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存与命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存与命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8 01:4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存与命运的读后感大全

  《生存与命运》是一本由[苏] 瓦·格罗斯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9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一):在中国,很少人会谈及命运

  《生存与命运》是一个大部头的书,作者格罗斯曼是一个战地记者,很容易联想到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人阿列克谢维奇。但他们的写作又很不同,阿列克谢维奇像锋利的刀刃那样找到了一个突破点,而格罗斯曼则更像是一条线和一个面那样守着一块阵地。苏联作家,或者是沙俄,或者是现在的俄罗斯,总觉得他们非常厉害,常常操作一些绝大的命题,而且谈得那么坦诚、透彻、自信,让我们感到敬畏,且觉得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二):也许当中国的《生存与命运》出版之时,我们便离自由更近了一步。

  

一部原本被判200刑期的书,20年后便得以重见天日,这是人类的进步。当文学不用按照政治给它的既定轨道前行,它才可以将真实全然的展示:人性的善与恶,制度的利与弊,黑白之间的灰。书内的世界在追求活下去的自由,书外的我们在追寻评论的自由,然而生而为人,怎会自由?也许当中国的《生存与命运》出版之时,我们便离自由更近了一步。回到书中,当战争来临时美与丑一同上演,一只看院的小狗会比邻居更加温暖;当死亡逼近时善于恶决绝斗争,一份母爱会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当此时,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人格才是独立于战乱、体制、主义之外真正的自由。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三):我看见了他们的历史

  影像中的历史,是属于现代人的,它把过去的情景定格,存留,送给当下的人;而《生存与命运》,是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的人的喜怒哀乐,揉碎了,摆在所有读者的面前,我们所感受到的,是那个时代人的历史。 书中描绘的一切宏大的,卑微的,高尚的,可耻的一切,如油画般在眼前缓缓流过,大雪纷飞中逐渐失去神采的瞳孔,毒气室里紧紧相拥的陌生人,以及阴冷的城市中人们匆匆走过的身影,每次阅读,都感觉二战时期笼罩全苏联的寒意已刺入了自己的骨髓。 老旧的墙皮慢慢剥落,露出了历史原本的样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岁月的流光剪影:那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是最黑暗,压抑的时代,但战火磨灭不了人性的光辉,透过罗格斯曼的文字,我看到了书中所有人眼神中的光彩,他们的眼睛,看到的是腥风血雨,映出的却是对自由,科学的渴望。我看到了他们的历史,我看到每一个生不逢时的人们,都在热烈的生长。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四):笔记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属于近代的《战争与和平》,一样的长篇巨著,900多页的厚度,真沉啊!我觉得这本书更绝望,关于生存,自由以及在战争中个人的命运,一切的一切都看似毫无希望。人类推动历史的车轮,而车轮碾压着无数的生命前进。历史有时会无限接近并且重复,1937年鲜血淋淋的大清算,好像又在1966年我们自己那十年当中重演。如果说《四世同堂》是属于中国的,那么《生存与命运》便是属于苏联的,而《战争与和平》是属于全世界的。老舍自沉于湖,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因因癌逝世20年后《生存与命运》才在前苏联解禁得以出版。而我们何时能勇于正视自己的历史呢?勇于正视自己的历史,才能正视自己的未来,不是吗?

“人死了,从自由的世界来到奴隶的王国。生命便是自由,因此死亡便是自由的逐渐消亡。生命只有当人作为一个世界存在时才能产生幸福和自由”——《生存与命运》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因

2019年读书目标100本,第71本。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五):版本与选文

  这个版本比力冈版的翻译要好,下面两段大家自行比较: 这儿的人究竟怎样呢?好也好得使我吃惊,坏也坏得使我吃惊。人与人大不相同,虽然都经历着同样的命运。电闪雷鸣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想方设法尽量躲避大雨,但是你要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一样。而且躲雨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力冈译 关于这里的人们的情况,我该对你说点什么呢?人们的善良和丑恶使我大为惊讶,虽然大家遭受着共同的命运,但他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不过你可以想象,雷雨来临之际大多数人都设法躲避暴雨,这还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避雨的方式各不相同。—严永兴 郑海凌译本

  如果读者嫌这本书太厚,我梳理了一遍,全书最值得阅读的一些篇章,如下:

  《生存与命运》第一部第18章 ,第33章,第50章,66章,72章 第二部第6章,第8章,第14章,第16章,32章,47章,48章,49章,50章,51章,54章,58章 第三部第5章,7章,16章,17章,20章,25章,31章,38章,42章,44章,46章,53章,57章,58章,60章。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六):说勇敢的话、做正确的事、思索美好的事情

  生存与命运,是格罗斯曼生前写作完成,但未能在其生前出版的一本书,曾在1988年被苏联文学评论家赞誉为新时代的《战争与和平》。厚厚的600多页,我只看了一个开头,还是序言。我读书,常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先入为主性,那些来自推荐的书目,我就首先考虑,因为我还是相信存在的价值所在,是一种公认的价值。翻开厚厚的书页,的确有份量,有历史的厚重感、有哲学的思考,在故事中思索是这本书之所以厚重的原因。更振聋发聩的是作家的一种跨越体制敢说真话的勇气,与一种坚信的力量支撑着他洋洋洒洒的写下这些文字。对那个时代的批评,对法西斯的痛斥、对斯大林高压态势的集中营的控诉,至少在伦理道德上,他站在了历史的前沿,有长远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的趋势,专制的残暴不是永久的,其时越是在一个时期内歇斯底里的发作,才是最短暂的,终究会被历史所碾压。但历史是人物的编年史,大事件也是以人物来论天下的,其痕迹是长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节点。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正反、阴阳的共生共存,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存在。试想如果没有法西斯的体制就不会有联合阵线的胜利,在相互制衡中完成一项历史之页张。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七):此时此刻的宁静是奇异而美妙的

  文中描绘的故事,不是在20多年后,又真实发生了吗?集权的社会,何其可怕。

  此时此刻的宁静是奇异而美妙的。在这种宁静中会想起去年的树叶,想起过去的一场又一场风雨,筑起又抛弃了窠巢,想起童年,想起蚂蚁辛辛苦苦的劳动,想起狐狸的狡诈和鹰的强横,想起世间万物的互相残杀,想起产生于同一心中又跟着这颗心死去的善于恶,想起曾经使兔子的心和树干都发抖的暴风雨和雷电。在幽暗的凉阴里,在雪下沉睡的逝去的生命,因为爱情而聚会时的欢乐,四月里的鸟儿的悄声低语,初见觉得奇怪后来逐渐习惯了的邻居,都已成为过去。强者和弱者,勇敢的和怯懦的,幸福的和不幸的,都以沉睡,就好比在一座不再有人住的空了的房子里和死去的永远离开这座房子的人诀别,但是在寒冷的树林中比阳光明媚的平原上春意更浓,在这宁静的树林里的悲伤也不比宁静的秋日里的悲伤更沉重,在这无言的静默中,可以听到哀悼死者的嚎哭和迎接新生的狂欢。还是黑沉和寒冷的,但是不要多久大门和栅栏门就要打开空荡荡的房子里又要热闹起来,又会充满孩子的笑声和哭声,又会响起女人的匆忙而动听的脚步声,满怀信心的男主人就要走进房子里来了。他们站着,挎着面包篮子,没有说话。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八):只有震撼

  俄罗斯的自由主义传统比较薄弱。但我最近在俄国小说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一部作品中,读到了最鼓舞人心的自由主义理想宣言之一。在右翼与左翼都越来越迷恋集体权利的当今时代,格罗斯曼在60年前写下的个人至上的观点仍然让人觉得至关重要和紧迫。 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完成于1960年,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的俄国和东欧。但由于含有对斯大林主义不留情面的描写,该书被苏联官员封杀。直到1980年——格罗斯曼死后16年,他的代表作才得以出版,从此声名渐起。 人们常常将《生活与命运》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这样的比较很恰当。这两部小说在广度和主题上都很相似;而且虚构人物与斯大林、拿破仑等历史人物在书中交织在一起。格罗斯曼与托尔斯泰都在叙事中结合了更广阔的哲学思考。 在一个描述俄军坦克部队准备投入战斗的章节结尾,格罗斯曼反思道:“人类团体有一个主要目的:维护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权利,用他或她自己的方式思考、感受和生活的权利。人们团结起来,就是为了赢得或者捍卫这种权利。”但是这会引向一个“可怕的、不祥的错误”。 《生活与命运》描绘了斯大林主义与纳粹主义以集体的名义——无产阶级或是“雅利安人”对个体施加的可怕恶行。但令我震撼的是,格罗斯曼的文字在我们所处的温和得多的时代仍然适用。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九):斯大林格勒:一部卫国战争史

  用了整个假期读完这部鸿篇巨著,74万字,910页。本书的架构磅礴,在1941年的冬天,从乌克兰的德军战俘营到大后方喀山的集体农场,从苏德僵持的斯大林格勒到苏联战时首都古比雪夫,将整个卫国战争的横截面描绘成一副整个苏联社会的历史画卷。

  托尔斯泰在19世纪根据俄法战争写了「战争与和平」,格罗斯曼根据苏德战争写了「生存与命运」,被誉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前者曾描写过在图库佐夫的打击下,拿破仑近卫军开始吃马肉充饥;本书也有在冬季反攻时德国士兵吃马肉的情节,可以看出后者对前者的敬意。

  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一位集中营党卫军指挥官提审一位在押的老布尔什维克。通过二者的对话点出,苏德两国的体制本质上是一样的——用炮弹击溃敌人,用制度泯灭人性。当双方僵持时,是彼此最自由的时刻。

  当然本书的重点还是描写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斯图卡轰炸机轰炸时,苏联红军会去地下室躲避;当德军步兵冲锋时,红军战士又回到街头、回到房顶打反冲锋。战争从秋季拖延至冬季,德军毫无进展,苏军在乌拉尔后方训练的坦克兵,驾驶着油漆都没干透的T34坦克包抄到了伏尔加河左岸,偏执的希特勒命令保卢斯第六集团军33万德军坚守孤城。

  11月的俄罗斯已经很冷,苏军重炮炙热的炮管烘干了伏尔加河上潮湿的空气,红军士兵手持莫辛纳甘步枪、高喊着“乌拉”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

  大雪覆盖了这座城市,雪花落在断裂的红砖头上,落在报废坦克的群甲上,落在无名墓碑的十字架上。

  《生存与命运》读后感(十):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苦难并没有结束……

  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仍然像人一样地生,像人一样去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们悲惨的、永恒的、人性的胜利正在于此,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和将来的,已经来临和即将逝去的,宏伟而非人的一切。 ———瓦西里·格罗斯曼

小说以托尔斯泰式的格局鹤契诃夫式的笔触,全景展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生活。众多人物在战争和极权双重碾压之下的悲惨命运,作者格罗斯曼揭示出那块土地满载的失落与悲怆,以及人民的恐惧与希望,当属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伟大著作。

作者有独特的关于善与恶的理解:

人的历史不是一场善极力战胜恶的大战,人的历史是一场强大的恶极力把人性的种子碾成齑粉的大战。但如果今天人性没有被扼杀,那么恶已经不能取胜。

小说展现了在强大的恶面前有一战之力的人民的力量,人性的力量,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得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社会不断进步。

比起战争,集中营更是腥风血雨,焚尸炉、毒气室泯灭人性。真是“满纸伤心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