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还是增负,中小学书法纳入考试之思一
中小学、考试、书法,任何一个词拿出来,都可以说是锁定了热搜,加在一起,更是劲爆的消息。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河南省文联顾问、河南省政府参事宋华平再次提出将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重申书法对于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重要性。其实,早在2019年,宋华平就提出了“关于把中小学书法教学纳入考试”的提案。
在他看来,要想学好中小学的书法课程,需要教材、教学、练习等,但少了考试就检查不出学习效果。不考试,学校、家长、学生乃至社会都不会重视书法。宋华平表示,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装点门面,而是在于通过开展书法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从两会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这个话题的讨论热度依旧不减。中小学书法课要不要纳入考试?纳入考试是减负还是增负?如果纳入考试,如何来评判?
本期,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
现 状
书法进校园确实不理想
2012年,教育部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国家课程,并正式实施。书法进校园在近些年取得了效果,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宋华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省(河南省)小学三至六年级毛笔字开课率只占51.27%,初中只占42.94%。据我了解,不少学校发了书法课本,结果不上书法课,或者课程被其他科目挤占。”书法老师短缺和教材的缺乏,也成为书法进校园的短板。
从一些地方发布的通知来看,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2月24日,江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体育美育“晒课表”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要在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官网公示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的体育美育课表,并建立长期坚持的“晒课表”制度,确保体育美育课程开足、课时达标。通知要求:小学和初中音乐、美术课程每周各2课时,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另开设1节写字课,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另开设1节书法课;高中美育课程为每周1课时。
正是意识到目前书法进课堂、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并不乐观的问题,书法纳入考试,成为一剂“药方”。
赞成者表示,将书法纳入考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家对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可以不断完善中小学书法教学体系、推动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
反对者则认为,写好中国字是每位中国人的本分,但学习书法,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考试并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