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8-09 00:3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经典读后感有感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是一本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著作,中国人口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元,页数:2021-6-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一):致敬

  致敬!《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深刻体现出我国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赞誉。他们的事业是最高尚、最神圣的,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也是守护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二):读故事,致敬伟大的医者

  读7篇了,每篇都感人至深。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未婚,却成为几万名孩子的母亲;名字被无数人记住了的钟南山,敢医敢言,大爱无疆;给世界献上一份大礼的屠呦呦,刻苦的钻研精神,仿佛历历在目;“人民英雄”张伯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刚刚获得七一勋章的百岁医者辛育龄,用大医精诚铸医魂……一篇篇感人的事迹,读他们的故事,致敬伟大的医者精神!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三):开创断腕再植术的宗师——陈中伟

  陈中伟出生于浙江宁波城右营巷的保真医院,保真医院就是他的家,父亲陈宝珍是这个医院的全科医生兼院长,母亲吴倚理是医院的药剂师。在医院长大的结果,是他在 6、7 岁的时候,就已经看过显微镜,7、8 岁时就被教过解剖麻雀。1963年1月 2日之前,没有人知道陈中伟是谁,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他好像是一夜成名的。但是,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当人们回顾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时,才会恍然发现原来所有的成功都有因果。陈中伟领导一个新建成的总共仅有 3 名医生的骨科,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并没有按部就班地从动物实验开始研究;但早在 1960年时,他就已经成功地把一只断了 75%的手臂重新接活。断腕再植成功的巨大荣誉差点把陈中伟淹没,因为他马上面临一个现实和困难的局面,如何复制第二例?没有人统计过陈中伟一生曾经获得过多少奖项,也很难算清他到底曾被多少家国际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陈中伟出国讲学的次数更是难是不计其数,但他每一次打出的第一张幻灯片总是天安门,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只是他自己觉得他是扛着五星红旗,他是代表中国的。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四):为首选新药以身相许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在追逐人生梦想,与病魔顽强的抗争中,对王逸平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研究生说他比学生更勤奋,“早上不到7点半就到所里了,晚上往往要10点半以后才回家”。老所长建议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他却说“到了实验室反而可以减轻我的病痛”。妻子说:“女儿读中学后,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家长会;女儿在国外读书4年,他更是从来没有去看过她,一直没有时间。”为了赢得更多宝贵的科研工作时间,王逸平在办公室冰箱中常备止痛针和急救药,他总是通过服药和自己打针来缓解病痛。2018年年初,王逸平感觉自己的病情持续加重,而激素药物已经无法控制,但他仍不肯改用生物制剂,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他选择通过加大服用剂量来延长激素药物的治疗时间。此时他想的是:“再争取十年时间,我可以再研究出两个新药!”就这样,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他坚持了25年。虽然王逸平没能再争取到十年时间,但他在科研生涯中充分展示了一名“党员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

  王逸平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生前他没有任何“帽子”,曾经备受没有名气、缺少设备、经费不足的困扰,但他坚持立足国内,坚持新药研发,没有设备就下班后借用别人的仪器做实验,加班加点日夜奋战。1994年,31岁的他开始丹参多酚酸盐项目研发,一直到2005年拿到新药证书。他说没有时间出国留学。2005年后他继续开展硫酸舒欣啶的研发,其他新药项目也不断开展,他觉得在国内做新药更有价值,没有必要出国。曾经发论文是科研成就的主要衡量指标。王逸平说:“发文章是名利双收最简单的路,若是人人都挑简单的路,新药这条艰难的路谁来走呢?”他倔强地坚持在新药研发的路上摸索前行,不为名利所动。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两弹一星”有个大神钱学森,同期医学也出了个类似的人物:我国心血管外科学的开创者,苏鸿熙。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他在美国学医,成为“在美 50 名优秀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两个州相继给他送来“绿卡”,美国移民局官员找他谈话:“我们不希望你回国”“心肺机,你一个部件都别想带走,否则,依法扣留你”。为了躲过联邦调查局和美国移民局的刁难,苏鸿熙夫妇急中生智,分头行动。1957年1月3日午夜,苏鸿熙离开纽约机场取道欧洲,苏夫人以旅游为名取道加拿大再抵达伦敦,并与苏鸿熙在苏格兰会合,然后二人再取道法国、捷克经苏联,辗转6国,行程10万里,耗时51天,终于回到祖国。与他们一起回归的,还有苏鸿熙用自己多年积蓄购买的两台体外循环机。拳拳赤子,一心报国,令人感佩。补充几个彩蛋:苏夫人本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国美女,两人幸福相伴一生;苏老回国后到了第四军医大学,就是现在西安市的空军军医大学,这里的心外科很牛;2013年7月1日,年近百岁的苏老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她和同事当年以身试药的事迹一下子传遍全世界;2020年,武汉战疫,“人民英雄”张伯礼摘胆不下火线,世人为之动容。其实,这种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舍身报国在书中百人中比比皆是:顾方舟父子试药;黄祯祥在自己身上实施病毒免疫诊治肿瘤的试验;何凤生接受子宫切除手术后立即投入小鼠中毒实验;张晓楼把沙眼衣原体注射到右眼;桂希恩亲身尝试大剂量干扰素;左家铮与血吸虫搏击50年间先后7次感染血吸虫病;张金哲拿亲生女儿试刀,做首例皮下炭疽手术;黎介寿用手术刀划伤左大腿,以检验特殊胶水对伤口黏合愈合的作用;王忠诚长期超大剂量反复接触放射线,白细胞降到正常水平的一半,两次险些丢了性命;……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六):韦加宁:把病人当亲人,把一生献给党

  熟悉韦加宁的人提起他,都会禁不住这样感叹:“韦加宁,好人啊!”韦加宁的一生是为爱而活着的———爱患者,爱家人,爱同事,爱生活……在40 余年的从医生涯中,韦加宁始终把“病人当亲人,把工作当乐趣,把医术当艺术,把一生献给党”。这辈子,他的手外科手术记录是5 万多例。他是全国手外科医生的骄傲,他是人民的好医生。

  “我不仅把工作当作责任,更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不管我连续熬了几天几夜多么疲惫,一旦上岗,一切烟消云散。我面前只有病人,每一个病人都有一段故事,让我同情,让我尊敬。”韦加宁如实说。

  韦加宁的手术图谱堪称一绝,在手外科界是出了名的。一位国外同行说:“能做这么漂亮手术的人有,能画这么漂亮图谱的人也有,但是能把二者集于一身的只有韦加宁。”

  在家人眼中,他把病人当成亲人一样对待。

  “我不算计别人,也不斤斤计较自己。同事、同行,相识和不相识的,尽全力有求必应,而不反过来要求回报。我不用费神记住对方的职业、地位和电话,以期有朝一日可拿来用,我尽可能多做、多传、多教,这样就等于活了好几辈子。”韦加宁说。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七):红色华佗 科普先驱

  他是码头搬运工家庭里刻苦学习的的孩子;他是以福音医院为身份掩护,为红军提供很多情报和必须药品的院长;他是克服艰险组,建立了中央红色医院的第一位院长领导;他是关键时刻医术高明,确保中央首长顺利指挥战斗的保健院长。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军队和政府两个卫生部的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的傅连蟑。 读懂这位先驱的事迹,是忠诚和心血谱写的光辉篇章。读懂这位卓越的领导故事,领悟了他是科普知识的宣传家,是科普先行的我倡导者。

  这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建国初期就亲自主板了中央人民电台的“卫生知识讲座”,号召大家写科普文章,自己身先士卒的在一直坚持。先后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和《中国青年》杂志撰稿百余篇。

  他用优美流畅、富有情趣的语言,宣讲卫生防病知识,他用无比的热情,宣讲着光荣的科普事业。在那个年代,那么繁忙的工作环境,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挤出时间,撰写科普文章的。沉思想来,一定是坚持,是毅力,是一份老革命老医疗工作者的对事业的守望。这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值得后人尊重,值得后人敬仰。 追忆这个过程,就是傅连蟑这种对人民的热情,对科普宣传工作的倡导,才让后来人们了解了养生之道,学习了健康知识。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走在新长征路上的科普工作者,我们责任在肩,我们时不我待。一定要让科普的旗帜继续飘扬。 书中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敬仰和学习。就是1933年初,他和红军170名运输员,用了两周时间,把福音医院从汀州搬运到相距40公里的瑞金。最后还动员了医院全部医务人员连同自己全家一起参加了红军。随后他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0多银元全数兑换了苏维埃币,表示了破釜沉舟,永不回“江东”的革命决心。他参加革命的这种坚强决心和无私奉献,鞭策着新时代的我们继续走好长征路。 做科普宣传工作,需要坚守,需要靠前,需要热情,更需要拥有吃苦耐劳,需要不断丰富的科普知识,同时指导全民普及健康知识,守护好全民的健康,更是科普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科普旌旗已插上科普出版事业的山岗 需要用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去担当 放下犹豫和杂念,整理心情,整装待发 勇往直前 ,冲向健康中国行动的最前方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八):与急诊医学的半生缘——王一镗

  王一镗,出生于1929年,江苏省无锡市人。他是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我国灾难医学创立者,急诊医学教育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终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急诊医学系首任主任。

  前半生,他把自己打造成心胸外科的“一把刀”,后半生,他与急诊医学结缘。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片国土沦陷,王一镗被迫中断学业,随家人从江苏省无锡市的城镇老宅逃难至乡村生活。直至1939年,王一镗才重新回到城里读书。当时只有“二年级学历”的他,像个小大人一样与老师进行“交涉”,成功插班到五年级就读。

  王一镗打小就崇拜医生。他说,小时候看到医生给人诊病开药,觉得他们是治病救人的“菩萨”;另外,看到一些穷苦人家因为付不起费用而拖着不去治病,不免有些怅然若失。“将来,我要做一个济世扶贫的医生。”带着这样朦胧的憧憬,1946 年秋,高中毕业的王一镗踏进了镇江江苏医学院的大门。

  大四的时候,喜欢“动手”的王一镗对外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他自学能力超强,不但能胸有成竹地参加考试,还给同学们做考前辅导,讲解外科学知识要点和复习重点。正因如此,他被同学们冠以“外科小先生”的美称。

  因学业优秀,1950年,王一镗留在学院的附属医院实习。半年后,他提前毕业,正式成为医院外科的一名“助教兼助理住院医师”。这时王一镗才20岁出头,是医院外科最年轻的医生。

  由于虚心好学、肯干爱钻,王一镗的外科理论和实践水平大为长进,第二年便升为住院总医师,两年后晋升为主治医师。

  连升两级后,王一镗又被医院领导赋予了新的使命——兴建心胸外科。1957年,正值北京解放军胸科医院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班学员,王一镗顺利通过考试,被医院派往北京“取经”。就是这次进修学习,使王一镗开辟了事业的新天地。

  在位于北京西郊的黑山扈,王一镗有幸得到了时任学院院长吴英恺以及其他老师的指教。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学习异常用功。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进入病房,一直到晚上11 点半之后才肯回宿舍。到1958 年学业期满时,原本是心胸外科“门外汉”的王一镗,因成功实施几例心脏手术令大家刮目相看。就在他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时,吴英恺挽留道:“你不要回去了,我们即将迁到医科院阜外医院,这里需要你!”盛情难却,王一镗留了下来,在阜外医院任代理主治医师之职。直到1959年,因“大跃进”的形势所迫,王一镗才重新回到南京。

  “吴英恺老师是我的恩师,他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特别是他毫无保解地教了我心脏手术的几个小窍门。”正是由于名师的亲传,王一镗学成回到医院后,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心胸外科手术,“王一刀”的名声不胫而走。

  人生总是由很多际遇推着往前走。王一镗的改行亦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起,王一镗负责医院大外科兼胸心外科方面的工作,每天下班经过急诊室时,他常会不由自主地进去看看。一次,他看见长条凳上躺着一位服用了机磷农药的铁路工人,医生护士正忙着给他插管洗胃,可患者一点都不配合。王一镗忍不住“多管闲事”,马上加人了“战斗”,指挥抢救。

  像一个临危不乱的将军,王一镗指挥有度,把患者抬上了诊察台。就着急诊室简单的器械,他亲自为患者施行了抢救手术,在小型的剖腹术后,切开胃壁插入胃管进行洗胃。因受不了农药的刺鼻气味,配合王一镗手术的助手一连换了3位,而王一镗一直坚持到最后把患者抢救了过来。

  “作为一个心胸外科医生,我知道在做心胸外科手术时需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而急诊室对患者的抢救也同样需要医生、护士的大力配合,尤其是抢救一个创伤患者,更需要一个团队的齐心协力。这件事,使我意识到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的重要性和急诊工作的意义所在,也促使我向急诊医学迈进了一步。”王一镗回忆说。1980年,从哈尔滨参加完全国“三衰”(心衰、呼衰、肾衰)学术研究会,王一镗进一步认识到开展急诊医学的急迫性,“急危重患者很多都是心衰、呼衰、肾衰,如果能将这‘三衰’控制好,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能被抢救过来。”回程时途经徐州市,王一镗下了火车,自作主张召集了当地的医务人员,在这块他曾举办过“胸心内外科学习培训班”的“根据地”宣布成立江苏省急救医学会(筹)。他的“先斩后奏”,得到了江苏省卫生厅和医学会的支持。于是,全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会在王一镗的手下诞生了。

  此后,在条件艰苦、经费全无的情况下,王一镗和江苏省急救医学会的同人们奔波于苏南、苏北,宣传急救知识,组织急救工作。他们还每年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使学会一步步健康成长起来。

  之后,他又加入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组建工作。为了耕耘好我国急诊医学这块“处女地”,王一镗决定全力以赴。他毅然放弃了前途无量的老本行——心胸外科,一头扎入新的领域“开疆辟土”。

  1987年,我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会议召开,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正式成立。年近花甲的王一镗在第一届和第二届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委员会上,当选为常委、副主任委员。1994年,在第三届的急诊医学会委员会上,学会主委邵孝缺把接力棒递给了王一镗。

  此后,王一镗在急诊医学领域躬耕不辍,也收获不断。为了培训急诊医学队伍,他不顾年高到处奔波讲学;2002年,虽已年逾古稀,他仍以极大的热情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本科专业;2003年SARS 之后,他又创建“医疗救护员”,并戏谑地称之为“第三百六十一行”。

  在对外交流中,同样也活跃着王一镗的身影。他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急诊医学会议,促进了我国急诊医学与世界的交流。他还担任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国际人道救援医学学会理事,被授予“美国急诊医师学会”荣誉会员。2005 年,他因“为国际急诊医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而荣获美国急诊医师学会颁发的个人成就奖,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3位外籍医师之一。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读后感(九):《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大爱无疆,甘于奉献,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百年前我们缺医少药,若是染上重病,只能听天由命,而如今,有5G远程手术、5G移动医疗车,远程B超检查,在千里之外也可治病救人。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疫情的应对,都是中国公共卫生系统不断进化和完善的结果,今天特别想说的这本书就是《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

  书中讲述了116位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业界翘楚,如屠呦呦、钟南山、李兰娟等等,入选者以感人的事迹,发扬和弘扬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深深触动着我们。

  因为需要,义无反顾

  疟疾有多可怕?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和疟疾作斗争,上世纪60年代,全球有2亿疟疾病人无药可医,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疟疾病人,但因为有了屠呦呦,由于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了近50%,我国再无疟疾病人。

  1946年还在上初中的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里,医疗条件十分落后,肺结核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病,不仅治疗十分困难,手术过程还十分复杂,但屠呦呦并没有并没有被复杂繁多的治疗过程吓到,反而从中感受到了医药的神奇。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的身体好转,并继续学业,因为这段患病的经历,让屠呦呦有了大胆的想法,如果我学会了治病,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于是,一颗“药学梦”的种子开始在她心中萌芽。

  1951年的夏天,高中毕业的她考入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正式踏上了药学之路。

  49年前,屠呦呦将青蒿素提取物用于疟疾细胞进行试验,为了加快青蒿素研发,在不确定药物用于人体是否安全时,作为组长,屠呦呦主动要求以身试药,191次的提取试验,让屠呦呦患上中毒性肝炎。

  但屠呦呦义无反顾,她说祖国需要我,我愿意自身试服!

  2015年,84岁高龄的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2018年,屠呦呦团队,发现双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治疗效果,再次轰动全球,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人民英雄钟南山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84的钟南山一边告诉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明确指定了人传人,医务人员有感染,一边自己却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照片一经发出,让人不得不钦佩,这样的英雄,不仅有专业的知识,还有过人的胆识,一路奔波不知疲倦,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病例,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那些日子,与死神一步之遥的“非典”危重患者一个个从其他医院转送过来,凶险也随之一点点靠近每一位医护人员。钟南山对所里收治的每一个患者都一一查看。只要听说哪里有患者,马上就会赶过去,“不亲自去,我放心不下”。别人劝他休息,他一点儿也不领情:“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天都无法安心。”

  那时医学专家们都在拼命想办法,还有权威人士宣称,基本确定为衣原体,建议使用抗生素,随后媒体大量报道,后面被证实这是个错误的方向。

  在当时的局面,大部分人都倾向采纳,只有钟南山反对,因为他试过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于是他顶住压力,多次呼吁病人不能使用抗生素,正是他的坚持,让广大在非典治疗中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广东省大病致死率也降到了全球最低。

  有人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就要被改写,如今钟南山这个名字依然代表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不懈的斗志,合群的睿智,淡泊的人格。

  84 岁的钟南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 20 岁:头发依然乌黑,只是两鬓有些许白丝,体形匀称,走路带风,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但很少有人知道,经历“非典”之后,他的身体状况:2004 年得了心肌梗死,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 年出现心房纤颤,逼得他告别篮球场;2008 年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 10 斤;2009 年又做了鼻窦手术……但钟南山没办法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还有很多心愿需要完成。

  红色传承,代代相传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搏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致敬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业界翘楚,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精神,用自己的红色基因生长全新的红色血液。

  他们是时代的榜样,是中国的脊梁,用青春和信仰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付出。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的火焰传递,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深受触动与鼓舞,这是我们的精神归宿,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用红色的激情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色传承,代代相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