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经典影评集
《赝品》是一部由奥逊·威尔斯执导,奥逊·威尔斯 / Oja Kodar / 约瑟夫·科顿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赝品》影评(一):罕见的孤品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影片的重要的话,那就是:
最伟大的天电影天才,在人生后半截完成的几乎唯一一部电影。
他把他的生涯,还有浪子的生活,艺术创作,造假世界,演艺秀,全部结合在一块...
。你甚至不敢说,那一定就是纪录片,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亦真亦假亦幻,但是假假真真,却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我至今仍然被那些用粗粒质感表现的赝品画家的陈述。所吸引。
如何来判断真和假,这个问题充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有宇宙意义。
享受它!
《赝品》影评(二):假作真时真亦假
杂而不乱,立意未散,我看到了一个电影高手对于电影剪辑的高超能力
奥逊·威尔斯,这个注定要凭此片长留人们心中的导演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当我看完此篇时忍不住想起了这段文字,真假之间实在难以完全衡量,一如版权问题判定,追究起来,又是一次千古文章一大抄的论调如是。
我心中的作家这般定义:有着自己原创独立的思考框架
绝大部分网文看过去不外是仿文,作家二字未免被亵渎
如此我心中的导演这般定义:有着自己原创独立的不二风格
《赝品》影评(三):赝品
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 de 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 Irving)。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介绍艾米尔•德霍瑞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曾轰动一时的克利福德•艾尔文造假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随后又杜撰了女友欧嘉•蔻达(Oja 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奥逊•威尔斯提出了“艺术是什么”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
本片是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最后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镜头素材来自由艾尔文•克利福德编剧,法国导演弗朗索瓦•莱兴巴赫(Francois Reichenbach)导演的关于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的BBC纪录片。
《赝品》影评(四):无
威尔斯的最后一部长片《赝品》如同罗伯特格里耶最后一部小说《反复》,伟大的艺术家晚年的创作依旧生龙活虎。
戈达尔对于电影的意义,是探索,是指向。而威尔斯赋予了电影全新的语言,甚至是过度前瞻的。他不但指示出可能,并且有旷世的才情将可能性提升为经典。《赝品》以匈牙利赝品画家Elmyr de Hory的BBC纪录片为基础,经过剪辑和拼贴成为了承载四个骗局(包括威尔斯早年经历)的叙事主线。全片围绕着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我们是否确知真、假。诚如恩斯特•贡布里希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是评论家催生着赝品。因为没有比评论家们更愿意去归纳和总结,并为风格贴上标签了。在评论家的眼里世界如同是一望无垠的即时贴。对于他们来说,判断真伪如同是在玩填字游戏。而赝品的天才早已洞悉了一切。Elmyr de Hory是不吊马蒂斯的,因为Elmyr发现马蒂斯在运笔时是迟疑不决的,远没有自己坚定。他只是为了乱真,才去模仿马蒂斯的生硬。一个艺术家的风行,有时就如同鱼香肉丝成为道名菜那样莫名其妙。何况我们也无法确知下一百年,是否会有人依旧想吃。
《我对她略知一二》里戈达尔的独白充斥着左派知识分子的任性和絮叨,而威尔斯在《赝品》中的独白是诗性的,是麦克白般的满腹狐疑。
《赝品》影评(五):摘范景中《中华竹韵》对电影最后一段的优美翻译
而地道的鉴藏家大概也不会轻轻略过威尔斯在F for Fake的最后一幕借艾 米尔之口向毕加索讲的那番赝品的哲学,尤其是银幕上出现沙特尔大教堂时主人公说的那番话,一片不忍暴殄之心,直与天地生机相接:
[它在这里已经矗立了几个世纪。在整个西方也是人类的最高作品,而它是没有署名的。它是对上帝光荣和人类尊严的赞颂。……科学家一直告诉我们,我们的宇宙只有一次生命,你知道,这也许是万物中唯一的无名赞颂。我们选择的这座深沉的石头森林,这首史诗般的圣歌,这种欢庆的气象,这篇宏伟的赞美诗,当我们所有的城市都回归尘土,它还屹立不倒,标志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见证着我们内心的深意……
我们用石头、颜料、印刷制成的作品,也许数十年或一两千年还依然不坏,但是还会毁于战争,或最终化为宇宙尘埃。无论成败真伪,无论珍宝 赝品,都逃不过这一命运。我们都会灭亡。因此,要怀着善心,把死去的艺术家从过去唤醒。]
所谓天地间之宝物,当为天地间惜之,切虑久而泯没,珍而弆之,以与天地间乐育者共之;这是一种特殊的爱:原本从占有的欲望出发,现在又回到了爱的本身。这是神赐予我们的至爱的真意,也是真正鉴赏家的心意。
《赝品》影评(六):关于电影中的一个人物
电影中的irving:因伪造 howard hugh(the aviator的主人公)的传记而闻名(电影中出现过这本书的封面),因此还荣膺TIME的CON OF THE YEAR。2006年的电影THE HOAX讲的就是这个故事。richard gere扮演了IRVING。
1971年1月,一个无名小说家Clifford Irving突然闯进了McGraw-Hill出版公司,拿出三张纸,声称这是霍华德·休斯写给他的亲笔信,授权他来代笔撰写休斯的自传。McGraw-Hill公司鉴定了笔迹后,同意支付Clifford Irving 50万美元,作为出版该书的预付款。。正当McGraw-Hill公司为该书的上市大肆宣传时,霍华德·休斯现身了,他通过电话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声明根本不认识Clifford Irving,那本新书是伪作。二个星期后,Clifford Irving承认一切都是他伪造的。1972年6月16日,他被判处了两年有期徒刑。这就是,七十年代轰动一时的“伪造休斯传记”事情。在F FOR FAKE中,WELLS质疑的是怎么能证明电话中的就是hugh本人?或者有更好的假冒者扮演HUGH与IRVING接触让他写下了HUGH的传记?这也是体现了WELLS在整部片子对于赝品的评价:没有绝对的真实与虚假。
《赝品》影评(七):赝品
奥逊·威尔斯
不同于其他以骗术为题材的影片,本片在形式上过为枯燥,看似是在通过记录探讨艺术价值与真伪。实则是通过真伪艺术揭露伪装后的人性。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片子是在艺术性的埋藏,而观看者需要辨别出电影里哪种意义是真正的内涵。
赝品是什么?赝品应是否存在?赝品的价值是什么?赝品是否是赝品或是说是否应有赝品一说?赝品是本身还是人为?
赝品是真货的伪造。赝品的存在提高了真货的价值。赝品的价值在于次品与高品,次品没有任何意义可言,高级的赝品一样有着等同于真货的艺术造诣。如果有一样的艺术价值,你还能说这是赝品吗?那么赝品就不在是赝品了。赝品是否是人为的?一个没有被任何艺术家辨别出的赝品被说成是真藏,而后艺术家们被此赝品的制造者告知为仿造,此后这个作品被戴上了赝品的高帽。赝品的艺术、价值、观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辨别艺术的艺术家们与我们是否才是真正的赝品?!
不要以为这就完了,这只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疯狂。“艺术”是个谎言,没有任何人的骗术比得上大众的谎言伪造的更加艺术……
奥逊·威尔斯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美国电影人,其作品是否影响了电影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我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电影的艺术性绝对高于一般的艺术电影,而其中的探讨价值也一样大于单一的探讨对象。
最后我有点糊涂了,是不是我上面写的也只不过是赝品呢?
《赝品》影评(八):导演过于强势
电影的其他方面我都写在短评里了,这里主要来谈影片风格让我感到的不适。
整个片子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影片中对于事件得评论也很主观,没有第三方意见的加入。
最令人疲惫的是,导演一直在牵着观众的鼻子向前走。相比与其他纪录片在还原事件后进行一些讨论或引导来让观众接受其意见的方式,本片可以说有相当的侵略性。导演一边讲故事,一边独白,一边发表评论;故事的发展和节奏完全为评论服务。由于导演在叙事中的重要地位,观众不得不把大量注意力放到导演身上,又由于导演的叙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志,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观众必须将主要的精力用在理解导演的语句和意图上,才能跟上影片的节奏,这就削弱了观众对于事件本身的理解和判断。这就好像在上一节令人厌烦的物理课,所有的提问,举例,回答,实验,猜想,推导,总结都排好了顺序在需要的时刻出场,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事先排好顺序要在这节课讲的理论。而且这一切都是由老师一人完成的,也就是:老师自己提问,老师自己举例,老师自己回答,然后老师自己实验,老师自己猜想,老师自己推导,老师自己总结,最后老师自己飘然地离开教室,留下一屋筋疲力尽的学生。有的学生表示很无聊睡着了;有的学生表示没听懂回去再看一遍;有的学生表示没听懂但觉得老师真是天才;有的学生表示听懂了实验很好玩公式我背了下来。考前复习时,同学们纷纷表示只要会套公式解题就行了,那些提问举例回答实验猜想推导总结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就行了。
《赝品》影评(九):赝品
试想这样一种情况:
数字艺术家用触感笔在屏幕上画出了一幅画,这幅画来自他精巧的构想,他尽自己可能的将这些感受用轻重和颜色表达出来,他的思想和手法共同塑造了这个作品的「表现」,他将自己的想法保存为一种可以被感受的形式,同时也允许了人们基于这样的「表现」进行的解读。
接下来他复制了原稿,以数据的形式,数据记载了每一个像素上颜色的深浅变化,并重新在屏幕上展现出来,而这是一种仿制。电脑这个历史上最成功的仿画大师并非以思考加手法的方式重新创建了一次「表现」,而是不加思考的记录了这个固化的「表现」的每一个细节,并原原本本的展现给观众看,这分明是两幅画,但当肉眼无法辨别出原稿和副本的差异时,副本是手绘的还是原稿数据的具象化的对人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我看来,这就是仿制画的本质,绘画者的想法和电脑一样在仿制时无法对作品造成任何的影响,因为成功的仿制的目的是接近原画的「表现」,而艺术的本质却不是色彩的搭配或人物的形态,艺术在于作品包含的想法和传递的感受,在于引人思考的部分,是艺术家抛出的那个问题,而「表现」只是想法的载体而非艺术本身。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那些成功的在「表现」层面做到以假乱真的作品,那些画家本人都无法分辨的仿品,和电脑复制的数字艺术在某些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重现了思想和手法固化后的「表现」,而观众们依旧可以按照一贯的观赏方式,透过「表现」接收到艺术家抛出的那个问题,从仿品和原作中获得一样的启发,无论这幅作品出自哪只手?
《赝品》影评(十):假做真时真亦假
这是一部纪录片,却又不单是一部纪录片。这是导演Orson完成的最后一部电影。全片以一席黑衣的魔术师(Orson本人)引导全局,掺杂了戏剧甚至是魔幻剧的元素在其中,编辑的很绚很有意思。
故事主线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造假大师,匈牙利画家 Elmyr de Hory。Elmyr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在巴黎学画期间刻苦创作却默默不得志。虽然他的创作毫无名气,但他的模仿能力无人能比。于是,生活陷入困境的他,转向辉煌多金的造假行业,成为史上著名造假大师。
他一生创造的假画,卖给世界上著名艺术博物馆,从欧洲到美洲,芝加哥到费城,都有他假制的“名画”。他的高明之处,一是他从来都是按照名画家的风格来伪造一副那个画家从来没有画过的画,而不是翻抄某副画。二是他和任何curator,收藏家的交易都是当面进行,现金交易,不留下凭证。所以,最后要不是他自己跳出来承认,都没有人知道那些价值几十万上百万的名画是出自他的笔下。
镜头前面的他,几分钟就能“创作”出一副Matisse,几秒种就能勾画出Modigliani风格的人像,几笔之间就是一副毕加索。而最神奇的是,那些所谓收藏家高手还真信以为真。
纪录片里有那么一段故事,Elmyr告诉一个收藏家,他父亲给他留下Matisse,他想卖出去。收藏家说他对Matisse没有兴趣,有没有一个别的什么画家的。Elmyr说没有。等过两天Elmyr给收藏家打电话,说又在他家宅子里反出来几张那个画家的画,那个收藏家就很出高价收藏了。
纪录片里一再展现Elmyr那种顽皮的个性。感觉整个造假到后来成了他和正经的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的一个玩笑。给他写传记的 Clifford Irving说,他们做实验。把一副Elmyr画的Matisse拿给Curators看,说这是Matisse的一副画,于是那些Curators就评论说这张画多么富有Matisse特色,那些线条颜色什么的就是Matisse特有的。而如果他们跟Curators说那副画不是Matisse的,那些curators就会说是啊,看这线条这pattern,怎么会是Matisse的呢。哈哈~
在巴黎等上层艺术圈子的聚会上,Elmyr优雅机智,风度翩翩。而谁都不会想到这位生活很有品位的老头是个骗子。后来Elmyr被美国等各处通缉,于是他不停旅行躲避追击,最后躲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买了向海的大豪宅定居下来。有个镜头,他的眼睛里似乎闪着泪花,说这怎么又不是监狱呢?
Elmyr的故事是和他的传记作者Clifford Irving的故事柔和在一起的。这个Irving也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是著名的Howard Hughs假传记的作者。而他伪造传记,正是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期。他伪造的假传记如此轰轰烈烈,甚至连隐居多时的Hughs不得不出来澄清,他从未接受过采访也没有同意任何人给他写传记。
然后故事又搅上Howard Hughs,他也是个传奇人物。那么轰轰烈烈的人生之后,突然销声匿迹。传言他隐居到Las Vegas(真是大隐隐于市啊!)一旅馆顶层的一个房间。于是,侦探一样的纪录片作者侯在旅馆远处,看旅馆顶层一排的白窗帘,猜测哪个房间里会是Hughs。
仅仅这样还不够,导演Orson的情人,Oja Kodar在片中以自己的原本身份加入表演,更为纪录片加了一层神秘超现实的色彩。这个故事的twist在于,在Orson的叙事中,说一小时后的故事会是真实的。而一小时后,Oja的故事开始,她在毕加索门前每天的活动引起了毕加索的注意,于是Oja就成了毕加索最后的模特,毕加索画了28副肖像画。并答应把这些画送给Oja。于是,毕加索最后卖出的这些画是假的。这也正应和了一个猜测。毕加索28副人像的失踪,有一个猜测就是这些画毕加索根本没有画过,是别人也许是Elmyr的仿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