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朦胧诗精编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朦胧诗精编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1 15:1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朦胧诗精编的读后感大全

  《朦胧诗精编》是一本由北岛 舒婷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一):短评而已

  因为共和国成立后的荒谬绝伦的悲剧,我们的诗人们表现出非常一致的灰色心态,最阳光的如舒婷也还是阴霾底色。与其当做精美的艺术品,不如看做惨痛历史在人们身上留下的“雕刻”:有话不太敢说,说了也是极度惨烈的姿态仿佛同整个世界宣战,而且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心灵。哎,,,其实,可以经常看,毕竟这是中国才会产生的特色艺术啊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二):摘抄

  1.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承认》 你从这边走向那边 你避开了我的一生 2.北岛

  《青春》

  红波浪

  浸透孤独的桨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命运》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宣告》

  从星星般的弹孔中

  流出了血红的黎明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三):《太阳城札记》-《生活》

  《生活》以“网”一字成诗,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包含了组诗中全部的命题,从内容上自然地收束总结了全文。同时,一字诗留有想象的空间,具有多元的理解。总体上,“网”从人类的生存状态、心灵状态和思想状态三方面诠释诗人自己眼中的生活。

  首先,“网”具有无所不包的特点,所以任何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无法逃避世俗的生活。当人发现自己厌倦生活,看破世俗后,却仍不能够放弃自已已有地生活,不能放弃自己精心经营地家庭和为之奋斗地事业,只能继续在世俗地框架中碌碌无为。同时,“网”上面的洞眼允许被束缚在网内的人看见外面的世界,但是却无法逃出去,表现了人对改变生活的渴望和无法突破生活困境的绝望。从符合文革时代的角度解析,“太阳城中的百姓”就像是被政府这张网所束缚,因为自由被限制,生命被掌控而渴望逃离这个非理性的社会,然而现实是无法逃脱的,所以只能无力地憧憬着“太阳城”外自由繁荣的国家。

  其次,“网”体现了生活的虚无感。“网”作为动词有捕捉的意思,所以一次次的捕捞就像是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追求。“捕捞”到了升职的机会,争取到了排名第一的成绩。然而,“网”又是有洞的,洞很容易漏出“网”里面的东西。所以,生活中不断追求的成就其实是虚无,无意义的,因为任何的成就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就像是从“网”里掉出的“捕捞物”。

  除此之外,“网”的形态反应了社会的状态。“网”是由无数个错综复杂相互连接的相同的结构成,说明复杂的社会网络是由一个个高度的相似的个体构成的,展现了身陷现代社交的个体形象的群像感,每一个人都用忙得团团转的社交填充了生活,使生活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同时,构成“网”的每一结都心甘情愿地被整体钳制住,导致个体被复杂的人际网络剥夺了人生的自由,说明自由的被剥夺是社会个体的作茧自缚。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四):《生活》综合评论

  《生活》综合评论

  在北岛的诗作《太阳城札记》中,《生活》一诗因为内容只有“网”这一字的缘故而显得格外出彩。在传统的印象中,内容越短的诗似乎其中的含义与内容较长诗比要少一些。然而在这篇《生活》中,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诗歌里所包含的内容也富有多样性。

  单纯从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话,“网”代表着生活中人类与世间万物形成的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人类从出生开始,便走进了生活这张“网”。这是因为人类的出生总是伴随着亲情。不管这个人接受或不接受这种亲情,亲情客观的存在着。一个人出生的条件便是一张“爱情”的网进行编织。不止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如此,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交流、共处,互相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对方。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之网”则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而这副网也会渐渐的扩大,从而变为了一张有力的,更加坚硬的网,一代接一代的传递。因此,《生活》这首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有着网一般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会成为这一大块网的一部分。我们也因为这种网一般的联系拥有了感情与幸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网”也是富有负面含义的。生活带给人们美好的感情与幸福的同时,也会带来悲伤与烦恼。比如自然灾害的“网”对人类文明的捕获,带给人类无尽的悲伤与无奈。再比如罪恶的“网”,它不断地压制着人类的正义之心。生活便是如此,快乐与悲伤、美好与丑陋总是共存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张双刃剑一般的“网”里面找到自己最幸福的生活方式,遇到了悲伤,尽力的选择一笑而过。

  当然,结合时代背景的话,这篇诗里面的含义就更加复杂了·。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像北岛一类的诗人基本上都是遭受打击的对象。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普遍无法得到尊重,例如“上山下乡”便是最荒唐的体现。本该是在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文化领域进行发散的知识青年反而被安排到乡间种田。而考试交白卷的所谓的“工农先锋”竟然可以成功的读到大学。这种政治环境犹如一张无情的网一般,疯狂的捕获着知识分子。也许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或远见,他们的野心只是体现在学术上。然而“政治压力”张无形的网却出现在知识分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的另一个特征便是透明性,被困在网里的人们都可以看见网外的事物,可悲的是他们看见了外部却由于被网困住的缘故而只能发声。知识分子当时的处境便是如此,自身掌握的知识无法得以应用,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前程随着这片农田而荒废。这种无奈也只有用一种朦胧的方式得以体现,而最简洁的方法便是一个字-网。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五):《太阳城札记》赏析

  《太阳城札记》描写了“太阳城”的人事物,由组诗的形式概括这城市的方方面面,从人本身到政治和命运方面的概念,以传达作者的心得;标题的“札记”就是说明组诗是作者对“太阳城”心得。其中的三首诗《爱情》《自由》和《孩子》被安排到一起形成了有趣的结构。

  《爱情》这首诗很符合诗人北岛的悲观主义风格,里面的意象“雁群”“荒芜的处女地”“老树”“咸涩的雨”等和爱情本身美好的印象产生对比,直接的表达在“太阳城”的爱情并不是美好的。“雁群”这个意象在多首古诗当中被广泛运用,在刘禹锡的《秋风引》当中的雁群就有孤独凄凉的的形象,所以有雁群的飞过表现出了爱情的孤独。“荒芜的处女地”说明了爱情的缺席,“老树倒下了”更表现了缺乏生命力的人们。这让人联想到了其中的性暗示,说明了人们不追求爱情,那如果没有爱情的话就没有传宗接代,那就是说不会有任何创新事物的产生,这样的世界将人类推向绝壁,并且没有希望。所以诗题《爱情》颠覆了大众的印象,带给了人绝望的感觉,就像“空中飘落着咸涩的雨”。

  《自由》将《爱情》的颠覆感继续传达下去。“飘”这个动词是无拘无束的,带给人自由的感觉,所以以一个字单独分行出来很好的照应了诗题。但是在第二行,诗句显得负面许多。“撕碎的纸屑”有着暴力的形象,并且有极强的被动性,还是将一个完整的东西给毁灭了。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自由》的形象又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由,回头去看第一行的“飘”显得颇有深度。“撕碎的纸屑”是一个完整事物的毁灭,而在这种情况下飘动就没有了自由的快乐,因为一张纸已经不是完整的了。再来看“飘”这个字也不完全表现了自由,实际上在飘动的过程中移动的方向是由空气和风来决定的,所以这样的自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按照诗人想要表达对社会现状不满的主题来看,他用颠覆感来表现当时社会的荒诞,还有他悲观的观念。

  《孩子》表面上把孩子比做了一个“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因为海洋是广大渊博的,而且四通八达,所以孩子是具有包容接纳能力的,并且他们的潜力巨大不可忽视。这张图画叠成的白鹤的白色带给人单纯和和平的感觉,所以这首诗都是承载着表面上美好的特质。配合诗人写诗的目的,我们看到那表面上自由的纸鹤实际上是飞不到那里去的,就算是随风“飘”动也实际上是受到控制的,这样有潜力的孩子是被拘束住的。再来是白鹤的白表面上看起来是美好的,但是想想由一张“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折成的不应该是白色的,所以“白鹤”实际上说明了这张图画是被反着折的。继《爱情》中我们得知如果没有爱情的话就没有传宗接代,那就是说不会有任何创新事物的产生,那就算是有了孩子有什么用呢?诗人对未来所有的方面都是抱有绝望的。

  这连续的三首诗都有“飞”的动态,但是在《爱情》中雁群的飞是凄凉的,《自由》中的飞是受控制的,《孩子》中的飞的虚假的,这些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运用的大量的双线结构,一首诗有多重的解读,有表面意义,也有深层的意义。看到大诗题的“太阳城”都不是正面的积极的,可见反讽意味极强。诗人花了大多数时间在中国境外度过,也几度尝试归国但是被阻。可能是每一次的飞行对北岛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他向往着自由的飞行到他家人身边,但是被阻止肯定对他来说有很大的打击。北岛可能利用这点把“飞”赋予了不一样的形象来贯穿这三首诗。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六):《太阳城札记》

  《生命》是《太阳城札记》的第一首诗。诗人以“太阳也上升了”起兴,开门见山,呼应文题。诗歌的表层表现文革末期百废俱兴,社会文化重回正轨的新生。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源,它的温暖充满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具有强烈的生命感。“也”说明诗人在长期等待后,期望成真的欣慰和意外之感。“太阳也上升了”表现在文革末期,当诗人看见了未来的曙光时心中产生的渴望,欣慰和欣喜。同时,诗人通过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一个具有颠覆感的太阳。“太阳”是文革期间领袖光环的象征,而“上升”说明统治阶级逐渐远离大众,与大众产生疏离感。“也”作为连词,展现了疏离过程的持续性,强调了其荒诞性。整首诗描绘了生命与其必需的光热逐渐远离的过程。“太阳也上升了”开篇引出了太阳城的社会状态,为整组诗的讽刺奠定基础。

  《孩子》中诗人刻意隐去主语,营造诗歌的朦胧感,使诗歌产生了双重含意:究竟是孩子叠了白鹤,还是社会将孩子叠成了白鹤。如果是前者,诗人则描绘了极富孩童特征的画面。“白鹤”因其“白”,象征和平,纯洁;白鹤可以飞翔,代表放飞梦想,实现未来希望。“海洋”作为北岛常见的诗歌符号意象广博,颜色纯净而富于想象,象征自由,万物的生机。孩子将海的图画叠成白鹤,体现了天真纯洁自由,以及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希望。诗歌的深层意味是“太阳城”独特的社会将孩子叠成了白鹤。图画叠成白鹤必然是将图画的内容折叠在了里面,体现了社会对孩童自由思想,纯真天性的压抑和改造。动词“叠”强调了社会扭曲力的强制性和力度,也说明“白鹤”是被虚饰而变形的自由。诗歌的颜色从蓝色消解至白色,代表孩子一步步失去自己五彩斑斓的世界,直至思想变得灰白。

  《命运》结构齐整,修辞多元,主题丰富。首先,诗歌虚实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通过听觉的感官描绘了夜色中回荡的敲打声,“敲打”将“栏杆”人格化,而“夜晚”是北岛冷静、理性的冷抒情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意境和画面感。其次,诗歌运用了顶针、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的结构整齐对称,并强化了诗的诗意、音乐性和韵律感。顶针的运用赋予诗歌传递延长的特点。从由人控制的敲打变成人无法控制的敲打,表现了命运的被动和无常。同时,诗的时间涵盖了人一生的时间,从儿童到象征暮年的夜晚,体现命运无时无刻对人的影响,以及人面对未来的不可捉摸。《命运》的表层含义从“随意”着手,命运是任意一个随意的细节都会改变人的一生,就像蝴蝶效应。因为生命的无常,所以诗人选择“随意”的态度活着。诗歌的深层含义有更加多元的解释。首先,敲击者是唯一可以听见夜空中回荡的敲打声的人,所以他的敲击是得不到任何人回应的。诗人借此表现对命运的诉求和掌控无法实现,只能积压在自己心里的无力感。其次,人的举动可以影响”夜晚”,但是却不能影响太阳。诗人以此讽刺政治的过于集体主义导致人丧失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最后,诗人选择“孩子”作为想要改变命运的敲打者,表明他寄希望于新一代,希望他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诗人以一字诗“网”来诠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具有朦胧诗派的多义性。“网”作为组诗的结尾,首先体现了囊括了组诗中的所有命题的错综复杂的生活,作为对全诗概括性的总结。其次,“网”是想要捕捞生活中的一切,但因为“网”上的洞,捕捞的东西都会掉出去。如“网”一般的生活,表现了人在面对生活时的无力感,体现生活的琐碎,重复,以及没有恒久的意义。其次,“网”具有捕捉,囚困的意味,太阳城的居民们就像是被困在了太阳城统治者织的网中,无法逃脱,反讽了文革时代统治者对人民自由的限制。

  《太阳城札记》表面上是诗人北岛通过短小精炼的组诗对重要人生命题的诠释,但在深层上,诗歌表现了在文革期间人民的生存状态。诗人借描述一个虚构的“太阳城”讽刺了文化革命期间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形态,体现了文化革命的荒诞性。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七):《回答》评论

  lt;回答>综合评论

  北岛的诗作《回答》是其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诗作的结构、意向、主题充满着朦胧诗的特点。

  全诗的结构主要是以作者的内心线展开的。七节诗的发展顺序为“审视、质疑、否定、挑战”以第一节的“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将读者拉入了“审视”的过程之中。紧接着一节问句“冰川纪已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展开质疑。质疑的过程中作者采取了反问句,以同读者产生共鸣。随即的否定则是选取了排比、悖论以及否定式的判断句以突出其内心变化。“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科学角度上来说,蓝天雷声存在,梦的确也是虚假的,死也是没有报应的。然而作者却强调这些事务都是不值得相信的。这种“不相信”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因此悖论成功地被刻画。并且,“不”字是否定式判定句的一种体现。结合历史背景,作者否定的是国家所推崇的“唯物主义”思想。“唯物主义”的思想必然不会包括对某一个人物的疯狂崇拜以用“万岁”、“红太阳”等词进行修饰。因此,作者用“不”字表达了他的否认立场。 此外,为了加强作者的否定立场,作者用了四个“不相信”作为排比句,令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现状的强烈抗议。最后,作者的“挑战”则是体现在“新的转机”四字上。新的转机带给读者一种变化的感觉,以体现出作者想要挑战权威的野心。以内心想法作为全诗的结构,可以更好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想法。并且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诗人对于现状的无奈之情。

  而全诗的意向则是增添了诗歌的朦胧效果。本诗虽然写于文革时代,但是诗中的意向同文革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全诗没有浮夸的政治宣传和“红太阳、万岁”之类的直接夸赞。取而代之的是含蓄的而又充满力量的批判。开头节的“卑鄙者的通行证”于“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个意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的是,卑鄙者获得了通行证,而高尚者却只能被埋在在泥土之中,立下了墓志铭。卑鄙者影射了当时利用了文革的特殊环境以谋私的一群人。从政治角度上来讲,只要任何人走在了“造反有理,红太阳万岁”的这条思想线上,不管他们的内心真实动机是纯正的还是恶毒的,他们便总是诗正确的。因此,作者选取卑鄙者与通行证相对应以最含蓄却又简洁的方式进行控诉。相对应的,“高尚者”代表的便是被上述的“卑鄙者”利用政治环境所陷害的那一群人,他们留给全世界的反而只有一座墓碑。另一组充满讽刺意味的意向则是“冰凌”与“冰川纪”。“冰凌”在非冰川纪之时本应存在于极地,然而作者使用了“到处”一词来修饰存在的冰凌。“为什么”一词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冰川纪在此处代表着中国近代时期所经历的一切屈辱史。在这段时期,中国的人民被侵略的力量所折磨、国家的发展因此几乎停滞。而“冰山纪的过去”则是指这段可悲的历史已经过去。而冰凌则是指中国人民受到的磨难仍然存在着。作者通过这组对比,表达出了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人民应当幸福快乐而不是沉溺在日日夜夜且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之中。

  结尾处的“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则代表着诗人们笔下的诗歌。这些诗歌如同“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这些象形文字也许会推动新的一波“文艺复兴”。形容词“五千年”更是突出了象形文字这个意向的历史意义。读者感受到了五千年的历史被渐渐摧残的痛苦同时又增添了对于文化的复兴的信心。“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期盼。人们开始随着作者重新审视这些“象形文字”。

  在主题刻画方面,这首诗点缀出了主题“在一个是非观荒谬的时代,总有清醒的人渴求着一些改变。”全诗大量的悖论则是主题的最大体现。从开头的“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者的墓志铭”到中间的“冰川纪已过,冰凌仍在。”以及“不相信天是蓝的,不相信雷有回声”无一不体现出文革时期人们思想的荒谬。事实存在的世间万物在作者笔下的刻画下似乎变得有悖常理。如果一个事物有悖常理,这可能是合理存在的巧合。然而如果世间万物都变得有悖常理的话,那一定是这个世界出现了问题。作者在陈述了那个时代所存在的问题之后,使用“新的转机”与“闪闪的星斗”来表达自己敢于对抗这个有悖常理的世界的勇气。

  《朦胧诗精编》读后感(八):太阳城札记 组诗分析

  生命

  “生命”这首诗中,主体内容只有一行:太阳也上升了。太阳作为中心意象,在第一首诗中便出现,可见其对诗集的重要性。表面上看,诗题“生命”与诗句意象“太阳”之间的联系曲折隐晦,二者似乎不相属。实际上太阳与生命是作为隐喻关系而存在着的: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太阳就是生命蓬勃生长的原动力。因此,从表面上看作者把生命隐喻为上升的太阳。如果解读更深入,“也”字的使用定不能逃过读者的视线。“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表着一种颇为惊讶,以及意外的感情色彩。在诗中,“太阳也上升了”,如同人们生活在文革阴霾下甚久的重压终于得到了释放,如释重负一般。“也”字给诗句增添了欣喜,意外的感觉:人们终于能够重见光明,重见带着希望光芒的太阳,定会体悟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之感。同时,太阳的不断上升不仅强化了上升之前文革时期黑暗荒芜的特点,也意味着阳光普照的范围越来越广,充满希望的光辉洒向大地,驱散着那股长久笼罩着的阴霾,给人带来一种潜意识的发自内心对生命美好的感叹。另一方面,若从政治的角度上理解,太阳代表着崇高的思想与领导人,可他们却离平民百姓越来越远,人们所需要的光和热也在离人远去,本诗基调又转而变得十分惆怅、无奈与悲观。这也是朦胧诗的一种魅力所在:它不拘泥于格式与内容的限制,却能够让不同的读者产生十分多样、深刻的理解,从而引发人不同的反响与思考。

  自由

  “飘,撕碎的纸屑”。这就是“自由”的内容。本诗与“生命”不同,“飘”这一动词能够给予人一种飘飘然,想去哪里就能够飘到哪里的不受限制的感觉;“纸屑”又能够让人联想到一阵轻风吹过,纸屑随风飘落的轻松状态。从表面上看,自由自在的感觉,便是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但是,分析意象“撕碎的纸屑”,“撕碎”能给人带来十分强力的冲击性与破坏感。被撕碎的纸屑失去了原本作为一张纸、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完整性与根基性,原本自有漂浮的感觉被完全破坏。所以这些纸屑,看似无拘无束、随风飘散,实际上是游离的,是无法找寻飘落方向的。同时,“飘”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可以看作为“风”。有了风的存在,才有纸屑飘落的可能。这股风便能够看作是平民百姓头上的所谓的领导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给人们带来想要的自由,实际上他们的行动就如同那股毁灭性的风一般,四处控制着纸屑的飘散。因此,纸屑的飘散并非所想的自由,而是一种被控制的游离状态。这种无意义的飘散又同束缚有何区别呢?“自由”便是传达了这样一则信息:表面上看上去的自由,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游离,控制与束缚。这首诗里暗藏诗人的一声嘲讽的冷笑。

  孩子

  “容纳整个海洋的图画,叠成了一只白鹤”。这是“孩子”的主体部分。通过联想孩子所具有的各种特征,我们能够想到孩子所具备的天真,善良,异想天开,充满无限想象的特质就如同那片海洋一般。海洋中包括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生物,他们在自己海洋的“天空”畅游翱翔着,用“海洋”来形容孩子可以说是毫不为过。而这幅代表孩子们的海洋图,却被叠成了一只白鹤。表面上来看,白鹤代表着一种自由、容纳与和平,孩子们似乎就像白鹤一样能够在未来在四处传播着和平的讯息。从更深层来讲,白鹤本身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那用来叠白鹤的干瘪生硬的白纸才是实质。从色彩上分析,孩子的脑海中本来是如同海洋一样五彩缤纷的,现在却只剩下来惨淡的白色,孩子们已经丢失了那些最美好、最烂漫的特征和想象。或者说,在这样的一种生活背景下,孩子们最终便会丧失心灵中最美好的那些珍贵的品质。那么,最后在叹息声中剩下的,也只是白纸所叠成的白鹤;留下的,也只是无限的反讽意义罢了。

  生活

  “网”。仅仅只需要一个字,不需要任何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便能高度概括人的生活。首先从“生活”这一标题来说,它的涵义十分广泛,涵盖了之前从“爱情”,“命运”等多章内容。从诗集总体的结构上说,这首诗起到了余音和收尾的艺术效果。“网”作为本诗内容,首先给人带来冲击的是它的形象和视觉冲击,空间上无限的延展性,包罗万象和网内部本身错综复杂的特点,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想象冲击。生活的意义如网,纷繁复杂,无端无绪,令人总也琢磨不透。再看网本身所具有的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网大,大而无边。这就像人的生活,无边无际,永远看不到尽头。第二,网之大,无所不包,凡落入网中,无一能逃。生活也一样,人们都堕入其中,永远不可能逃离它。网,它就悠然自得地存在着,任何人都逃不出它的网罗。如同人的生活一样,生活如同一个被包住的网,人们无法摆脱,并在其中沉沦一世,直到生命终结。有人得志,有人平凡一生,都逃不开一死。另外,网又是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的,生活也具备这样的复杂性。网内部有大小不一的洞,暗喻着生活的不完美,难以周全,顾前忘后的特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