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五贯》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五贯》经典观后感集

2021-09-23 08:5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五贯》经典观后感集

  《十五贯》是一部由陶金执导,周传瑛 / 王传淞 / 朱国梁主演的一部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五贯》观后感(一):浅析《十五贯》

  【作品类别】昆曲

  【意义】

  1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曲戏班消亡,北昆 2况钟实事求是断案,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抗战军人出身的、各级官员起到了榜样作用

  【人物】 况钟 熊友兰,苏戍娟 尤葫芦 娄阿鼠

  【特色】 戏曲电影,蒙太奇、镜头景别转换有利于叙事,特写镜头能更好的渲染情绪。但失去了部分虚拟性。比如,夜晚的布景的确是黑暗的,需要举着灯火才能看清。 舞台版,押送凡人进大堂时,走了几个圆场,代表进门,体现出戏曲的虚拟性

  【表演状态—对比】 舞台版是倒序,从熊友兰被抓开始。电影版是顺序,从娄阿鼠喝醉开始。 娄阿鼠喝醉时,唱腔中穿插念白,非常滑稽,充分体现了娄阿鼠的无赖滑稽。 【演技亮点】 昆曲,有很多南方的方言,没有字幕,北方人听不太懂,所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动作最多的娄阿鼠。娄阿鼠眼功非常好,他转眼珠子、贼眉鼠眼的样子特别搞笑。还有他的矮子步、跳柜这一系列动作都体现出这个丑角的功力。

  【演员能力】 况钟。周信芳老师的声音雄浑有力、宽厚遒劲,正好符合 况钟 刚正不阿的行事风格。通过声音角色的正直大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魅力】 巧合性。熊友兰的老板给他十五贯去买货,苏戍娟的养父卖女儿正好也是十五贯 台词趣味性。(击鼓鸣冤)何来莽撞孺子,撞机堂鼓?有状纸先打四十,等候传问;无有状纸,重责八十,叉出辕门!何人击鼓?——本府在此——哦,原来是太尊——但是无有状纸,如何是好哇

  【类比】 熊友兰双手套着锁链,来回掷锁链的动作——《三岔口》里焦赞 “我家住淮安,她家住无锡,因她迷失路途,顺便指引前行,哪里有什么奸情呢”类比《四进士》,杨春、杨素贞 孙正阳(娄阿鼠)。丑角。《铁弓缘》《小放牛》《拾玉镯》《秋江》

  《十五贯》观后感(二):旷世冤案的深层次原因

  影片海报

  《十五贯》观后感(三):无巧不成冤

  戏言害命

  常州府小商户尤葫芦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做本钱,准备开张小买卖,以为营生。此前,其妻已丧,独自抚养一个养女,艰难度日,家无余财。一想到今后支撑起小生意,生活或有改善,他心怀欢喜,不由得多喝了两杯。

  尤葫芦偏偏倒倒地回到家中,正要告诉养女这个喜讯,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个戏耍的闲趣,要跟女儿开个玩笑。当下故作悲伤说,女儿啊,家贫难以度日,爹爹不得不将你卖给某某员外家做丫鬟,换了这十五贯钱,情非得已啊!

  虽然贫困潦倒,终究是好人家的女儿,却被卖与人为婢,养女苏戍娟不由得伤心欲绝,当晚便离家出走,投奔亲戚去了。哪知,出走之时忘记锁门,被地痞喽阿鼠溜进宅内,杀死熟睡中的尤葫芦,夺了钱去。

  坊间发生了命案,这个消息如果炸弹一样在相邻中爆发了。张老头、李太婆们往现场一聚,先叹了一会老尤死得忒惨,然后一问,说尤家女儿不见了踪影,并昨日老爷子跟人夸耀的十五贯钱一同失踪了。

  凭借市井的智慧,众人立刻在嫌疑上达成共识:莫非是女儿伙同奸夫害了父亲,携款潜逃?

  事不宜迟,众相邻决定分头追赶。料想一个姑娘家腿脚不快,尚逃不远。

  另一面,苏戍娟常在闺中,绝少出门,难免迷路。在途中遇到青年熊友兰问路,两人正好同往一地,便结伴而行。当然,正在此时,众相邻和差人赶上来,不由分说,将二人一并捆翻。戏剧的是,众人从熊友兰背包中搜出其为主人卖货所得的货款。一数,正好十五贯。两相符契,你叫他二人往哪里去喊冤!

  昏官的“良知”

  “奸夫淫妇”被押解常州府,知府大人先听众相邻聒噪一番,心中已有几分主意。待二人解上堂来时,他看苏戍娟果然有些姿色,不由得暗叹:“看她艳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拦阻,因此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桩案情,就是不问,也已明白十之八九的了”。

  一般小民哪里见识过官府威仪,往堂上一跪,脑袋中除了恐惧,空空如也。嘴巴上便只会一个劲地呼喊“冤枉”。他们哪里知道,凡是官都有个职业病,你越喊冤,他越觉得你心头有鬼。

  果不其然,常州知府被那声声“冤枉”触动了神经。大喝道:“杀父盗财,还敢狡赖,不受刑罚,怎知厉害”。二人实质性的辩解一句未出,便先吃了一顿夹板。夹得脑袋发昏,被衙役把着说画了押。

  知府大人看着“供词”,非常满意。此文可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于此之上还能做到文法典雅,堪称刀笔精品。大人捋须而笑,没想到这样的大案,自己三言两语就判定了,且乡民无不称赞,足见得自己为官的高明。

  知府将此案判了个拟斩,上报常州正堂,依允后又上呈江南巡抚。各级官员,一看常州府呈上来的断辞,便皱眉摇头,表现出自己嫉恶如仇的态度:女儿裹同奸夫杀父,大逆不道,不杀不足以扶正纲常伦理。于是,大笔一挥,层层依准。

  案件一直报到刑部,又经刑部报皇帝复核死刑,都批准了。于是发下部文,准依斩刑,由江苏知府监斩。

  因清官之名

  当时的苏州知府名叫况钟,官不大,所谓正四品官享受正三品待遇。但是这个人的名却响得很,《明史》都有他的传。他做官,出了名地清廉、爱民如子。

  在官场里面混,嘴巴上那套名教的东西,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况钟也不能免俗。他一看上面批下来的部文,便撇嘴横眉的,对两个待宰的犯人充满鄙夷,还义正言辞地教训他们:“可笑,贪色刀下死。可笑,贪财丧残生”。

  哪知道这两位不开窍,仍是一副愁容地叫唤。唤些什么?还是一个字——冤。

  况钟也不吃这一套,喊冤是犯人的天职,他见多了。况且,案件经同僚和层层上司审来,有什么冤情早就发出来了,哪轮得到行刑了才冒出来。“若冤枉,何来条条罪情。若冤枉,怎有人证物证”,这话也挺在理的。

  况钟丢下令牌,五更行刑。那两个一开真要动刀子了,情急之下,才算误打误撞地摸到点窍门。熊友兰急了骂道:“人们都说你是爱民如子,包公再世,难道你也不分青白,看小人含冤而死?”苏戍娟一听,胆子也壮起来:“你要是欺仗良民,还算得什么清官,算得什么爱民如子?”

  俗话说众人贪利,贤人贪名。被这么一激,况钟被触动了,眼睛一转,心头已换了一个思路:莫非此案真有冤情?

  况钟凭什么发生了动摇?两个待斩的真的说出些什么对于案情有实质影响的事实了吗?没有。他们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喊冤而已。而这种新方式把况钟的清官之名扯进来了,很凑效。其实想想,这官儿的清廉也挺昏的。

  清官被犯人点了穴,触到了自尊心以后,才放下那先入为主的评断,听听两人的辩解。这一听,便听出了许多问题。诸多问题虽然不能便支持熊、苏的冤情,却也不能证实他们曾被认定的罪行。

  人命与王法

  况钟觉得案子有蹊跷,决定重新查审一番。可是,这里面有一些法律上的难题:“我乃是奉命监斩,翻案无权柄,苏州府怎理得常州案情,况且啊,部文已下,怎好违令行?”

  规定五更行刑,发现疑点时已经三更了。两个时辰内,绝不可能翻案。而届时如果不斩,便是抗旨;如果斩了,又可能错杀无辜。

  当况钟用战抖的手提起笔正犹豫着要不要昧着良心往行斩令上画圈时,熊、苏二人做出了他们在本剧中最精明的一次行动。两双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的眼睛,死死地望着况钟,二人异口同声地喊道:“大人!”

  没有多余的言辞,没有复杂的企求,而只是用一个充满道德意涵的称谓,彻底地唤起了读书人心中对于君子的理想。正义感,在况钟心中爆发了。

  他找到常州府原审官,以同僚请教的方式,要求查看案情。常州知府不好推辞,可一路冷言冷语,他说:“官场中最怕这种迂阔之人”。

  草草地调查并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新证据,况钟只好去求江南巡抚,要他推迟行刑,待彻查清楚以后,再做决定,毕竟人命关天,不可不慎。可巡抚的回答却体现了一个官棍的基本精神:“节外生枝惹是非,王法如山,何人敢违,周某官卑职小,无斗胆胡乱为。”

  一边是人命攸关,一边是王法如山。这两者有可比性吗?要视你站在什么原则上看了。

  最终况钟以自己的官位为担保,获得了半个月的推延,调查出了真凶,洗脱了熊、苏二人的冤情。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结局是有一定套路的,不如此不足以劝人从善,跟现实与思想没有关系。

  熊、苏二人被当堂释放。当他们手上的枷锁被解开时,二人惊得不敢相信这场噩梦就这么结束了,以至于犹豫着久久不敢离去,仿佛怕大老爷在戏耍他们呢。况钟则和颜悦色地向他们挥挥手,说:“回家去吧”。二人这才又磕头又作揖地慢慢退出衙门,显然对于不再受害的惊喜已经完全掩盖了他们对于曾加在其身上之苦难的记忆。他们对于清官的崇拜也抹去了其对于昏庸官府的憎恨。

  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吗?作者和观众或许都会认为是的。而我却感到很可悲,为他们对生活的沉默感到深深的悲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