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一场时事辩论吗?
近期,“内卷”一词在网络上可以说是非常的流行。初次听到这个词时,我大概能够猜到它的意思,但随着该词被身边的人频繁提到,我才好奇且充满疑惑的上网搜了一番,官方解释为“内卷”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也就是非理性的内部过度竞争状态。
一所民办独立院校的“内卷”会是什么样的?上学期我们专业开了一门课叫成本会计实训,临近期末考核,老师要求将布置的十道实训题完成,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考试前一周,我打开电脑,惊奇的发现有四五个同学居然刷完了所有的实训题,成绩列表是这样的“100,100,100,100,99.5,90,76,50……30”,正常情况下,做完要求的十道题分数大概在45分左右。当我在考试前三天打开电脑后发现有20%的同学分数已经变成了满分,50%同学的分数在90分以上,剩下同学的成绩皆为80分以上,这是我们班的情况。据我一个朋友说,他们班有60%的人都是满分,她这几天都在熬夜刷题,就怕成为班里分数最低的人。
说到底,刷成绩、刷学分、提高综测成绩、拿奖学金,皆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内心的空洞,没有奋斗目标,没有职业规划,只能盲目跟风。大家都要考研,那我也得考,因为现在研究生多于过江之鲫,不考研必定落后……这些都仅仅是“大学小事”。
然而,社会的内卷现象愈发的严重。某家培训机构的广告语是这样写的“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喜欢看港剧的朋友可能听到过这样的台词,“不会的,我不会下班的,我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完的,我不下班,我对公司很有热情。”这种直击潜意识的灵魂话语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我妹就常常念叨“我爱物理!我爱物理!”,以此来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物理,再难也不能放弃。她的“暑假”也由此不再是暑假,因为我老爸会时不时的提醒她“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
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感到舒服放松的话语,《我,准时下班》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写的,“比起升职,还是朝九晚六吃小笼包比较幸福”,抖音热评“有人三分钟泡面,有人三小时煲汤,有人外卖已经送达,而有人刚切好蒜苔和肉”。你会发现,这些短短的平平淡淡的句子,更容易治愈我们的心灵。可能有那么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我们能够静下来,打扫打扫屋子,在阳台上摆放一盆绿植,亲自煮一杯咖啡,吹着晚风……
前段时间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她这样说道:“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
有人认为“内卷”会让人承受更多的身体和心灵压力,会使人丧失幸福感,会使社会陷入恶性竞争,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但也有人认为“内卷”会促使压力变成动力,催人上进。
在我看来,“内卷”就像硬币,具有两面性,与其去争辩它的利弊,倒不如将其当作是一种选择,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想要获得更高的职位,更好的薪资待遇,那么请你只管努力,化压力为动力,一路向前;但如果你想寻求内心的安逸,知足且常乐,那你就平平淡淡的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羡慕别人华冠丽服。
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止存在一种人,守一份内心的真诚,便不会被一个小小的词语轻松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