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岁月》读后感100字
《黄金岁月》是一本由漠野萧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岁月》读后感(一):感触良多
很久没有如此酣畅淋漓地读完一本书了,就像被打通了身上的穴道一般,感觉畅快无比。作者的叙述行云流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一副青年新丁奋斗历程的画卷徐徐在眼前铺陈开来,看完之后,就像经历了一段别样的人生。这是一本人生之书,涵盖了家庭、职场、交友等年轻人进入社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它不能具体地指导人如何做,但你总会从中品味出一些对自己人生有用的东西。
《黄金岁月》读后感(二):我们是中坚力量!
就喜欢这种专心搞事业的职场小说,国企内部也是职场嘛,比那些披着言情外衣的都市职场小说接地气多了。我们八零后从不被看好的一代人,这么多年过去,终于成长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为了家庭为了事业努力奋斗,谁再跟我提“垮掉的一代”这个标签,我跟谁急。特别是我们这代人的友谊有着特殊的时代符号。比如,张新阳和孟家两兄弟谈判退股那场戏处理得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兄弟情。
《黄金岁月》读后感(三):当年的感觉,感慨!
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张新阳做了正确的选择:站在了弱势群体的那一边。他做选择时的内心那种挣扎,作者处理得非常好,毕竟他要扳倒的是对自己有赏识之恩的伯乐。在感情问题上,作者处理的也非常巧妙,每个人的青春可能都是这样吧,反正我是遇到过这样的感情抉择,现在想来......。哎,只能说这本书让我这个八零后大叔怀念起了我那已然逝去的青春,但也只能喟叹一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黄金岁月》读后感(四):我们的青春值得回忆
刚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是一部千篇一律的官场小说,但细细读完才发现,它不仅仅是官场,更多的是关于青春,关于那些年的故事,个人觉得那些事儿仿佛都经历过,许多故事中都有我自己的影子。而且故事中还有许多关于职场的启示,老实说,对我个人的职业的成长确实有许多的提示和帮助,还有些教科书的感觉,所以,我看了两遍,写个书评,也算是感谢作者带给我们这样好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很认真地推荐给80后的朋友们!
《黄金岁月》读后感(五):岁月如歌,有你有我
看到《黄金岁月》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进而想到了里面那句最经典的语录:“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抱着这样的期待——绝对不是希望在书里面看到像王二和陈清扬那样敦伟大友谊的期待,我花了两个周末读完了这套书。说实话,有些失望,原因你懂得。我这么说,当然是骗人的。我怎么会是你们想象中的人呢,毕竟我又不是你们那样的人是吧。言归正传,如果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表现了王二处在文革时期——吃不饱穿不暖、谈性色变的压抑环境中,依旧有一种诗意的念头: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以及一种一往无前的冲劲: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那么漠野萧成的《黄金岁月》就表现了主角张新阳身为八零后,在中国经济腾飞时期,在自己青春洋溢、激情四射的年纪,凭借艰苦奋斗、拼搏努力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实现了从草根到上流,从新丁到高层的身份转变。
时代背景不一样使得两部小说的外在形式不尽相同,但两本小说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是共通的。无论是王小波还是漠野萧成,他们都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加以记录加工、编排构筑,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见闻的所思所想。腰封上的那句话:一部事业奋斗史,一部社会进化史,绝非是一句漂亮话。而那句我们的理想年代,我们的黄金岁月。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更是非常到位地总结了小说的中心思想,对读者发出了直抵心灵深处的拷问。唯一遗憾的是,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部分,因为篇幅的缘故没有具体写出来。我知道故事远未结束,期待能早日看到张朝阳和刘诗雅如何一步步将一个创业公司做到上市的过程。
《黄金岁月》读后感(六):《黄金岁月》:80后的青春
当一个人不再年轻的时候,回忆的过往的青春岁月,才会真正认识到年轻的价值。
青春不仅万岁,青春更是无价。正如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
该部小说,正是展现80后的一代青年奋斗的青春岁月,给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了可以审视的故事和青春画卷。
正值年轻的人可以以此为鉴,珍惜当下。不再年轻的人也可以回忆过往对比今生,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记住过去是为了拥抱更好的未来,在岁月的画卷中寻找时光。
本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定义成官 场小说,国企,政 府贪腐方面也有涉及。农村青年张新阳大学毕业后入职某大型煤炭国企,凭借办事的干练和肯吃苦的干劲,逐步赢得了公司的信任。后来合作创建焦化厂,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得到了原本歧视他的女友父母的认可。他屡过难关,逐渐走上了公司高层,同时在个人商业领域也发展壮大。
应该说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普通年轻人的成长历程,给人以莫大的鼓舞。
其实,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80后经历的是一个大变 革的时代,是一个矛盾冲突 剧烈的时代,他们的人生没有前辈的经验可循,他们仍然在摸索着,挣扎着奋斗着。80后绝大一部分人,普通人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向生活妥协,但无论哪种状态,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都不再年轻了。
看完本书,确实有一种回顾往事的感觉。黄金岁月是一本融合的青春,奋斗官场,职场,商场,法律情感等多种元素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长期在大型国企工作,这是一个介乎体制内内和体制外的地方,使得他能以更有跨度的视野,用写实和素描人物的手法,讲述一段十几年来社会生活的人情冷暖,以及职场商场的生存法则。
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有着极强的现实主义,作者并不是写着“俊男靓女”的作品去赚取稿费,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其魅力就在于反映现实,太多的功利心左右了手中的笔和心中的念。或把现实写成了毫无底线的争名夺利、尔虞我诈,或把现实写成了高高在上的纸醉金迷、香车美人。这都是不符合现实的。闻心如人心,文品见人品,真正不为名利左右写出的作品,自然也多了一些烟火气,让文学回归田园,回归现实,回归人心,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带来的奋斗精神,对当代当下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态度,更是一种社会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我个人更觉得,当代有志青年,就应该读书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世俗所老,写作心怀国家,心怀家国,眼观众生。
作品自然语言,自然那个生动,比如:一轮红日,赤魄苍穹,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森林,瞬间折射出万道霞光。
笔锋同时也很犀利,让人叹服。比如这里他和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农村妇女一样,岁月早已磨去了她女人的符号,生活的不易让她们生完了孩子就和所有的形容女性的词语诀别,他们延续着祖辈走过的路,成了在土地上刨食求生的一个生命,日复一日的劳作只为了活着。
行文结构倒叙的倒叙的手法,然后全收,平添了很多悬念。
当然了小说还是主要以爱情、家长里短谈为故事主线,大的时代宏观方面表现力度还不够。
故事的部分情节的发展有点牵强,不是特别的流畅。
总而言之,本书还是深刻展现了那个时代一个普通80后青年的那个奋斗历程,故事性很强,可读性也很强,读者不妨一阅。
《黄金岁月》读后感(七):《黄金岁月》:垮掉的,从来都不是下一代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中这样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总之,我们没有谁不是活在矛盾中,但矛盾中也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回首岁月,曾经的80后被誉为“垮掉的一代”,而今,80后最年轻的人,也已经40岁。无数的事实证明:垮掉的,从来都不是下一代!80后是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也扛起了生活的大旗,没有哪一代人会真的集体堕落,那曾经奋斗的年华,就是对青春最美的赞歌!
和60后、70后相比,80后生长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是推陈出新的一代。他们享受到了前人不曾享受过的日渐优厚的物质生活,同时,在事业发展方面,这一代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90年出生,和80后一起长大,从生活经历上来看,我身上有着明显的“80后”烙印。我们听刀郎的歌,我们是独生子女,我们大学毕业,求新求变且找工作时不再一味执着于父母心中的铁饭碗。
时代在剧变,而今,当我迈向中年,也不禁感叹,岁月除了给我们皱纹,让我们苍老,同时,也会给我们智慧,助我们沉淀。
最近读的一本小说,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黄金岁月》中,讲述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张新阳,他进入到国企,从草根逐渐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
看这故事的概述,你可能会觉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爽文。可一旦你读过,就会知道,这和我们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张新阳身处官场,他的经历,局外人看了唏嘘,局内人看着心虚。作者对张新阳晋升之路所经受的坎坷,描写是非常真实的。虽然作者在序言中坦诚地说,不管是张新阳还是刘成功,都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并没有现实的原型,可这致命的现实感,实在是引人遐思。
张新阳的成就,固然有运气的因素在,没有任何人脉背景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县城,在传统企业,想要谋求一官半职,是何等的艰难。
张新阳也觉得自己幸运,但我觉得,这还和为人有很大的关系。张新阳身上有很多宝贵的品质,他总是能在危险中挺身而出,在他的观念中,其他的人也会一样做。可事实上,别人在他的处境中,是很难做出他那样的选择的。
正是他一次次的受伤,换取了领导的信任;正是他一次次用心地完成工作,赢得了上司的认可;又是在一次次酒醉中,他发现了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微妙。总之,张新阳并非决然单纯,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也有自己的腹黑,但更有自己的原则。正因此,才成就了《黄金岁月》,使之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
就像书籍的序言,官场小说著名作家肖福仁所概括的那样,这本书既是一部事业奋斗史,又是一部社会进化史。《黄金岁月》是即将步入中年的一代人对逝去青春的集体祭奠。对任何人而言,一个人的青春都是黄金岁月。
从传呼机到手机,从自建房到商品房,张新阳所经历的,正是所有80后的共同经历。
张新阳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终于,维护了心中的正义。在这之后,他离开政界,来到商界,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一部分,作者写得很简略。我们只知道,后来的张新阳非常厉害地把公司做到了上市。
看《黄金岁月》之所以心绪不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社会的变革,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要经历的蜕变。
关于“成长”的小说有很多,但糅合了青春、奋斗、官场、职场、商场、法律、情感等等元素于一体的小说,却不常见。张新阳爱学习,他也会有自己的私心,也会愤懑抱怨,但终于还是远离了泥泞,来到了自己渴望的轨道上。
作为央企管理层的一员,83年出生的漠野萧成参与并见证了当地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国企经历了大的变革,回首过往,煤炭、房地产、银行、金融证券等等,哪一个不是经受了时代的洗礼。这种对于时代的历史性回顾,是非常深刻且有意义的。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未来,我们满怀期待。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是我们的责任。
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张新阳是理想主义的,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我们不仅仅需要一个张新阳,我们还需要许许多多个敢作敢为的年轻人。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不要怕。一直坚持去做,做到最好,就会有回报。这个社会不会让我们失望,最重要的是,别丢了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