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必须救出罗茜》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必须救出罗茜》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9-02 00:1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必须救出罗茜》经典读后感有感

  《必须救出罗茜》是一本由[法] 皮耶尔·勒迈特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必须救出罗茜》读后感(一):善良和极端拼在一起,只能产生悲剧

  浮躁单调的的社会生活能够滋生很多情绪、思维方面的矛盾,这几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精神生活极度空虚的状况更是加剧了这种社会现象,以至于影响到很多个体的家庭。家庭中畸形的情感流露是这种现象必然的产物,对于外界的极度排斥和对家人的心灵寄托,这两种现象的极端对立恰恰说明了社会矛盾的严重性,以至于由此引发出极为严重的社会事故。

  法国作家皮耶尔•勒迈特的作品看过很多,他的作品中总有一种高雅和品位的韵味,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天上”三部曲具有较高的文学气质,而“卡米尔•范霍文警长四部曲”则更为贴近社会现实,但又与普通的警察硬汉小说有所不同。《必须救出罗茜》是这个警长系列的第三部,细数了一下,还真是看过很多皮耶尔•勒迈特的作品。

  《必须救出罗茜》讲述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社会情感和伦理故事。一个27岁的青年男子让利用捡来的一战遗留下来的炸弹,经过设定以后埋在了巴黎七个不同的地点,在成功引爆了第一枚炸弹以后,他来到警察局自首,并且只有一个要求:释放他的母亲罗茜以及一部分现金,否则就要引爆其他六枚炸弹。生死存亡之际,警长卡米尔在回家的路上被任命负责这起案件…

  卡米尔在调查这起案件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很多线索。首先,罗茜已经因为杀人案被判刑收监了,难道让的行为仅仅是为了救出他的母亲?其次,继续探查让与罗茜的家庭,发现与让有关联的三个人都在近五年间相继毙命,这其中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呢?第三,让埋藏的炸弹并没有夺走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他的本质不坏,但他的真实用意究竟如何呢?

  带着这些问题,再来看这本小说显然思路更加清晰。社会问题基本都是家庭问题,家庭的存在、家庭和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偌大的社会空间中,人们的内心始终受到各种影响,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只是有些情况是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慢慢滋养的,力的作用在长时间的加持下,会显示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大的强度,并且一旦认定,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也是本书中最大的悲哀所在。

  《必须救出罗茜》的篇幅很小,可以算是一篇中篇小说。但是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营造出来的氛围令读者感到压抑,善良和极端拼在一起,只能产生悲剧,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和结局的反转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是一部可以引发人们深度思考的作品。

  《必须救出罗茜》读后感(二):爱到极致便是毁灭

  皮耶尔.勒迈特,曾三次获得国际匕首奖,被誉为“悬疑小说大师”。被他称为“半部小说”的《必须救出罗茜》是卡米尔范霍文警长四部曲之一。

  这次的小说,作者聚焦恋子情结和恋母情结,通过一场预谋已久的爆炸案,把人性的扭曲、极端与爱恨交织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日,一颗炸弹在繁华的巴黎市中心爆炸,28人受伤,所幸无人死亡。一个叫让的男人到警局自首,称炸弹是他安放的,除了爆炸的这颗之外,还有6颗被安放在不同的地方!

  这个消息将警局和政府高层引爆!如果这6颗炸弹中的任何一颗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无法估量,警察办案能力、政府公信力将遭到质疑!

  怎么办?

  是与让谈判,答应他的要求,解除炸弹危机?还是毫不妥协,凭借各种手段找出埋藏的炸弹?

  每个人都想要利益最大化。让想要警方释放他的母亲罗茜,送他们去澳大利亚,并索要500万。警方想要尽快找出炸弹,消除隐患。政府高层则各执一词,始终没能达成共识。

  专家们齐聚一堂,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炸弹埋藏地点的信息。警长卡米尔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能力出众,他着手调查让和罗茜这对母子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和社会经历,试图找出另外6颗炸弹的线索。然而,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读罢小说,我想起了渡边淳一在《男人这东西》里探讨过的一个问题:这世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爱?他在论述中举出了阿部定例子来说明爱到极致往往意味着毁灭,想要生生世世地占有,只有共同赴死一条路。

  罗茜由于情感不顺,便将全部的爱付出在儿子让身上;让一方面深爱着母亲罗茜,另一方面又被这种爱压喘不过气来,以至于通过工作、爱情等等方式试图拜托罗茜。

  然而,罗茜对让的爱超出了正常的母子感情,甚至已经到了排他的地步,每一个阻止罗茜和让生活在一起的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爱与恨是情感的两面,本不应该集中于一份感情之中。但是,爱到极致,让人压抑,让人无法承受,终将要变成恨。就像这本书宣传语上所写的“极端偏执的爱里,往往隐藏着极端的杀意。”

  罗茜对让的感情,便是恋子情节的极致。我爱你,希望干涉插手你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要你只爱我一个,除此之外,你不能再爱其他人。

  对于罗茜畸形偏执的爱,让以同样的爱回馈。只是,让陷入了纠结混乱之中,他一方面想要摆脱罗茜的爱,另一方面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通过极端的方式救罗茜出来,选择同样极端的方式去结束这段畸形的感情,足见他内心的痛苦与纠结。

  从心理学上来说,在罗茜这样畸形的爱之下成长起来的让,性格是极端的,心理也是不成熟的,哪怕他在生活上已经成年,能够独立生活,但是精神上依然没有长大,没能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独立的个体。所以,他才会选择比他大13岁的恋人弗朗索瓦,这个年纪的女性正好可以弥补母爱的空隙。

  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紧凑,悬疑氛围浓厚,揭示的寓意却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必须救出罗茜》读后感(三):不讲推理,谈谈这极致的爱情

  这本是一本可以两小时读完的小说,因为一些原因,我分开了几天来读,合计一小时四十六分。故事节奏紧凑,加上倒计时小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紧迫感,仿佛炸弹随时都会爆炸,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看完之后,借两位朋友说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我看不太懂,但我大受震撼。

  《必须救出罗茜》封面

  从标题来看,这个罗茜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罗茜干了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救出罗茜?想必各位读者也是跟我一样带着疑惑和各种猜想打开了这本书吧。故事的开篇是一场爆炸案,凶手已经给出,还顺带给了个具有超强记忆的人作为人证,来证明让就是爆炸案的凶手。剧情按照一般的悬疑小说顺序来写,凶手以炸弹要挟警察来满足开出的条件,警察不想答应并试图用各种方法去折磨,最后还是不得不放了让和他的母亲罗茜。没错,罗茜是凶手让的母亲,而让的名字应该是念做“约翰”,《罗茜和约翰》里的约翰。最后他们在浪漫的公园地带,在爆炸的轰鸣声中,结束了生命,永远的“生活”在了一起。也正如卡米尔推测的和让所说的,这些炸弹其实不会伤害到什么人,只有最后一颗炸弹才会真的死人。

  这一声轰炸,炸灭了两人生存的希望,但却给他们炸出了他们想要的幸福。

  有人说,这是一种法式的浪漫,但我也还是不能理解。我去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该词由弗洛伊德首次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中提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由于在养育过程中父母其中一方的角色缺失而造成的。在让缺失父亲的童年,罗茜大母神般的母亲形象会成为一种情结,在约翰的潜意识中支配着一直被母亲支配的长大的让。让离不开罗茜,罗茜也不希望让的离开,所以罗茜将可能让让离开自己的人全部杀害了。而让更是疯狂,竟是为了罗茜,在巴黎埋下炸弹,然后去要挟警察,简直是为了爱情无可救药。

  故事背后的真相有点荒唐,却似乎又可以理解,但也足以让人窒息。想到一部爱情电影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很应景:“你应该找一个时时刻刻都爱你的人,一个永远陪着你的人,一个爱你全部的人,特别是你的缺点。”罗茜永远爱着约翰,约翰也永远爱着罗茜,他们致死也呆在了一起。这种极致的爱情,我不是很能理解,我看不懂,这是我的直观感受。

  在此想用歌手毛不易的《消愁》中的两句话做结:

  一杯敬自由;

  一杯敬死亡。

  约翰想要挣脱罗茜获得自由;

  约翰用死亡致敬这拥有的自由。

  《必须救出罗茜》读后感(四):有一种爱,叫做“毁灭”

  【又见卡米尔】

  《必须救出罗茜》是“卡米尔•范霍文警长四部曲”中的第三部,这个系列还包括《必须找到阿历克斯》《必须牺牲卡米尔》 。

  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里,卡米尔再次出场,挽救了一场毁灭性的危机。

  必须救出罗茜

  7.8

  [法] 皮耶尔·勒迈特 / 2021 / 文汇出版社

  必须救出罗茜

  这个剪短的故事是围绕着埋在人世间的七颗【炮弹】展开的。是的,是【炮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炸弹】。这样的情节设定有些荒诞,又有点令人心酸。所谓的‘刽子手’其实连炸弹的影子都摸不到,却用偶然的机会捡到了七颗【炮弹】,开始计划犯罪。

  文中曾对这些【炮弹】做过一些解读。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性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了。但是战争期间埋下的隐患却没有被完全清除。更可怕的是一大部分还在世间,就像这个和平世界的一个——定时炸弹!

  近期的‘阿富汗’事件。也让整个貌似披着“和平”外衣的世界,弥漫在硝烟之中。我们其实都在炸弹的可辐射范围内。

  主人公让埋下七颗炮弹,在引爆第一颗先声夺人之后,没有选择逃离,而是自投罗网。这样的设定是符合犯罪学的,因为他还需要释放自己的【赎金信号】——就是要求警方释放自己在服役期间的母亲,也就是书名的中的人物——罗茜。

  以整个城市的安危做筹码,去解救另一个人。乍一看,这样的交易实在太过不对等。但是,时间分秒必争。七颗炮弹的埋藏地点皆不详。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故事情节的紧凑发展。都给这个故事,这个人物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警长卡米尔,一个性格乖张,却无比专业的警探。在别人紧张的关注着犯人的口供,无所不用其极的想从让的嘴里抠出炮弹埋藏地点的时候。只有卡米尔,另辟蹊径,关注的是让和母亲罗茜的畸形关系。而这个关注点却是那么的精准,堪称完美。

  一个有着恋母情结的儿子,一个情感缺失行为失态的母亲。他们的关系诠释了——为何家会伤人。就像卡米尔所说:有时候亲人间更难相处。

  其实,在卡米尔抽丝剥茧的曝光让母子间的情感故事时。我就有种感应,让如此“丧心病狂”般的解救自己的罪犯母亲,真的是出于【爱】的原因吗?

  让短暂的一生和母亲纠缠在一起。想要逃离,却终究无法逃离。

  在他引爆最后一颗炮弹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当初猜对了结局。畸形的爱转化为难以解开的恨。爱到极致,是伤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