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比》经典读后感有感
《少年科比》是一本由管维佳著作,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科比》读后感(一):篮球伴随着科比的一生
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是篮球NBA明星科比说的一句话。喜欢篮球的人几乎都知道科比。他是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得分后卫/小前锋(锋卫摇摆人),绰号“黑曼巴”。你想知道科比更多的事迹吗?如果想的话可以翻开《少年科比》一书。
本书作者管维佳,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先后任职于《新京报》和《体坛周报》,现任《体坛周报》记者,腾讯体育NBA解说嘉宾。从事篮球报道17年,NBA传播的每个环节都有深入耕作,包括翻译、采写、编辑、策划、解说、出版等。
作者通过本书《少年科比》来告诉你科比是如何成为科比的,是怎样的出身、环境、文化、生活、阅历,才形成了科比式的独特个性,才将那个18岁的少年推向了不朽的职业生涯的大门前。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比的世界吧。
少年以父亲为榜样
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科比也深受父亲的影响。
3岁的科比,是爸爸的头号球迷。他穿着老爸的球衣在家里跑来跑去,只有爸爸的比赛能让他停下来。他模仿爸爸的一切,当爸爸出手一个跳投,科比也会把他的小号篮球投出去。当爸爸成功过人杀向篮下,科比也会运着球,过掉想象中的防守球员,把球扣进迷你篮筐。坐在板凳上休息,科比也会坐下。爸爸拿过饮料来喝,科比也会抓起他的小水壶喝水。此时的科比,已经明确了他的未来:成为篮球明星,就像爸爸那样。
向众多老师学技能
想要学好一个技能,拥有一个好老师是必须的。当你找到一个好老师,你不仅能学习到老师身上的技能,你还能少走一些他走过的弯路,减少了你试错的时间。
科比儿时的偶像“魔术师”约翰逊。赵实一度刻意模仿他的华丽助攻。可是因为身高的原因没有成为他的接班人,却成了迈克尔·乔丹之后,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他从乔丹那里学习到了,如何在比我们更高大的球员面前投篮。除了乔丹还有其他“老师”。 NBA历史上最全面的球员,“大O”奥斯卡罗伯特森。 NBA曾经的"步法之王",埃尔金·贝勒,湖人队著名球星。
少年时代的科比还对伟大的杰里·维斯特的比赛着迷。他说:他一遍又一遍的模仿杰里的动作,他的投篮,他的切入,他摆脱对方防守的方式。如果模仿的不成功,就会回去再看一遍录像,寻找细微的差别,然后再去模仿,让自己的动作和杰里一样完美。
一项技能必须要练好基本功
造一幢大楼都是从地基开始建造的。如果地基不稳,那么这个大楼最终会倒塌。学习技能也是一样,先从基本功开始练习。只要基本功练的熟练了,那随着时间的积累这项技能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高中时期,科比是训练最刻苦的球员。第1个来到训练馆,最后1个离开,第1个到力量训练,是第1个进行所有训练。
1994年夏天,科比得到了一个珍贵的机会。他收到了ABCD训练营的邀请前往新泽西州和全美最优秀的高中生过招。经过几天的训练和比赛,科比感到有些困惑。训练营的其他球员都看重的是力量和运动能力。而科比的优势就是基本功,脚步怎么保护球。怎么投篮。这些基本功那的教练根本不重视。他们只喜欢看360度大风车扣篮。
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他背后的刻苦努力的。当你在一个东西上付出终会以一种形式来回报到你的身上。希望你通过阅读《少年科比》能够学习新的知识。
《少年科比》读后感(二):你见过少年科比吗?
不管是不是球迷,这句话你一定听过:
你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们心里,科比成了不懈努力的代名词。而管维佳老师的这本《少年科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小科比。拨开时代的沉沉迷雾,我们可以窥见科比的传奇秘密。
01 内心深处的热爱
科比对篮球的热爱,源于童年在意大利的孤独经历。
由于父亲签约到了意大利,6岁的小科比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环境。
一开始,他感觉自己格格不入,非常孤独。
但是,他马上找到了慰藉自己心灵的爱好——篮球。
“不管我是在哪个地方,这都没关系;不管我跟这些小孩混得好不好,这都没关系,因为球一直在我手里。所以我会经常拿着球骑着自行车去公园练投篮,这样的经历让我孤寂的心灵找到了某种慰藉。”
科比找到了他内心深处热爱的篮球,这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你一定见过很多沉迷于游戏的孩子。究其原因,他们也不过是因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所以用游戏来麻痹自己。此时,游戏是他们热爱的东西。
孩子不能从学习、生活中找到价值感,就只能在游戏中找到乐趣。
如果你想让孩子改掉不良的爱好,你也应该帮助他培养积极爱好,这样才能成功地戒掉游戏成瘾的问题。
而当你孤独的时候,当你无助的时候,不妨也找到一个让自己沉迷其中的爱好。这是对自己积极救赎的一种方式。
02 正确对待失败
11岁的科比,进入了意大利顶尖的球队进行训练。
科比把自己当作一块不断吸水的海绵,他知道自己的弱点,比如奔跑速度不够快。但是他非常专注地对待每一次训练。很快,他便在雷焦艾这群男孩子里脱颖而出。
科比参加了很多比赛,有成功,也有失败。
面对失败,科比是怎么做的?
他记得自己的胜利,也忘不了那些输掉的比赛。
失败对科比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给了他更多的斗志去迎接后面的每一次挑战。
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接受了父母长辈的宠溺,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导致心理承受力极差,青少年抑郁甚至自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父母有必要做好孩子的挫折教育,帮助孩子认清现实,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成功和胜利,这样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03 偶像的力量
科比很幸运,他一出生,就有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父亲。而父亲理所当然地成为他的偶像,第一任老师。在父亲的影响下,小科比也立志成为篮球运动员。
后来,小科比又有了更多偶像。意甲篮坛的“圣手”奥斯卡斯密特的每一个动作都能鼓舞和感染科比。带领湖人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埃尔文约翰逊在科比心里占据了最神圣的位置。
这些偶像给了科比力量和努力的方向。
偶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积极正面的偶像能给给孩子很大的激励。现在有不少孩子热衷于追星,更有狂热的饭圈文化,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偶像的影响。
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追星意识,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正面的偶像,或者偶像身上积极闪光的点,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
《少年科比》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小科比,也给家长们深刻的启发:我们到底要怎样培养孩子?就像杨毅先生说的,你怎样开始,就怎样结束。在6岁时你遇见了什么,在你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刻,这些就会烙刻进你的整个人生。
《少年科比》读后感(三):想知道传奇是怎样炼成的吗?那就看看他的少年模样
1996年4月底的一个下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劳尔梅里恩高中的天才篮球选手科比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跳过大学,以高中生的身份进入NBA。
这一决定在媒体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对他的决定褒贬不一,但是时间见证一切。
2016年4月15日,在告别NBA赛场的那一晚,38岁的科比拿下惊人的60分,贡献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告别演出。
曾经有记者问科比:“最后一次离开这里的时,你在场上留下什么?”
科比说:“我留下了我的所有,我的心,我的灵魂,我的一切。是的,我付出了我的全部。”
就这样他的篮球传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那么你有没有好奇过,是什么造就了他这样非凡的一生。接下来的这本《少年科比》给我们娓娓道来科比的早年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家庭和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人的一生。
中国有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自古至今环境对于一个孩子,乃至于一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现实意义。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不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改变。比如科比,1978年,科比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出生。小科比的降生,让这个原本就很快乐的家庭又增加了无尽的快乐。而小科比不到1岁就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扣篮。从此他的生活便与篮球再也没有分开过。
科比的爸爸乔·布莱恩是NBA的一名职业篮球手,所以小科比毫无疑问受到了父亲的印象,他崇拜爸爸,模仿爸爸。在科比三岁时宣布自己将来要成为NBA球员,四岁时跟比自己高大许多的男孩较量,六岁时跟着家人一起前往意大利,因为在意大利不管是爸爸打球还是对一家人整体而言都比在美国要好很多。
科比的生活总是随着他父亲的安排而定。他经常跟着他父亲一起训练,几乎没有会错过一场比赛。他喜欢模仿父亲的动作,然后在中场休息时跟一些球迷一起比赛投篮。看着他父亲整天的单枪匹马然后大力灌筐或者那些神鬼莫测的传球,科比开始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站在NBA的舞台上。终于在14岁的时候,第一次在球场上打败了他的父亲。
科比的父亲友善、随和、不愿受约束,而科比的个性跟父亲形成对比:科比自律、极为刻苦、渴望胜利。科比遗传了父亲的天赋,同时更适合NBA的激烈竞争,取得的篮球成就远远超过了父亲。
过了几年科比的爸爸被拉萨尔一家俱乐部聘任为球队助理教练,一家回到了美国。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和那些美国孩子的交流成了他的难题,他怕因为他浓郁的意大利口音,而无法融入其中。但是这一点跟练球相比不算什么。所以他依然是篮球训练营里最好的球员之一。接着,他进了马里昂高中就读,并直接成为校篮球队的成员。到了第二年,他经常去坦普尔大学的体育馆看比赛,这那里,他跟很多人成了朋友,其中一个就是艾迪.琼斯。
球场外的生活对于科比来说却依然艰难,因为他依然希望跟同学能融为一体。在欧洲,他不需要面对那些美国青少年所要面对的诱惑和压力,他不习惯现有的生活,因此总是显得比较安静。到了第三年,他总算慢慢适应了环境,而他在篮球场上的表现也是突飞猛进,成就了全美最强高中生。
成功不光需要天赋、勤奋,还涉及成长环境。科比在意大利接受了篮球教育,他还有一个给他寄录像带的外公,还有一点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科比幼年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孤独,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他才全身心地投入篮球。
好奇能改变世界,而热爱可以保护世界。我们通过这本书能深深地感受到科比对篮球那份可以说倾其所有的热爱,而这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要竭尽全力去坚守的,就像科比一样。
《少年科比》读后感(四):科比之所以成为科比,是因为......
个性随和、爱玩爱笑的乔·布莱恩特,怀抱着3岁的儿子科比•布莱恩特在花园玩耍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未来自己的儿子会成为篮球史上最伟大的巨星之一。
在篮球界,提起科比的名字,没有人不为之尖叫,为之沸腾。2次总决赛MVP,4次全明星赛MVP;18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15次入选NBA最佳阵容,12次入选NBA最佳防守阵容;国家队生涯两夺奥运会金牌……科比 的名字全世界知晓,科比的荣誉,满满一张纸都列不完。
然而,天妒英才,2020年1月6日,科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在热爱他的观众心里,他永远是球场上的王者,永远是那个杀伐果断、自信满满的少年模样。
关于科比的辉煌战绩,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视频来重温旧梦,纪念故人,可若想更多地了解科比,就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少年科比》。
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曾评论这本书说:各位手中的这本由管维佳老师写下的科比,是所有的选择中最特别的一本科比。
《少年科比》的作者管维佳,从事篮球报道17年,NBA传播的每个环节,翻译、编辑、策划、解说、出版等他都曾深入耕作。2016年,他开始着手写这本只关于科比的书,他希望这是一本送给孩子的书,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和少年科比成为朋友,并从中得到知识,获取能量。
除了孩子,我觉得大人更应该看看这本书,或许从科比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育儿知识,科比是如何成为科比的?我们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科比的成功,有哪些可复制的方法?这些答案,看了本书,你自然就会知晓。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柏拉图曾说:“家庭教育是社会的基础。”对于科比来说,他在篮球上的成就,除了天赋,更多的则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
科比的爷爷乔•布莱恩特一世,年轻时是费城的篮球名将。
科比的父亲乔•布莱恩特,曾在NBA打了8年球,先后效力于76人队、快艇队和火箭队,后来转战意大利,在球场上其高超的球技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让意大利球迷如痴如醉。
科比的两个姐姐也都是非常出色的篮球运动员。科比出生在这样一个篮球世家,耳濡目染了家人对篮球的喜爱,和在球场上的奋勇拼杀,奠定了他对篮球的痴迷和坚定的求胜精神。
科比自珊珊学步之时,就开始与篮球朝夕相伴,3岁时他就用稚嫩的声音告诉别人,等他长大了要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NBA球星。
科比的兴趣,父亲都看在了眼里,从3岁开始,他就一直默默关注着科比在篮球上的所有进展。
对科比来说,父亲是他的第一个篮球教练,凡是父亲的比赛,科比一场都不落下,比赛中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之后自己不断地模仿、学习。
后来,他们一家从美国搬到意大利,从抵达意大利的第一站科比自己孤独地练球,到后来,乔在意大利每一支球队的队友都成为科比的陪练,再到后来,他们又回到美国,乔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儿子的培养。
他对科比的培养,没有长辈对晚辈的固执,没有老师对学徒的霸道,他一直像个朋友一样,将科比带到篮球的世界,给儿子找最好的教练,让他自己去球场上寻找激情与技巧,最后像个前辈一样,在他需要时陪他练习,在他不需要时默默守护。
后来的科比,不管在战场上多无情,多偏执,他的身上也总有父亲可爱、幽默的一面。
二、挫折和失败,是孩子童年的必要教育
科比4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柔道俱乐部,有一天,师傅让他和一个又高又壮的孩子比赛。
一开始,科比很胆怯,因为和他比,自己看起来真的太弱了。可是没办法,科比只能硬着头皮打。
结果,科比输了,但他发现,比赛过程中,自己也有表现非常好的地方。
爱迪生曾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很久以后,科比仍然对这次比赛记忆犹新,他说:“那些看上去特别厉害的人,其实也不一定比你强多少,即便他们有比你强的地方,但你也有比他们强的地方,很多时候,最让人惧怕的其实就是恐惧本身,而不是实际会发生的事情。”
科比6岁时,因为父亲工作上的原因,一家人辗转去了意大利。
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在那段灰色的孤独的日子里,科比没有朋友,也常常被别的孩子取笑,篮球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只有在练球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是快乐的。
初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最初的适应阶段都是困难且痛苦的,但科比的母亲还是决定让孩子们在当地的学校就学,从学习一门新语言开始,慢慢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陌生的环境锻炼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磨练了他们应对困难的本领。没有多久,母亲便发现,女儿们已经有了新朋友,沟通上也没有什么障碍了。
至于科比,没有朋友的时候,篮球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信仰,也就是在这一年,科比真正确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在NBA打球。
后来,他们又经过了几次举家迁徙,对科比来说,失去朋友的孤独和陌生环境的挫折,不仅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成了他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催化剂。
或许正是因为年少时的一次次搬家,一次次面对别的同学的挑衅,才让科比拥有冷血的杀手般的本能,能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里还投出50球得60分,因为在一个陌生世界里,赢就是获取尊重的唯一方式。
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人生即风雨,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经历挫折是孩童时期必要的教育过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即使失败,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适当的表扬,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三、天赋是花朵,努力才有果实
科比的篮球天赋,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更不是上天的眷顾。科比从6岁开始就在接受正规的篮球训练,加上浓烈的爱好,不停地训练和必胜的精神,才得以成就伟大的他。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人们去追求去努力的根基。在纪录片《Muse》中,科比说:“我大概在13岁的时候就对比赛充满狂热的激情,喜欢打球的乐趣,只要打球就会觉得很高兴。”
科比很喜欢看父亲比赛,比赛过后,他们就能留在场地里玩球,因为痴迷玩球,怎么都赶不走,场馆管理员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把馆内的灯光全部熄灭。
科比还是个很善于学习的孩子,除了父亲,球场上、电视里那些有名球星的经典动作,都被他学了个遍,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拉着父亲的队友当陪练,在强烈的求知欲之下,科比的球技突飞猛进。
科比的教练后来在回忆中说道:“训练过程中,科比总是特别专注和认真,运球、转向、团队协作,他从不分心。”
即便这样,科比对自己专业技能也从来没有真正满意过,他在高中时的第一件球衣就是24号,他自己曾说:“24号的意义就是24小时,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篮球当中,这就是我选择24号的原因。如果不能全身心认真投入,我就不是科比,24是我的最佳诠释。”
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叫“黑曼巴(Black Mamba)”,他希望他的篮球技术能拥有这种蛇的能力,那就是“以99%的准确度和最快的速度,快速连续地打击对手。”
就是这种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更强的精神,让科比成为篮球史上,永远闪耀的明星。
天赋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东风,但也可能是块绊脚石。即便天资聪慧的人,后期也要经过无数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达到优秀的状态,不然最后也只能泯为众人。
管维佳笔下的《少年科比》,为我们卸下了科比身上耀眼的光辉,呈现了一个普通男孩勇敢追梦的样子,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科比成功背后的原因,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和眼泪。
相比成名后科比的功绩,少年科比身上坚韧的个性,不屈的精神,更值得当代孩子去学习,去效仿。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不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就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极致快乐。科比走了,但科比精神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