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的呼吸阀》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龙的呼吸阀》的读后感大全

2021-07-25 00:4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的呼吸阀》的读后感大全

  《龙的呼吸阀》是一本由未来事务管理局 编著 / 江波 / 赵垒 / 梁清散 / 糖匪 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的呼吸阀》读后感(一):独特的本土化尝试

  给小说写评价好难,每个读者关注点和口味不一样,且要尽量减少剧透。

  本书是作者们到贵州丹寨采风之后的成果,属于命题作文,特色在于必须扣题贵州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说。

  《短刀、水银、东湖镇》

  读起来非常舒服,有中国特色和传统武侠感,成就于作者对古籍的长期研读。

  如果说稍有遗憾的话,故事是写华夷、中外、新旧的冲突,但这个故事和贵州的契合度显得没有那么成立,似乎只要稍作修改放在云南、西藏,甚至香港都可以成立。

  贵州除了少数民族比较多,也并没有给人这些文化碰撞特别典型的印象。

  《遥远的终结》

  顺畅,故事完成度高,设定和传说有很好的结合,能看得出用心。

  一个细节,“珍珠”的意象,开头以为只是为了烘托当时的情绪,后面反复出现这个意象,并且和核心设定有关,让人有一种完整和精细感。

  父亲的人物形象有弧光。对于父亲的情感很真实,让读者能够有代入感。

  《纸闭》

  纸闭与“自闭”谐音,把手工造纸和自闭症联系在一起,联想跳跃的跨度够大。但是凡事稍微对自闭症了解多点的读者,应该就听说过“来自星星的孩子”的说法,所以有点过于容易预期到情节展开的方向了。

  但是,从非常个人的角度,我不喜欢自闭症浪漫化倾向的设定。虽然文中作者以一种悲悯的视角描述,并且做了辩证的思考,“成为痛苦的人类和快乐的非人哪一个更好”“命运应该由谁来选择”。但是由于文中写的并不是个纯虚构的人群,而是明确指出是自闭症,这种浪漫化就会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

  真正的自闭症人群本身并非“快乐的非人”,唐氏儿童或许可以勉强可以算做快乐,但自闭症真的很难用快乐形容。只能说作者对自闭症者及其家属的痛苦理解不够,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对其隔岸观火。

  《龙的呼吸阀》读后感(二):我对科幻小说家去贵州采风的一点看法

  图源自“未来事务管理局”

  中国的科幻小说如果要走向世界,多半是要不断打开它的边界。一篇科幻小说的成就有多高,很大部分取决于她的想象超出了我们的现实边界有多少。想象力不行的一定写不了科幻小说,只能写科幻说明文,这是我的一点武断。 未来事务管理局“科幻工作坊”邀请了十几位科幻作家(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去贵州找感觉,“希望世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能在风土人情、原始民俗、古老传说的包围下,写出最具创造力的科幻小说,让中国黔东南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这非常好的创意,但我还是要提一个个人的悲观看法,也许这次采风在短期以内的成绩并不明显。起码,通过这本书还看不彻底。

  图源自“未来事务管理局”

  程光炜在分析莫言与鲁迅、沈从文的区别时,他提到:“说莫言与鲁迅、沈从文不同,首先是说他们重返农村的‘决定性结构’的不同,由于认知结构不同,他们与农民的关系实际是不一样的。这只是外部观察。其次再从小说的内部看,鲁迅和沈从文从未做过实实在在的农民,没干过农活。鲁迅因为祖父犯案跟母亲逃到乡下待过三个月,沈从文是凤凰县城的居民,他因从小当兵跟着军队在湘西沅水上下游一带换防,接触了一点乡下人的生活,所以他们是‘外地人’的身份,不是‘本地人’的身份。莫言小说与鲁迅和沈从文小说的不同,就在他完全是‘本地人’身份,他对农活的细切手感和身体感觉,以及农活知识是非常内行的,一看小说就知道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就是说,如果真的不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不是真的切切实实接触到你要写的东西的话,你写的东西就更多的是一种自己的想象的经验,这种经验得益于你短期的观察。当然,大师通过他们那复杂的思考,一样可以写出开天辟地的小说。所以,我并不担心这次这些作家们的“旅行”会徒劳无功,肯定有收获,而且会用在文学上,即使这次不尽人意,以后也还有再次完善创造的可能。并且,我期待“民俗”、“土地”这样永恒的东西能多被纳入“科幻小说”里去,它们在被科幻小说呈现的同时,它们也将默默地扩展科幻小说的边界。 期待未来事物管理局组织第二轮采风,推荐广西十万大山。

  番茄盖饭的《龙的呼吸阀》

  《龙的呼吸阀》读后感(三):一本各显神通的科幻文集,七篇风土人情的命题作文

  拿到这本橙红色封面的小说,怀着兴奋的心情开始我的阅读之旅。因为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未来事务管理局打算邀请一批中外的科幻作家到中国各地采风,并且利用当地的风俗、传说、特产撰写应景的科幻作品。而这本《龙的呼吸阀》正是2018年那一批作家到贵州丹寨采风之后的成品,从采风到出版历时3年,真可谓是望眼欲穿,在拿到实体书的瞬间激动不已也就不奇怪了。

  书腰和本体

  这次丹寨采风一共贡献了两本作品集,一本纯由中国作家完成,另一本则收录了国外作家的作品。基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先入手了《龙的呼吸阀》这一本中国作家的作品集,全书一共收录了含标题作在内的七篇作品。按我的喜好,七篇作品水平参差不齐、落差极大,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失落。万幸,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和贵州苗族丹寨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也还算对得起这次采风的初衷。

  为什么我要加上“几乎”这个词呢?因为开卷第一篇作品《他们的诞生》就让我非常失望,作者赵垒在作品中描写了不知多少年后人类只剩下意识思维的未来,但这篇作品更多地就是展现了思维对肉体的渴望,最多还有一点对现代无人售票、无人驾驶等各种“无人科技”的反讽,但全篇中和贵州苗族有关的内容仅仅是人工智能自己编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用了苗族锦鸡舞的传说为蓝本。但把这篇故事的存在都可说是多余的,无论是去掉还是换成其他任何故事也不会影响该作的其他内容和主题。这就凸显了采风对每位作家的启发之不同,这样一篇作品出现在这一本有专门主题的作品集里面我感觉有点不合适,让我对整本书的期待立马下调了好几档。

  还好,看完全书后,我能肯定地说除了第一篇在状况外之外,其余六篇都用科幻手法表现了贵州苗族丹寨的风俗、特产和传说。

  其中昼温的《遥远的终结》我认为是其中最好的一篇作品。该篇作品也是集子中唯一的一篇硬科幻作品,对于我这样的更偏向于硬科幻的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故事的灵感来源是苗族的锦鸡舞和七姑娘传说,把两个传说中出现的人力不能及的事件用“时间是粒子”这一个设定给解释了一遍。而基于时间粒子性这一科幻设定,又完成了超距离传送这一高概念。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高大上的设定和概念在故事中全部服务于苗寨,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不再由于高山峻岭而与现代社会脱节,这不就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科幻诠释吗?同时,时间粒子性这一设定和超距离传送的概念也带出了故事中的危机事件,并且解决危机事件的同时也消解了主角对父亲的误会。这些环环相扣的描写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的硬科幻作品。

  而最让我惊喜的是,这篇作品中有一段关于描写数学之美的文字,这段文字是我看到过的最具象化的表现出数学的简洁和优美的文字,忍不住就要摘录下来——“在他的笔下,海量的数据被梳理归顺,从密集的雨点变成涓涓细流,温柔地在运算符号的引导下流淌;可憎的变量则圆润成珠,大大小小落入玉盘,然后滚向关键的节点,像星星一样灿灿发光;巨大或极小的数字和长长短短的公式被他替换成希腊字母,转眼纸面只剩一首古语写成的诗;接着诗迅速变成画,美丽而规整的数又出现了。”甚至我想说,就凭这一段话,我就要把本篇作品列作今年至今为止看过的科幻作品头名。

  余下的数篇中梁清散的《短刀、水银、东湖镇》将时代放到了晚清,把当时苗寨和汉人、洋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出来,而会自动修复人体的疑似外星制造物又给整个故事增加了那么一点点克苏鲁风味。江波的《魂归丹寨》则借用了心理实验描写了对日渐稀薄的部落传承的挽留之情,也借机向读者展现了苗乡祭祀祖先的仪式,其中蕴含了丰沛的乡情。这两篇无论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在本书中都明显好于剩余三篇作品。

  《魂归丹寨》插图

  另三篇作品在民俗和科幻的结合上虽然体现了贵州苗乡的特点,但总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纸闭》的切入点是苗族古老的造纸术,但最后的脑洞开到了天外,直接把苗族人给外星生物化,这就有些太过生硬和刻意了。

  《纸闭》插图

  无论如何,虽然未来事务管理局这次采风尝试的成果与读者见面的时间较晚,但从中呈现了传说和科幻相结合的更多面相,也给一直在发展中的中国科幻带来了一些新的方向,并让我认识了一些中国科幻的新鲜力量。这种尝试就是有益的。

  现在我很好奇另一本外国科幻作家的集子《琥珀中的生命》中,外国作家将如何用科幻展现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说,想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吧。

  《龙的呼吸阀》读后感(四):《龙的呼吸阀》真实的苗寨就是一片遗落的仙幻之境

  《龙的呼吸阀》真实的苗寨就是一片遗落的幻境。

  一说起苗寨不自觉的这些画面就会映入脑海。还有这些描写她的精美的诗句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山上有楼楼上山,丛林掩映上摩天。

  阿哥笛啸千峰雾,小妹歌吟万壑烟。”

  《遥远的终结》中有一个美妙的购想,如果有一天距离失去的意义,这个世界该多美好。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却也可以看成是成了我们存在的禁锢。但是时间和空间虽然禁锢了我们的物理属性,却禁锢不了人类的思想的放飞与自由。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作品、无数的人幻想着超越了空间与时间后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里面设想了一个可以超空间传输的空间泡,这个空间泡也可以叫微型的虫洞。并且这个空间泡的应用已经在中国贵州洋武乡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战也得到了完全实际的应用。从此之后,一个偏僻的乡村再无山水阻隔。倏忽来去,跨越一切物理的阻隔,超越时间的羁绊,人和万物简直如仙幻一般,瞬间出现,瞬间隐没。但是这样的空间泡,还有一个不稳定的忧患,甚至还有别的可以乱窜的空间泡,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一不小心,说不定就会被这些乱窜的空间炮传送到不可思议的地方(人被传到山体里,传到砖墙中可是要命的),虽然有人类设计出了判断空间泡会出现的地点的数学模型。但是,人们却无法控制和湮灭这些会害人的空间泡。

  要想深入了解空间泡,在时间的理解上,得有超越人类认知的新理念。书中我有一个对时间理解的不同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每个动物,每个物体都拥有不同属性的时间。而人或物体状态的变化也会导致自身时间属性的改变。这种构想甚至可以把现实与神话传说(苗寨七姑娘的传说)串联起来。科学的终点或者说发展到了极致,真的和神话就联通在了一起。

  根据这个理论构想,只要当人身处时间跑的一瞬间,改变自己的状态。就不会符合哪个时间泡的时间属性,时间泡就走不了,但在那个时间截面上时间泡又已经走了,只有这样同一个时间泡的正反例子才会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时间泡湮灭。这样就可以消灭那些四处乱穿的时间泡,控制危机!

  不得不说,这篇在关于时间的构想上,确实有很多新奇的地方。

  《龙的呼吸阀》这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超脑的量子计算机对一个区域的预测和控制。这是一台已经获得独立思维的量子计算机。在它的线性时间线上,他预测到了他所在的区域将会面临一场毁灭的危机。是一台超脑量子计算机,即使可以预测所有未来可能性,并且针对每一种未来都有一种应对方案。但是这仍旧是一种因果逻辑的应对策略。但是它还融入不到一种民族文化当中去。就好像他没有了解到足够多的苗族文化一样,那他就有预测不到的东西。一种文化包含着混沌逻辑。这只是超脑也不可能做得到的。所以最后超脑和人和解了。他们会有一个双赢的未来。

  《魂归丹寨》也是其中特别精彩的一篇,也可以说是以前关于丹寨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我想世界上如果论民间流传的奇幻传奇故事,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中国更丰富更多彩的了。这一篇可能科幻色彩不是那么的浓厚。但是他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全片都飘荡着悠扬的芦笙的乐调,可以让你看到他们婆娑的舞蹈。听着动听的诗歌和民谣。有祭祀的风俗。有如画的美景。有恬淡而优雅的生活。有热情而淳朴的民风。即使你没有到过丹寨。也会为作者所讲述的而陶醉!现代化从来就不是一个文明超越的象征。只有人类和自然和谐美满的相处。处处充满着丰沛的元力。处处洋溢着蓊郁的生命力。这才是文明蓬勃发展的象征。

  纪念尤公的广场

  《龙的呼吸阀》读后感(五):新书!外星人遇见酸汤鱼,全球作家写了本贵州科幻

  未来局“华夏科幻系列”来了!

  以西南民俗和苗族神话为灵感的科幻小说

  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幻小说起源,最直接的原因是科技发展。然而,

  地理大发现、民族与文明间的碰撞交流,也是科幻的起源之一。

  刘慈欣说,“科幻是关于宇宙星空,人类命运的艺术,但不同地方民族的人类,他们所理解的宇宙星空,所经历的历史命运,其实并不一样。”

  科幻不止着眼于科学与未来,还思考我们的历史和来处。

  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民族众多,曾经在流行文化里留下了经典印记。比如,我们的武侠小说、电子游戏中经常会遇到西南苗族文化的创世神话、风俗节日、手工技艺……

  科幻可以从远古神话和少数民族里吸取什么灵感?

  2018年,未来事务管理局“科幻工作坊”邀请了十几位科幻作家去贵州丹寨采风,希望世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能在风土人情、原始民俗、古老传说的包围下,写出最具创造力的科幻小说,让中国黔东南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丹寨的梯田和小镇,正值水稻生长,满眼都是绿意(摄影/巽 苏小七)

  丹寨有着苗、水、侗等多种民族文化,还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家们在中国西南的山川中,和当地人一起学习采茶、造纸、蜡染,参观古老的民族建筑和特定历史时代留下的汞矿厂遗迹,了解苗族历史,参与“请七姑娘”等仪式……

  15个科幻作家,吭哧吭哧采了半小时茶,只采到了3块钱的茶

  学习造纸(摄影/巽 苏小七)

  最后,15位作家用实地踏访获得的灵感,汇成了两本科幻小说集——《龙的呼吸阀》和《琥珀中的生命》。

  他们以亲身体验的民族文化为蓝本,讲述了15个风格迥异的故事,涉及 “稻花魂” “锦鸡舞”等传说,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酸汤鱼、米酒等当地传统食物。

  这是一次难得的思想实验,让国内外最有想象力的大脑,对中国某个地方的山川、风物、民俗进行集中想。中国文化成为了全球作家的灵感来源。

  韩松说,“到了丹寨我们发现,苗族在4000年前就是先进的民族了,他们发明了种水稻、冶金、兵法,还观测天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没想过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写科幻。”

  两本选集共收录了15篇小说,国内和国外作家的篇目大约各占一半——

  《龙的呼吸阀》聚集了中国科幻小说名家,包括赵垒、梁清散、昼温、靓灵、糖匪、苏莞雯、江波。

  《琥珀中的生命》邀请了包含世界科幻星云奖、雨果奖得主在内的十余位科幻作家,包括劳伦斯•M.舍恩、德里克•昆什肯、娜奥米•克雷泽、卡罗琳•艾维斯•吉尔曼、弗兰•怀尔德、阿蕾克斯•德拉莫妮卡、萨曼莎•默里、凯莉•罗伯森。

  比较一下双方的故事主题、科幻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其中的异同非常有趣。

  首先,在主题上,多篇作品都出现了“人类以外的文明”。

  海外科幻作家的作品中,外星人作为一种“文明对照”纷纷出现。

  如劳伦斯·M·舍恩的《三限律》中,外星使者来到苗寨小镇,用自己的能力改造地球。外星人厌恶流水线制造的现代人类工业品,认为每个人使用的物品,都应该由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制造。外星人赞赏苗寨劳动者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他学习苗人的蜡染、酿酒,并教会主人公神奇的能力,让他能用自己的意念改造周围的一切,拓展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篇小说获得了2019年美国星云奖最佳中短篇小说提名。

  又如在萨曼莎·默里的《琥珀中的生命》里,外星飞船降临,通知人类:地球将在数十年后毁于灾难,飞船可以带走8000多个地球人,保存地球的文化记忆。主人公因为对苗族文化的理解,成为了上船人选之一。

  L.X.贝克特的《零和博弈》中,外星飞船直接降临在苗寨小镇头上,当地居民和人类派出的精英一起,和外星人进行了激烈的外交谈判。

  在海外作家的笔下,象征传统的苗族文化,象征现代的工业化人类,和象征未来的外星文明他者,构成了一个互为映照的三角形。

  相比之下,国内作家并不把苗族文化视为一个独立的文明,而是将其作为面临挑战的未来人类社会的一分子。

  靓灵的《纸闭》中也有外星人的元素,但与中国本土神话相融合,苗人本身就是外星人的后裔,苗家的造纸术中,蕴含着外星人沟通方式的秘密。

  本土作品中更多出现的,是人工智能,或其他以数据、意识形态存在的生命。如糖匪的《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双重编码》、赵垒的《它们的诞生》,数据形态的生命正在统治世界,苗人和其他人类一样,都要迎接这种变化,只是他们参与和应对的方式,因为自身历史文化的特色,有所不同。

  其次,在时间关注点上,海外作品较为看重当下背景和未来的技术、文明推演。

  如弗兰·怀尔德的《今日镇长》,从苗乡丹寨小镇的轮值镇长制度出发,设计了一个通过找工作app,全世界人人都可能被分配到中国当镇长的幽默故事,其着眼点不在于小镇传统的历史人文,而在于今天中国人开发这一传统的方式。

  娜奥米·克雷泽的《怪物》讲述了一名窃取生物配方的高科技窃贼,一路逃亡,在其原本好友的追着下,来到了中国的丹寨小镇,迎接其最后命运的故事。先进的生物技术、可怕的身体变异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卡罗琳·艾维斯·吉尔曼的《流放终结》则将故事背景放到了遥远未来的星际时代,讲述某颗星球上一个失落的民族,向银河文明中心的博物馆索要自己文明的画作的故事。全文未提苗寨,然而这个寻找画作的民族是苗族的镜像,这个故事预言了文明之间沟通的某些问题,在遥远的星际未来依然会存在。

  本土作品则非常擅长发掘苗寨相关的神话、历史与现实语境成因。

  梁清散的《短刀、水银、东湖镇》将故事背景放在了晚清,讲述变革时代中,朝廷与地方之间、启蒙新知与旧有传统之间,洋人、满人与苗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最终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克苏鲁故事般的结尾,超越了这些关系间的冲突。

  昼温的《遥远的终结》则讲述了一个物理学出身的女孩前往贵州丹寨矿洞,寻找自己当年失踪的父亲的故事。这个矿洞是早年间国家一处秘密的科研基地,而故事最后的真相,同量子物理、以及苗族“七姑娘”神话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在一点上,海内外作家是相同的——他们关注中国当下的“变化”,并且尝试把苗寨之行中收获的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对于这种“变化”的讲述中去。

  “某个地区的文化看上去有些老旧,我们就认为他们活在过去,这是一种误解。他们和我们一样活在现在,走向未来,充满活力。科幻作家需要把这一面展示给读者。”身兼历史学家和科幻作家的凯莉·罗伯森说。

  德里克·昆什肯的《苗寨县人工具使用源流考》讲述了一个出生于苗乡贫苦家庭的女孩,因为看到了家乡新建的信号塔,决定过不一样的生活,她努力考上大学,战胜歧视,抓住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趋势,把贵州省建设成了高度赛博化的,全球互联网信息中心。

  凯莉·罗伯森的《油画练习》讲述的是一个出生在月球殖民地的青年,第一次来到地球,就来到了丹寨苗乡的村庄中,通过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当地文化,重新获得新生的故事。

  在江波的《魂归丹寨》中,生于苗乡丹寨的主人公在复旦大学读书,他回乡探亲后,尝试利用脑科学成像技术,还原了大脑记忆中昔日苗人祭祀仪式的场景,与已经逝去的长辈们沟通,打破的文明之间、个体人生成长中的隔阂,让民族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

  苏莞雯的《龙的呼吸阀》则讲述在不远的未来,人们使用量子计算机对苗寨进行管理,能够操纵当地的水流实现各种功能,直到有一天计算机出了故障,阻止人们离开,当地的孩子们与计算机斗智斗勇,利用手边的一切破解谜题,解开封锁,跟深一步了解了技术与文化的联系。

  人类在不同地域形成的差异化的文明形态,一直是科幻创作的富矿。

  在科幻进入中国的一百多年历程中,我们关心科幻与科技、社会整体进步的关系,也关心地理人文的复杂性、多元性。

  科幻如何在本土语境下讲好故事,是创作者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这两本选集召集海内外优秀科幻作家,聚焦于中国特定文化,打造了一批作品。

  这些诞生于中国黔东南文化的奇想,必定会在世界科幻史中产生回响。

  萨曼莎·莫里说,“丹寨给了我很大启发,但很难说清这影响究竟是什么。站在山上看向山下的村子的时候,我在想,我们要如何带着自己的文化进入太空。”

  韩松则认为,这套书是“用科幻来描写边远地区人民的独特文化,以及他们摆脱贫穷,并远征星辰大海的历史,无可比拟的作品。”

  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性。那么这第一步,就从《龙的呼吸阀》和《琥珀中的生命》这两本书开始吧!

  华夏科幻系列

  未来事务管理局 编

  《龙的呼吸阀》 212页

  《琥珀中的生命》 360页

  实拍图

  插画:酒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