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才子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唐才子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8-28 00:0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才子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才子传》是一本由[元]辛文房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1168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才子传》读后感(一):300年辉煌大唐,278个有趣灵魂,这套书带你了解唐代才子的鲜活人生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代则是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绚烂的时期,同时也是文人诗豪最为风光、得意的时期。在流传后世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唐代。唐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项文化珍宝,更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在品读诗歌的时候,免不了会谈及这些唐代诗人们的人生故事。元朝文学家、诗人辛文房,正是唐代诗人的一枚铁粉。由于倾慕唐朝诗人的风采,他便以唐代诗人刘长卿之字为名,以唐代诗人于良史之名为字。不仅如此,他还在翻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十卷本的《唐才子传》,开创了为唐代诗人群体立传的先河。

  01.有趣的灵魂,究竟多有趣?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元代诗人辛文房,青年时代便享有盛名。他笔下的这部《唐才子传》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文化的蓝本,更让我们见识到有唐一代的文人们,是多么的有趣、可爱。

  中唐时期,有位大才子名叫李涉,他是当时颇为有名的诗人。他有名到什么程度呢?《唐才子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长庆二年,诗人李涉乘船前往九江,准备看望弟弟李渤。半路上却遇到一伙强盗。没想到的是,这伙强盗早就听闻过李涉的诗名。于是他们恭敬地说“若是这样,用不着抢东西,我辈久闻先生诗名,望赐诗一首,足矣。”

  李涉略一思索,便落笔写道:“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强盗见后,十分欢喜,不仅没有抢掠财物,反而还以酒美食相赠,最后目送李涉离去。

  由此可见,在那个崇尚诗才的大唐,即便是强盗都诗意满怀,并对诗人给予礼遇。这段趣事,既让后人见识到唐人对于诗歌的热爱,更展现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学气象、人们对诗人的尊崇,以及诗歌的魅力。

  02.以人物展现大唐文化图景

  《唐才子传》以唐代知名诗人的生平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知名人物展现出大唐文化图景。

  这些才子文豪,既是大唐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共同构筑了大唐文化的坚实地基;他们大唐气象的缩影,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言人;他们的诗文点染了大唐盛世的绚丽,大唐文化也滋养了他们的灵魂。

  辛文房笔下的这些大唐才子们,个个都活出了自我。他们或是任性旷达,或是自信张扬,或是浪漫不羁,或是心怀苍生。通过辛文房的描述,我们见到的是立体而鲜活的面孔,感受到的是大唐文化的多姿多彩。

  这278个唐代才子,经由辛文房的刻画,其个性特征跃然纸上。他们虽已远去,与我们隔着一千多年,可如今翻开这套《唐才子传》,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才情秉性皆如在眼前。

  真是佩服辛文房的文字功力,清新流畅,妙笔生花,这绝不是枯燥生硬的人物履历,而是文辞简约却又生动传神的人物故事。

  在每一个人物故事之后,还有作者辛文房对传主其人其诗其事的简短评论。这些评论的内容不拘一格,但颇有见地。通过这些简要评论,我们不仅得以窥见大唐文化的另一面,而且从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文史知识。

  03.知名唐文化专家为你扫清阅读障碍

  《唐才子传》以文言写成,书中还有颇多典故。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在阅读时难免产生畏难心理。但在知名唐文化专家李立朴先生的精心翻译下,我们就不必畏惧文言文了。

  李立朴先生译文的晓达流畅,文词简洁,通俗易懂。有了李立朴的译文“保驾护航”,我们更可以“肆无忌惮”地乐读这部流传至今的《唐才子传》。

  作为一位元代前期的西域人士,辛文房对唐诗以及唐文化非常倾慕。他考虑到从没有过一部以唐代诗人为传主的传记专书,便发心对唐宋以来的大量资料进行搜罗整理,最终撰写成十卷本的《唐才子传》。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分量。而李立朴先生以研究古典文学见长,曾经参与《唐诗大辞典》的撰写工作,由他译注的这部《唐才子传》,不论是可读性还是专业性,都过人一筹。

  尽管《唐才子传》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与错误,可毕竟瑕不掩瑜,这部成书于唐朝灭亡三百多年后的人物传记,实在是开创了为一代诗人写传之先河!

  《唐才子传》读后感(二):时光百转,历史千轮,一本书读懂278个唐朝有趣灵魂

  大唐289年,本只是历史烟云中的星河一转,但它所绽放的余晖却灿烂了整个中华文明。如果千年之前,没有这个雍容华贵的大唐,那么历史画卷中会少了多少绚烂的色彩?如果这耀眼的大唐中没有这些不凡的诗句,那么盛唐的繁华,晚唐的落寞都只能在冰冷的历史上顾影自怜,无处安放。

  诗的国度里流连忘返

  在大唐,有人孑然一身诗才傲世,亦有人杀敌无数年少成名。

  在唐诗中,可以邂逅以山水寄情,诗画写意的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唐诗中可以相遇多情红颜薛涛,“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还可以登上滕王阁与王勃一同看一眼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见证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凄美爱情,感受杨炯“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的金戈铁马,以及骆宾王“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的自信张扬。

  一壶浊酒,千古心事,多少诗篇?如陈年美酒,似旷古佳酿。这些千古绝唱的诗句,吟出了世代人的心绪。写出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名篇名句的才子们,究竟经历了什么,写出的文字才会如此下笔有神,直击人心呢?

  千年人物,万古流传,传世经典惹人爱

  元代一位酷爱唐诗又非常倾慕唐代诗人的文学家辛文房,将唐代278个大唐才子的有趣灵魂收录于《唐才子传》一书中。

  辛文房是元朝文学家、诗人,字良史,西域人。由于他酷爱唐诗,又倾慕唐朝诗人的风采,所以以唐代诗人刘长卿之字为名,以唐代诗人于良史之名为字。

  他曾在江南游学,后入朝为翰林编修。才华横溢,博闻强识。诗风多变,内容丰富,在元朝时代享有盛名。他一生写诗上千首,但留存至今的只有两首。

  他的代表作《唐才子传》收录了唐朝278为才华横溢的诗人,这些诗人堪称大唐盛世的缩影、中华文明的代言人。

  他们活得自信张扬,光芒万丈。有人才名冠世,有人浪漫无羁,有人心系苍生,有人醉卧沙场,有人归隐田园,有人孤独终老。他们的才情、经历和智慧,最终浓缩成一首首经典诗句,穿越时光照亮人心。

  文字流畅,引人入胜

  此书虽名为《唐才子传》,但作者并没有以是否擅美于诗作为立传取舍的标准,也不论此人身份地位如何、德行功业如何。只要他能写诗,写好诗就能为其立传。

  并且,入传的这些唐才子们既没有按照他们的门第尊卑或仕宦穷达别高下,也没有按照他们的职业贵贱或思想异同分等级,而是按照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此外,作者还在各篇传记中介绍了传主姓名、字号、籍贯,有科名的均突出其及第之年,以及当年榜首或主试官员的姓名,从而显示了时代习俗。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围绕着是个展开对诗人事迹的记述,略于仕履行迹而详于逸闻轶事。同时,还通过许多生动的事例,展示了唐代朝野上下对诗歌的重视程度。

  还有7500字的精彩导读,为读者分析作者生平及本书特色,整本书白话全译,有近3000条注释,疑难词义解释,生僻易错字以拼音+直音法注音,通俗易懂,轻松无障碍阅读,大大解决了对文言文胆怯的读者的问题。收录了200多幅经典传世名画,16开大开本全彩印刷全新视觉体验,丰富阅读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有画,诗中有苦,诗中有歌,诗中也有清泉,流进万世苍生的心窝。唐诗记录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一生,感叹了多少人世繁华。

  时光百转,历史千轮,一草一木,一石一鸟,都凝聚着世人的情感。唐诗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士人形象的写照。

  唐诗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着我们,也改变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要同大唐一样繁荣,我们每个人要同大唐一般顽强,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像大唐诗人那样积极、乐观。能做到大唐诗人那般,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心中!

  《唐才子传》读后感(三):“自大”的两个唐代诗人:智商和情商,到底哪个更重要?

  说起唐朝,我们就会想到那长安的盛世和诗人们的惊才绝艳。

  是呀,唐朝真的是出了很多有才华的人,这让唐诗也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文化符号。

  元代辛文房便专门收集了唐朝278个有趣的灵魂,汇为书籍《唐才子传》。在唐代三百年的辉煌历史中,这些才子们,均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比如在这本书中,对温庭筠和杜甫的描述,让我看到这另一面。

  一

  温庭筠

  不可否认,温庭筠很有才华,但是他的情商却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唐才子传》中,便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温庭筠在考试的时候,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总是帮其他考生答题。

  为了让温庭筠不干这样的事情,在考试的时候,考官专门把温庭筠召到跟前,结果到交卷的时候,他还是帮助了八个考生。这真像一个顽劣的孩子,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惯温庭筠的做法,感觉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这也导致温庭筠的事业一直不顺利。

  温庭筠的表现,总给人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他想要当官,所以才去参加科考。要知道,对于当时的很多文人来说,参加科考是实现抱负的一种途径,也就是说,温庭筠的目标是当官。

  可是他似乎又不太想当官,不仅给一起参加考试的人帮忙,还有意无意得罪有权力的人。

  在他还没有考上的时候,他曾在宰相的书馆里受到优待。

  是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怎么看也像是一支潜力股,大家自然也会对他好一些,没有想到的是,温庭筠对宰相也不客气。

  有一次,温庭筠的诗词被宰相拿去献给皇帝,并让温庭筠不要说出去,可能是把温庭筠当“枪手”了吧,没想到,温庭筠也不怕他,转头就把这事说了出去。

  如今看来,温庭筠这一做法和李白让宦官给自己脱鞋子一样,心里都有一股傲气,这让他们不畏强权。

  但在当时看来,温庭筠这一做法,简直就是大写的“二”。

  也可能是宰相这一做法,在温庭筠的眼里失去了威信,在后来宰相询问和知识有关的事情时,他都会逮着机会就怼。

  就这样,温庭筠被宰相慢慢冷落了。

  温庭筠这样的行为,如今看来,率真,真实,但在当时,尤其是他想要在朝廷发展,这就是极大的缺点,果然,温庭筠一直都不得志。

  最后还“被贬流落而死”,真是令人叹息。

  二

  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写的诗,我们上小学就开始背了。

  但谁能想到,他最大的梦想,居然是当官,做诗人从来都不是他的事业规划。

  就像是命运开了个玩笑,你喜欢的,正好不是你擅长的。

  那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一路艰难地行走,并且看不见成功的影子。

  是的,杜甫也是一个不适合当官的人。

  在《唐才子传》中,这样说杜甫:

  “杜甫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杜甫的这些缺点,恰好让他变成了一个情商不太高的人。

  杜甫在没有官职又没有钱的时候,曾去投奔严武。

  严武和杜甫家是世代交往的朋友,所以对杜甫很好。

  但杜甫的态度却完全不同了,去见严武的时候,有时候头巾都不戴,这在古代,便是有着衣冠不整的意味了。

  他还常常会在喝醉酒后,站在严武的床上,瞪着眼睛对严武说:

  “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

  这......这真是够让人无语了,人家好心收留你,不仅好好待你,还不收钱,结果你没事干就训主人一顿。

  这和《红楼梦》里的焦大,多少有些相同了: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杜甫这样做,严武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已经和杜甫拉开了距离,甚至还有了恨意,想要杀了杜甫。

  这样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在朝廷里和那些政客打交道。

  当然了,杜甫所在的时局,实在是混乱,这倒是弱化了杜甫性格上的问题,他的不得志,也颇有运气的成分了。

  在这里特别有才华的诗人中,大多数都是不能施展抱负的。

  他们在处世上,似乎总是有一点点瑕疵,我觉得这是几种心理结合而成的,一个是有才华的人,大多是用心读书的人,这样的人,专注力放在学习上,对于人情世故自然就会少用些心思,所以,他们是不懂。

  还有个是有才华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才华足以撑起理想,所以不愿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这是他们不愿。

  不管是不懂还是不愿,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朝廷这个圈子,并不适合他们。

  其实这也就是古代,大家对于理想的理解比较狭隘,放到现在,如此有才华之人,怎么也能拥有诗和远方吧?

  《唐才子传》读后感(四):一个不为人知的唐朝盛世,全在这部国学经典里

  听过这么一句话:唐时明月宋时风,送我轻舟过万峰。

  这句话的大概意境是在唐宋时期的明月和风景中,或对酒当歌,或浅唱吟诗,日子恬然而又优雅。

  为什么大家会理所当然将这种意境放到唐宋时期呢?大概跟“唐诗宋词”的兴盛分不开关系,即使是几千年下来,即使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瑰丽的诗词也依然能够感受当时那些才子们的风采。

  提到宋词,所有人脑海里肯定会想到苏轼,就像提到唐诗,大家联想到的人是李白。但事实上,在300年的辉煌大唐期间,有才气的人非常多,只是,不被大众所熟知而已。

  若是想要系统了解唐代的才子们,国学经典书籍《唐才子传》绝对是必读书籍。书中记录了唐代278名才子的轶事,每一个故事既带着点小八卦,却又不会令人心生反感,可以说,这本书将趣味,记录和长知识结合的非常到位。

  这本书原著是元代辛文房,因为倾慕唐朝诗人风采,所以他以唐诗人刘长卿之字为名,以唐诗人于良史之名为字,给自己取字良史。

  辛文房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曾经在江南游学,后来还入朝做了翰林编修,虽然现在所存他的诗只有两首,但是从代表作《唐才子传》便可以窥得其才华。

  这套书的每册都采用裸脊锁线的装帧方式,每一册的配色也很精美,颜值在线,书中还收录了200多幅经典传世名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阅读感受简直棒极了。

  当然,美感提上去了,内容也丝毫不拉胯。

  这本书的翻译李立朴非常厉害,作为唐文化研究专家,他还是中国版权协会理事、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同时,主持过国家八五、九五出版规划“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出版,该丛书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第五届全国书市“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称号。

  因为译者李立朴的用心,即使不懂文言文,读这本书也依然可以品出其中乐趣,在书中,李立朴以朴实简洁的语言进行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化,而且还增加了很多注释,以及疑难词义解释,让读者可以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同时,还根据史料史实的考据,补了一些原书的遗漏或者错误之处。

  书中对于唐代才子们的描述侧重于趣闻,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王勃。

  王勃的这一篇其实非常精悍短小,对于王勃的介绍着墨不多,但是寥寥数笔,就把王勃的政治抱负和为人全然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还将《滕王阁记》这篇佳作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如果不是有前面那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大概这一篇《滕王阁记》就不是我们读到的那个样子了。

  或许这就是生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每一个选择都会让人生的道路走向不同的方向,谁也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

  不单单只是王勃的这一篇令人回味,书中一贯对于人物故事的挑选都非常出彩,寥寥数语便能让人对于素未谋面的唐才子们有了一个大概的画像,人物性格的刻画格外成功。

  比如晚唐著名诗人薛能,唐代诗僧无可评价薛能说的是: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

  不管是这么一句评价,还是从网络上去查找这位大诗人的生平,我们得到的可能都是干巴巴的几句字什么,号什么,做过什么官,写过什么诗。

  但是在《唐才子传》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个立体的薛能。他的官职变动,在任职期间受到的打击,以及性格中的恶劣之处,甚至晚年的信仰都被一一记录于文字中,没有褒贬,仅仅只是将这个人的好坏都阐述出来,至于其他的,便是读者们自己去分辨了。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278位诗人的传奇人生都浓缩在这一本《唐才子传》,而这本书能够流传至今,还被奉为国学经典,其“风流”之处,无需言喻。

  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有的人洒脱浪漫,有的人沙场迎敌,有的人安然享受田园之乐,有的人名声鹊起,功成名就,也有的人命途多舛孤独终老,他们各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非常有才华,也独具个人魅力。盛世大唐,这些人,绝对也是那不可或缺的一笔鲜活色彩!

  《唐才子传》读后感(五):不怕有八卦就怕才子讲八卦,细数历史上的那些“瓜”

  作家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城堡》中满满的八卦韵味。因为他抛弃成见、无所偏袒的写作方式,不仅极大满足了广大读者们的窥私欲,却也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才华与人品毫无无关。

  而在我国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同样以是否擅美于诗作为立传取舍的标准,而不论其人德行、功业、身份如何。

  《唐才子传》就是一部反映这一历史盛况的断代诗人词典.耐人寻味的是这部词典出自于元初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辛文房之手。

  辛文房史书无传,其大致情况是元朝前期西域人,字良史。他早年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倾慕唐朝诗人风采,以唐诗人刘长卿之字为名,以唐诗人于良史之名为字。他选择了酷爱的唐诗和唐诗人作为选题,著书立说,“用成一家之言”。

  曾在江南游学,后入朝为翰林编修。才华横溢,博闻强识。诗风多变,内容丰富,在元时享有盛名,其诗如今只存两首。

  代表作《唐才子传》开创为唐代诗人群体立传之先河,生动描写278位诗人的传奇人生,一纸风行,流传至今。

  李唐王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高才辈出,菁华极盛,既有"鲸鱼碧海","巨刃摩天"的气派,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技。

  鲁迅曾给友人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开列大学中文系学生用的古籍参考书目十二种,其中就有三种工具书,而首列者是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译者李立朴为唐文化研究专家。中国版权协会理事、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参与《唐诗大辞典》的撰写,代表译著《唐才子传全译》。

  他主持国家八五、九五出版规划“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出版,该丛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第五届全国书市“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称号。

  这本《唐才子传》为“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唐才子传全译》全新修订版。

  对于图书的装订要单独列出一点或许你觉得有点夸张,但是我想说对于这本《唐才子传》它值得拥有。

  本套书7500字精彩导读,横向分析作者生平全套三册,以套盒函装,便于收纳。每册采用裸脊锁线的装帧方式,以时尚配色印刷,颜值爆棚。附录特别整理收录唐代建元表、画家小传、才子姓名检索表等内容,方便阅读,丰富人文知识。

  可以说深入浅出,这本书的贴心之处还在于生僻字的注音与解释。生僻易错字以拼音并直音法注音,可以说老少咸宜,轻轻松松无障碍阅读,收录200多幅经典传世名画,16开大开本全彩印刷。

  这套书真的是集趣味,美观艺术与知识性于一体,全新视觉体验,丰富阅读感受,书架常备。全新图文融合,结构清晰,版式疏朗,字号大小适宜,更适宜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自古群众尤爱吃瓜,或许不知道张九龄的辞职的理由,你能想象得到是“老妈叫我回家”吗?你知道温庭筠喝多了说胡话,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吗?

  你知道高适当了十年穷光蛋,最后封官拜将吗?这些发生在一千年前的故事比明星八卦还好看,同时也更让人感同身受。

  拿苏涣来说吧!

  还有陈子昂、罗隐、韦应物、李贺……他们是非“一线”唐代诗人天团,但也都是唐代“北漂”,在冷酷的现实中不断争取想要的生活。

  他们有的成功上岸、名利双收,有人活得自信张扬,光芒万丈,有人才名冠世,有人浪漫无羁,有人心系苍生,有人醉卧沙场,有人归隐田园,有的孤独终老一生潦倒、成为谈资。

  他们的诗文与抱负穿越千年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述说人生的喜怒哀乐与大唐的光辉与晦暗。

  唐代诗人如群星璀璨,光耀千秋,探究其原因,绕不开科举的鼎盛。如果说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深刻影响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选择、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的话,那么,围绕科举考试而形成的“行卷”“温卷”之风,无疑是直接地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所以,不论是科举在唐代知识分子心目中荣崇无比的地位,还是科举制度对于唐诗繁荣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对绝大多数才子注明进士登第的年份,甚至说明知举者的姓名或者状元姓名,也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辛文房不满足于对诗人生平行迹的死板介绍,他试图通过一些与诗歌创作活动有关联的故事、情节乃至细节的描写,展示给读者一个个形神各异、生动鲜活的才子诗人形象。比如写李白离开翰林院云游四方的一段经历:

  这段话的大意是:

  这段描写,把李白的性格、形神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中国是诗歌的国家,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顶峰,而辛文房作为一个西域人,能为唐代诗人写传。且书中材料丰富,搜罗广泛,抛开个人的主观意愿,其大部分评论贴切,语言简炼生动,使许多史传无名的诗人事迹不致湮没,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

  纵观全书,能感受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其中一点也很明显: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

  《唐才子传》中的才子多有年少时荒废学业的经历,辛文房认为这些人后来能成为流传青史的才子名人,离不开后天的发奋努力。所以,对于我们后世的读者来说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唐才子传》读后感(六):被鲁迅先生列入个人书单的唐代“顶流”面面观

  1934年,鲁迅先生曾给朋友杨霁云书信一封,在信中鲁迅先生提及了自己关于诗的一些看法,他在信中如是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由此可见,大文豪鲁迅先生对于唐诗有着自己特殊的情结,他对于唐诗的赞誉和喜爱是源自心底的。

  鲁迅先生更是将一本描述唐代诗人的《唐才子传》,归入了他研究中国文学的必读书目。

  说起唐代,它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唐朝自建国共历21帝,统治289年。“隋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个朝代的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恣意成长有了支撑。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唐代中国被誉为“诗国”,唐朝有名的诗人更是数以千计。

  《唐才子传》的横空出世,将这些曾经活在人们仰视里的“顶流”们具象化,生活化,读起来,更像是品味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一生过往。

  《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他本身带着一丝神秘色彩,他是元代前期的西域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只有零星半点,他一生曾书写过无数优秀诗作,可他的诗集《披沙集》早已失传,现存世的诗作仅有两首,为诸多学者点赞称道,而他的诗作的缺失,为学术界之一大憾事。

  《唐才子传》,全书共十卷,记载唐、五代诗人简要地评传二百七十八篇,传中又附一百二十人小传。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清乾隆时期此书在中原已几乎亡佚。清光绪时期杨守敬从日本善慧轩访得五山本。

  因此,它流传至今,享誉无数,实至名归。

  那么从《唐才子传》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呢?

  一、唐代人的高质量追“星”

  《唐才子传》中讲了诗人李涉这么一段故事“.....初,尝过九江皖口,遇夜客,方跧伏,问何人曰:“李山人。”豪首曰:“若是,勿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欣然书曰:“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大喜,因以牛酒厚遗,再拜送之......”

  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说,诗人李涉坐船过九江,至皖口遇到了强盗。盗首问:“你是谁?”回答说,我是李涉李山人。盗首说:“若是李涉,我们就不抢夺财物了,我久仰他的诗作已久,对他个人更是崇拜,要是他能送我一首诗,比起金银钱财,更能让我如获至宝。”李涉于是当场写诗一首回赠:“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就是李涉所作,后来题名为《井栏砂宿遇夜客》的诗的由来,一个一心“求财”的强盗,居然是个爱读唐诗之人,爱读唐诗也就罢了,居然还有自己追求的“明星诗人”。为了自己的“偶像”,他可以放弃世间俗物,追求自己认为应该正确的。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件故事,虽不如佛所曰的那种大彻大悟,但,这起码给予了这个强盗以警醒,自古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想,李涉的寄予,是望他今后走上正途,不再以强盗的身份,而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成为君子与君子之间的相见,介时就可以互相介绍自己,并把酒言欢。

  据说这件事情的后续,就是题诗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这个强盗的人生轨迹,自此他广交文人墨客,在他老年的一天里,他与在座的宾客诉说起了当年与李涉相见并得到赠诗的过程,说到动情处,这个老人泣不成声,听者为之动容,他一生都对李涉怀有着一份感激之心。

  二、女“顶流”也值得被铭记 。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的巅峰,据考证,唐代290年间共涌现出207位女诗人。在唐诗界一片男“顶流”的大环境里,女诗人还能让自己熠熠生辉,显得更加不易。唐时,女中翘楚数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四位,后世将其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

  《唐才子传》中,记录有女道士鱼玄机、乐妓薛涛、“女中诗豪”李季兰几位女诗人。

  对于薛涛,作者是这样介绍她的:“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调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

  可以说,作者对于女诗人本身并不带有“有色眼镜”,他只是在记录自己所了解到的事实。

  这个女诗人,她的职业是“成都乐妓”,可能她的职业不怎么光彩,可她这个人,“性辨惠,调翰墨。”她不仅性格温顺,明辨是非,还贤惠可人,她还擅长书法。

  她虽然可以说是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底层”,可不妨碍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她“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

  就像王尔德曾说的“尽管我们都身陷沟渠,但总有些人会仰望星空。”

  纵使她的生活千疮百孔,可依旧不能埋没她出色的文采,以及她对于生活的那份纯粹与热爱。

  有时候这种对过去历史人物的记录,或是成为当朝统治者的工具,或是成为记录过去的“留声机”,很难不掺杂有作者个人本身的好恶喜恶。

  可《唐才子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的真实,恐怕就在这里。

  三、“顶流”也“追星”

  《唐才子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题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们常说“班门弄斧”,怕自己会在能人面前露怯,可“诗仙”李白遇到自己的偶像,居然也会怕,他怕将自己的诗作与自己偶像的诗作写在一起。

  我想李白的想法,是很不想将自己的诗作与自己偶像的诗作加以比较。

  恐怕有人觉得,李白居然这么崇拜崔颢,那崔颢一定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了吧,但其实当时李白正青春年少,而崔颢比李白还小3岁。

  所以,我喜欢你的诗,与你无关,我就愿意收敛起自己的一生傲气,收起锋芒,因为,我觉得你值得。

  说了李白对崔颢的诗作的喜爱,《唐才子传》里接下来,也描述了崔颢的后半生。

  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然行履稍劣,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这些对于崔颢的描述,让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他可能确实在诗作方面有所成就,可在做人方面,他却不怎么样,薄情,豪赌,始乱终弃。

  这和鲁迅先生所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他这个人的生活,我们承认他的长处,也不会一叶障目的看不到他的那些短处。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还是那句话,这样才让《唐才子传》里的每个人都具象了起来。

  四、这世界,我来过

  唐代将近300年的历史,这些人曾经鲜活地存在过,很多人想说,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功过更多地应该交给后人传说。

  《唐才子传》就是将这些人的过去,如此真实的记录了下来。

  从一个个个体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为了前程而付出的不懈追求,这些诗人,这些“顶流”其实也依如平常人一般,命运多舛,一生坎坷。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一生,随着唐代社会的起伏而起伏,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说成也生活,败也生活,若不是尝尽了这人间冷暖,诗人们又怎会呈现那么多好的诗作。

  历史可能记录的总是那些被很多人记住的“大人物”,可他们过去的那些生活,他们也曾经活过一次。

  所以,这世界,我来过。

  《唐才子传》更像是给了那些看似“寂寂无名”之人一段被记得的契机。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我想,《唐才子传》就是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那些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那些人,而他们不该被遗忘。

  《唐才子传》读后感(七):坐上时光机,穿越到大唐,与278个才子相逢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近三百年的大唐统辖的中国,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皆在日理万机的余暇,吟诗喝酒,与众臣唱和酬答。

  这样美好的时光,波延到世间,诗得以盛行,才子佳人如雨后春笋般萌现。流芳千古的古诗不计其数,唐诗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来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名诗,我们张口就来,这些名诗人的名字,一直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但在“江山倍有人才出”巅峰时期的大唐,还有无数个诗人、无数首好诗,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都有待于我们去探寻、去欣赏。

  赏诗、品诗的同时,了解诗人的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对诗的理解,但是诸多文学作品,鲜少为这些大唐才子立传著书。《唐才子传》,就是为此而“横空出世”,填补那些喜欢唐诗的人的遗憾。

  《唐才子传》的作者是元代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却让大唐诗人传世千年的辛文房,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他自己的诗,遗失在历史的滔滔洪流中,而他费尽心血、广罗史料而著成的《唐才子传》,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为后人更好地了解唐代诗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才子传》,有点似八卦,有点似穷聊,为我们展现了278名唐代诗人的奇闻趣事。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因诗而腾达,因诗而遭贬,因诗而知世,因诗而遁世,因诗而名赫,因诗而免劫,因诗而有趣一生……

  因诗,我们爱上大唐,因诗人的故事,我们更爱大唐。他们的可爱,他们的有趣,他们的才华横溢,他们的众多情怀,皆让我们无法不言爱。

  《唐才子传》,共三册,其中古文部分,韵律优美,字简意幽;白话文的翻译,通俗易懂;书中还嵌进了200多幅经典传世古画,诗画不离,更添鉴赏价值。

  趁凉爽秋风起,我们坐上《唐才子传》这架时光机,穿越到大唐的诗意烟火中,去与这278个唐才子打个照面吧!

  在大唐,有多少神童在年纪很小时,就已才华绽露:《滕王阁记》的王勃,6岁就善于写文章;“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李贺,7岁作诗作文,名振京城;花间鼻祖温庭筠从小机敏聪悟,能一次运笔疾书万字以上的文章……大唐的诗意烟火,在孩童时代的教育中就已见燎原之势,这对当今少儿的教育,是有着很大的启示与指引。

  在大唐,连强盗都诗意盎然,深深折服于有才的诗人,这不得不让我们现代的人叹服:

  诗人李涉有一次,遭遇一伙强盗,“什么人?”李涉答:“山人李涉。”李涉这大才子,有几人不知。强盗首领说:“若是这样,用不着抢东西,我辈久闻先生诗名,望赐诗一首,足矣。”李涉写道:“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大喜,用美酒美食相赠,再拜送之。这一趣闻道出:在大唐,才子人人皆爱,诗的魅力足以丰盈各路人等的内心,诗之所往,人人皆向之。这是何等烟火气,让千年后的我们都倍感差之远矣,唯有羡慕之心切矣。

  “斗酒诗百篇”的“谪仙人”李白,与唐玄宗论时事,献颂文一篇,皇帝大喜,亲为调羹;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使高力士为他脱靴;还有一趣事,李白游四方,携醉意经华阴县衙门前,县令大怒,问李白是什么人,李白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铿锵豪情,不畏权贵,县令惊魂不定,行礼道歉。真可谓“才盛气壮”!

  在《唐才子传》中,不少才华俱佳的僧人也在传记中鲜明:

  在唐朝,历代皇帝提倡风雅,人们热衷佛教,佛门待遇丰足,寺院金碧辉煌、一些有才之士,厌俗世之恶,入僧舍之内,清静读书写诗。

  如只有净瓶与饭钵的道人灵一,专心作诗,也与诗友酬唱赠诗,也云游名山寺院,在佛家丛林中驰名。

  灵彻上人,在少年时,就皈依佛门。后与名人严维学诗,与皎然一起讲学,名声大振,得佛门僧侣嫉妒,遭谣言诽谤获罪,后遇朝廷大赦,得以回到江南。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的唐代著名诗僧皎然,与我们并不陌生,是谢灵运的十代玄孙,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皆有造诣,与当时的名人都有来往。有一度,曾效仿诗人韦应物风格,写了几首诗作为与他的见面礼,但韦应物告诫皎然,不要丢掉自己的风格。皎然从此更专注于自己的特色,大放光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的文人学者们一份忠告,葆有自己的风格,才足见出色。

  才子诗情满溢,佳人也毫不逊色。在《唐才子传》中,女性也是闪亮登场:

  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诗人元稹,所辜负的女诗人薛涛,创出“薛涛笺”,成了她的闪亮“名片”,也曾因才华,被朝廷授予“校书郎”。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女道人鱼玄机,曾写下“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如果要是一名男子,那会多好,为国贡献,做有用之人,这是才女的一份心头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诗,让大诗人李白都面对美景收手作罢而归的诗人崔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辞官引退的诗人王绩,因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俊美青年刘希夷,被舅舅宋之问这个小人,看中这一句佳句,想占为已有而被谋害…..

  《唐才子传》道出了有才的诗人无尽的趣事,让我们对大唐更添无限爱意,对大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唐的才子们,不论名气大的,还是名气小的,甚至是没有名气的诗人,《唐才子传》都有著传。只要有才,作者辛文房都把其纳入传记中,他的惜才之心在书中处处可见。

  在书中,可见唐朝人的吟诗作画,诵诗弹琴,谈诗行酒,纵情山水,那一幅幅格调高雅、豪气恣意的快意生活画面,这样的烟火气的唐朝,怎么叫人不心生喜欢?而我们现在酒桌上的“高雅”,在“感情深一口闷”中窥见俗气,怎敢堪比大唐那些雅人志士?

  开放的大唐,可爱的大唐,造就了无数名才子,他们的才情,成就了大唐在历史洪流中的辉煌。在《唐才子传》中,一页页翻过,与一个个才子相逢,因知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趣闻,才更能理解他们的诗及诗情。

  你也可以拥有“举杯邀明月”的浪漫雅致,你也可以烦恼伤心时,“坐看云起时”。因唐诗而爱上诗人,爱上美好生活;因唐代诗人之事,而更爱大唐,更爱有趣生活。这是我穿越在《唐才子传》里,最深的感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