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浊水漂流》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浊水漂流》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6-26 08:18: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浊水漂流》经典观后感有感

  《浊水漂流》是一部由李骏硕执导,吴镇宇 / 谢君豪 / 蔡思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浊水漂流》观后感(一):一些小筆記

  看完十小時總結了一些東西

  1.深水埗

  感覺香港很多優秀的電影都不是談整個香港而是單獨著重去描寫一個街區/區域,這也許才是真正的歸屬感,而不是“香港”

  2.絕望情緒

  香港人的恐懼本身是什麼?不用明說

  3.切入視角-街友(擁有遊移視覺)

  這個雖然沒有做得太好,但其實已經靠近了,導演沒有把事件具體放大,而是在事件中提純出自己的視角,他不去探討具體訴求是什麼,因為這些直接看新聞就可以了,而是用影像和自己的切入角度,這個方法對了,就差不夠鋒利而已。

  關於香港電影我近年實在很恐懼,一是很多新導演的電影語法都太過混亂,這也許對普通觀眾沒有影響,但對我來說是很影響觀感,這與我一直研究的影像方向有關,繼而是話題性,我是非常討厭話題先行的電影,這對我來說一點殺傷力都沒有,因為話題背後是什麼?人啊,重點不放在人身上有什麼意義?拼貼式的把事件剪貼在一起沒有意義。而濁水漂流就沒有出現以上問題了。繼而是影像上使用了比較平實的手持,這完全跟影片中他們的身份符合,這個不過多解讀,最感動的是全片沒有使用一些弄巧成拙的構圖(與劇情不符,或是沒有系統的畫面),所以一部電影如果觀感做好了,那麼就成功了一半了,剩下就是導演的切入角度是否足夠深入和鋒利了,而這一點就是唯一不太滿足的地方,很多人物都點到即止或是突然在過程中突然與主人公鏈接斷裂,使得人物立不住,導致越到後面對人物的動機也開始產生懷疑。

  最後最後還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看到一個導演的成長軌跡,他並沒有出道即巔峰,而是留足了空間,到第二部就已經把空間填了一大部分,第三部第四部呢?非常期待了,也期待自己能夠盡快拍出自己的作品吧

  《浊水漂流》观后感(二):一些小感悟

  3.5/5

  1. 在香港算是有一段居住经历,因此这部电影通过改变熟悉的街道空间占据者的身份(从我日常经历的城市居民转为被边缘驱逐的街友),算是重塑我对于这座城市的空间感知。换言之,通过将陌生的人物放置在熟悉的景观排布中,通过难以忽视的错愕感将这座城市最隐秘而割裂的一面直接曝光。因此,结了合自身的经验来看, 这些街友的不可见不仅来源于政府与暴力机关有意识的放逐,也源于普通群众如我的漠视与隔阂。这种漠然显然并不局限于电影中,而和银幕外的现实亦有所呼应。在看电影之前,我曾穿过中环的小摊铺,奔跑在银行与商场的巨型建筑脚下,试图赶上这场电影。某种程度上,在电影开始之前,我和城市中另外一群生存者有过短暂的轨迹汇合,然后我却不曾意识到这一点,直至我坐在有意装砌成象征文化资本的高雅艺术厅风格的电影院,以看戏的方式消费另一批社会边缘人士的生活。于是,在现实中对擦肩而过的底层移民视而不见(甚至觉得他们放置生活的方式很碍事的)的我,花钱注目银屏(也只限制在银屏上)的他者苦难,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2. 而这种人群的分割(常态与越轨,归家者与流浪者,健康与毒品)往往是无意识的,甚至在电影中不断有社会团体进行慈善服务与访问这一节都有所体现。虽然不同市民都表有相似的同情与关怀,但亲切互动背后的行为逻辑依旧是将身世性格复杂迥异的个体简易扁平化为身份符号,并以此符号作为自身情感价值的抒发。事实上,即使是这部电影本身,依旧未免有过度浪漫化之嫌。而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木仔深夜爬上吊车,和辉哥一起对着豪华建筑宅撒尿的情节。这一举动的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意义,凸显了这些看似堕落的、无用的、依赖社会福利的社会蠹虫对于资本主义与政府勾结的不满与反叛(虽然前期铺垫的单薄使这种行为艺术的情感爆发稍显无力)。的确,不同于电影中激昂的学生仔,从努力戒毒工作的陈妹到疑似越南难民潮 下错失移民机会与家人四散离分的老爷,导演努力呈现了一个高度负面标签化社群的个体化经历与内在张力。然而,电影中部分浪漫化的情节安排,以及反复对于辉哥堂吉诃德式末路英雄的戏剧化渲染,都显示了导演对于这一群体的情感寄托,即希望借他们异质的经历与想法,抒发中产阶级创作者与受众自身的焦虑与不安(例如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疲倦,对于其与政治势力结合无限扩张的批判)。这并不是说这些街友不具备类似智慧,事实上他们自身也同样有可能磨砺出相似的反叛性感悟的。

  3. 电影各人物的命运,强化了这种在政治与资本联手前,边缘个体户挣扎式反抗的无力(虽然这种位置同样赋予了他们一定的游击战式的灵活性)。毕竟他们的最终结局,不是被福利机构抚慰,或者以相对灵活顺训地姿态继续流浪,便是自杀,唯一一个有意象探寻别一出路的辉哥,也意外死于火灾。但假设烟头没有点燃,他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答案可能不会比一把火让人更欣慰。

  《浊水漂流》观后感(三):一点点吹毛求疵

  从前在观塘上班,每天坐小巴都会路过某位桥底露宿者的家,且恰好位于塞车的位置。他/她的家当整齐地铺陈在桥底,如果足够留心,甚至能判断什么物件是当日新添置的。但我从没见过本人。

  所以看到这部聚焦香港露宿者的电影,还是相当惊喜的,但电影立意对我的最大挑战在于:没错,深水埗是给穷人住的地方,穷人有贫穷权,露宿者有露宿权,但瘾君子真有露宿吸毒权吗?

  电影没有避开街头瘾君子这个群体,自然非常勇敢,但倘若交代不清背后的社会和结构性原因,这种取材反而冲淡了电影的意义,变得暧昧了起来。爱有多大,也不该遮蔽应有的批判。

  私认为,如果选择了街头瘾君子这样的social sensation,那就应该讲出更丰富立体的故事,否则会流于刻奇和窥探。与之相比,我甚至觉得《南华早报》之前做过的一个10分钟新闻纪录片“Homeless in Hong Kong: Life on a footbridge”更有力量(https://www.scmp.com/video/hong-kong/2175187/homeless-hong-kong-life-footbridge),片中也提到越南难民和排队上楼的问题,其他受访者则是由于家庭破裂、生意破产等等,这些人物更有群众基础,所基于此的社会批判便更真实和有质感。

  在我看来,《浊水漂流》最刻奇的段落是辉哥和木仔登高,木仔用手机看机械图纸的那一秒钟,简直要笑场了。

  我看的是谢票场,导演在片后问答中说,他是一个极致浪漫的人,必须在电影中设计这样的高潮段落。他本来设计的这一幕是辉哥和木仔独自启动了一台过山车(苍天,幸好没拍成!),但借不到过山车,所以只能拍摄这个plan B,灵感源于《薰衣草》里陈慧琳和金城武在IFC顶楼荡秋千。

  好吧,我确实不具备欣赏此类突兀高潮的能力。

  话虽如此,《浊水漂流》也比《麦路人》好出五条街了。《麦路人》里的郭富城和杨千嬅犹如在体验生活,那种出戏,仿佛《浊水漂流》里那些坚离地的帮扶大学生——对,这个短短的段落,反而是我觉得《浊水漂流》最辛辣写实的部分。

  《浊水漂流》的出戏华点在于李丽珍的唇膏,其实她整个演技都让我相当出戏。

  另外,今早听网台《大把戏》里的影评人说,《浊水漂流》 的街头布景虽然已经极致真实,但很多场景都能清晰看到LED光源,这种打光的疏漏出卖了电影的质感。好专业呀,未来看片的同学可以试试有没有同感。

  《浊水漂流》观后感(四):2021年度港片十佳,已经预定一席

  可以肯定的是,2021年度港片十佳,《浊水漂流》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希望这部电影在金像奖上获得更多的认可。

  作者:匣中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渐露头角,一直因为黄金年代太过耀眼而被评价成江河日下的香港电影似乎也因为这一些新作者而“死灰复燃”,也有越来越多的金牌演员愿意为了优秀的剧本而与新人导演合作,这些其实履历也并非“简单”的新人导演,也交出了各色答卷。但究竟影评人、编剧转行做导演,算不算是玩票性质?而这些佳作又有多少是经验丰富的制片公司的功劳?

  自是不能期待近两年才渐露头角的新人导演立马就交上第二份、第三份答卷。如若把目光投向3、5年前,如今已借由处女作声名大噪的翁子光和麦浚龙备受关注的新项目正式出街仍是有生之年,但前几天刚落幕的鹿特丹电影节中,《翠丝》导演李俊硕所执导的新作《浊水漂流》却就这般浮出水面,抢先成为了在这一众“港产新生代”中能够再度证明自己能力的人,也让人看到了香港电影正在前行的希望。

  如果拿《浊水漂流》来找对照,很多人都会想到去年同样由一众大牌演员出演小人物的《麦路人》、又或是活在上一辈人记忆中的黄家驹主演的金像奖经典《笼民》,但扯开关于“水平高低”的比较,《浊水漂流》的题材设定就与这两部有所不同。

  《麦路人》中的M记众生相,似乎建立在一种“虽然我睡麦当劳,但我还是能够自食其力”的微薄自信中,两周凑到四万,似乎也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社会中真不算一种难事;《笼民》的焦点则聚集在了小人物的互相取暖中,在集体静坐在笼中任由公职人员搬出去之前,那些稍显商业化的嬉闹桥段反而成为一种让观众与角色情感共通的桥梁,也是经典的“香港精神”的写照。

  《浊水漂流》的苦难则比这些更加严酷,毕竟里面刻画的社会底层,是连M记都实在不能算是去处,真正睡天桥底下的那批“街友”。而这些夹杂着越裔、非裔的瘾君子们,他们之间并不是什么温暖依存的关系,无法简单归结成妓女与流浪汉式的街边奇谈。

  当电影开场,吴镇宇饰演的辉哥一边念叨着“哪里都一样”一边收拾家当出狱时,整个故事的低沉底色就此缓缓展开,忧愁的他面对着的石屎森林,无疑又是另一处更大的监牢。付不起死去儿子的牌位费,却又沉迷于毒品,妄图找到一些过去享受过的快乐,他回归的露宿者群体,多是如同李丽珍与宝珮如所饰演的中年沦落姐妹一般,所谓患难与共,说白了还是为了得到政府补助的公屋,为了活下去而现实地、冷酷地相互协力依存。

  如果用一部商业电影的视角去看,谢君豪所饰演的越南船民,其实更加适合成为这出故事的男主角。那些在平静之下无法被彻底抚平的历史伤痕,显然比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容易令人共情得多。这个角色如同族群长老一般,尽力维护着这个小社会生态中的表面和平,也试图用自己的力量与辉哥一同去维持这个群体的尊严。

  在海报上一直出现却从未闻其名的新人柯炜林饰演的阿木,则成为了辉哥最大的慰藉。这个外表木讷、口齿不清的“小结巴”,游走在大街小巷,带着些许天真地自由着,虽然台词最少,但也算是这部电影的灵魂角色。找不回社会尊严的辉哥把他当成自己早逝的儿子,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在某个午夜的工地中乘坐着升降机上上下下的两人,成了这个故事中最温情的段落。

  因为《金都》而成为影迷熟面孔的朱柏康饰演的则是一个令现实更加严酷的同路人,即使会因为流浪歌手为露宿者们唱的“像只狗一样死去”而流泪,但从一开始便作出了与辉哥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与他所代表的沉默的大多数、随波逐流的人们,使这个群体最终分崩离析。

  而在试图讲述社会问题的故事中,“对抗”是一个无法忽略的话题。因为政府没有事先通知的清场,露宿者们的家当被警察当成垃圾不由分说地收走。与政府打官司争取权益纠缠之中,露宿者们的想法也理所当然地分化改变。以辉哥为首的一批人希望能争取到一句道歉,好安慰自己被没收的尊严,而另一批人则希望和解,拿着为数不多的赔偿散去其他地方继续流浪。

  蔡思韵饰演的志愿者何姑娘试图做能够解决问题的调停者。在一次与辉哥的争执中,她失言说道“我不是受义务驱使来帮助你们的”,这种能收回援手的自由,变成了直指自身的冷酷自省。观众总希望能在这种故事中,通过虚拟的创作寻求到对于真实问题的解答,而这个故事却并没有什么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始终与露宿者们不同阶层的她,逐渐在这种无能的对抗中发觉,哪个阶层的人在公权力面前都是真正平等的,我们都一同在浊水中漂流。

  而“对抗”的终局,也因双方的不对等变得显而易见。

  自觉无法承受结果的人们纷纷鸟兽散,只能栖身另一处天桥下,等待着对于一个“有手有脚的正常人”来讲,虚无缥缈的公屋。局外人在云霄之上的自家天台,对着无法被自己帮助的远方思索片刻,得出来的结论是似乎并无手段无法真正改变彼此什么。漂流到最后,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无望。

  那辉哥的结局呢?

  其实有些阅历的观众,很容易就能从他那执拗的眼神中望穿他的结局——如同《开战》里的文森特·林顿,又或是《天注定》的姜武,这个人物的结局一定会是一次爆炸。但如果结局只是爆炸,只是一串引信……在这类题材日渐增多的当下,似乎又会流俗,只会让这个人物成为新闻报纸上的一个符号。

  但最后一幕如梦似幻,似乎打破了这种成熟且无望的记录感。这个人物并没有变成立意的弃子,反而因为最后一幕的“二人对话”升华了整个故事。 其实辉哥一直心心念念的儿子,死亡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外力的天灾人祸,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辉哥自己。 而当在那个如同幻想般不真实的情境里,儿子对父亲说出了一句话:

  “我不是忧愁,而是愤怒。”

  千人千面,会有人会觉得是单方的错,也一定会有人找到能够归咎双方的理由。就好像去年年底的《拆弹专家2》一样,双方都能找到满足自己的答案。但这部电影与《拆弹专家2》最彻底的不同的就是,虽然都似乎能看到双方的解答,但它始终并没有归咎在哪方,“忧愁”并不是“疯癫”,是个双义词。 ——那要如何彻底区分“忧愁”和“愤怒”呢? 又或是这几个词,本身就是两面一体,相互相生? 真实的社会,本身就是复杂而不可解的。 相信每个看完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找到各自的解答。

  似乎说到体现了不可解的现实之后,大众便会对一部电影失去信心。因为更多人、或者说一些现实状况,恐怕还是需要一些更加立场鲜明且具有煽动性的作品才能够被改变。

  那么《浊水漂流》究竟算不算具有“现实意义”呢?

  李骏硕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翠丝》是描写跨性别人群的作品,拿到了金马最佳男配角奖的袁富华,让这部号称“港版丹麦女孩”的电影走到了大众视野内。而虽然导演在关于跨性别人群私人化的心理、LGBT社群的多元上的把握都比较精准,但还是在因为剧情在部分情节上比较商业直白、摄影剪辑上的把控和倾向都不如大众预期上被受众诟病。但即使如此,似乎人们看了《翠丝》之后,对于跨性别人群的理解还是多了几分,香港的跨性别者也终于不用再找那些虚无缥缈的参照,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我们身边的“现实版翠丝”故事也终于能跟随着影像走进台前,变成了一种阳光下的东西。

  在《浊水漂流》之前,在香港关注难民的电影也如同关注LGBT社群的电影一样,实在没有多少。《笼民》饱负盛名,却因为年代而或多或少失去了一些人的关注,《麦路人》从策划上就似乎更加注重商业性,反倒因为这样让人觉得不够真诚……而除了前面就提到过的这两部之外,近年来或许也就只有《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似乎有触及类似的底层题材,但也因为类型侧重而失去了一些“改变现实”的力量。

  而在《翠丝》之后,似乎李骏硕在《浊水漂流》上更加能掌控到关于“让人觉得好看的商业性”和“难以被计量的私人化”之间的把握。在摄影、剪辑上的进步,演员们纯熟的群戏,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摸索……虽然“改变现实”还是一个太大的社会责任,市场是变化莫测的,但至少这些稳扎稳打,能够让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留在观众的心中,也能让大家在与他们的共振之间,找到一些或多或少能“改变现实”的力量。

  而这些进步的痕迹,也证明了李骏硕导演并非是昙花一现,在黄金时代之后的香港电影里,他的确是一个亮眼的中坚力量。期待他用独特的“感性视角”继续记录在社会上的这些少数社群,也希望大家不要忽略在浊水中漂流的每个人。只要有人在关注,只要有人在思考,只要有人在尝试理解彼此,那在现实社会中就会少些人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死去。而无论是“香港版丹麦女孩”还是“香港版开战”……这些让创作能够改变现实的本土力量,无论在哪里都一样珍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