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迅的饭局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鲁迅的饭局读后感1000字

2021-05-12 01:59: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迅的饭局读后感1000字

  《鲁迅的饭局》是一本由薛林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的饭局》读后感(一):评分存疑

  

不说打假,对评分和评论客观性存疑,诸位自行判断。

先说观感:在钟书阁翻了几篇,有一点整理价值,顺便上豆瓣看看,以为7分封顶,结果是8.7分。

再谈数据:作者上一本书2020年5月出版,现在350人“想读”标记,这本书3月出版,月初上市,也不过2个月时间,有一千多“想读”标记。

  《鲁迅的饭局》读后感(二):从语文书中活过来的鲁迅

  

对于鲁迅,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关于他最深的记忆就是那一篇篇语文课文吧,他好像只活在我们的书中,比起这个人,我们更熟悉他的文字多一些。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鲁迅的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居然紧张了起来,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人,我终于要走进他的生活瞧一瞧了。

看完书后我觉得酣畅淋漓,鲁迅这个人物不再只是课本上那个作者署名了,他立体了起来。

通过这本书,鲁迅的形象跟我心里一直以来的印象有一致的也有不同的。他洒脱、好客、不摆架子,这是一致的;不同的印象是,他酗酒、嗜甜、爱油炸食品,哈哈,写到这里我笑了出来,这还是那个文学巨匠吗?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一样。因为这些特点,我反而觉得他很真实,他的形象在我心里更具体了,更有血有肉了。

这本书是讲"吃"的,但绝不仅是单单讲美食,而是通过饭局来写这些文人的社交日常,饭局的功能从古至今都不是只有吃饭这一个作用,它更是参与者的交流场合。

书中通过描写鲁迅参加的一次次饭局,进而讲述民国时期的文人交往,鲁迅的生活概况等等,给我们勾勒出了鲁迅这个人物更丰满的形象,而且还通过鲁迅,让我们见识到了上个世纪的人民生活风貌。

总而言之,不管你是美食爱好者,鲁迅粉丝,或者民国研究者,这本书都很适合你买来看一看。

  《鲁迅的饭局》读后感(三):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文/

近日,“微观鲁迅”系列作者薛林荣继《鲁迅草木谱》后,又出版了该系列的第二部《鲁迅的饭局》。虽说书名是饭局,每篇文章都以吃饭为切入点,但真正讲的还是鲁迅先生的人际关系网,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朋友圈。

阅读本书,我们可知悉,鲁迅先生在哪儿吃饭,与谁吃饭,为什么吃饭,从中揣摩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鲁迅先生活在当下,真有微信朋友圈的话,以他骂人不带脏字,怼人往死了怼的性格,每日发圈的内容必定很有看头。

书中内容是薛林荣以鲁迅日记为底色,加以整理、研究、延伸而成。我们不妨将日记解读成鲁迅”欲言又止”的朋友圈,加之薛林荣的钩稽,读起来,可太有意思了。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说的是贯穿于鲁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下卷讲的是一些特定饭局。读者一定要留意书中穿梭往来的各类人物。据此,可以读出来,哪些人是鲁迅的“家常”朋友,哪些是“饕餮”朋友。所谓饕餮,是我取的意思,指那些鲁迅在饭局上有一面之缘,或者对鲁迅有帮助,他要设宴答谢的人。

总有读者乐于帮鲁迅算计,民国时期买的房,现在值多少钱。在北京,鲁迅先后买了西直门的八道湾胡同的四合院和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一进院子。可新台门周家的大公子周树人买房,不仅向银行贷过款,还向教育部同僚借过钱,甚至把周母在老宅都卖了,才凑够钱。

鲁迅的薪水不少,但家庭花销大,兴趣爱好也真是多。从古玩字画到拓片藏书,他都喜欢。因此,在吃饭交朋友上,鲁迅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公子哥儿”。薛林荣说,读鲁迅日记,很容易分辨,写“邀”就是鲁迅请客,写“与”就是各付各的。交际账算得蛮清楚的,大先生可爱吧。

从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都去哪些地方吃饭,邓云乡大概统计过,有65家。起初,周作人与老太太、朱安还没来,鲁迅在外用餐的次数颇多。居住地绍兴会馆、工作地教育部附近的饭馆常去,以清淡南味为主的广和居就是一例。我好奇查了下大众点评网,鲁迅去过的那些老字号饭馆,绝大部分都保留着。薛林荣说的没错,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北京饭馆,“可以说记录了一部民国时期北平的市井风情画,绘制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美食地图”。这也要算是大先生的文化遗产了。

鲁迅吃饭,按菜品与格调,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切面辅,第二类:二荤铺,指猪肉和羊肉,分为大教馆子和清真馆子。第三类:小饭馆,各有风格,一般不办喜庆堂会。第四类:中等饭庄,可以办堂会。第五类:大饭庄,能办喜庆宴会、堂会的叫饭庄。数着这五种吃饭的地方,看鲁迅在哪儿跟谁吃饭,就大致拎得清这人与鲁迅的关系了。

先说亲近的人。不知为何,鲁迅总领周作人去教育部旁边的一个小面馆吃饭。然而,日记中记录居家留饭次数最多的是周建人。按薛林荣的说法,身为长子的鲁迅,实则对周作人最关心,这个二弟身体不好,性格羸弱,就照顾得多些。当然,后来周氏兄弟失和,是现代中国文化圈的一段公案,无人说得清了。

朱安很会做饭,对鲁迅照料用心。鲁迅喜欢吃油炸食品。据说在北京时,朱安常常把白薯切片,和以鸡蛋、白粉然后油炸,做成香甜可口的食品,很讨鲁迅喜欢 。这种食品很是私人化,餐厅反倒没有,后来这个点心被戏称为“鲁迅饼”。

鲁迅迁入砖塔胡同不久就病倒了,不能吃饭,只能喝粥。“大师母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量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鲁迅的邻居这样回忆道。怪不得,朱安得知许广平怀孕时说,我以为一直对他好,他将来就会对我好,现在看来,是没指望了。

鲁迅的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是在绍兴会馆藤花馆居住的八年,没有兄弟失和,也未受国民党当局的通缉。

在上海期间,鲁迅已是文坛明星,收入高,交际广,朋友多,还组织了“左联”,饭局和“留饭”,也就是居家请客,多了起来。加之上海地处长江口,是各种美食汇集之地,恰好满足了鲁迅的胃口,光顾过的餐馆有记载的至少75家。

东亚食堂是鲁迅常去的饭馆,知味观则是他在上海期间非常重视的菜馆,有事要招待都亲往知味观订菜,或者去饭店招呼,又或请厨师来寓治馔。本书中夹了一张书签,就是仿鲁迅亲笔的知味观邀请函的样子制作而成。

在鲁迅家吃饭的,以进步青年居多,萧红、萧军是吃得次数最多的。萧红还给鲁迅做过东北名吃“韭菜盒子”。虽然做得不太好,鲁迅却爱吃极了,想多吃一个,还得向许广平请示。萧红是鲁迅家中最后一个留饭的客人,为她赴日践行。怎知三个月后,鲁迅因病辞世。

鲁迅参加的宴席里,也有不欢而散的,这非常符合大先生的“人设”。1928年,在上海南云楼,鲁迅与林语堂及夫人、郁达夫等人一起吃饭,席间鲁迅与林语堂上演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以林语堂洒脱的性格,自然未放在心上。但鲁迅当天的日记却写着: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意思是,不仅吵了,还吵得挺激烈。不过,尘世间总是英雄重英雄的。1936年,鲁迅逝世后的第四天,林语堂撰文《鲁迅之死》,将鲁迅誉为“真正的战士”。

鲁迅一生,广交朋友。像与鲁迅品茗逛琉璃厂的许寿裳,约鲁迅办杂志写文章做大衫的孙伏园,与鲁迅探讨铁屋子的钱玄同,在鲁迅困顿之际伸出援手,并在设计好“老虎尾巴”悄然消失的李慎斋,因跟鲁迅做拓片生意而渐行渐远的陈师曾(陈寅恪的哥哥),与鲁迅相互敬重的陶元庆,都在鲁迅的饭局里出现过。

对鲁迅了解得越多,就越会发觉这个人的可爱。他的交友之道,就是始终秉持自己的爱憎,守护着彼此之间的亲疏。如果有幸与鲁迅吃顿饭就好了,那样才像他的朋友。

for《西安日报》 谢绝转载

  《鲁迅的饭局》读后感(四):《鲁迅的饭局》:文人饭局背后的社交

  

继去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精心出版了著名作家和学者薛林荣先生的《鲁迅草木谱》,并得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后,作者与诗想者继而在今年又出版了关于鲁迅微观研究的第二部著作《鲁迅的饭局》,委实让读者无比愉悦的。更为大喜的是,“微观鲁迅”系列《鲁迅的封面》《鲁迅的门牌号》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版,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次的《鲁迅的饭局》,大家都会觉得又是在谈关于鲁迅也作为一个吃货的美食指引。其实不尽然,因为至今出版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文人谈吃的了,尤其民国以来至今的文人关于谈吃的已经有很多了,如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杨志红、林忆莲、蔡澜等等都是大咖。那么作为骨灰级的鲁迅研究者之一的薛林荣先生如何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发现关于大先生鲁迅先生的饮食文化呢?此书就是以鲁迅重要生平的经历,与吃相关的内容而展开的一种关于民国文人饭局背后的社交概况。毕竟,饭局不仅仅是饭局,不仅仅体现在烹饪和味觉之感官美,还在于我们深知饭局的背后的一种社交含义,饭局这东西自古以来都是人与人之间关于情感,关于处理问题的重要场地,如鸿门宴就是最为经典的了。

当然,在民国时期鲁迅的饭局没有鸿门宴那么勾心斗角和豪壮,有的只是在工作上,亲朋上的宴会吃饭之日常化的事情。而这样饭局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时的文人社交文化,以及更为立体地了解鲁迅也作为一个也吃人间烟火的文人形象。

此书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先生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全书分上卷和下卷两部分,其中上卷部分大抵是讲述作为北漂人之一的鲁迅在北京关于吃的事情。我们知道鲁迅是记日记的,作者就从他的日记中可知道鲁迅的饭局总部是在北京的事实,在上卷中作者以鲁迅在民国北京的吃的经历,罗列了美食地图,可谓是考据严谨而又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美食线路指引。如“八大楼”、“八大居”等都是很好的吃货打卡点。下回笔者要是去北京,这是可以纳入重要的旅游指南的。

在上卷中,根据鲁迅日记作者也简单介绍了民国北京的饮食文化的老字号,可分五大类,作者也简单说明了饭庄和饭馆的区别。另外严谨的作者,也据理据史料据数据而力争反驳一些学者认为“和记”就是鲁迅工作饭堂的论点。另外这谈到了东兴楼是符合南北方人口味的饭店,也谈到鲁迅爱吃酱爆鸡丁这道菜,也谈到了作为北漂的鲁迅还是很有口福,毕竟他可以再广和居叫外卖,想想当时的社会,可以叫外卖是无比幸福的事情啊。

既然饭局是一种社交,作为北京教员的鲁迅在北京自然是社交广泛的,在这上卷中我们可以读到鲁迅会重乡情,吃饭于绍兴会馆中,并三饯许铭伯。在这上卷中,虽然谈饭局,但作者也客观分析了鲁迅是饮酒,但不酗酒的事实。作者根据鲁迅的经历和著作,也知道鲁迅首先是因为小时候看到父亲醉酒失态而讨厌喝酒的,但后来长大的鲁迅也泰然处之了。当然,鲁迅也大醉过,但他的醉意不仅仅是生理上,更是身处那个动荡时代反映出一种心理上那种“荷戟独彷徨”的文人影子的醉意。

在这上卷中,鲁迅的饭局背后有一种非常质朴和原始的情感,那就是吃货鲁迅舌尖上的乡愁,这在《绍酒越鸡之饭》就知晓。此外我们也知道鲁迅是爱吃零食的,理由是“消闲中得养生之益”这也透露出了一个烟火味的鲁迅形象。作为广东的笔者,惊喜的是发现鲁迅也是十分爱吃顺德伦教糕点的,看来伦教这个地方是我短途外出的打卡地了。

既然是饭局,我们是可以分为出去吃,或者在家设宴吃,于是作为当时大家庭的又有名望的周府,自然周府治馔就是非常重要的了,而这种请客吃饭的文化,对于鲁迅及其一家是十分考究和重视的,我们在《要请,就要吃得好》一文可见一斑。既然饭局,自然也少不了外出的公务饭局,这在《教育部公寓》一文,作者就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当时民国时期的公务员的官方应酬,颇为有种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感。

除了鲁迅饭局总部北京,而在上海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饭局“革命根据地”。其中最为地标的就是要数内山书店了,这个书店是维系了鲁迅文化文化生活的重要地方,毕竟这是他买书和会客吃饭的地方,其中有名的文学事件是,会见“二萧”,侧面反映了鲁迅培育新人,推己及人的伟大善举。当然内山书店也是他一度躲避国民党追捕的地方,某种意义将这是他的福地。当然在上海,作者也纯粹讲到鲁迅爱去的好吃的餐馆,作者也不吝啬广告了一番上海美食风景,如就有陶陶居、东亚食堂、知味观等等都是美食打卡饭局点。

之后就来到下卷部分了,这部分就明确了宴席的时间、地点、与席。就具体化地讲述了鲁迅的请客吃饭或者邀约吃饭的来龙和去脉,就十分具体呈现了一个烟火味中的吃货鲁迅文人形象。如饯别蔡元培,也如与老乡至交许寿裳的中秋招饮,也有与陈师曾的益昌饭局,体现了鲁迅在印章和木刻版画上文人交流,也反映出了鲁迅的美术思想和真性情。

除了上文提到北京和上海的鲁迅吃货行,另外还提到鲁迅的老家绍兴行,在《传叔祖母治馔饯行》中我们这是鲁迅最后一次在故乡吃饭了,因为他当时的饭局的背后就是要办事情的,那就是为了卖祖屋而举家搬迁到北京。但不管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还是他生平的爱吃的东西中,都是充满浓郁的乡愁味儿的,《朝花夕拾》是作品,而故乡的花雕酒、罗汉豆、香瓜等都是他爱吃的,这又何尝不是他一种精神故乡的寄托呢?对于一个北漂海漂人的他而言,更是有深刻的感触的。

除了乡愁,在直系亲情上鲁迅的饭局也是留下重要的一笔的,这在作者的《与二弟小治肴酒共饮三弟》一文有所体现。这饭局的意义在于是鲁迅和周作人反目之前,他们最后的团圆饭。而在鲁迅的爱情上,鲁迅的饭局也是值得一提的,如在《“二许相争”的醉宴》,作者也客观侧面歌颂了许羡苏为鲁迅默默无闻做出的贡献,这不单单在于公事上还是微妙的私事上。

除了北京、上海、绍兴的吃货行,还有厦门、日本以及广州的吃货行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而身在广州的笔者,就深入了解鲁迅在广州居住期间的饭局了。地点是当时的广州东堤一景酒家(目前美团等平台都找不到了,不然笔者也得吃上一局),时间是1927年2月20日,主角是鲁迅夫妇,以及许寿裳。是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鲁迅的老乡至交许寿裳。这里饭局的背后意义是鲁迅和许寿裳的真挚的长达35年的怡怡友谊之情。他们的情谊,许广平最有力的评价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好基友一辈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也在鲁迅和许寿裳身上体现无疑。笔者也多想东堤一景酒家还在,那么笔者就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去吃饭了,斗胆模仿着他们,来延续这种怡怡友谊之情也是不坏的,虽然有点附庸风雅,但不失为一种有文艺寄托情感的生活仪式感。

其实东堤一景酒家不存在了,也不用太悲观,毕竟鲁迅也在陶陶居设宴啊,虽然不是在广州,是在上海,但陶陶居是开业于清朝光绪年间广州总部的,可见老字号的魅力无限,是一代传一代了。而鲁迅的认可或者喜欢,自然也会更延续笔者也可以跟着模仿尽兴地进行约饭的,有空约上三五知己到广州的陶陶居开饭局也是美美之事。事实上,就算没有实体的店可打卡,但通过《特色酒家食三蛇羹》,也是知道鲁迅和周建人等吃过三蛇羹,虽然鲁迅不好吃蛇,但关于蛇之于鲁迅的隐喻也是背后那场饭局的魅力。于是作为当代的笔者,也是可以约朋友吃三蛇羹的,吃饭之余谈谈鲁迅通过蛇的隐喻,而去体现出鲁迅先生他对自我心灵的无情解剖,这谈资也是美美之事的。对了,笔者上次第一次吃蛇羹,是和广宁的朋友在番禺榕记蛇王店吃的,杯盘之间流出兄弟情谊也是同样光鲜的。

而说回在当时那场鲁迅在上海陶陶居的饭局,就不是那么美美之事情了,毕竟那是一场止息上海文坛“盘肠大战”的和头酒,事件是傅东华删周文小说稿件之事。周文是鲁迅的弟子之一,自然要帮周文的,于是鲁迅出马叫他理智点,将重要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最后纷争就才平息了。这个也反映当时文学观念、文学态度甚至文学流派之间的微妙冲突。说到处理冲突或者引起冲突的饭局,鲁迅和林语堂之间的不和也在此书中的《南云楼风波》就较为详细记录了。具体怎样的事端,敬请移目《鲁迅的饭局》,自有分解。

最后,在鲁迅的饭局中的背后的社交中,也成就了不少文学文化佳话,如支持叶紫、萧军红成立“奴隶社”,如与郑振铎合作出版《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如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诞生记;如鲁迅的不争茶品高下的喝茶心得,等等都是值得大家好好回甘阅读的。

《鲁迅的饭局》这本书是作者薛林荣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之精作,语言谨慎而简明醇厚。此书说的是一个民国文人饭局背后的社交朋友圈的故事,虽然关于吃的东西不多,但饭局背后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薛林荣先生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其中就体现在鲁迅先生他通过饭局的背后意义去体现他深切的乡愁,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乃至情深款款和微妙的爱情,以及有今生无来世的怡怡友情。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不管你是不是吃货,读读这本《鲁迅的饭局》,都是大有裨益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