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的观后感大全
《洋行》是一部由盖瑞·尼尔森执导,皮尔斯·布鲁斯南 / 德博拉·拉芬 / 本·马斯特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洋行》精选点评:
●忘了,中学时候看的
●就剧情而言有些拖沓,不过整体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皮尔斯当时的发型有点儿土,呵呵。
●目前树屋字幕组正在重新制作,天天美剧上可以下到,看了第一集,不错
●天天美剧上有资源。这个剧从原著到改编到演员都是一级棒啊!秒杀眼下好多剧的,这分数真是有失公允,想怒刷一记!! 剧里面的史实到立意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太有预见性了,神作!
●请布鲁斯南来演邓罗斯是认真的么???谁还要看商战片啊啊啊啊 全程盯着西装身材和脸啊,还把人设改成未婚,真是引人犯罪,原著里凯西还能跟邓罗斯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我太理解电视剧版直接就无条件信任了&改编的还可以,邓罗斯对陆港关系看得太透彻了。
●了解香港洋买办Jardine风云的好读物
●Brian Kwok
●挺有意思,语速很快
●一流
●有点情节很低智商,但总体还是不错,可以了解香港的一部分。
《洋行》观后感(一):洋行 体会
Noble House,一译作洋行,是最近看完的觉得比较值得一说的美剧。拍摄于80年代,由同名小说改编,讲述香港60年代的事情,因为现在疫情的原因被困在香港无法回大陆,因此这部片子看起来尤其具有亲切感。结合这几年香港的种种乱象,再回过头看这部80年代的老片,其中还是比较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尝的。本片基本都拍摄于香港,小部分于澳门,场景中不乏有海上餐厅(珍宝海鲜舫?)起火爆炸,半山豪宅山体滑坡,场面也算比较丰富,制作水准精良。片子虽然讲的是香港60年代,各大洋行互相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故事,但是拍摄的年代是1988年,时间上中英联合申明已经发表,香港回归已经是迫在眉睫。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整部剧中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国银行香港负责人每次出场都要反复提及香港将于1997回归中国,而且整部剧最终的结局也是大班通过来自北京的援助,度过了财务上的难关,洋行才得以生存。这似乎也在暗示着整个香港的命运,有趣的是这部片子的拍摄方De Laurentiis Entertainment Group名不见经传,历史上鲜有拿得出手的佳作,导演好像也没什么名气,却在本片中对存于香港的多方势力有着如此深刻和精确的解读,难能可贵。加上演员的精湛演绎,男女演员优雅得体,台词精雕细琢,服饰着装高贵华丽,堪称80年代电视剧不可多得的佳片。全局虽然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将小说浓缩成了四集300分钟不到的连续剧,去除了原著中克格勃、MI6的内容,因此在情节上略显单一,但还是能够比较准确的体现出原著作者在香港问题上的预见性见解,即美国铩羽而归,英国低眉顺眼,北京运筹帷幄。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James Clavell的原著,该作者也是亚洲文化的专家,写过不少以东南亚国家为背景的政商类题材小说。
《洋行》观后感(二):一封西方献给香港的情书
算是西方人对香港猎奇性的集中体现吧,大量美景的特写,体现了香港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一面。剧情大多与真实事件有联系,所指代的也非常明显。两个主要取景地就是怡和大厦和遮打大厦,事实上这两栋楼都属于Landmark,而不是剧中两个不同的洋行。
本剧可以说很好的把陆港以及中英关系,97前后的不同心态进行了表达。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一味的丑化共产主义,而是把其刻画成一个神秘崛起的对手,也符合西方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想象。大班很透彻的看出香港只靠自身和大英帝国已无发展前途,必须依靠内地的支持才能维持繁荣。可悲的是,大多Local今天还看不清这个局势,幻想着自己是中国的救星,并热切盼望着洋爹有朝一日再度降临。
洋行大多是做贸易起家,后期转到地产和香港的方方面面。直到今日内地和港人还只道香港是“李家城”,殊不知但凡老李涉足的地方都有怡和做陪衬:如百佳和惠康、711和circle K、万宁和屈臣氏等。两家经常会一唱一和,形成垄断,很少像华为中兴般的大打价格战,想必早有默契吧。
说回本剧,里面纸醉金迷的生活定会让人迷恋。这就是香港的独特魅力:背山面海,融贯东西。人们所追求的可能是这里的财富,美人;向往舞照跳马照跑的生活。所以这个地方不应该以政治为重,而是一切向钱看,money,money,money. 布鲁斯南真是天生公子哥的形象,这里面的造型比007还帅!剧中还故意设置成单身,这谁抵抗的了?剧中两人的对抗有点浮于表面,真实的商业社会即使两个对头也不会当面恶言相对,It would be ugly.
总之,80年代的香港依然让人沉醉,这么多年了,它吸引人的地方一直在那里,但愿也能一直留存住。
《洋行》观后感(三):风口浪尖的怡和
香港暴力示威事件不断,大财团最近纷纷在报章上刊登“反暴力”广告。在当前的形势下,大财团若不选边站,可能会被北京政府视为同情示威者,这将影响他们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特区的商业利益。香港的英资财团更是处于风口浪尖上。不久前,国泰航空公司职员在机场参与示威,引起北京极大的不满,最终国泰航空的英籍行政总裁引咎辞职。
国泰航空是英资财团太古(Swire Group)旗下的公司。太古、怡和(Jardine)、和记(Hutchison Whampoa)以及会德丰(Wheelock)号称香港英资四大洋行,在英国统治香港期间,控制了香港的经济命脉。不过,和记已落入李嘉诚家族手中,而会德丰则由包玉刚家族拥有。目前剩下的英资财团是太古以及怡和,其中以怡和的历史最悠久,规模也最大。
怡和系六公司在本地交易
早在1832年,怡和洋行在广州成立,主要经营一般对华贸易,其后取代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在1842年,英国政府在怡和的游说下,派军舰到中国追讨遭满清政府销毁的2万箱(1400吨)鸦片,这便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或许由于这个历史因素,中英两国在1984年就香港回归中国展开谈判之际,怡和集团迁册到百慕达。在1994年底,怡和集团从香港股市退市,转到新加坡上市。 目前,在本地股市交易的怡和系公司共有六家。它们是:怡和控股(Jardine Matheson)、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怡和合发(Jardine Cycle and Carriage)、牛奶国际(Dairy Farm)以及文华东方(Mandarin Oriental)。除了怡和合发以新元交易之外,其他股以美元交易。
怡和控股和怡和策略交叉持股,怡和控股持有怡和策略84%股权,而怡和策略则持有怡和控股58%股权。另一方面,怡和策略是控股公司,控制香港置地(50%)、怡和合发(75%)、牛奶国际(78%)以及文华东方(78%)。这个股权布局,主要是防止控制权落入他人手中。 除了文华东方,上述五家公司都是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成份股,因此怡和系的股价牵动本地的股市。
今年以来,怡和系旗下公司的股价全面倒退,怡和控股跌了22%、香港置地失去12%,而文华东方下降28%。香港的局势以及美中贸易战为怡和系的公司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过这家老牌集团持有不少优质的资产,其价值有待释放。此外,怡和集团的追随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因此,怡和系旗下公司的股价若继续下跌,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价值投资者。
以香港置地为例,它在香港、新加坡、北京以及雅加达拥有及管理超过85万平方米的甲级办公楼以及零售商场。其中,它在香港中环拥有12栋紧相毗邻的甲级办公楼以及零售商场,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在新加坡,它也在中央商业区拥有商业房地产,并通过子公司MCL地产发展私宅项目。在中国大陆,除了商业房地产,它也与中资公司合作发展多个私宅项目。在最近公布的半年业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香港与中国大陆。
香港置地每股净资产是16.50美元,最后闭市价5.57美元。换句话说,它的市账率(P/B)只有0.34倍。以目前的股价,它的股息收益率接近4%。 铁索连舟股权布局 无法摆脱企业狙击风险 尽管怡和集团设计了铁索连舟的股权布局,但它还是无法摆脱企业狙击的风险。1988年,由李嘉诚领军的香港华资财团宣布持有香港置地8%股权,并表示有意全面收购。最终,怡和集团答应买下华资集团持有的香港置地股权,而华资集团则承诺在七年内不持有怡和集团任何上市公司的股权。
怡和集团的股权结构,成功地抵御香港华资集团的狙击。然而,香港的局势是否会促使中资企业更积极入股香港的英资财团,包括怡和集团?目前,中国国航持有国泰航空29.9%股权,仅次于太古而成为第二大股东。另一方面,平安保险持有汇丰控股7.03%股权。怡和集团是英国统治香港遗留下来的符号,因此对中资财团或许更有吸引力。 中美贸易战以及香港持续的暴力示威活动,令投资者担心香港的商业房地产租金及租用率会受到冲击,从而影响香港置地的业绩。在怡和系中,香港置地曾是香港华资集团觊觎的目标。股价持续下跌,将可能招惹潜在的企业狙击者。从股票投资者的角度而言,企业狙击或股权争夺战有助于迫使企业释放隐藏的价值。
(转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