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经典观后感1000字
《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是一部由Denise Perrin执导,David Starkey / Andy Rashleigh / Julia Marsen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观后感(一):失望中的女人
古今中外,賢惠,聰慧,勇敢,都比不上男人的寵幸,死活一句話,可憐可憐!
呼吁男女平等的男權社會,女人的真正地位又在哪里,不是謙讓如君子般就是尊重和女人地位的提升。
幾萬年幾千年的卑微身份感和意識形態的常態,又怎是一時就可以突破的?
而女人地位的提升又將以什么為代價?
《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观后感(二):流氓型贵族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任妻子
(以前写过的一个影评, 放上来吧)
刚看完BBC的这个记录片, 很遗憾的是1, 2老早看过, 3今天看的, 第4集网上找不到了. 不过就看过的来说, 严谨的史料, 华美的背景, 依旧是一种视觉享受.
才和室友笑谈这部连续剧, 她说其实这要放在中国也没啥 -- 也就是先后废杀了5个妻子. 我说话不能这么说: 中国皇帝废杀妃子或宫女,可能每一任都不少, 但她们的地位等同于西方国王的情妇 (可能略高, 因为合宗法), 但你要找出中国哪个皇帝先后废杀5任皇后的, 大概也不太能找得出来.
他那5个妻子, 确切说是two banished, two beheaded, one dead and one survive (最后一任完全是保姆型的, 老头自己也已经纵欲过度下身腐烂了, 还没来得及搞自己先挂了).
于是今天下午突然很猥琐地想到其实年轻时候的这位君主倒是很有现在小言中那种流氓型贵族的特征 -- 据说他相当英俊, 带着点邪气和霸气 (tyrant没有不霸气的), 位高权重那是一定的了(英国君主嘛). 看看年轻时候的他多有担当: 为了表达超过他自己的父亲和自己接过王位的 determination, 娶了亡兄的老婆, 这位西班牙公主出身的正妻也很有小言女主的特征: 很虔诚 (天主教徒), 遇事果断有担当 (丈夫出征的时候在国内摄政), 结果丈夫人到中年看上了时髦女郎Anne Boleyn. 后来那一系列的威水史那就不用说了. 废杀五任老婆, 情妇那就更是数不清了...想想被他自己称为his most beloved wife的Jane Seymour, 日子都是过得极不舒坦, 最后怀孕的时候丈夫还在政治上背叛了她, 把对天主教叛军的承诺完全撕毁, 首领全部诛杀...不得不感叹一句: 流氓型贵族的妻子不好当啊...
所以...历史血琳琳的教训提醒我们: 流氓型贵族是真的只能用来YY的...
《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观后感(三):都铎姐妹花
在六个老婆的烘托之下,亨八的孩子们显得稀少而伶仃。
相比于应时而生的爱德华和得享天年的伊丽莎白,玛丽42岁的一生简直是一部苦难搜集史。
她是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六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强大的外祖父母,一堆欧洲国王表亲,正统的血统,玛丽无可挑剔的出生并没有带来可以预见的幸福。在亨八的眼里,不能生出儿子的妻子是要离婚的,于是前一段婚姻里的孩子要自认为私生子,不准联系母亲,没收所有珠宝,住皇宫里最小的房间,给继母和后来的女儿当侍女。一个父亲的残暴,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服从。
我觉得后来玛丽和她的妹妹一定是想明白了,她们和她们母亲并不是彼此的仇敌。真正决定他们命运并不是美貌吸引甚至信仰,真正反复无常的是一颗利益至上的君主心。凯瑟琳和安妮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刻君主需不需要你。所以后来玛丽的反对派们低估了这位英格兰首位女王对于王位的向往,也低估了她的坚毅和平叛的能力。玛丽终身视自己为上帝的仆人,后来作茧自缚的试图恢复天主教,以及对婚姻和继承人的执念,或许也和这种坚毅一脉相承。
妹妹伊丽莎白据说是个天才儿童,但她一定在她的姐姐身上学到了血的教训。她幼年对亨八的乖巧顺从和对于博林家的疏远既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也是一个遗孤能赖以维生的生存哲学。安妮博林被斩之后,女儿也名正言顺的变成私生子,剥夺继承权。身份反复的小公主周旋于父亲后来的诸位妻子和妻子的后夫之间,察言观色左右逢源,年少的时候认清世界也许不美满,但足够清醒,为这位青年君主后来的执政打下了甚为坚深的基础。后来姐姐上位,常年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被劝服改信天主教,再后来因为过于威慑王位被关进伦敦塔,或许也是这种少年时候养成的能屈能伸成就了她自己,以及后来的盛世太平。
虽然这对同命相连的姐妹依旧被命运抛向了不同的终点,但亨八的残忍无情最终赋予了他的女儿们对王权的坚定和执着。相比于美丽的苏格兰玫瑰玛格丽特斯图亚特,都铎姐妹花才是一对真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