扬名),其家事方可以广为流传呢?所以啊,这个饼,忽悠忽悠读死书的读书人还好,忽悠现代人,还是比较难的。
第15章 谏诤章
话已至此,孝的重要性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是作者清楚,我们现代人肯定是不那么清楚的),然后回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愚孝是孝么?《孝经》的说法是NO,原文是“故当(君、父)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个思想还是挺进步的,但是怎么争(劝谏)呢?《孝经》就完全没说了,但是《论语》说的很清楚,"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啥意思?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说白了,这个争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和不争也差的不是太多了。
第16章感应章
前面常规说理结束,最后来点玄学——感应。这章讲了啥呢?简单说,如果天子行孝道,天帝就能感应,进而给天下带来福报。这一章我敢100%断定是汉儒所谓,因为自董仲舒后,汉朝才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大传统,将天子的德行与天象异灾联系起来,这个思想在孔子那个年代绝无仅有,而且,只有天子才是天的代言人,所以这一章只针对天子,并不针对其他人。这一点,如果对汉朝的儒学不了解,一定很难理解这一章节的。
第17章 事君章
最后,再提出两组行为规范,一个是如何事君,这个其实是讲忠。怎么做?一句话,在朝在家都竭忠尽智,若政令正确则坚决服从,政令有错就设法纠正,这里只对臣子提出了义务,对天子为什么政令出错,天子如何纠正政令出错只字未提,所以为啥历代皇族推崇《孝经》了吧,你懂得。。
第18章丧亲章
最后,回归孝之本身(该回归了啊,讲了17章的政治,这一章才正儿八经讲如何行孝),如果丧亲了,应该怎么做呢?简单说叫做张弛有度。怎么张?就是恸哭、举止、言谈、穿着、进食都要通过一组特定的行为规范表达对亲人的哀悼,怎么驰,就是不要过度,比如亲人死后三天应当开始吃饭,三年应该结束服丧,这就是驰。那之后怎么做呢?就是一年分四季举行祭祀。最终总结:生前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死后以哀痛之情料理后事,就算尽到了孝道。这一章,算是真正讲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孝”。
五、总结
好了,讲了这么多,最后来个总结:
1、《孝经》的内容绝对经过了拼接,有些思想不可能出现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所以关于孝经的作者,我个人倾向于至少有一些是汉儒,并且它们在其中贡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2、《孝经》的核心在于首次构建了一个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结构,这个是之前的儒家绝无仅有的,也奠定了后续儒家的一些大传统。在这个结构下,孝与忠与维持封建等级秩序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叫做“孝道”,延伸一步,家与国也是同构的,齐家的孝道可以无缝对接至治国,在这样的一个大结构下,整个知识分子心灵是统一的,统一的核心,就在于传统中国社会对“孝”的独特的、扩大化的理解。
3、《孝经》对天子与其他阶层的主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天子义务最少,但是着笔墨最多的却还是天子,也从侧面印证了儒家关注现实、服务帝王的大框架。
4、《孝经》很多推理不是很通顺,但这都是基于我们现代人的一些观念变化,如果回到当时的语境,大概率这些东西我们是可以完全理解的,这个差异,就是历史课本不会言明之处(因为对写书之人,其不必言明),也是思想史的魅力之处,更是中国人心灵的变化之处。
5、最后总结,如果你是天子,《孝经》你会不爱么?你会不大力推崇么?我相信,答案自在你心。
《孝经译注》读后感(四):聊聊《孝经》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概述
如果要在传统中国挑选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但影响最大的著作,《孝经》与《三字经》大概率当选,如果还要加上一个争议最大,那么《孝经》当之无愧。
《孝经》的强大影响主要从两汉开始,它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例子,1、皇帝的谥号。以两汉为例,除了两个开国皇帝(高皇帝刘邦、光武皇帝刘秀),其他所有的皇帝谥号全部带“孝”字(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其真实谥号其实是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后世很多朝代也都沿袭这个风格(比如西晋、宋、明、清);2、小学课本必读。《孝经》从西汉开始,就是小学课本必读篇目,如同我们小时候的读过的朱自清《背影》等,理论上来说,《孝经》在传统社会的每个知识分子心中生根发芽,你说影响大不大;3、各朝皇室宣经讲经注经。像宋太宗说《孝经》是“千文无足取,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唐玄宗两度亲自注解孝经,还亲自以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写孝经并刻石,现在其所刻之碑已经成为西安碑林第一碑——《石台孝经》;4、少数民族拜服。像南北朝的北魏、乃至后来的金朝、元朝入主中原后,都拜倒在《孝经》之下,元武宗还下诏“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5、传播范围无远弗届。已发现的最早的《孝经》有敦煌出土的北魏《孝经》残卷,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孝经》已传向西北,部分出土的唐朝遗物也表明,在唐朝,《孝经》已传向新疆。
所以可以说,《孝经》对传统中国皇族、知识分子,乃至中国人,无论从区域、时间来看,都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对《孝经》都如此重视?尤其皇族?无论是谥号、置于小学课本、皇室宣经讲经注经,无不说明皇族对《孝经》的独特偏爱,毕竟《论语》、《大学》都没有这个待遇,背后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从《孝经》的内容上找原因,除了通俗易懂外,《孝经》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个系统性打通了孝与忠、与维持封建等级秩序的理论界限,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组织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展开,看看这2300多字的孝经,到底讲了什么。
二、框架
先看版本,研究古文,版本问题基本避无可避。本文选用的是今文《孝经》,对应的则是古文《孝经》,所谓古文《孝经》,就是焚书坑儒前的孝经,今文《孝经》则是后世儒生根据记忆传下来的孝经,到底哪个《孝经》对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呢?当然是今文《孝经》。这里插播一句,研究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把求真摆到最高的位置,毕竟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哪个最纯正,而是哪个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及造成影响的东西内部的逻辑,所以本文选用的都是今文《孝经》。
我们先来看今文《孝经》的框架,全文一共18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孝的基本理论,讲了为什么要孝,以及五种不同主体孝的不同内涵,包括第1~第6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孝道与政治的关系,即移孝为忠的逻辑以及以孝治天下的原理与方法,包括除第7~第17章(第10章、第15章除外)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孝道的实践,讲了实行孝道的一些原则与方法,散见于第10章、第15章、第18章及其他各章中散见的句子。从框架及篇幅来看,第二部分孝道与政治的关系是《孝经》的核心,无怪乎这种移孝为忠的逻辑为为历代统治者大家推崇,原因大抵在于此。下面我们来逐章剖析正文。
三、第一部分
第1章开宗明义
这一章先开宗明义介绍了背景。孔子主动给曾参讲“先王”的“至德要道”,目的在于“顺天下”,一开始就将孝放大到政治哲学的讨论范畴,而非个人伦理道德。然后开宗明义讲了孝的核心。最基本的孝是什么?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意思的是,秦汉时(即《孝经》成书时)有刑法一体的法律传统,当时的法律大部分就是刑罚,民法内容极少(详见《法律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读后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主刑,分别为墨(脸上刻字)、劓(割鼻子)、剕(砍手脚)、宫(公公,你懂得)、大辟(死刑),所以这里所说的不敢毁伤重点不是爱惜身体,而是让你不要触犯法律,还是政治哲学,有意思把。那么最高的孝是什么?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里巧妙的把个人追求成功与使父母荣耀的孝联系起来,但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则有所奇怪,个人成功给父母带来的荣耀一定是对父母的孝么?也许父母要的只是子女平平安安淡淡呢?但是在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的上升通道单一(基本都是仕途),确实光宗耀祖的逻辑是行得通的。总结起来孝是什么呢?“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你看,中间无缝穿插一个“事君”(侍奉君主),完美把个人的孝与对君主的孝贯穿起来,历代皇家能有不推崇的么?最后又引用了《诗经》说明荣耀先祖的重要性。和《大学》一样,但凡引用《诗经》,全部都是硬植入,你懂得。
从第2章开始一直到第6章,分别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主体角度,介绍了孝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2章 天子章
天子的孝道是什么?对天子来说,就一个,“爱亲”、“敬亲”(敬爱自己的父母)就是孝道。爱亲、敬亲之后自然就会“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真的自然么?好像不是吧),所以,对天子的要求还是挺低的,只需要爱亲、敬亲,所谓的“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只是推论,却并不是天子的义务,当然,这也解释了历来太后在后宫的地位超然,《孝经》的文化渊源就赋予了太后如此的地位,毕竟大部分情况下,天子只有太后,没有太皇。最后硬引用了一句诗经,就不谈了。一句话,对天子的孝道要求,真的是蛮低的。
第3章 诸侯章
诸侯的孝道是什么呢?对诸侯来说,就两个,“在上不骄”、“制节谨度”。不骄是啥意思?其实就是别想太多,尤其不要觊觎天子之位,制节谨度啥意思?就是也别太奢侈无度。说白了就是,既要马儿跑(在上不骄),又不要马儿吃草(制节谨度)。大家发现没?对诸侯的要求完全和我们常规理解的孝没一毛钱关系,这两个要求完全都是政治的,只是通过“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勉强和孝关联起来。一句话,对诸侯的孝道要求,就是安于现状、还要低调。
第4章卿大夫章
卿大夫(就是高级官员)的孝道是什么呢?对卿大夫来说,三个,“服先王之法服”、“道先王之发言”、“行先王之德行”。这里有几个东西不知道大家发现没,首先,孝道的义务是越来越多,从一个到两个到三个;其次,这三个义务还是和我们常规理解的孝没有什么关系,更多是政治规范,比如穿衣、说话、行为,更多是政治的而非伦理的;最后,法服意味着服从等级制度(既不能穿尊者的衣服,那个叫僭越,又不能穿卑者的衣服,那个叫逼下),是外在的服从,法言德行意味着服从礼法与德行,是内在的服从,都归于最后引用的“以事一人”,这个人即天子。一句话,对卿大夫的孝道要求,就是道法言行德行,侍奉天子。这样才能“守其宗庙”,方可奉祀祖先(还是硬植入啊。。),勉强又与孝联系起来。
第5章 士章
再往后,士(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孝道是什么呢?对士来说,四个,对父亲是最高级别的爱+敬,然后用爱父亲的态度去爱母亲,用敬父亲的态度敬国君、上级(就是卿大夫),这样就能“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同样的硬植入,这就是士的孝道,当然最后又硬引用了《诗经》。这里第一次移孝为忠,把对父亲的敬无缝推广到对上级、对国君。一句话,对士的孝道要求,就是共敬孝道,移孝为忠。
第6章庶人章
庶人的孝道是什么?这里就简单了,利用好天道地利进行生产,举止小心(不要违法,否则就会毁坏身体发肤),勤俭节约,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道。事实上,庶人之孝是唯一我们日常理解的孝,只是与天子不同的是,庶人需要从事生产,并且没有向下(如诸侯、庶人)等的管理权利。
最后来了一句总结,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都是能做到的(不过这句没有论证,属于常识性说理),当然,前提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孝道标准,天子义务最少,庶民义务最多,大家各安其孝(虽然更应该说各安其职更合理,此处就是孝的泛化),则社会大治,这就是第一部分要讲的道理。
有意思的是,在士这一章初步提出了移孝为忠的概念,将忠孝、家国同构,到了第二部分,就会将这一部分彻底展开,那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四、第二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孝的几个境界(基本的孝是不违礼法,最高的孝是扬名立万,以显父母),然后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类别陈述了孝道的具体内容,看似在讲孝道,但孝的政治化已初见端倪,第二部分则更进一步,直接从孝跳到社会治理,孝的政治化跃然纸上。
第7章 三才章
这一章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孝,原因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个解释完全就是一句话,孝是天经地义的,按我们现在的标准,完全不可理解,不过汉朝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个我们后面还要再提一嘴),在这个逻辑下,这样的逻辑就可以展开了。然后无缝过渡至治理,既然孝(应然)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规律(实然),君主只要顺从这个规律,自然可以实现社会大治,好像,也不那么严密。最后再举了先代圣王带头实行孝道的例子(不过其实没有具体点谁的名,只是抽象说先代圣王),引用《诗经》的太师尹氏来一波硬植入。这一章最大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讨论重心的转移——从单纯对孝的讨论,无缝衔接到社会治理,虽然这个衔接的过程略显生硬。
第8章孝治章
既然从孝道转移到社会治理,下面肯定就是讲以孝治国的效果了。这里很有意思,分帝王(即天子)、诸侯、卿大夫三个方面,论证了行礼制则社会大治的例子,有几处值得注意:1、这里说的其实都是行礼治(即待之以礼,不傲慢侮辱),没说太多孝,孔子在《论语》中特别重礼,对孝的谈论相对较少,所以我认为,这一章应该确为孔子所言;2、没说士和庶民,庶民肯定谈不上治理社会,只有被治理,那为啥士也谈不上治理呢?很简单,大夫是诸侯分封的,拥有土地和独立的产权治权,是世袭的,士是大夫分封的,没有土地,除了地位外基本和庶民没有区别,是非世袭的,说白了,大夫是老板,士是高管,所以士分了什么谋士、学士、方士、勇士等,名字一看基本都是打工仔,自然就谈不上治理了;3、这里都是抽象举了例子,完全没有帝王、诸侯、卿大夫具体人名行孝治的案例,反正你爱信不信。所以,为了加强说理的信服程度,下一章就讲了具体的案例。
第9章圣治章
这一章首先以曾子的提问开头,圣人的德行中,难道没有比孝更重要的么?为此,孔子给出了解答,首先,孔子划定讨论范围,天地万物,人最尊贵,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髓——如重此世、重人伦——基本都是孔子奠定的,然后,人伦中孝最伟大,具体体现在对父亲的尊敬,以及对先辈的祭祀,那是谁开这个先河呢?其实就是周公。之后,引用周公用孝道实现大治的例子直接推理到,行孝道就可以大治。这里其实严格说起来,肯定是说不通的,那周公还善于用人(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是不是可以说只要用好人,天下就可以大治?所以只能说孝道是天下大治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再然后突然画风一转,“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把先天伦理(孝)与后天伦理(忠义)一下打通。但是坦白说,这部分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起来较为突兀,但如果你生在传统社会呢?大概率你觉得很自然,这就是传统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但如果作为现代人,工作换的飞起,你还能理解么?可能很难。最后讲了一堆要敬爱自己的双亲大过其他人,其实就是将孝置于最高之道,引申到君王用孝治理国家,就把孝→忠→社会治理一下贯通,有等差的爱与家国同构的组织形态基本形成。
第10章纪孝行章
讲了这么多大道理(其实逻辑都不怎么严密,都是一种常识式的、共情式的说理),该落地到具体的行为了,怎么落实孝道呢?这里分了两层,于孝本身来讲,就是日常家居、供奉饮食、父母生病、父母去世、祭祀五个环节,都要表达出相应的行为规范,于政治来讲,身居高位不骄傲恣肆,为人臣下不犯上作乱,地位卑贱不相互争斗,这三条其实和日常理解的孝没有一毛钱关系,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持,但这里又强加一点,如果这三个行为不去除,就不能算行孝,好吧,又从反面把孝与维持等级持续同构了,就是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
第11章 五刑章
既然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链条打通了,下一步就是反面说理了。如果你不孝(或者说不忠、或不维持等级秩序),会受到什么惩罚呢?首先,传统五大刑中,最严重的是不孝,然后还有两种严重的犯罪,一种是目无君王,其实就是不忠(不孝的同构),另一种就是目无法纪,法纪对应着某种社会秩序,其实说的就是封建等级秩序(不维持等级秩序的同构)。所以这么一看,这一章就是从反面说了不孝、不忠、无法纪是三大祸乱之源,恰好对应前面的同构结构,如果不理解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结构,你就完全无法理解,不孝和目无君王、目无法纪有啥关系。
第12章广要道章
反面说完,再来正面说理,当然,是在同构链条上的正面说理。首先,从治理角度,提出了孝、悌、乐、礼的重要性,孔子重礼乐,所以这段大概率为孔子原话;然后,把礼教归结为一个敬字,敬谁呢?敬父亲(就是孝)儿子高兴、敬哥哥(就是悌)弟弟高兴、敬君王(就是忠)臣子高兴,得到的就是敬少数人,高兴许多人;最后根据敬少数人让多数人高兴,推出孝道(即孝、悌、忠)是要道,但是坦白说,这里面的逻辑链条,按我们现代的思维来看,确实挺寒碜啊,可反驳的点太多了,无力吐槽。
第13章广至德章
刚刚说逻辑链不完善,《孝经》马上就补齐了(前面周公的例子也是,看来《孝经》流传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嘛)。为什么说通过敬父、敬兄、敬君就是礼教,就是大治呢?核心是“非家至而日见之”,就是说不用挨家挨户去走访(空间因素),天天当面教人行孝(时间因素),这一点确实说的没错,但还是回答不了上面的逻辑缺陷,以天子为例,假如天子敬父、敬兄,那能影响多少人呢?假如天子日常接触的有20个臣子,怎么保证这20个臣子都能敬父、敬兄、敬君?即使能保证,这20个臣子又能传递给多少人呢?所以,还是比较理想,说理不是太强。
第14章 广扬名章
说完了治理,这个还是太虚了,毕竟我们绝大部分读书人都不是天子,没那么高的高度,那来点对个人实惠的,扬名。这一章说了个啥意思呢?简单说,如果把对父母的孝推广为对君王的忠,把对兄长的悌推广为对上级的服从,把对家庭的管理经验推广到做官,那么,家中美好的品德就会流传百世。你看,前面都是忠孝同构,这里直接家国同构了,但有意思的是,谁能保证在家行孝道的美好品德可以流传万世呢?翻开史书,家事管好流传万世的最出名的也就曾国藩家书了吧,但谁能说曾国藩不是因为有不世之功(即先广扬名),其家事方可以广为流传呢?所以啊,这个饼,忽悠忽悠读死书的读书人还好,忽悠现代人,还是比较难的。
第15章 谏诤章
话已至此,孝的重要性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是作者清楚,我们现代人肯定是不那么清楚的),然后回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愚孝是孝么?《孝经》的说法是NO,原文是“故当(君、父)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个思想还是挺进步的,但是怎么争(劝谏)呢?《孝经》就完全没说了,但是《论语》说的很清楚,"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啥意思?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说白了,这个争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和不争也差的不是太多了。
第16章感应章
前面常规说理结束,最后来点玄学——感应。这章讲了啥呢?简单说,如果天子行孝道,天帝就能感应,进而给天下带来福报。这一章我敢100%断定是汉儒所谓,因为自董仲舒后,汉朝才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大传统,将天子的德行与天象异灾联系起来,这个思想在孔子那个年代绝无仅有,而且,只有天子才是天的代言人,所以这一章只针对天子,并不针对其他人。这一点,如果对汉朝的儒学不了解,一定很难理解这一章节的。
第17章 事君章
最后,再提出两组行为规范,一个是如何事君,这个其实是讲忠。怎么做?一句话,在朝在家都竭忠尽智,若政令正确则坚决服从,政令有错就设法纠正,这里只对臣子提出了义务,对天子为什么政令出错,天子如何纠正政令出错只字未提,所以为啥历代皇族推崇《孝经》了吧,你懂得。。
第18章丧亲章
最后,回归孝之本身(该回归了啊,讲了17章的政治,这一章才正儿八经讲如何行孝),如果丧亲了,应该怎么做呢?简单说叫做张弛有度。怎么张?就是恸哭、举止、言谈、穿着、进食都要通过一组特定的行为规范表达对亲人的哀悼,怎么驰,就是不要过度,比如亲人死后三天应当开始吃饭,三年应该结束服丧,这就是驰。那之后怎么做呢?就是一年分四季举行祭祀。最终总结:生前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死后以哀痛之情料理后事,就算尽到了孝道。这一章,算是真正讲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孝”。
五、总结
好了,讲了这么多,最后来个总结:
1、《孝经》的内容绝对经过了拼接,有些思想不可能出现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所以关于孝经的作者,我个人倾向于至少有一些是汉儒,并且它们在其中贡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2、《孝经》的核心在于首次构建了一个孝→忠→维持等级秩序→社会治理的同构结构,这个是之前的儒家绝无仅有的,也奠定了后续儒家的一些大传统。在这个结构下,孝与忠与维持封建等级秩序的内涵是相同的,都叫做“孝道”,延伸一步,家与国也是同构的,齐家的孝道可以无缝对接至治国,在这样的一个大结构下,整个知识分子心灵是统一的,统一的核心,就在于传统中国社会对“孝”的独特的、扩大化的理解。
3、《孝经》对天子与其他阶层的主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天子义务最少,但是着笔墨最多的却还是天子,也从侧面印证了儒家关注现实、服务帝王的大框架。
4、《孝经》很多推理不是很通顺,但这都是基于我们现代人的一些观念变化,如果回到当时的语境,大概率这些东西我们是可以完全理解的,这个差异,就是历史课本不会言明之处(因为对写书之人,其不必言明),也是思想史的魅力之处,更是中国人心灵的变化之处。
5、最后总结,如果你是天子,《孝经》你会不爱么?你会不大力推崇么?我相信,答案自在你心。
如果对本文满意,可关注公众号“何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