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柔的存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锦集

2021-07-23 00:5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锦集

  《温柔的存储》是一本由[法] 保罗•莫朗(Paul Morand)著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一):无限温柔的文字

  在初夏的一个周六上午,读《温柔的存储》,如流水般倾泻的文字抚平了一周工作以来积攒的情绪,真的是非常温柔。一时间甚至陷入迷思:我是喜欢作者创作的这本书,还是译者写出的句子。通过阅读这本书又一次深刻认识到文学对于生活的巨大意义:所有的情绪都可以通过文字得到纾解,有助身心健康。在非常烦闷的时刻,遇到这本书,不得不感慨,幸好没错过。

  克拉丽丝

  “夜晚将这场欢宴用丝绒般的油润的阴影包裹起来,除了大熊星座的微光,没有任何光亮。大熊星座像翻转的车轮径直跌落到我们身上,且保持着坠落的姿态。”

  “每次幸福的时候,克拉丽丝都买一件小东西作为纪念;每次悲伤的时候,克拉丽丝也买一件小东西,为了忘却。”

  德尔菲娜

  “人类一切倦怠的、叛逆的、丰富的、不洁的东西似乎都选中了我,而我只能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

  奥萝尔

  “我很穷。我逐渐地拜托了我们喜欢的事物强加给我们的所有关联,我们喜欢物品,是因为物品的美,因为其价值,或是因为我们赋予它们的各种回忆。”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二):“我给你寄了一朵云”

  “我与你初识,在幸福的时日。”我第一次读莫朗是在2014年,读的是《威尼斯》。莫朗文笔优雅舒缓,又饱蘸感情,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威尼斯的运河乌黑如墨水,这是让-雅克·卢梭的墨水,夏多布里昂的墨水,巴雷斯的墨水,普鲁斯特的墨水。在这里蘸一下笔尖,不仅仅是一项极简单的法语的义务。”

  莫朗是外交官,在世界各地任职,著有随笔集《旅行》,游记《威尼斯》《伦敦》《地中海》。他出入上流社会,与普鲁斯特、科克托来往密切,又是时尚女王香奈儿的挚友。他为香奈儿立传,写作《香奈儿的态度》,每一句话都闪烁着时尚的光芒;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为传记绘制了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

  莫朗的短篇小说集《温柔的存储》,由普鲁斯特撰写了长篇序言,里面有一句:“我可能唯一会批评莫朗的是,他有时候在必要的画面外呈现了一些多余的画面。”突然觉得好好笑,说到冗余,有谁能超越普鲁斯特本人?

  三位女主人公的故事各自芬芳,而我最喜欢克拉丽丝。给情人寄云朵,与小猫做朋友,战争临近依然专心修剪玫瑰,“你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核心,它似乎只因你而存在”。我想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认识,我们一定会是很好的朋友。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三):迷宫里的女人

  《温柔的存储》是来自法国作家莫朗的由三个小故事构成的长篇小说。虽然这本小说只有不到150页,但是仍然让我读了两天的时间。当然中间是断续的,因为其中的元素太多了,而且又极其不连贯。后来我发现就连写序的普鲁斯特和本书译者都说难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想莫朗作为一名作家,与其说他善于讲故事,不如说他更善于描述,更不如说他像一名画家一样善于作画。他不厌其烦地描绘着克拉丽丝喜欢的那些彩色的温柔的小玩意儿:“彩色玻璃杯、玻璃瓶的碎片、长颈瓶的塞子、水晶、吊灯或镜子的碎片,以及排成一排的玻璃小动物”;又例如描写德尔菲娜患病时的模样:“苍白的阳光让她展露无遗:头发黯淡油腻,变成了番茄红色,脊背弯曲,裹在一件山东绸衣里面,穿着没有提好的长筒袜和一双旧拖鞋”;当他抚摸奥萝尔的身体时,后者向他一一解释自己身体上的伤疤:“这个,是被津巴布韦的牛踩到了,那里,是在卡罗来纳,她冒险地跟马儿一起双连跳……,头上的那个小洞,是在奥林匹亚掉进了陷阱底下”。 莫朗笔下的三个女人都像谜一样让人目眩。她们似生活在迷宫里,突然不见又突然出现。有人说克拉丽丝身上藏着莫朗挚友香奈儿的影子。她生活在爱情、浪漫与奢华的世界里,但是却因为博爱而让爱人无法靠近。德尔菲娜是一只迷失的羔羊,在俄国军官丈夫被杀后失意的她陷入了声色犬马的感官世界里,恣意享受着快乐,但是同时也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最后一位奥萝尔就像一匹难以被驯服的野马,“我”想要进入她那野性的生活,但是发现难以实现。她有着早已适应野蛮生活的身体和灵魂。 普鲁斯特在序中说到莫朗唯一的缺点就是想要展现的多余的画面太多。这也是造成难读的重要原因。战争的背景,两种生活的交错,语言的穿插,都是让人需要停下来思考一阵子的。但是他刻画的人物非常立体丰满。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不同的温柔,也在“我”的心里永久地留存了下来。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四):我并没能让时间消逝,只能让它苟延残喘

  《克拉丽丝》 我与你初识,在幸福的时日里。 在《克拉丽丝》文中以这样一句为开头,“我”是想要告诉你,“我”与你相处的日子里,都是幸福的,以至于后来“我"回忆起你,总是在晚上,也在白天,在乡间、在花园、在天边。当伦敦在战争时,也没能阻挡“我”对你的想念和对你美丽外表孤独灵魂的叹息,“我”依然记得你喜欢在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都会买一些小玩意,作为纪念也好,收藏也好,都是属于你独特的爱好,你喜欢棕红色头发的人,脾气也不好,在“我”眼里,你即使慵懒,依然散发着让“我”不能拒绝的魅力。 “我”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你看,你的一切习惯,“我”都还记得。 你的世界里,只有你的小玩意和两只波斯猫是你珍贵的“朋友”,其他的只剩下“我”了。 克拉丽丝,“我”也知道我无法真正拥有你,所以这些文字送给你。 《德尔菲娜》 这些末班火车被戏称为“通奸者”号,“我”也因它们的存在而没有成为学校熄灯巡逻的牺牲品,“我”仿佛成为了此地的主人。 从前,“我”牵着你的手,心里想着:只有你是最重要的。 你总是做梦,总是跟“我”讲着你的梦境是有着清澈的水,有污浊的水,还会有野兽、猞猁、豹子光临你睡着的小宇宙,它们在你的小宇宙里和现实的“我”一样陪伴你。而对于“我”来说,你就是“我”的宇宙。 “我”喜欢你那颗早熟而又受伤的心,多少次“我”想要保护你,做你的保护伞,带你找一条出路,不想让你一个人承受所有。但你是那样的独立、坚强、精明干练又见多识广阔,导致“我”喜欢你到想要在精神方面来控制你,也未遂。 心有所失,且为羞耻所蚀。 “我”心痛你用“药物”来为生活换来片刻的清爽,从而导致后来“我”再次见到你时你呆滞的眼神中透露着恐惧和迟钝使“我”懊悔自己为什么没能拯救你。 “我”的德尔菲娜,你骄傲到拒绝“我”的一切帮助,使“我”心碎,你曾经的美好,一直在“我”心里。 《奥萝尔》 “奥萝尔,你美的像是别人的女人,你确实不属于任何人吗?” 这一句话体现出“我”在你这里一点自信都没有,虽然我们总是在一起喝酒,但“我”在你这里,“我”欣赏你,你的美丽,你的快乐,你的自信,你的善良,还有你健康的身体,淹没了“我”的一切。但亲爱的,“我”还是想让你少喝点酒,保护好自己。 整本书里,作者描写的迷幻又温柔,真情又动情,就真的跟书名一样,“温柔的存储”存储着作者对三个女人的温情与“细心”,看似是像是作者在怀念三位女朋友,再看一遍时就换了另一种味道,感觉作者置身事外,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克拉丽丝这个孤独古怪女人的日常生活,看着德尔菲娜的悲惨结局却无能为力,看着阳光女孩奥萝尔最后被欺负也爱莫能助。 我能感受到保罗莫朗对三位女朋友的喜爱,但感受更多的是他的无奈,所以用文字记录他的遗憾。 水平有限,这部作品,我看了两遍,且费神。 如果要形容的话,我想送给它“迷幻”这二个字。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五):爱与执着不会随时间消逝

  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处柔软的地方,存储着过去历经动情记忆,可能是亲情和友情的痕迹,可能是爱情的各种瞬间,也可能是其他美好甚至遗憾。

  这些记忆被埋在心底,或触景生情,或见物思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一些场景让你回想起这些难忘的过往,超越时空交错,内心或撕裂或遗憾,从而内心再次回归平淡。

  保罗·莫朗出生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外交官,他同时也是一名艺术家,其文学作品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温柔的存储》是他的早期作品,包括三个小故事,每一种都寄托着一种别样的情感。

  情感一:爱的美好与遗憾。《克拉丽丝》是一个甜蜜的故事,从窗户边“给你寄去一朵美丽的云”开始,一股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克拉丽丝在哪里,和我是怎么相识的,小说并没有交代,但作者用了大多数篇幅描绘和她交往的点滴,温馨又美好,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克制,仿佛一使劲美好就有可能遁形。在故事的结尾,克拉丽丝说自己很喜欢夜晚,显然,这个故事没有结局。我和她只是萍水相逢,虽然情感真挚浓郁,但最终不是陪伴我走到最后的人。

  情感二:在梦境中诗意地生活。德尔菲娜或许是青梅竹马,是我的早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人,她对感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通过梦境诗意地生活,人物显得真实又梦幻。而我也承认,想在精神方面左右德尔菲娜,很显然,我没有成功。让人心碎的是,德尔菲娜最终过上了一种“精神囚徒”式的生活,表面上看很自由,实际上演了一出人生悲剧,所有美好的记忆,只存在于诗意的梦境中。

  情感三:惆怅。《奥萝尔》的故事一开始比较迷人,但是后来我产生了恐惧,意识到她并不是我要找的人。面对野性又温柔的气息,我选择了放弃,鲜活和美好的记忆,在三观不一致的步调面前显得更加沧桑。

  在人世间,每一个人对爱都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但是人并没有那么高尚和伟岸,虚伪、自私、懦弱等缺点,在男性的身上表现得也很明显。于是我们在书里可以体会到作者的遗憾、后悔,体会到浓浓的怅然若失。

  一切不美好都是因为人的不美好,人的不美好源于成长的过程中的不完美,而不完美永远是人的特性之一。爱情是用来执着追寻的,这是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六):三位女性的温柔故事

  《温柔的存储》,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就很温柔典雅,整本书小巧而精致,书皮上以三个女人为主要背景突出了整本小说的故事内容。

  这本小说正是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作者莫朗描写了三位独立自主,温柔却又性格不同的三位女性。

  莫朗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文笔优雅、描写详尽。

  如果你觉得写三个女人的小说应该非常好读,而且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虽然书只有一百多页,但是谁知道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序言就占有二十多页呢?

  是什么样的作品让马塞尔写了二十多页的序,并且表示这本书不好读的呢?

  与其说这是本小说,不如说是本散文,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无论是人,还是故事背景,亦或是景象事物。如此便淡化了故事情节的推进,很容易让喜欢想像的人沉浸在自己的故事当中。

  克拉丽丝,美丽、坚定、自信的女人。你说:“我喜欢红棕色头发的人。哪里有红棕色头发的女人,我都会注意到她。”

  她不热情,穿得不得体,但是她有风度,有时候会顺应时尚。

  作者描写克拉丽丝的时候,就好像在写自己的一位情人,但是这位情人十分具有独立个性。最后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读完下一秒觉得作者是个渣男。

  德尔菲娜,丈夫在战争中去世,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又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代表,但是不知道为何之后误入歧途,渐渐迷失,直到最后醒悟,却没能走回原来的道路。

  德尔菲娜开始看的时候很喜欢这个坚毅的女人,但是最后命运却很不好,男主人公也为自己没能及时帮助对方而悔恨,但是后悔要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呢!

  奥萝尔,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了。她毫不顾忌的拥抱大自然,释放自己的天性。她具有激怒男主人公的本事,但是男主又拿她没办法。

  奥萝尔思想单纯,生活简单,她打猎野营,健康地顺应大地的法则活着。

  奥萝尔的简单正凸显出了我们如今生活的复杂,或许正是因为我渴望而不得才更加喜欢这个角色吧!

  莫朗在书中描写了三位女性的人生,他或许想通过充满荒诞与忧伤的故事来告诉我们要温柔地对待这个人生吧!也许我还不太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终会被世间温柔以待。

  《温柔的存储》读后感(七):保罗·莫朗:从西方到东方的时光旅人

  2007年法国伽利马出版社再版保罗·莫朗的小说处女作《温柔的存储》时,在普鲁斯特所作的长篇序言前加上了一篇回顾作家生平的文字。今年3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在此版本基础上翻译出版了《温柔的存储》中文版,中国读者也借此得以读到国内难得一见的关于莫朗生平的总体介绍。

  今天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莫朗的最初印象,来自他所作的香奈儿传记《香奈儿的态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莫朗由此最先被贴上了“香奈儿挚友”、“才华横溢的外交官”等标签。随后《威尼斯》、《地中海》、《旅行》等随笔集的出版,又为读者们勾勒出一个游历世界的“文化旅人”形象。不过,莫朗的法兰西院士头衔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罗·莫朗文学奖”在中国并没有为读者们所熟知,莫朗在“疯狂年代”时期的盛名早已如时光中的凫烟淡远,以至于有读者误以为他“在中国没什么名气”。但说起他曾经的另一个中文译名“保尔·穆杭”,人们或许会想起,这个名字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深的渊源,想起与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摩登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们。

  “疯狂年代”的肖像画家

  保罗·莫朗1888年生于巴黎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是巴黎装饰艺术学院院长。从巴黎政治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莫朗于1913年以驻伦敦使馆秘书的身份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1927年他迎娶了罗马尼亚公主埃莱娜·苏佐,缔结了一场人们所谓的“富贵姻缘”。

  因为家族艺术背景的关系,莫朗自儿时起接触的人物都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闪耀的文学与艺术之星:马拉美、普鲁斯特、王尔德、罗丹……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处女作《温柔的存储》能够得到普鲁斯特亲自作序,并由庞德译介到美国。莫朗1916年回到法国外交部后,常与政治界、外交界以及上流社会的人物交往,他成为香奈儿的挚友,同时也属于科克托、佳吉列夫、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组成的精英团体。这份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天才与艺术家的名单,关联着“疯狂年代”(对20世纪20年代的称呼)独有的无拘无束的潇洒与快乐、革新与进取的时代精神。莫朗在精英阶层的社交活动,颇有一种“王园佳处踏芳尘”的随性与优雅,也为莫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与现实的写作技巧思考。

  莫朗1919年、1920年分别出版了《弧光灯》和《体温单》两部诗集,以诗人身份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完成的《温柔的存储》出版于1921年,随后的《夜开着》与《夜闭着》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也为他赢得了“疯狂年代”之肖像画家的美誉。在创作初期,莫朗显然受到了立体派绘画的影响,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仿佛是一系列瞬间形象的拼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莫朗提到“我曾设想把透明纸上描绘的形象并置起来,去掉细枝末节后,我就可以得到动态的形象”。这也是普鲁斯特批评他“在必要的画面外呈现了一些多余的画面”的原因。莫朗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弥漫着旧皮革、冰镇鸡尾酒、粗呢、丝绸和昂贵的香水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摇曳着大西洋客轮甲板上步态各异的舞姿,精英主义、现代气息与异国情调,是莫朗展现其文学魅力的法宝。

  年轻时的盛名曾给莫朗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使他不得不逃离巴黎,申请到曼谷工作。莫朗利用这次机会游历了美国、中国、越南,并在日本拜访了克洛代尔,成为法国文坛上最“匆忙的人”。莫朗在罗马、马德里、曼谷任职期间,特别是利用延长的假期环球旅行之后,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城市游记:《纽约》《伦敦》《布加勒斯特》《活佛》《黑魔法》《巴黎-廷巴克图》《印度之路》等。他认同亨利·米勒的观点,“在异乡,我感觉像在自己家”,甚至宣称“真正的旅行者,像狼一样,死在自己的皮毛里”。

  莫朗在二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仍以中短篇为主,且仍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三十年代,莫朗意识到这类小说不再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反思。较之二十年代对瞬间形象的关注,莫朗三十年代的作品呈现了“一种简洁的文风”,而“其中的艺术效果不会被一眼看透”。自《夫人》开始,莫朗的创作出现了转折,随后的《零先生》《塞维利亚的鞭笞派教徒》《琴特拉的囚犯》《贺卡忒和她的狗》等都体现了莫朗的思考由人与事的表象向深层的转变。莫朗由这个时期开始转向一种悲观而清醒的文风,形成更加遒劲有力的风格,这种深刻的变化或许与莫朗自身在政治界的起伏有所关联。但是莫朗在经历战争与人生的变迁后,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思考,他带着塞利纳的孤绝姿态,拒绝文学风格与思想的浅易,不断在创作中探索文学的真正意义。

  1968年,莫朗在各种出于政治立场的反对声音中,艰难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莫朗生前最后一部作品《香奈儿的态度》为挚友香奈儿做传,被称为“最有分量”的香奈儿传记,传主香奈儿仿佛是莫朗小说处女作《温柔的存储》中敏锐而孤傲的克拉丽丝踏过岁月的芳尘流转,由莫朗的文学想象走向他真实的人生。

  驶入“雪国”的感觉列车

  莫朗与东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二三十年代文学创作及后世对中日“新感觉派”的文学研究中,保罗·莫朗是以“保尔·穆杭”(亦作“莫杭”)这个译名被不断地提及。一如民国诗歌里被译为“翡冷翠”的佛罗伦萨,在“穆杭”和“莫朗”两个译名之下,这位法国作家仿佛拥有着完全不同的双面人生。二十年代的“穆杭”如金凫香炉里的淡烟袅袅,穿越“新感觉”的缱绻时光,在或鲜丽或沉郁“摩登女郎”身上不断演绎着繁华都市中的悠悠蝶梦,徘徊在“新感觉”时代的“夜开”与“夜闭”之间。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诗人、翻译家堀口大学首先将莫朗的作品译为日文,并在《夜开着》的译序中指出,莫朗“尝试用一种新的关系把事物联系起来”。这显然是借用了普鲁斯特在《温柔的存储》序言中的观点,但是堀口大学更加明确了这种“新的关系”,认为莫朗的作品中“理性的逻辑”让位给了“感觉的逻辑”。因此,普鲁斯特所谓莫朗通过文学创立了“新的世界”之说,在日本得到了一种具体的解释,“感觉”一词自此也在日本与莫朗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莫朗那些“瞬间”甚至有时“唐突”的意象与“感觉的逻辑”,更被随后诞生的“日本新感觉派”视为文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模仿莫朗《六日之夜》的意象,写出“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沿线的小站像一块块石头被抹杀了”这样被视为新感觉派经典的句子。看到这句话,读者很容易会联想起另一位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的开头:“穿过界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面前停了下来。”仿佛莫朗的意象与逻辑的列车,通过横光利一的作品全速奔驰到了《雪国》之中,成为日本新感觉派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

  “新感觉”登陆上海

  二十年代留学于日本的刘呐鸥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回到国内后一边向中国介绍日本新感觉派对莫朗的解读,另一方面亲自翻译莫朗(穆杭)的作品,并创立《无轨电车》杂志,为中国新感觉派拉开了序幕。1928年莫朗访华,《无轨电车》出版了莫朗专号,称其为法国文学的弄潮儿、世界新兴文学的希望。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们同样对莫朗推崇备至,甚至将他写入小说。譬如穆时英,莫朗就是他笔下人物最爱的作家之一。

  莫朗对中国新感觉派的影响,除了写作技巧之外,还有明显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描绘与充满异域风情的“摩登女”形象。苏雪林曾在评穆时英的文章里提到莫朗“具有世界人的倾向、道德的蔑视、生活样式与感情的不平衡,即所谓现代人的体验”,莫朗笔下的一切,“唯有大都会有之”,“都市”与“现代”成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对莫朗的认知点。

  而在新感觉派之后,莫朗的影响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中国文坛。香港导演黄劲辉认为,刘以鬯笔下的许多女性形象,正是通过新感觉派作家而间接受到莫朗笔下女性人物的影响,具有都市“摩登女”的特色。最能够给我们带来具象感受的“都市摩登女”之一,便是刘以鬯在《对倒》中倾力描述、王家卫又受其启发在《花样年华》中落力表现的上海女郎苏丽珍。

  莫朗带着一张名为“现代”的船票,经日本到上海,将新感觉派的凫烟淡淡,延续至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在都市与摩登的故事里,不断重新诉说着现代文学史上的蝶梦悠悠。莫朗正如在这时光的凫烟中穿行的旅人,经由新世纪、新译介以新的译名走到读者的面前。

  (发表于《北京晚报》2021年6月18日23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