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6-17 00:4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谈修养》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修养》读后感(一):偶读,有所感,落笔记(还能免费听)

  时光匆匆,临近三十。突然读起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阅读中难免羞愧。一本简单200多页的小册子,充满作者对于,本民族本国家青年的,殷切教诲与期望。作者用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感悟,道出自辛亥到抗日时代间,中国青年的问题与出路。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问题故在。人生白驹过隙,转眼我也即将脱离青年行列向中年奔去。至今,时不时想起大学求学时代,种种浪费时间,种种谋杀自己的生命,感到十分后悔。而工作中的眼高手低,也多么的可笑可怜。望接下来5年,不在混沌而过,自我宽心。近期也时时靠读书,自觉充电,不再纵情于吃喝玩乐。对于当下一些朋友们,周一盼周五,上午盼下班,下班就放羊鸟兽散,到各种夜场醉生梦死,实时觉得可惜,但也不为过。突然想起,上班,有家庭,带着孩子,还不忘理想的人,最后都一步一步得偿所愿,造就更好的生活,高下立判。

  所以借此勉励自己,更要劝诫青少年,路不长,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都会留下印记,其实都说不怕从头,还年轻,还不是无奈之言,所以何不现在就迈好步子,成为yyds;

  《谈修养》读后感(二):谈修养笔记

  题目虽然是谈修养,但内容不止如此,其实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差不多。像提到的读书、立志、年轻人的心理病症、恋爱、处群、学问、恻隐、羞恶、交友、消遣、美感教育等等,不是简简单单“修养”两个字就能概括的,而是关乎整个人生的大问题。

  比如现在年轻人的心理病症可不少,作者当时指出来的就有三条:一是压迫的感觉,二是寂寞的感觉,三是空虚的感觉。这三种消极情感发展到现在就是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些抑郁。年轻的抑郁症患者更是不在少数。作者开出的药方则是年轻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要实事求是,接受当前的环境而谋应付,还有就是要暗示自己的心病要靠自己去努力医治。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至今仍然有效。

  说到休息,有一句话颇让人想起现在人所经常说的内卷:“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常像满引得弓弦,只图张的速效,不顾驰的蓄力,所以常在身心俱惫的状态中”。“一般人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内卷之下,不疲惫也难。但我想内卷还是主要由于行业、经济不能正常发展吧,这不能正常发展当然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总括“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就可以说得清的。

  当然,正常的个人发展还是不能放弃,如读书,如选一些抵抗力强的道路这样人才能成长,如要立志要意志坚强完成自己的志,如要冷静等等。读一读对于自己应该如何发展,虽无法给不同的人给出具体的方法,但能引起人的思考与冷静,还是有益处的。

  《谈修养》读后感(三):计利当计天下计,为国为民的道理永远不过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作《谈修养》,毕竟是后来的事,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相比,虽然不能夸张地说“物换星移”,但也是“事过境迁”。朱光潜对时光的感叹,暴露了中年人的困境——于今多吃了十年饭,多读了几部书,多接触了一些人情事故,也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有得必有失,得失未必平衡。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活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与普罗大众相比,名人还是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成为名人之后,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游走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但是名人与普通人,本质上还是相近的。生命——由一分一秒构成的——总是稀缺的资源。为了生计,为了更高水平的生计,朱光潜循规蹈矩地上课、办公、备课、写信,将时间安排得很紧凑的同时,还要用心运思,以文字为媒介,与并不熟悉的读者跨越时空交流,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困难。 写文章,尤其在文章中以“过来人”的口吻为“后来者”提建议,总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够得到重视,但在说者与听者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如果说者只会太系统、太严肃的叙述,自然让听者敬而远之,溜之大吉。也许,可以用“修养”二字去掩饰彼此的尴尬,但久而久之,生成的陌生感亦或隔阂感,只会令人无限烦恼。

  人,一笔一画,或许是最简单的汉字,但是真正的人,不是书写在白纸上,而是现实中。如何成为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对灵魂的叩问是伴着心跳与呼吸的。尽管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朱光潜仍然能坚持己见,固执地偏好于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之流,以及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有些人,说起为人处世的道理,总是口若悬河,自以为是,可是联系说者的具体行径,却发现这完全是一个笑话——言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朱光潜之所以是名人、是大师、是先贤,就在于知行合一,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从来不说,所说的都是自己设身处地的经验与心得。关于年青人,朱光潜说得很正确,分析至少有鲜明个性的两类:立长志与长立志。

  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在夹缝中生存与发展,从没有路的地方硬是用脚板的水泡磨出了路。无时无刻,青年人都会受到家庭、社会、国家和学校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影响有所轻重,但如果说这如同一个容器,那年轻人的心境就如同水一般,随器赋形。在感觉压迫、寂寞和空虚中,青年人始而彷徨,继而烦闷,终就麻木。与其长立志,不如立长志,对于青年人而言,虽然是一句千真万确的箴言,但正因为其高大且深远,无法活在现实稀薄的空气,故进而有忧,退而有愁。 时光向前疾驶,毫不留情地等待人,历经理想树立、理想冲突、理想消亡,或许是惯性使然,但是“人上人”却能识变、适变、创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卓绝的功夫、脚踏实地的付出,终究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引领国家、民族、社会奔向光明的未来。

  《谈修养》读后感(四):济世之良方,青年可肯服用?

  一、什么是修养? 我们先来解两个字,什么是修养呢? “修”是什么?“养”是什么? “修”是一个形声字,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 “攸”是“悠闲”的“悠”的简写,这里是一个省形字。“攸”既是形旁又是声旁,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指从容的修饰和精心的美化,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习、追求、完善。 “养”是会意字。甲骨文里面是一只手拿着一个鞭子,前面驱赶着一个羊。最早的意思是饲养,后来就出来很多新的意思。 引申指供养、奉养。又引申为保养、养护。 “养”字里面里也有一种慢慢而成的感觉。 “修”和“养”原本的意思都是动词,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新词,强调的是“修”和“养”的过程和之后得到的结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修养呢? 修养指的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修养》中绝大多数提的都是如何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作者的写作初衷 作者曾经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做《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作于20世纪初期,使用通信的形式,给当时在国内的青年指点迷津。 那本书一出,当时影响非常之大。 没有多久,一部分文章就被选入了国文课本,很多中小学校也都把它列为了课外读物,甚至还出现了盗印书和仿版书。 社会上评价虽然非常的优秀,但是朱光潜先生总觉得那本书自己写作的时候还很青涩,里面有很多观点还不成熟,所以一直都觉得那本书仿佛是在在“乘其不备”的时候被人注视,颇有一种未能大展奇才的感觉。 那本书写作十几年之后,朱先生机缘巧合,又被人约写同类型的作品。 先生虽然不愿意再做冯妇,但是总觉得自己这十几年间还是颇有些进步的,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心得体会,所以就又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本《谈修养》。 这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姐妹篇,或者按照朱先生的意思,是那本书的一个升级版,用今天的比喻就是这本书是那本书的plus版。 那本书是我经常会翻看翻看的小书,觉得对我很有帮助。 尤其是里面谈到读书的部分,更是奠定了我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到今天我看一本书总还要写一下心得体会,就是读了那本书之后得到的赠品。这本书我却是第一次读。 三、世界总在轮回。 这本书写作虽然比那本12封书信晚一些,但是离现在也有近八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打开这封写给当时青年的书信,你会震惊地发现,里面所提到的某些现象不仅没有完全消失,甚至在当今的社会会愈演愈烈。 本书对于今天的青年也依然有着很强大的指引作用。 比如作者在《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里面提到青年们的困惑是:有了职业就困于职业,正当的工作消磨了两三分光阴,人事的应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阴。 简直太令人感叹了。 现在的青年比当时的青年更要多了房子的束缚,因为要买房,所以对职业的要求就变得更加的功利化。 有的人求高收入,有的人求稳职业,专业、爱好、国家、民族,一切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现今的年轻人找工作,大多时候都是把工作放上天平,左秤右量,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当年让朱先生痛心的事情,今天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朱先生当年给这种现象开出了药方,现在药方依然管用,只怕现今的年轻人,良药苦口不肯吞咽呀。

  让我们端正起态度,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吧,这也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修养了,让我们慢慢修慢慢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