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作文的早上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作文的早上

2021-08-15 10:50:35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学作文的早上

  今天我本来应该八点就开始写字,但是打开电脑发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一案警方出了通告,看完之后觉得这个通告的写法很特别,不知道公众读了之后是什么反应。于是一不留神就刷到了现在,把各种观点都看过一遍。

  所有的事情都会烟消云散,所有的事情也会卷土重来。我想,在三五年后回忆这件事,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应该是公众的反应。因为通告出来之后,居然是各方欢呼的局面。按理来说,事情发生之后不同的人根据有限的事实,各自都有不同的判断。有些人站在女职工的一方,认为她在职场上受到了伤害。有些人站在男职工的一方,认为这是遭人陷害,或者别有隐情。通告一出,有人高呼“犯罪事实成立”,有人鼓掌“果然反转了吧”,都觉得自己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让我很好奇,转回去又读了几遍济南警方的通告,终于找到了原因---起码是我以为的原因。整篇通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干”,从头到尾都是在罗列事实,没有分析,没有判断,唯一做出的判断就是认为罪行成立。几点几分,谁干了什么,按照时间顺序那么写下来。因为案情复杂,有两个犯罪嫌疑人,所以分别罗列了两根时间线上的事实。至于说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为什么要那么做,行为背后有什么逻辑,当时有什么想法,一个字都没有提。

  我觉得这是一种刻意追求的效果,这个通告没有把一个案件转化为一个故事,没有常见的“伺机报复”、“怀恨在心”、“觊觎已久”、“顿起邪念”之类的解释性语句,也没有把前因后果理清楚,变成一篇心理、动机、行为、结果都很通顺的文章。事实上,通告里甚至还开着口子,并没有解释当事人为什么这么做,没有试图去建立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就是告诉公众事实,事实如此,怎么理解那是大家的事情,怎么去填空那是大家的事情。也就是说,除了得出罪行成立的结论之外,通告没有输出任何其他观点,没有下任何判断。

  看到这样一篇通告,不同的人都可以根据其中罗列的事实去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各取所需的局面,人人都在自行填补情节和逻辑,人人都在单方面宣布胜利。

  这篇通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发现这的确是一种写作方法,而且是很不错的写作方法。写作者总是倾向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给与其中每一个人以合理的动机,给每一个行为以合乎逻辑的理由,觉得好像不那么做就无法交付给读者。董永因为清贫所以放牛,因为放牛所以偶遇七仙女。因为偶遇七仙女所以偷衣服,因为偷衣服所以和七仙女结婚。因为和七仙女结婚所以王母大怒,因为王母大怒所以人天永隔,因为人天永隔所以有了鹊桥相会……

  不是说不能这样写,而是说这样的写法解读很单一。自由恋爱是好的,霸道家长是坏的。勤劳勇敢是好的,阶级歧视是坏的。但如果把所有的因为所以都去掉,心理活动都去掉,作者分析解释都去掉,只留下事件、行为和对白,我想这个故事也成立。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倾向性的判断,作者也没有输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读者根据事件行为和对白可能对故事得出多种解读,比如偷衣服骗老婆要不得,或者是牛才是真正的主角,或者是论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戕害,或者是婚姻带来的阶级跃迁等等等等。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的性格特点,自行解读故事。那么,这样的故事生命力也许会强大很多。

  通告带来的另外一个启示,是关于人们如何理解事实。我相信每个欢呼胜利的人都认为自己手握事实,也都认为警方通告支持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很明显,不可能是大家同时都对。因此,哪怕是针对同样的一份事实陈述,人们各自得到的“事实”可能彼此并不相同。因为各自认定的“事实”不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也就可能彼此抵触。所以,连事实这个字眼都落入了虚无中去,也许人和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讨论的共同基础。

  所有的事实都要经过人的解读才能接受理解,而大家的解读方式并不相同。这一群人能看出欺压,那一群人就能看出欺诈。事实本身并不偏向欺压或者欺诈,而是人心里抱定了既有的观念,于是总能把事实裁剪出符合自己观念的模样。如果是这样,有什么共同基础?有什么共同理解?有什么基本共识?有什么有效讨论?我觉得都可以打上一个问号。

  想来想去,我还是很羡慕小说家和剧作家。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性的创作世界里,而我这样写短文的,则处在一个收敛性的世界里,收敛到最后还时常疑心自己的结论不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学作文的早上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