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容斋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容斋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16 00:5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容斋随笔经典读后感有感

  《容斋随笔》是一本由【南宋】洪迈著作,精装出版的2015-1图书,本书定价:78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容斋随笔》读后感(一):洪迈的粉

  洪迈在容斋随笔五大本里,记载的内容是极多的,并且涉及方方面面。足以见洪迈读书之多,读书之广,读书之深。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1.洪迈自己是苏轼的铁粉,凡是涉及到苏轼的,都是大加褒扬。比如大家公认的绝唱不可和,苏轼能和。什么问题几千年没个说法,苏轼几句话给讲明白了。之类的吧。对苏轼的崇拜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2.洪迈认为苏轼是白居易的铁粉。多则涉及白居易对苏轼的影响。

  又想起一个故事。说洪迈知制诰时,写了一天的圣旨,快下班的时候问旁边的老仆,说,“你看我写了一天,写了这么多,还都写的挺不错的,苏学士当年也不过如此吧!”老仆说,“先生确实写的速度快,质量也好,能及得上东坡先生。但是,从没见东坡写的过程中翻书呀!”

  《容斋随笔》读后感(二):唐宋生活一览

  这本书,其实是洪迈的每日日记,在书中写到,答应儿子每天写一篇来着。 此书主要描述唐宋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侧重点是:点评唐宋的文学,各类诗词歌赋碑文均包含在内,描述唐宋期间官职的变动情况,评价历史和当代文学及人物过失,还夹杂一些民俗日常生活。其中也包括少量的民间趣闻异录。 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唐宋之间的文言文叙述方式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作者语言颇为简练,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看这本书,颇为有趣。且本书也涉及了大量的史学辩证比对,探求正确的历史真相和写文意图。 作者在其中十分赞赏韩愈,对他的文章和为人处世大加称赞,而周作人很不屑韩愈的文章,也不屑他的人品。改天可以搜集一下韩愈的史料一起比对下,看看谁的观点比较中肯。 与此相对的是,作者非常厌恶王安石。按照作者提供的资料,王安石进行改革,推出青苗法,本来是替农人考虑,结果反而加剧农人生活的恶化,换的千古骂名。孰是孰非,也只有凭后来人评说了。 本书既可以作为一本研究唐宋的史学资料,也可作日常消遣。

  《容斋随笔》读后感(三):厕上衔刀谈郭璞——读《容斋随笔》札记

  夜读洪迈《容斋随笔》,见其中有一则“郭璞葬地”云:

  《世说》:“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陆。’今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此说盖以郭为先知也。世传《锦囊葬经》为郭所著,行山卜宅兆者印为元龟。然郭能知水之为陆,独不能卜吉以免其非命乎!厕上衔刀之见浅矣。

  我读之后颇有些感慨。郭景纯就是郭璞,史书上记载,其人好经术、好卜筮,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后来我读到《游仙诗》,也留下很深的印象。郭璞是历史上有名的方术士,或者算是最有名的几位之一。大凡喜好风水的谈士,什么“风生水起”、什么“山主人丁水主财”之类的,其溯源与祖师,便统统要追踪到他老人家那边去。《世说》里说他善于看地理风水,提前推知水陆变迁,大概是真的。我很早就知道郭璞之名,便是由于我的故乡永嘉,相传也是他卜建的。郭璞将城建在南面而不是北面,就是考虑到瓯江北岸受沙石冲刷,土质松软,地基不稳。这和《世说》里的例子如出一辙。至于“山如北斗城如锁”,依山控海,按“北斗七星”之势建城,则是故乡人们直到现在,还要感念他的。“郭公山”、“二十八宿井”、“白鹿衔花”等遗迹与传说,至今仍为故乡人们所津津乐道。

  厕上衔刀的典故,说来有点长。话说郭璞与桓彝友善,也就是很好的朋友,桓彝常来造访,有时郭璞尚在厕间,也径直入见。时值岁除,璞穰灯知来年有大难。郭璞通过祭仪推知有大祸临头,就想“行掩法”去之。怕人窥见,正在厕间请祝。郭璞正在搞巫师的仪式,桓彝又来了。郭璞说,你来其他地方找我可以,千万不要到厕间找我,否则“必客主有殃”。桓彝笑笑回去了。第二次,天明时郭璞在厕间行法,桓彝饮至大醉,又去郭璞家找他,找来找去没找到。果然见郭璞躲在厕间。只见郭璞披头散发、赤身裸体,口里衔着刀正在行法。郭璞回头忽见桓彝,抚心大惊,说“此天命不可逃也!岂但祸吾,卿亦有殃不能免!”桓彝听言被吓,酒已半醒,说道“我被酒误矣!”后来两人都因受造反牵连而死于非命。这个典故正史野史均有记载,姑且不论其真伪,总之流传很广。也有说“衔刀设醊”的,和厕上衔刀是一样的意思。

  古代崇信方术之士的例子,可谓史不绝书。司马温公编撰《资治通鉴》,记载了好多帝王崇信方术的事例,如此规谏人主,也真是用心良苦。似乎秦皇汉武以下,多数帝王皇后都免不了追求着长生、升仙、不老之术,一时之间“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这些方术之士有会望气的,有会幻术的,有精通星历、谶记的,还有为人请祷咒符水以疗病的,总之是“占天知地,与神合契,变化之事,无所不能”。然而风云散尽,难免最终事败,于是乎从红极一时,到夷族弃市的都所在多有。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提出自己的观察,认为帝王的封禅与巫蛊,皆出于崇信方术之士。不过封禅是堂皇施之郊祀,巫蛊则密勿行于宫闱,虽然一在明一在暗,一边是祈祷,一边是诅咒,那本质是差不多的。是以“巫蛊之兴起与封禅之提倡,同归而殊途者欤。”

  洪景卢评论郭璞,谓之“衔刀之见浅矣”,当然是很进步的论断。我们今天纪念郭璞,也是因为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与诗人,郭璞留下的《尔雅注》以及《游仙诗》、《江赋》等作品,自有其研究的价值。对于术数之学、谶纬之法,因多出于附会,是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与取舍的,与其造神,不如去魅。孔夫子尚且需要去圣,郭璞更无论矣。李零先生曾说,在科学面前,中国的方术像巫术。所谓方术,就是数术、方技的统称。倘若真对方术感到兴趣,不妨看看李零先生的大作《中国方术考》正续。算是了解一点战国秦汉期间的方术知识也好,算是了解一点中国早期思想学术史特别是宗教史的知识也好,都是有所裨益的。时至今日,对方术之流迷而信之仍然大有人在,至于是不是“‘俺那里把你哄’也”,倒不是一言可以说尽了。

  《容斋随笔》读后感(四):《容斋随笔》与毛泽东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人物

  1.容斋三笔卷十 第十条 禰衡輕曹操

  孔融薦禰衡,以為「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志懷霜雪,疾惡若讎,任座、史魚,殆無以過,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數稱述於曹操。操欲見之,衡素相輕疾,不肯往,而數有恣言,操懷忿,因召之擊鼓,裸身辱之。融為見操,說其狂疾,求得自謝。操喜,敕門者有客便通,待之極宴,衡乃坐於營門,言語悖逆,操怒,送與劉表。衡為融所薦,東坡謂融視操,特鬼蜮之雄,其勢決不兩立,非融誅操,則操害融。而衡平生唯善融及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融、修皆死於操手,衡無由得全。漢史言其尚氣剛傲,矯時慢物,此蓋不知其鄙賤曹操,故陷身危機,所謂語言狂悖者,必誦斥其有僭篡之志耳。劉表復不能容,以與黃祖。觀其所著《鸚鵡賦》,專以自況,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雲:「嬉遊高峻,棲峙幽深。飛不妄集,翔必擇林。雖周旋於羽毛,固殊智而異心。配鸞皇而等美,焉比翼於眾禽?」又云:「彼賢哲之逢患,猶棲遲以羇旅。矧禽鳥之微物,能馴擾以安處。」又云:「嗟祿命之衰薄,奚遭時以崄巇。豈言語以階亂,將不密以致危。」又云:「顧六翮之殘毀,雖奮迅其焉如。心懷歸而弗果,徒怨毒於一隅。」卒章云:「茍竭心於所事,敢背惠以忘初。期守死以報德,甘盡辭以效愚。」予每三復其文,而悲傷之。李太白詩云:「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黃祖斗筲人,殺之受惡名。吳江賦鸚鵡,落筆超群英。鏘鏘振金石,句句欲飛鳴。摯鶚啄孤鳳,千春傷我情!」此論最為精當也。

  2.容斋四笔卷九 第二条 沈慶之曹景宗詩

  宋孝武嘗令群臣賦詩,沈慶之手不知書,每恨眼不識字,上逼令作詩,慶之曰:「臣不知書,請口授師伯。」上即令顏師伯執筆,慶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上甚悅,眾坐並稱其辭意之美。梁曹景宗破魏軍還,振旅凱入,武帝宴飲聯句,令沈約賦韻,景宗不得韻,意色不平,啟求賦詩,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詩?」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時韻已盡,唯余竟、病二字,景宗便操筆,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嘆不已,約及朝賢,驚嗟竟日。予謂沈、曹二公,未必能辦此,疑好事者為之,然正可為一佳對,曰:「辭榮聖世,何愧子房?借問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後兩句,亦自的切。

  3.容斋四笔卷十一 第五条 常何

  唐太宗貞觀五年,以旱,詔文武官極言得失。時馬周客遊長安,舍於中郎將常何之家。何武人,不學,不知所言,周代之陳便宜二十餘條。上怪其能,以問何。對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為臣具草耳。」上即召周與語,甚悅,以何為知人,賜絹三百匹。常何後亦不顯,莫知其所以進。予案《李密傳》,密從翟讓與張須陁戰,率驍勇常何等二十人為遊騎,遂殺須陁,常何之名蓋見於此,唐史亦采於劉仁軌《行年河洛記》也。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4.容斋续笔卷十六 第五条 劉蕡下第

  唐文宗大和二年三月,親策制舉人賢良方正,劉蕡對策,極言宦官之禍。既而裴休、李郃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庫部郎中龐嚴,見蕡策,皆歎服,而畏宦官,不敢取。詔下,物論囂然稱屈。諫官、御史欲論奏,執政抑之。李郃曰:「劉蕡下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顏!」乃上疏,以為「蕡所對策,漢、魏以來無與為比。今有司以蕡指切左右,不敢以聞,恐忠良道窮,網紀遂絕。臣所對不及蕡遠甚,乞回臣所授以施蕡直。」不報。予按是時宰相乃裴度、韋處厚、竇易直,易直不足言,裴、韋之賢,顧獨失此,至於抑言者使勿論奏,豈不有愧於心乎?蕡既由此不得仕於朝,而李郃亦不顯,蓋無敢用之也。令狐楚、牛僧孺,乃能表蕡入幕府,待以師禮,竟為宦人所嫉誣,貶柳州司戶。李商隱贈以詩曰:「漢廷急詔誰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萬里相逢歡復泣,鳳巢西隔九重門。」及蕡卒,復以二詩哭之,曰:「一叫千回首,天高不為聞。」又曰:「已為秦逐客,復作楚冤魂。並將添恨淚,一灑問乾坤!」其悲之至矣。甘露之事,相去才七年,未知蕡及見之否乎?

  “万马齐喑叫一声”

施政

  1.容斋四笔卷六 第五卷 徙木僨表

  商秧變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金,乃下令。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有人能僨表者,仕之長大夫。」民相謂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往僨表,來謁吳起,起仕之長大夫。自是之後,民信起之賞罰。予謂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蓋以效起,而起之事不傳。

  2.容斋三笔卷二 第一条 漢宣帝不用儒

  漢宣帝不好儒,至云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匡衡為平原文學,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不宜在遠方。事下蕭望之、梁丘賀。望之奏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故官。司馬溫公謂俗儒誠不可與為治,獨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且是古非今之說,秦始皇、李斯所禁也,何為而效之邪?既不用儒生而專委中書宦官,宏恭、石顯因以擅政事,卒為後世之禍,人主心術,可不戒哉!

  1957年批评邓拓书生办报,当皇帝要亡国

  3.容斋四笔卷十二 第五条 漢唐三君知子

  英明之君,見其子有材者,必愛而稱之。漢高祖謂趙王如意類己,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諫而止。宣帝以淮陽王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數嗟嘆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為嗣,而用太子起於微細,且早失母,故弗忍。唐太宗以吳王格英果類我,欲以代雉奴。其後如意為呂母所戕,恪為長孫無忌所害,欽陷張博之事,殆於不免。此三王行事無由表見。然孝惠之仁弱,幾遭呂氏之覆宗;孝元之優柔不斷,權移於閽寺,漢業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為李氏禍尤慘。其不能繼述固已的然。高租、宣帝、太宗蓋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專指其容貌也,可謂知子矣。彼明崇嚴謂英王哲即中宗也。貌類太宗,張說謂太宗畫像雅類忠王,即肅宗也。此惟取其形似也。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視太宗,天壤相隔矣!漢成帝所幸妾曹宮產子,曰:「我兒額上有壯發,類孝元皇帝。」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況於嬰孺之狀邪!

  毛泽东在读了《新唐书·李恪传》后,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元帝好儒学,摒斥名、法,抛弃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贤佞并进,君权旁落,他父亲骂他“乱我者太子也”。

  ——摘自毛泽东 1957年6月13日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见《缅怀毛泽东》)

  4.容斋续笔卷五 第九条 盜賊怨官吏

  陳勝初起兵,諸郡縣苦秦吏暴,爭殺其長吏以應勝。晉安帝時,孫恩亂東土,所至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輒支解之。隋大業末,群盜蠭起,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黃巢陷京師,其徒各出大掠,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宣和中,方臘為亂,陷數州,凡得官吏,必斷臠支體,探其肺腸,或熬以膏油,叢鏑亂射,備盡楚毒,以償怨心。杭卒陳通為逆,每獲一命官,亦即梟斬。豈非貪殘者為吏,倚勢虐民,比屋抱恨,思一有所出久矣,故乘時肆志,人自為怒乎?

哲学

  1.容斋三笔卷十 第十二条 老子之言

  老子之言,大抵以無為、無名為本,至於絕聖棄智。然所云:「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乃似於用機械而有心者。微言淵奧,固莫探其旨也。

  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当然,阴谋也是智谋。”

  2.容斋随笔卷九 第二条 尺棰取半

  《莊子》載惠子之語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雖為寓言,然此理固具。蓋但取其半,正碎為微塵,餘半猶存,雖至於無窮可也。特所謂卵有毛、雞三足、犬可以為羊、馬有珣、火不熱、龜長於蛇、飛鳥之景未嘗動,如是之類,非詞說所能了也。

  1964.8.18于北戴河召集康生、陈伯达、吴江、关锋、龚育之、邵铁真谈哲学问题。

  1964.8.24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坂田昌一的文章。

  1973.7.17下午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杨振宁谈到这个问题。

  1974.5.30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李政道谈到这个问题。

  3.容斋随笔卷七 第六条 七發

  枚乘作《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故為可喜。其後繼之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勣《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之類,規仿太切,了無新意。傅玄又集之以為《七林》,使人讀未終篇,往往棄諸幾格。柳子厚《晉問》,乃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新機杼,激越清壯,漢晉之間諸文士之弊,於是一洗矣。東方朔《答客難》,自是文中傑出,楊雄擬之為《解嘲》,尚有馳騁自得之妙。至於崔勣《達旨》、班固《賓戲》、張衡《應閒》,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寫,其病與《七林》同。及韓退之《進學解》出,於是一洗矣。《毛穎傳》初成,世人多笑其怪,雖裴晉公亦不以為可,惟柳子獨愛之。韓子以文為戲,本一篇耳,妄人既附以《革華傳》,至於近時,羅文、江瑤、葉嘉、陸吉諸傳紛紜雜沓,皆托以為東坡,大可笑也。

  《容斋随笔》读后感(五):严谨八卦、大胆批判、辛辣讽刺,这部古代学术随笔挺有味儿

  

念楼学短8.5锺叔河 / 2019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按】 《念楼学短》共有53组530篇国学经典原文及锺叔河先生的【读】&【曰】,委实值得珍藏细品,遂决定每读完一组便记录一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经典之美。 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楼学短》第十五组——《容斋随笔》九篇。

一提到“学术随笔”,似乎容易给人一种严肃、板正、高深、无趣之感,虽说是随笔,也并不见得是随手一挥而就的,相反,由于略显专业的内容并非人人喜闻乐见,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去读什么学术随笔。

在读《念楼学短》第十五组《容斋随笔》之前,我也是从来没有读过学术随笔的,更别提是古人写的。这次无意中在锺叔河先生的引导下品读了宋代洪迈所撰的《容斋随笔》中的九篇古代学术随笔,才发觉原来学术随笔也可以这般有味。

据360百科介绍: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可见,《容斋随笔》早已颇负盛名,怪不得锺叔河先生专列一组品读。读完《念楼学短》中选编的九篇随笔,我的头脑中就对《容斋随笔》形成了“严谨八卦、大胆批判、辛辣讽刺”的十二字印象,可谓风味独特。

01.严谨八卦

说起“八卦”一词,总感觉就是捕风捉影、蜚短流长。特别是现在的狗仔队在传播明星八卦方面,更擅长这一套,不管真假,足够吸引人的眼球就行。

其实自古至今,人类的猎奇心理都是一样的。在古代,人们也对名人八卦感兴趣,就连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就有不少名人八卦。不过,作为学术随笔,洪迈“八卦”起名人来也是相当的严谨,绝对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有理有据。

比如,在《乐天侍儿》一篇中,洪迈就严谨地探讨了白居易究竟有多少家姬的问题。众所周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蓄养的最知名的歌舞伎。有些人认为白居易的家姬就只有樊素、小蛮二人,洪迈则认为,岂止二人,还有很多呢!依据嘛,就是白居易的一首《小庭亦有月》的诗中就提到了“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光从名字来看,至少红绡、紫绡是家姬了!

再如,在《李陵诗》一文中,洪迈又对坊间流传的李陵和苏武之间的诗歌往来进行了严谨的八卦,确切地说,这次是“辟谣”。李陵当年出征匈奴,因寡不敌众投降,最终老死在匈奴。而苏武当年出使匈奴被扣十几年,誓死不降,最终重回汉地。《昭明文选》中选了李陵写给苏武的三首诗和苏武的四首诗,认为这就是二人的“真迹”。但是,洪迈认为非也非也,理由有两个:一是苏武归汉后住在长安(今西安),不可能“俯观江汉流”(长江和汉水在南方);二是李陵诗中“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中的“盈”字明显犯了汉惠帝的名讳(汉惠帝名盈),就算李陵人在匈奴也不敢犯这样的错。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诗都是后世同情李陵和苏武的人假借二人之名写的。

瞧瞧这八卦的水平和严谨的姿态,如今的狗仔队怕是望尘莫及了。

02.大胆批判

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了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被奉为研究学术的圭臬。其实,在古代的学术研究者中也不乏擅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不人云亦云的人。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就大胆批判过一篇名家名作——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师说》和《劝学》,确实文采斐然,论证有力,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孟东野就是写下《游子吟》的孟郊,《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其核心思想就是替孟郊“善鸣”却终生困顿的遭遇鸣不平,成语“不平则鸣”的出处就是此文。

我此前没有读过《送孟东野序》,不过在网上搜了一下各路名家对此文的评价,都是赞不绝口。如,金圣叹就评价“只用一‘鸣’字跳跃到底,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

尽管如此,洪迈却对诸家赞誉表示不敢苟同。他认为《送孟东野序》里面存在逻辑硬伤。因为韩愈先说不平则鸣,后又举出尧舜时期的皋陶、大禹和夔,殷商时期的伊尹等盛世圣贤的例子,来说盛世才出“善鸣者”,这就自相矛盾了(盛世无不平,无不平何来鸣?)。

我看到金圣叹的评价中最后还有一句话是“更不能以逐鳞逐爪观之”,想必也是有意回避了韩愈列举盛世善鸣这一段的矛盾之语了。其实,如果有人能够更大方一点指出来,再评论一句“瑕不掩瑜”,或许也不至于被洪迈批判了。

03.辛辣讽刺

读了几篇《容斋随笔》之后,我发现洪迈的学术随笔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擅于引经据典,发现新意。在读别人的文章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言辞还挺犀利,讽刺意味浓厚。

比如,在《城狐社鼠》一文中,洪迈提到了“城狐社鼠”这个成语,本意是说“由于怕失火,城墙洞里的狐狸,没人用水去灌;土地庙里的老鼠,没人烧烟去熏”,可见它们的巢穴找对了地方,有了保护伞。洪迈读汉代刘向的《说苑》,书中也记载了孟尝君的门客提及“稷狐社鼠”,谷神祠里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也没人敢去熏灌,还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老鼠,有庇护没庇护,命运完全不同。没庇护的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庇护的就是“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结果造成“健儿无粮百姓饥”,让人无语问苍天——“谁遣朝朝入君口”?

可见,保护伞着实可恶。锺叔河先生也忍不住评论:

“城狐社鼠,历朝历代都会有的。鼠害再猖獗,拼着烧掉几座土地庙,也可以灭掉几窝……”

对于如何处置城狐社鼠,其意不言自明。

总之,作为古代学术随笔的经典作品之一,洪迈的《容斋随笔》让我见识到了学术随笔该有的精神和风骨,虽然本人无缘学术,至少以后若有机会再读学术随笔,也能略品味出一星半点的好歹滋味儿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