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独处
我笑了笑。
不知是因为性格原因,还是因为经历,独处,竟然成了我的习惯。
一路走来,除了工作上必要的交流,除了亲人间必要的沟通,除了朋友间必要的应酬,总之,除了必要,其它的时间和精力,我更愿意留给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光肆意挥霍。
这会寂寞,难道吗?我知道有人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我不以为然,我甚至觉得独处是一种愉悦。
我不是独女,我还有一个弟弟,相差好几岁。自我感觉中,我是一个乖乖女,好像从不惹爸爸妈妈操心。爸爸妈妈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花在弟弟身上,我独立惯了。
能够独处的人,首先是能够独立的人。我想我已经俱备这个条件。
但我不是曲意要独处。独处在大多数中眼中终究不被认可、不被看好。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一般不会没缘由选择一种不被众人接受的活法。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
读书内宿的时候,因为生物钟的作用,我没有午休习惯,当大家都上床休息时,我睡不着,但我不能影响大家,于是,我选择一种静度时光的方式,那就是读书,与文字作伴。
不期然间,我有了独处的时间和独处的方式。
能够独处的人,必须是有爱好的人。相信没有哪一个独处者,总是处于发呆的状态,他们一定有自己喜欢的事。
当然,偶尔放空心灵未曾不可,但那只能是小插曲,是调味品。
我因为跟周边人不同的生活节奏,自然而然尝试了独处。
一些东西,有时一旦喜欢上,就有点欲罢不能,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喜欢看书,喜欢文学,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追随着独处而来。
周末,同学相约逛街,我有时会忍不住、不好意思说:“你们自己去吧,我这边还有一本书没看完,要还图书馆呢。”
邀约的人不大高兴走了,我却独自进入快乐之中。
一次、两次之后,有些聚会、有些玩乐,我被排除出来。
也许他们已经对我另有看法,也许压根就没将我想起。
有一个二十一天定律,当一件事经历二十一天的重复,或持续二十一次之后,就会变成习惯。
独处,也会成为习惯。
一旦成了习惯,也许不会再随意改变。
难以改变的东西,必须周边的人可以接受,自己也能愉快接纳。
但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习惯都能获得他人的认可,自己也能安然处之。
喜欢独处之后,活动少了,朋友少了,当然朗朗的笑声也少了,推杯换盏的机会更少了。
有一场文学沙龙活动,是我听到讯息之后一直翘盼的,但改期重新报名时,没人通知我,直到举办完成后我才知道。
我有点伤感问了一名关系较好,已参加活动的文友:“你怎不告知一声?”她说:“我原本想说,但有一位组织者说你平常都不参与朋友群的互动,还是算了。”
那一瞬间,我明白:独处,必须学会承受别人的不理解和无法接受。
人并非活在真空中,人类是群居动物,存在感和荣誉感必然来自于群体活动。
独处,还必须克服被人无视,以及没有荣誉,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感受。
同样写文章,一个人静静写,静静投稿,悄无声息;如果写了之后,找几个好友交流一下,炫耀一下,也有群中晒一晒,总会有人竖起大拇指,有人夸赞。
独处,注定与寂寞相伴。
所以,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人,才可能真正独处。
能够真正独处的人,其实能活出独特的精彩。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给出了一万小时定律,称人们眼中的天才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
如果有追求,有期望,那么,独处是走向成功的途径。因为,热闹中很难完全进入锤炼的状态。一万个小时,少不了要有独处的时光。
独处,是一种清醒的活法,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到与别人相处时不能收获的。那是知识带来的丰盈,静思带来的启迪.……
独处,是一种智慧的活法,可以无拘无束,不受限制,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安静看书,进入圣贤的世界;可以随心舞蹈,只要放上一段音乐,甚至放上一节视频;也可以安然冥想;可以……
独处,是沙漠里的绿洲,是繁华世界里的世外桃源。
独处,是一个人努力的最好打开姿势,也是一个人生活中最好的享受方式。
这是我来自于独处的深深的体会!
真不必惧怕独处,任何事情总有得有失,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敢于面对一些不理解和一些失落。独处的精彩,终会不经意的出现。
有一句话:“优秀的人很孤独”。我们不敢说自己优秀,但我们可以努力去优秀。
因为渴望优秀,所以我们选择孤独,选择独处。
当然,独处不是远离社会,拒绝社交,而是我们更愿意将多一点空闲的时间用于自己,仅此而已。
我喜欢上独处,也习惯独处。我相信独处的生活,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