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遗忘的俱乐部》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被遗忘的俱乐部》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4-14 03:3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遗忘的俱乐部》经典观后感有感

  《被遗忘俱乐部》是一部由吉利·巴塔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Czechoslovakia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一):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

  一群被遗忘的塑料模特,在封闭的世界里过着平静单调的生活。

  丈夫每天睡醒后与妻子拥抱,然后去上班。妻子准备全家人的晚餐。老爷爷总在砸那台不出声的收音机,老奶奶做针线活,小孙女玩毛线。女乐手总在弹竖琴。年轻女孩总是站在窗前眺望,一个小伙子总在偷窥这个女孩。还有一个解体的模特在浴缸里擦拭自己的身体。日子就这么平静单调地过着,大家都很幸福。突然有一天,新来了一批新的塑料模特,占据了这里,以前的模特都被运走。新来的模特生活新潮开放,让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被运走的模特不甘心自己的地方被占据,又都回来,与那些新模特大打出手,终于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地盘。他们虽然又在以前的地方生活,但很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新模特得影响。衣服时髦了,收音机换成电视机了,全家聚集在电视机跟前了,总是偷窥的小伙子终于大胆地与心爱的姑娘做爱了。可是然后,这些又成了新的一成不变的生活,继续没完没了地重复下去。

  生活只是表面上发生了变化,而它的本质,也就是一定要按照一个规律循环下去,却完全没有改变。新的规律真比老的好吗?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有什么区别吗?五十步就一定有资格笑百步吗?如果不是,那场新旧冲突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吗?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二):二写

  1

  这部影片我如此熟悉,但是突然之间恍然如梦,感觉自己就是里面的某人,所以吓了一大跳。

  每天看书,思考,喝奶茶,吃花生,教教学生,跑步,都是一种日常的惯性,甚至有时候是不假思索的,缺乏反思性,我为自己的体制所控制,就像西部世界里的西部女郎。

  更可怕的,是我看到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啊,我简直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者的世界,但是其实我不是那样的人,但努力抗争一天也没有用。

  韩愈说:“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

  我的解毒剂暂时只有这么多了。

  原来以为巴塔控诉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制度,现在看他根本就是在描写人类本身。

  伟大的巴塔,和史云梅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说是史云梅耶是政治讽刺片的话,巴塔就是哲学片。它精致地描述了人的类本质。

  突然想到了马勒,也许像他那样是我的解药。在一个小木屋里就能写出他的交响曲,他内心的宇宙浩瀚得如真实的宇宙。

  2

  人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We are slaves

  是为警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三):黑你没商量

  巴塔表现的成人世界就是黑豆了,

  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下,家家户户都亮着灯,随着灯光渐渐遮蔽,只剩下几家

  ,那些潜藏在暗处的裸体模特儿就出来活动了,

  哎,他们在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

  抽大烟,操逼,看电视,各种各样的玩耍,

  小伙伴们在黑暗的状态下非常爽快

  ,主人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他们有一个名字叫

  ~模~特

  ,模特就是以人为范式

  。所以他们反映的就是我们,黑我们没商量

  我们自己就是他们的样板

  ,曾几何时,社会主义是社会上多么积极的力量,到现在应该还是这样吧,

  他是我们站在社会辩证的那一面,刺激我们的思考,

  没想到现在反倒需要别人来刺激我们思考了

  而且连信息都不通畅了,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时代的反讽就是这样!

  ,美国制度的建立的基础,

  就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上

  ,巴塔说的也就是这样的事情啊,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人性是不可相信的呀。他们会自己干坏事的呀。

  中国古人说,

  君子慎独,就是这个道理,你看看他们在暗中都干了些什么

  ,全是坏事

  ,更不要说当权者了

  中国人说的都是最高级的政治学

  ,就是效果上,

  总是连良好都达不到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四):stage

  《被遗忘的俱乐部》中的场景设置:故事发生在几个人偶间,实际处于基本同一平面(除楼下工作室外),但木偶的行动基本被固定在同一个场地,像是被上紧发条的玩具,同一动作被不断重复,即便是交流也是机械的,或者只是使用“看”的方式。在这样的状态下,将空间作一个简单的功能分区,即每一个人的不同动作都赋予一个小型空间独特功能,将本在同一平面的场所分割开来,用前后、左右、场地大小或形态改变来说明。那么,在一个舞台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小区块中上演得不同故事并感受期间的隔离感、差别、联系。而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则引用了影片中“发条玩具”的意象以“连续循环的滑梯”形式出现。

  建筑是否在向我们讲述什么?一栋水泥钢筋混凝土的物体是否具有被玄化的言语功能?言语的建筑是否是某个角落里的喇叭还是导游小姐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似乎与建筑中的每一个要素有关,功能、装饰、空间尺度,每一个要素都是牵动发声神经的关联。

  分析舞台的言语功能,一个舞台之于其他建筑似乎更具备发声可能,舞台是建筑中一种“异位”的存在,它是不现实的,一个暂时的精神逃离。舞台的存在是为故事上演提供一个平台,但其中的演员和情节是语言的主要发出者,一个没有任何装置的舞台任具有成为一个医院、学校、办公室的可能性。但在这个舞台中,我们试图将舞台的言语功能具体化、独立化,将一个空间的语言固定为某些零碎的词句,当这些词句拼接在一起时,它可能是不连贯的,意识流的。这种拼贴也刚好贴合了影片中营造的氛围。

  窗前的伫立者位于舞台最前方的一个小空间中 与一墙之隔的偷窥者之间由一个空洞相连 弹琴人的周围寂寞空荡,空间的形态扭曲,即将坠落 织毛衣的孩子和拾羽毛的老人的位置在边上,安静狭小 边上积压变形的空间里做着不断敲打收音机的人 下棋的人在所有小空间的最后面,安静,动作间隔长并难以辨识 上班的人每天的动作最为激烈,拥抱,艰难的下楼,然后在空旷的办公室中坐一整天,办公室处于最下方,空间与上部有楼梯形态的物体连接,空旷,有鸽子飞过的痕迹

  这些独立的空间像一些组合在一起的气泡细胞,重叠、咬合。但是没有一个是单一重复的,每个小空间都只有容纳单一功能的微弱能力,即使没有木偶的参与其中,它仍是独一无二的。空间本身已隐含了在其中发生的行为。

  这种言语功能已经无关语法、惯例。它是现实生活中异位能够表达到的晦涩含义。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五):媚俗形态的反抗

  

《被废弃的俱乐部》其实很难算作是一部出色的动画:所谓出色是故事耳目一新,技术引人入胜,又或者充满革新的手段,要叫好又卖座。它是一部导演色彩浓重、政治意义大于美学意义的动画。

考虑到它诞生的特殊年份,不得不先说一说有着唯美名称却没有浪漫结果的“天鹅绒革命”——它关系到这部动画的成因,甚至说这部动画在当时得以称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天鹅绒革命。

关于革命的走向,无需过多赘述,百度百科等知识科普平台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我想说的是这场“丝绒般”顺滑的革命对捷克当时的影响。这一点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可以一窥,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我不是反对XXXX,我是反对媚俗!”一度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但如果纵观全书,了解当时的环境,会明白他的这句“反对媚俗”有多无限接近于哲理——脱离了政治形态的优劣评判,到底什么是“媚俗”。

我认为他想定义的媚俗,未必是“俗气”本身,而在于“媚”——一种自上而下的狂欢,上为制定规则、自我洗脑的沾沾自喜而洋洋自得;下的无知无觉,以自我存在的无价值,并以严格执行规则欢呼雀跃。这两者之间不能相通的欢乐被奇异地各自认领,共同盲目地自我感动着。

所以《被废弃的俱乐部》是同样的反对媚俗的产物。全片哥特式的风格,单调重复的生活,诡异的配乐,把这种下的媚俗表现得直白、粗暴,片中唯一的转折,就是唯一真实的人的出现——他们代表什么,既可以是那些一小时一架直升飞机毫发无损降落的“帮助者”,也可以是那些前者的降落引发争夺来加剧撕裂整个意识形态完整性的“强权”,这个留给大家自由解读。一场规模不大的冲突之后,这群古旧的人偶换上了健硕的“身体”,唯独顶着一个陈旧、线条刻板的脑袋——这个隐喻并不高深,但是它值得玩味。对照着现实的更改因而有些许悲凉。“焕然一新”的人偶们开始喝起汽水、抛弃纸团团做的“传统食物”、在角落里周而复始又不知羞耻地做爱、连那个笨拙的男主人偶都学会叼着“雪茄”,穿着描着瑰丽新潮花纹的鞋子去上班(只是鞋子还是那双设计古板的老风格的鞋子)……那个顽固的老人偶终于不需要拍着零散的收音盒子看上了电视,影片也就结束了。

这里需要谈论一下导演吉利巴塔。他为捷克传统的木偶剧焕发出全新的一面:即便这一面掺杂了有些多的意识形态的因素,但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革新。如果说捷克传统的木偶剧更多是服务于儿童,为儿童认识、了解、接触到世界的另一面,那么吉利巴塔的木偶戏则更多服务于成人。在他众多的片子里,这一部是政治意味最浓的。我们不得不去钦佩他,以及米兰昆德拉为首的其他艺术创作者的大胆反抗。

这也是反对媚俗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有人去查询,就会知道他们当时的创作环境有多艰难:言论管控、创作层层过审,一旦有“不符合”的细节,就会上升到人格和叛变的地步。

当然,到现今我们再去看这样的作品,或许很多人已经不再考究它背后诞生的时代环境,也无从得知这一个又一个的十分钟虽短暂,蕴含的故事却是漫长的。那场丝滑的天鹅绒革命没有夺走很多人的生命,但却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被打上问号,类似于焚书坑儒式的手段也使一个国家沉淀的文化瑰宝永远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于是,这样的反抗也像是一声短促的叹息,缅怀不了失去的一切。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六):有灵魂的人偶,无意志的人类

  复制一下简介:在一间废弃的俱乐部里,堆放着许多破旧的人体模特。虽然处在人类遗忘的角落,但他们却渐渐有了人性,由此组成一个怪异而平静的公寓族群:“丈夫”每天按时起床,和断臂的“妻子”拥抱后带着便当出门上班;“妻子”专心在家准备美味的晚宴;“女乐手”沉溺于自己的音乐世界;“老人”固执地砸着不出声的话匣子;“老奶奶”和“小女孩”平静地坐着针线活;强壮“男人”则透窥着隔壁的“美女”。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平静中带着些许枯燥。

  我看到这里,很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现实中的社会。

  在现今的商业社会里,有多少人也是那样,准时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的平淡平庸的生活,就有多少人遵循着同样的形式,任由体制、规则、制度和道德等等条条框框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牢笼里面。

  上班的人并不需要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对社会产生多大的意义,你只需要老老实实坐在那里,时间到了打卡,时间到了领工资,仅此而已。

  人们倾向于生活在一个体制里面,是因为他们懒得去思考。他们总是希望有人能够代替他们去想这些事情。去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一切。而他们要做的,就是遵照体制定下的规矩,然后执行。

  关于体制带给我们的一切大于实质的形式,我只能够从我所在的深大研究生教育里举一些实例:

  1,纵使到了研究生阶段,政治教育依然不可少。一周六节课,两节马克思,四节中特社会主义。

  2,教学模式依然和本科阶段没有太大不同,以英语课为例,依然没有摆脱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教学平衡点可言。教师讲课方式可用整齐划一来形容。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富于个性和神采,但也只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对学生而言起到的也只是调节多少情绪的作用。

  3,硕士生导师授课推荐一大堆巨著,主要都是西方思想界的宏伟论著,随后不会问及学生到底有无看,到底理解多少。课堂讨论常常跑题,表面上在讨论巨著的内容和思想,实际内容常常扯到各种无关的八卦新闻,且与课堂的题目无关,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导师的态度常为回避。

  4,每个学院都会邀请一些国际上的名人,最近的一位比如诺贝尔得奖略萨,来学院举办讲座。但是和很多所谓的名人一样,即使是研究生也未曾听闻过略萨,不了解其人的作品和著作,也就无从谈起一个对等的交流。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体制内运行的,总是过于注重形式,学生到底从中有多少学术上的获益,就只能说是如鱼饮水心中有数了。

  谈到这里,似乎这部影片《被遗忘的俱乐部》的讽刺意味就初步显现出来——他们是拥有了灵魂的人偶,而我们反倒成为了没有自由意志的人类。

  有灵魂的人偶也只是活在形式(体制)里,直到平淡的生活被一群嬉皮士闯入。在嬉皮士那里,形式与实质得到了高度讽刺意味的统一。

  那些嬉皮士不用上班、不用织毛衣、不用做家务,这些属于人类的正常活动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人类。

  他们只是追求欢愉。跳舞、抽烟、酗酒、做爱。在人类世界被寻常百姓视为不正经的堕落生活到了人偶这里却成了没有比这更正经的事儿了。因为他们只是人偶。

  再接下来,原本活在形式里的人偶们开始抗争了,为了夺回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向嬉皮士宣战。

  在这里,没有一个具有话语权的第三方为他们主持公道,去评判谁对谁错,去定义哪一种生活方式更为适合人偶的本质。

  唯一具有话语权的,就是力量。于是乎,原本的人偶也只是在形式上战胜了嬉皮士而已。付出的代价则是:令原本的生活方式起了一些怪异的变化。唯一可以庆幸的似乎是,老奶奶有了强壮的身体,当她再次拍打电视机的时候,原本坏掉的电视机终于被拍出了图像。虽然只是一片雪花,但足以令这帮追求形式的人偶们欣喜地找到了全新的形式——看电视吧,哪怕它没有内容。(就像对我们这些研究生说:听讲座吧,哪怕它没有内容)

  在我个人的观影解读过程中,影片的意义似乎也就在于唤起人们对于形式和实质的再思考,进而反观自己的生活,审视活在体制里的各色人等。这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并且要求我们对此作出反应。

  只是问题在于,到底有多少人会做出足够的反应,并且汇聚成一股足够庞大的力量,进而改变这个活在形式里,活在体制里的社会呢?

  我对此不抱乐观态度。

  《被遗忘的俱乐部》观后感(七):“天鹅绒革命”后的新旧交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