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丝雀》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丝雀》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1-09-21 08:1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丝雀》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金丝雀》是一部由Christiaan Olwagen执导,Schalk Bezuidenhout / Ludwig Binge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丝雀》观后感(一):We sing.

  视角流动和人物动态的戏剧形式,有现场音乐时的交叉剪辑又让人眼前一亮。随之很依赖的台词也不失生动,直白的风格我也很喜欢。

  认知,关于歌词、不再旁观、团结, Ludolf的张扬和Wolfgang的因为哭过所以现在笑,都为最后的大合唱做准备。来自乡下、瘦小的身材、阴柔的长相、女性化的姿态、女装,围绕乔治男孩有了强调。下士满嘴脏话却不恶意,带点调皮其实不那么让人讨厌,不刻板有新鲜感。

  两人的爱意可爱但可以更深沉和温柔一些,总给人感觉带着挥之不去的兄弟情,自然却不很亲密。BTW谁能抵抗Wolfgang那笑容。

  左转右转车戏一段,“The answer is Mimi. Mimi was right. Because Mimi sings.”,很棒的转折,开车的场景来表达两种选择之外的选择也很高明。从对外界的期待、被动的封闭等待和伤心的受害者,主人公开始做自己的选择,虽然剧情上让人感觉有些突然。对质环境、家人、战争、法律上帝、自己。关于主人公本身前面可能需要给出更多的铺垫, 节奏不那么快,再细腻一些的话会让人对后部分有更多好感度。

  Happiness is 100 confirmed kills.

  We sing.

  《金丝雀》观后感(二):God is not helping

  1。南非的白人,一般分为英国白人和德荷混合白人。本片大量的语言,为阿非利卡语言(以荷兰裔为主,融合法国、德国移民形成的非洲白人民族的语言) ,男主以前喜欢的对象就是英国人。

  2。乔治男孩的主唱,出生于1961年,本片男主1966年。 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新浪漫时期最具号召力的流行偶像,以男扮女妆的形象惊艳歌坛。1981年他所在的“文化俱乐部”乐队一鸣惊人,追平了披头四首张单曲即打入美国排行榜前3的佳绩。 且本人是已经出柜的名人。

  本片主要的还是基督徒家庭出生的人,对于同志身份的一种排斥和怀疑。

  男主是那种一眼就感觉“娘娘”的男性,这也是为什么男主和眼镜哥摊牌的时候,说道自己很明显就是gay,而眼镜哥由于gay味不浓,完全可以隐藏着生活下去。至于片中男主的多次变装,咱们也不好说究竟是因为他本身是异装属性,还是因为对于偶像乔治男孩的一种追随造成的。而他在纠结于和眼镜的感情的时候,找到了神父,请求神父救救自己,所读的也正是很多基督徒反同的教义

  他们会说“你看看,耶稣都明确同性恋是罪恶的!这是不允许存在的!”,男主又是一个还算是虔诚的教徒?他会在想一件事情,他相信基督,相信神,但是自己对于男性的感情又是天生的,控制不住的,那么如果神如此伟大,为何还会允许这种感情的存在呢?他解释不通,所以才会对神父说

  god is not helpling.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耶稣是耶稣,基督教则是他的信徒,也就是人类记录下来的而已,一代又一代的传递,曲解和扭曲耶稣本人的意思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男主只要相信耶稣就好,基督教的教义,且看)

  再来看看咱们国家吧,咱们国家的百姓大部分是无神论者,按理来说,是不存在因为教义而本能反对同性恋的现象的。

  但是崆峒的人却依然很多,恐惧与无知,或者说生理上的厌恶等等,ok,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教义来作为理论支持,那么只能够以人类繁衍,影响幼童,恶心等极为空洞的话语来作为反驳的语调。

  甚至还有“不支持,不反对”来作为开场语,却殊不知,这6个词的本意是关我何事。然而很多崆峒的人,却以这六个词开头,然后接上

  “本人不支持,不反对,但是你们出来展示就是你们的不对。”(这番言论已经双标)

  因为不支持不反对的意思是完全中立,懂吗?

  算了,不说这些丧气的人。

  接着聊本电影

  小胖子的言行举止像极了摩登家庭的cam,drama 的感觉扑面而来,但是你说他是gay 嘛,还不好说。

  我是第一次看南非电影,不知道是因为本片特有,还是都会含有类似于印度一样的大量歌舞呢?

  眼镜男本人不帅,但是有一种熟悉感,就是那种你会有点莫名喜欢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像一个人?

  啊,一个很久不联系的人了。

  By the way

  眼镜哥和他的老公(现实)

  人家结婚了哦

  《金丝雀》观后感(三):《金丝雀》影评

  2018年南非电影《金丝雀》给我留下了良好的观影体验,影片在喜剧外壳中含着正剧内核,过程不乏风趣幽默,也不缺严肃沉重。在我看来,影片有非常明显的优缺点,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小细节。

  接下来,想就影片中注意到的各种细节进行深入探讨。

  1、

  00:00:34~00:02:40,为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从这里我已经看出导演尽量想在一个镜头里通过运镜和演员走位完成场面调度,而不是使用正反打。

  确实,使用三镜头法(全景确定空间环境、中景交代人物关系、近景对切/正反打)是类型片中最常见,也是观众最为熟知、接受的拍摄套路;导演极力避免使用这一套路,造成的结果是构成一个短时间的长镜头。

  这部电影的主体部分就是一个个的短时长镜头,既表达出导演不想落入类型片之窠臼,也体现出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运镜和场面调度算是电影最明显的优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实话,比一些一镜到底电影更令我印象深刻。

  2、

  00:02:42~00:04:04,MV拍法,在00:38:30~00:39:27夜店戏中也有相同的拍法,很有意思。我觉得一般来说,电影导演不会让电影体现出一种MV质感,太刻意;导演就这么用了。第一段MV拍法造成的跳跃感算是拍醒了我,让我更清醒了些,所以在我看来不算是缺点。而第二段则是与之前的镜头环摇下的唱歌戏相衔接,不显突兀、跳跃。

  3、

  从00 : 09 : 18开始,一位全篇最具喜感,同时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登场----鲁道夫·奥特曼。

  对于这个角色,是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话痨属性,同时还有讲话时丰富的肢体语言。

  鲁道夫的台词并不是刻意逗人的笑话集锦,却饱含幽默喜感;当台词配合着独属于他的肢体语言传递到对方时,这一效果会成倍增长。

  其实尽管我不算是一个明显幽默开朗的人,平常也挺严肃,但在某些时候也会表现出鲁道夫那样的话痨属性。当讲到兴头时,我会无视对方的反应,连篇累牍地讲着我认为重要、自己愿意讲的内容,同时也伴随着属于我自己的肢体语言。所以当我看到鲁道夫这一人物时,有那么一种亲切。

  4、

  00 : 14 : 31~00 : 15 : 06

  一连串的人物正面镜头,这使我能看清楚角色的长相。

  男主角约翰

  19个角色中,上面8个角色,不包括男主,7个角色算是能挑出来,长得比较好的。

  为什么我会注意这一细节,因为我对演员的长相比较敏感。很多时候,群演中总会有一些比主角长得还要好的,但他们的镜头并不多,而这一组镜头,则给了我好好观察除主角外,其他角色长相的机会。但确实19个里头只挑出7个,比例确实低。

  其实南非国防教堂合唱团更能说明问题。合唱团里高矮胖瘦,什么长相都有,但能挑出来长相好的角色挺多,约翰的长相在其中也变得不算出众。

  被圈住的角色全篇下来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就想,要是用他将约翰寝室里长得不好看的角色换掉多好。

  5、

  00 : 29 : 55~00 : 36 : 55

  类型片的俗套段落开始了。由查寝引发的矛盾激化,产生冲突,调解冲突,化解矛盾。这一过程还是很明显的。

  信息通过台词直白地交代出来,但涉及宗教内容,也还能够接受。

  这种话尽管正确,但过于直白。上述例子运用宗教文本尚可接受,到这里这种大白话直接讲出来其实挺没意思的。

  与阿琳的对话也有这个问题。其实对话有这几句就足够了,约翰能听懂这几句话的意思。再将之前与镜子的对切镜头调到这里,就行了。大量的补充对白我觉得是导演怕观众看不懂,多讲几句才行,其实挺没必要的。

  6、

  01 : 05 : 06~01 : 10 : 30

  最让我在意的是这幅图中圈起来的部分。幕布外的探照灯灯光射到钢琴上,形成一块亮区,亮区时宽时窄,将两人分隔开来;看到这块亮区,我就感觉不对,两人有隔阂,结果不会好。尽管电影结尾约翰还是去追了沃尔夫冈,但两人在电影后半段确实经历了情感波折,也从侧面印证了我的想法。

  导演利用探照灯灯光制造亮区将两人隔开的做法很聪明,我喜欢。

  7、

  01 : 11 : 12~01 : 15 : 04

  一开始我觉得对话开启得有点强行,女子不断围绕政治话题展开提问,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当在对方的反问下承认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后,我就不奇怪了。

  根据年代可以知道,当时安哥拉内战打得火热,南非派军参战,入侵安哥拉,支持安盟,对手正是安人运和古巴志愿军,也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所以双方的对话会如此激烈。

  这就引出下面两点。

  ① 尽管没有交代,但大概率这名女子是南非人,我对南非还有人自认为是“共产主义者”感到意外。回想这一段落,如果是名白人男子,八成不会有这种政治立场;对金丝雀们提出质问的,尽管是白人,可恰恰是名女性。这让我又感到没那么意外了。

  ② 从01:13:43开始,后景处坐着的英格尔布雷斯特神父的上司起身,走向前景,站到女子与约翰中间的位置。

  上司露头,准备起身走向前景。

  在女子与约翰中间站定。

  当女子给出劝告,要求神父认真想想时,上司就站在后面一边看着一边抽烟。他代表了国家、军队,对女子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冷眼视之,对劝告的回应也只是那一缕烟圈。

  8、

  01 : 15 : 05~01 : 18 : 28

  三人先是提到一个歌唱家、两个政治人物,后两人政治派别上相反,谁对谁错,约翰和沃尔夫冈不知道,上司说:“答案是歌手米米,米米才是对的。”约翰不知道为什么答案是这个,上司解释说:“因为米米一直在歌唱。”

  接着上司让约翰和沃尔夫冈选择岔路,两人给不出结果,上司说他们最好做决定,不然留给上帝解决,然后松开方向盘。就在二人不知所措之际,二人大叫给出“左边,走左边。”的答复。看到这里我非常兴奋,拍着大腿叫了起来。

  问答和做出岔路选择看似并无关联,实则有着潜在勾连。问答中涉及到了两方政治立场相反的情况下谁对谁错,给出了看似超脱于双方,也高于、优于双方的第三种选择,尽管这种选择解释得并不清楚;而在现实中,只有两种选择,向左、向右。

  上司让两人做出选择,否则交给上帝解决。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文化状况,向左转或向右转变得极具政治象征意味,二人作为隐秘的同性恋人,做出“向左”的决定,不由得使我浮想联翩。

  9、

  01:26:36~01:28:39

  约翰遇到一名营地士兵,士兵嘲笑鲁道夫,并问约翰,鲁道夫是否是同性恋者,问到约翰时,约翰矢口否认。交谈中,约翰透露交过女朋友,但分手了,就这一经历两人谈了半天。期间鲁道夫的声音传了过来,士兵又开始了抱怨。

  尽管鲁道夫讲话的声音并不沙哑低沉,举止稍稍偏女性化,但并不能就此判断鲁道夫是同性恋者。

  相反,在此之前,当约翰告诉鲁道夫,沃尔夫冈弹的是乔治男孩的《你真要伤害我吗?》,鲁道夫说:“上帝会罚死你们的。”由此可推测鲁道夫对同性恋是持否定态度,至少不是积极态度的。

  而声音、举止与其他男生无异,否认自己是同性恋者的约翰,实则有过同性经历,内心也有着一个与外表截然不同的自己。

  10、

  我对英格尔布雷希特神父一直有个疑问,他这样的人在军中真的存在么?

  下士自不必说,典型的军曹形象,脾气暴躁、举止粗鲁。上司,尽管也是神父,毕竟是军队领导,待人不可能随和。英格尔布雷希特神父,与周围环境极不搭调,只是穿了身军装罢了。

  如果这时约翰找的不是英格尔布雷希特神父,而是上司,会怎样?所以说,金丝雀们在军中有这样性格的教师,是件幸运的事。

  11、

  “文化俱乐部”章节中,金丝雀们唱了一首约翰写的英文歌。“文化俱乐部”章节之前,金丝雀们唱的都是南非荷兰语,最后一首则成了英文歌,让我想起00 : 21 : 43~00 : 22 : 05对于语言的争论,以及约翰喜爱的乔治男孩、夜店唱的歌… …。种种细节表明,南非人尽管出于历史原因不喜欢英国人,但也还是受英语文化产品的影响,听得懂、会说英文,只是不爱讲罢了。南非人可能也不愿意完全切断与英国之间的历史脉络。

  2020/9/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