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摘抄
《一个人的电商》是一本由许晓辉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一):摸着石头过河
市面上关于电商运营的书籍,目前还很少,因为这个行业究竟驶向哪个方向,没有人知道。
作者作为先行者,把在凡客、初刻,的经历供大家分享。
虽然没有一些很隐秘的事件,而且很多事情现在大家看起来很正常。
对于这个行业的先行者,也不错了。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二):风口并不是唯一不变的
2014年前的电商趋势解读得是挺有道理的,不过风口时时在变,曾经让小米站在风口的单点突破已经变成了类似互联网百货的存在,不得不说品类扩张仍是交易链环节的趋势所在。还有,读完本书也去查了下初刻,貌似被凡客并入后已是基本是边缘化的理念了。当然,这只是个人从单方面的所得,如果有认知不全的,还请海涵。
原本只是想写个短评,然后发现豆瓣竟然短评限制140字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三):经济管理类的书也能写的如此好看!
很多写电商的书,往往口号多干货少,此书中许晓辉详细复盘了“初刻”的创业过程,既有方法论的提炼,也有具体的执行建议。更加难得的是通篇情怀满满,阅读性直逼小说,北大中文系才子才华彰显。
文科生对于“初刻”慢生活品牌的把握入木三分,至今为止,个人仍然认为“慢生活”依旧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场景化垂直”是近期才总结出来的概念却能准确的诠释当年“初刻”的商业定位。
文科生的成功,实现了当时文艺青年内心对美好的向往;
文科生的失败,纵使可惜,却不伤感,百战归来,剑痕成书。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四):一个人的电商——怎么推
用户新增难做,维护老用户,增加复购现在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4中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复购率
①搭建合理的会员体系:常见的做法如会员等级体系、会员尊享活动、积分换购、会员成长体系等等。
②商品拥有权和消费权分离:最有效的用户忠诚就是质押,为用户有东西在你手里,又为了避免损失的痛苦心理,自然而来就会来购买。
③年卡、年度套票等:沉没成本误区,即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眼前的利益刺激,也受已投入的成本所影响,
④定期推送活动提醒:主要分为三种,可通过实物提醒、可通过数字化提醒、通过品牌提醒。
本条干货知识转自推广人学习交流网站——“怎么推”,更多运营推广干货,请搜索一一一怎么推。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五):不推荐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题目中写到的一个人的电商,乍看之下,以为是一个自己独自一个人做电商企业的人写的书,甚至还有徐小平做序推荐,可当我真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作者所谓的一个人,不是说一个人独自创业,而是说的自己一个人一直坚持做电子商务,哎,上当!仔细看这本书,其实我想说,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你要说是科普电子商务的基础吧,也不够完整,你要说是真正用电商的案例来做分享,给读者用来参考的话,这些个案例讲得也很浅,尤其是其中关于凡客体的部分,本来以为身为其中的一份子,总会能讲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出来,没有想到,还不如我讲课时候做的案例分享,坑人!至于作者自己所谓的创业之路,恕我直言,他这样的出来创业能成功那才是见鬼了,在作者的眼中,电子商务的企业就是应该砸钱,引流,这样才叫创业,我也是真的无语了,不推荐!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六):一个人的电商,一本不忘情怀的书
后来你会发现,好多创业者都想做中国的无印良品。诚然,一个创业者,有激情有梦想有圈子有人脉是不错的!但是一个产品,虽然有腔调有风格却没有很好的供应链;一个核心团队缺失人才财务分析不清晰……等等这些问题存的时候!情怀能否成功,产品设计生产能否与市场接轨?能否整合资源后借助社会化媒体做口碑推广就有待考验了。
“初刻”证明,产品是有情怀的,商品是没有情怀的。消费者毕竟是消费者,收到衣服的时候,别扯情怀,关心的质量好不好,尺寸合不合适,值不值得,体验好不好的问题。所以情怀不能当饭吃,也养不起团队,只有附加在一个有系统,有体系,和具备真正实力的产品上,情怀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工作不止是赚钱养家,还可以是做你喜欢的事。初刻的理念是做慢生活品牌,发现日常之美。定位没错,可惜功底不深,生命力不会长久。
毕竟电商在商言商,你要生存,就要弄清楚生存规则,对盈利保持热情。情怀终究只是营销的手段之一。
电商好书,值得推荐。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七):中国的电商渗透率不到50%,而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
1- 传统产业受到电商的冲击,如书店大部分像咖啡简餐维持生计,三联书店的咖啡,单向街书店的新媒体系列。
2- 中国的电商渗透率不到50%,而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阿里拿出100亿进军农村市场,农村是潜在网民。
3- 很多行业都是一方垄断,或三分天下。前三名垄断市场,第二第三名的总和等于第一名。
4- 费雷特罗杰斯E M Rogers提出,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 创新者2.5%,早期采用者13.5%,早期追随者34%,晚期追随者34%和落后者16%。早期采用者对产品传播的影响力很大,意见领袖。如豆瓣,哔哩哔哩,果壳,知乎的形成。
5- 移动时代。若干年之后PC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任何行业的移动化渗透率有很大市场;手机替代电脑随时带走成为一个器官,所以任何信息从单薄的内容变成活的三维的内容,跟着人的需求随时变动。
6- M型社会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的人是最多的,在弧形的最高峰,低谷为典型富人和穷人,而社会发展到现在M峰值在往下塌陷,中产阶级的人会越来越少,两边的富人和穷人会越来越多,长尾理论。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八):我读的第一本互联网书籍
因为读的第一本互联网书籍,所以整本看下来肯定是收获收获+收获,不懂得专业名词书中也挑选一二先做理论解释,后举电商中的案例来帮助理解专业名词;我大脑不够聪明,还是要做一定的笔记才好,若是看书都没看懂的名词,也一定要勤搜索才好,比如,ROI、BD、VC、SKU、工位;还有许多不知道的电商品牌但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比如:褚橙、亚马逊全称是卓越亚马逊,书上单说卓越我就不清楚这是什么。
书的背面有各位互联网大佬对此书的推荐,亿邦动力网总编辑贾鹏雷说作者是一个文艺男青年,以多种方式体验了电商,是电商界独特的存在,互联网是数据化的,冷冰冰的,但作者饱读诗书又是北大中文系毕业,书中处处留有作者的文笔和文学才情,时不时的会出现古人的经典名句;
书中对凡客的营销方式,品牌推广,做了许多分析和总结;同时对小米的营销方式做了更多的解读和夸赞,也有作者自己创办的初刻品牌的前前后后的故事;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本文艺的关于互联网电商领域的书籍,对于不了解电商的我从头读到尾还需要再翻阅两三次才能消化其中的一点知识,这是一张大网,我还要继续阅读,继续找工作,继续提高英语;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九):如何成为一个有情怀的商人
在评价中还是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力荐,原因可能是,这确实是一个呼唤情怀的时代,最近开车的时候,一直在听收音机里面有一个叫哥们儿de小馆儿这么一个店的广告,前面说了好多,然后是,冷菜够冷,热菜够热,一家外卖的自我修养。感觉现在连外卖也把自己包装的这么英伦范儿。说起话来包裹着风衣的感觉。
中国其实是个大同化的世界,个性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强项。哪怕好不容易有个小清新或者重口味,也必定是趋同的。以至于不想再以文艺青年自诩。一个是确实没什么光彩的了,一个是已经过了那个年纪。翻回头来说这本书。里面确实有不少话很触动我。
比如关于创业
摘抄几句
我为什么会选择创业这条路。而事实上,我也已经在回答这个问题。雷军和王峰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你是否有理想不能在当下平台实现,你是否要找一个新的舞台来承载你的梦想?当这两个问题的压力强度之大,超出显示能对你实现的满足,那么,你可以选择创业了。
我必须在自己青春的尾巴赌一个未来,这赌博不关乎生死,却关乎人生的精彩你——怎样的一生都是医生,有人愿享隐居深山只幽谧,有人宁在公立都市痛并快乐——你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取舍和选择。
为了逃避行业巨头的围追堵截,你选择了一个小众市场,而能否快速转型进入一个大众市场,将会决定你的生意能做多大。创业最痛苦的莫过于对梦想坚守多年之后,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却又欲罢不能。对创业艰险底限的预估多一些,比对胜利的憧憬更重要——最坏的结果你都可以接收,就不会有什么舒服手脚的负累。
除了这些直指内心的桥段。书中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怎么操作。如何准备ppt以及给投资人的数据,如何策划活动。还有很多经验相关的东西。适合做电商的人随手翻看。
我从这里面知道了很有用的涂书工具,可以把纸质上的文字转化成电子版,太赞了。
再回来说许晓辉,创办初刻,一个文艺风十足的B2C电商。虽然没有继续,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他在文中提到的关于初刻的思考和定位,其中专门有一篇 总得有点人文情怀。里面有一段,“在一个迷茫大于希望的年代,每个儿女都渴求找到某种心灵归属的载体,那些文化品牌所倡导的精神正是情感避风港。文艺青年显然是内心最敏感的群体,对世界万物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他们所喜爱的生活方式雨品牌成为研究对象。”而初刻就是定位于慢生活,定位于情怀,定位于性格。所以许晓辉说,不是情怀错了,是其他环节没有把握好。怎么接地气,可控。各个环节都得把好关。才能艰涩的呈现出人们所想看到的情怀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做小而美还是有商机的。现在是大战蛮荒时代。各路诸侯割据时代,我想,再过10年,人的个性会更突出,审美会更个性化,那个时代,也许是独自品牌,小而美有更大空间的地方。
但我真的希望不再沮丧,希望可以有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出来。情怀是不能总挂在嘴边的,毕竟。现在周围10个人里面就有3个在创业,另外3个有可能帮着搭把手,入个伙儿,其他的4个人还在观望,思考,找门路。也许,一下子不能苛求太多。anyway,试一试。
《一个人的电商》读后感(十):一个电商创业者的总结和思考
中国企业多数都是PK型,必须做到一方独大或者3分天下的格局才能进入稳定状态。前三名垄断时间,第一名是第二名+第三名的总和。(丛林法则)。
国人的购物习惯都是一站式搞定,提高重复购买率。拼规模成为主要壁垒,前期跑马圈地,后期关门收钱。从细分切入,其实比较符合创新扩散模型,到一定程度上,再横向扩展。
M型消费。低收入和高收入者会越来愈多,中间收入少,所以,消费更加倾向于性价比有优势的工厂品牌。或者带设计感的高端品牌。
U SKU. 销售额 = 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SKU越多就越能满足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客户的重复购买率。扩展SKU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供应链与之的是要跟上。当然,小米新逻辑,单品制胜(集中资源,没有选择压力,降低成本,反补渠道)
线上的广告投放:
花钱买流量;做品牌口碑。主要渠道:导航,SEM,SEO,网站联盟,新闻门户,客户端,DSP平台,社交媒体,移动端推广,数据库营销(EDM),线下媒体。
媒体投放预算:
1.根据销售额倒推,以10%净利为目标,将分解的目标与媒体渠道做匹配,根据经验做考核。
2.根据历史投放经验,来正推销售额,不过可能比较偏保守。(新老客户区分,对媒体投放的数据进行监控)
媒体价值如何评估:
1.各种我们需要考核的指标,给每个渠道进行评分。(媒体的选择不只是成本)
2.客户价值进行评分,主要是购买力
投放的追中:
1.全节点的监控与分析。
2.对所有媒体进行横向比较
3.根据淡旺季,历史曲线进行比较
4.要与同行进行比较。
品牌营销的关键时刻:其实与消费者打交道的点不多,每个点都会成为MOT。去设计接触这几个点。
品牌的分析,定位,架构,管理,推广,评估
可以通过百度指数来看传播的效果;广告费一般是明星费用耳朵10倍;诉诸情感需求,精英营销。
要完全的创新可能比较有难度,但是微创新也可以超出预期和惊喜。小处着眼,贴近用户心理。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
卖点整理术:实用功能,受众人群,情感连接,解决方案。
品牌的定位,细节创新,团队构成,团队激励,成本控制,财务知识,资源整合都是很重要的。
现在互联网品牌: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
在公司内部建立基金,让员工购买,中间退出保底收益率7%
品牌密码:创业历史,信条,对立阵营,微记象征,仪式,神奇术语,领导者。
电商就是卖照片:一个好的定位和一个好的文案和摄影,品牌就成功了一般。其实品牌需要人文情怀,需要信仰。产品的视觉规划:1,产品,受众,媒体。2,人物,场景,情绪。文案规划:文字上的陌生活;卖点量化细节;强调需求场景而非功能;情绪上的共鸣。
公司的文化很重要,每个人来公司不是只为了像牲口一样工作,更加渴望公司有舒适的环境和可爱的人。面试送车模,刷枪贴海报,团建,公司文化小物件。
财散人聚。每周例会。创业公司用人:学习能力,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