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唬烂三小》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唬烂三小》影评精选

2021-09-21 08:3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唬烂三小》影评精选

  《唬烂三小》是一部由黄信尧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唬烂三小》影评(一):那一杯温热的台湾大绿茶(有些许剧透 8.5/10)

  谁年少时没几个死党,一处老窝。但是却难得有黄信尧这样的发小,能够用影像留下岁月的痕迹。观看《唬烂三小》,原本以为是黄信尧的个人访谈,没想到却是一份私人的影像记录。是关于他的五个死党一段人生记录。

  在这部影像里,黄信尧以人物为篇章,以自在轩为出发点,讲述五个普通台湾年轻人初踏社会的故事,家铭买了房,认真地计划着结婚生子的事。玉龙退伍回来意气风发,经历多种职业后最后找了一个安定的公职。天尊一边打着嘴炮一边打着“炮”,把生活过成一出闹剧,最后认真计划着还债。冠龙找了个爱花钱的女友,曾经执着要结婚最后对婚姻产生迷惘。还有杰仔,他的经历,就是人生无常的注解。他们和我们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细心地安排经济,操心着买房、结婚。虽然生活有种种不如意,却总葆有一些希望,也用唬烂的话语来自嘲,抵抗人生的无聊和沉闷。看着他们打闹、看着他们嬉笑,看着他们苦恼,好像就在看着自己的过往,黄信尧用最台湾的画面,粗砺直白的镜头,表现出年轻人奋斗挣扎,击中每个尘封的回忆。或许人生经历的差别并没想像的那么大。

  在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黄信尧风格的形成,那就是对生活原生态的提炼与保留。他从近8年的影像中剪辑出88分的节目,可以看到他对人物神情动作细节的捕捉,看到他通过方言哩语、生活琐事对原生态的追求,还有通过旁白,与剧中人物以及观众的互动。这些都形成一种富有台味,紧接地气,别具个人特色的风格。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大佛普拉斯》《同学麦娜丝》,成为他作品普受欢迎的因素之一。当然,《唬烂三小》并没有后面作品的辛辣,它更多的是展现出一种温情,毕竟这是一部写给同学的问候信,写过青春的情诗。

  唬烂三小,这句闽南话意思是胡扯什么。在影片中,既是内容的概括,也是黄信尧对过往岁月的感触。人生一切都是扯淡,没什么意义。然而黄信尧还是让我们看到这扯淡人生的幽默,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笑。我猜想,黄信尧应该是个温和有趣的人,特意去找了他的照片,果然是一脸淳朴的笑脸,真诚,又有点鬼灵精怪。以前人说文如其人,现在也可以说是影如其人了。只是我们观看时笑着笑着,却被突然而至的意外懵圈了——杰仔的离去,既是影片的结束,也是他们人生的告一段落。这更上凸显人生的无意义。

  “而做过的梦/唱过的歌/ 爱过的人/留在漫漫岁月不能再续……”影片结束了,我的脑海里却回荡着周治平《青梅竹马》的旋律,多少年少无知的时光,在画唬烂中消磨;多少憧憬美梦,在跌撞中幻灭。而这部《唬烂三小》,就像杰仔爱喝的台湾大绿茶,温暖着午夜的心灵。

  《唬烂三小》影评(二):《唬烂三小》导演阐述

  自诩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这些年观注的焦点从原本的外在世界,慢慢地转移到内在世界里。这不是年纪变大,热情熄灭。我想是这些年生活里的挫折所带来的反省吧。

  这些年我的改变不少,我从试图运用纪录片成为社会运动或是实践的一项工具,到前几年慢慢地把它视为我的创作,一个与自己对话,内心世界投射的方法。而片子完成后,它会成为什么样子?会成为社会运动或是议题讨论的片子,那它就自然会成为那样吧。每个作品都会它自己的位置。

  对我而言,我就是尽力完成它,认真地面对片中的人、和我自己。因为我认为唯有如同看待自己般地看待我的对象体,才不会太过于目的性,而不小心扭曲他们。

  在男人之前,故事的开端是两个女生。片中简单带过的女生。没有结果,或许也根本没有开始。或许是梦。如同片子的最后,回忆1998年夏天那场在自在轩的午后雷阵雨。人的存在,除了当下外就是依赖记忆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那真的存在吗?虽然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那看见了,也不见得存在。而存在的意义只是对于那某个个人。

  记忆对我而言是化学性的,不是绝对的物理性;我选择我所记忆的,我所想留的,不是跟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会自己在脑海里编撰记忆时光,在记忆之浪漂浮、摆荡。如同我的片子里不按照时间的物理轴走。毕竟电影有它的电影时间。

  身为男性少了女性式的细腻,对于片中这些朋友们,却多了兄弟的情义相挺。有时是莫名的,有时是出于革命情谊的根。从高中一直到三十几岁,我们很少谈内心话,但都能感应彼此的心。片中记录了芝麻蒜皮事,对观众而言它几乎是无意义的,但我们之间似乎就是建立在这些芝麻蒜皮事上,点点滴滴的,成为彼此的出口和依靠。

  我不爱念书当然也没念过什么书。我不喜欢拍长篇大论或深奥的寓言(也拍不出来吧)。我喜欢白话的、贴近生活的,可以给很多人看,看不懂笑一笑也好。不论别人怎么看待,台客也好、粗俗也好、或是没水准都好,我只是真实地呈现我们生活的原貌,和情谊里那最纯粹的时光。因为那就是我和我的朋友。

  —— 黄信尧

  《唬烂三小》影评(三):同学,有心!有心!同学.

  假如,前几天我给《同学麦娜丝》五星,看《唬烂三小》到一半的时候,我决定要收回两颗,只给《同学》三星了,因为编造的,永远不如纪实的,来得更有感情!但是在全片看完之后,在廖士贤的《找爱》歌声里,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决定还是再多给一颗吧!

  所以,如果《同学麦娜丝》值四颗星,那么《唬烂三小》一样值四颗星!因为同学间的有心,多加一颗,加无数颗!

  先说些技术性的东西。其实我也不太懂纪录片的技术,电影方面也只懂一些剧作结构等等,所以,你也完全可以当我在“唬烂三小”

  2010年的纪录片,其实是从1998年黄信尧刚开始学拍片就记录下来的东西,素材肯定足够,难得他从那么多的素材里剪出这88分钟,而且以人物体记录下来,最重要的杰仔除了最后那“五杯绿茶”的梗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介绍。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年份越久的影像,画质甚至镜头机位摆放,都不如后面来得沉稳。但是好在只要你跟着角色,跟着导演娓娓道来的思路走下去,特别是尧导标志性的台语旁白走下去,就很快能进入。

  并且,台语唬烂本身就是扯淡、吹牛的意思,几位同学又完全不怕镜头,表现极其自然,所以,看纪录片比看《同学麦娜丝》更有代入感,更有头绪。情感也更真挚。

  没错,《同学麦娜丝》严格来说,大概只用了三成不到的原始素材,大部分是改编的,哦,加上同学情感的话,应该有五成。作为一部故事片,《同学麦娜丝》很纪录片,但是作为纪录片,《同学麦娜丝》又太戏剧化,我可以理解,但是在看过尧导同学的真实范例后,我自然要减一星。

  虚拟的永远不如现实来得更精彩!因为现实,有情感。

  《同学》里面,铭添那条线完全没有,或许有,但是在《唬烂》里没有表现。我相信是没有的,那是虚拟出来的一种戏剧性,所以写到后面,尧导自己都放弃了。

  杰仔的故事也并不如闭结那么跌宕,但是就冲“五杯绿茶”的故事,我相信,这两个人物是共通的。也是导演倾注感情最深的。

  天尊几乎是整段拿来!吃减肥药,在三温暖喝一罐啤酒要自杀,临死前还要打两炮的梗,是《唬烂三小》最经典的一段,这个后面说。但是爱上同学女神,跟被酒店女骗钱,这是两个概念!导演这里的改编很戏剧性,但是一点不好玩。太……烂俗!而且天尊也比纳豆好看太多了!

  其他,就几乎没有对照了!

  为什么又要加回一星呢?

  《同学麦娜丝》讲得是40岁男人的心境,但《唬烂三小》完成于2010年,那时候导演刚过三十,是又有了心情的积淀,才拍出来的,这个人生的表达比《唬烂三小》的迷茫要更精彩。

  《唬烂三小》是刚要开始成熟的男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而《同学麦娜丝》是已经受够现实的摩擦,还能勇往直前的勇气,虽然这时的我们,腰杆已经不够硬,也会妥协,甚至堕落,但是,至少我们还活着!

  但是不管怎样,系出同门,《同学麦娜丝》和《唬烂三小》都有一颗“唬烂”之下,不正经的笑容后,对同学的真心,用心,有心!已经很难了!

  PS:年刚过完,今年我回老家回得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天天吃吃喝喝,都是跟朋友,同学。

  我在想,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同学、朋友,除非是真的已经翻脸,不再往来,或者都已经不在的,那么,人过四十以后,再碰到一起,是不是,多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哪怕讲的都是唬烂的话,你也不信他的话,但是,还是会笑!会再饮一大杯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