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波拉尼奥的肖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波拉尼奥的肖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0-24 00:3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波拉尼奥的肖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波拉尼奥的肖像》是一本由[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拉尼奥的肖像》读后感(一):波拉尼奥的肖像

  对于这位声名大振的作家,有很多采访和记录与此相关的访谈和纪录片,而这本《波拉尼奥的肖像》记录了他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

  笔者对他的描述可以用一首诗来描述,同时,每个阶段的开头也用一小段诗歌来总结,浪漫而独特。这也是本书设计中很打动我的一点。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和小说家。代表作有《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智利之夜》,《2666》等优秀作品,曾获得被誉为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等大奖。

  豆瓣上有一本名叫《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的作品,获得了豆瓣的访谈类榜单前十的好评。此书讲述的是波拉尼奥和一位记者在作者晚年时通过书信往来和思想上的交流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次的访谈也是波拉尼奥生平最后一次接受访谈。由此可见,波拉尼奥是一位出色而优秀的作家,这才能为这本书吸引来络绎不绝的读者,同时也可见这本书的优秀之处。

  在最初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波拉尼奥从小便是随着家人东奔西走,并没有在某个地方长时间安居,这也使得他了解到更多的本国的风土人情。再加上从小性格的原因,使得波拉尼奥更能感同身受地了解穷苦人民和这些人民生活的地方,毕竟,波拉尼奥也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作者也谈到,正是因为这样的童年生活的经历,或许才造就了波拉尼奥与他的创作生涯。

  我们前面提到波拉尼奥小时候的性格内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这便使得他通过其他途径来和自己交流,充实自己,那便是——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不仅使得他的生活没有那么枯燥,反而促使了他文学天赋的滋养和成长,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打好了基础。不仅如此,波拉尼奥也是一位极有文学天赋的人,即使他没有去过祖国的最北方,也能在文字中将祖国最北方的风景和地貌描绘出来,这便是他突出的优异文学天赋。

  我们在文章的最开始提到过,对于一位优秀的文学作家,最不缺少的就是与此相关的采访和记录,而本书也是其中一本。而本书对波拉尼奥的一生有了一个完整的讲述,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他。如果你想了解波拉尼奥,不妨从此书开始。

  《波拉尼奥的肖像》读后感(二):他们的,也是我们的朋友

  波拉尼奥最大的悲哀,并不是他已经走了,而是他如此深刻地热爱生活。波拉尼奥的悲哀是加倍的。这份悲哀不仅是他的,也是我们自己的,以及无数陌生人的。罗贝托·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但他在墨西哥的逗留对他的文学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从墨西哥那个相对短暂但紧张的时期开始,他的整个作品矩阵的核心出现了:《荒野侦探》和《2666》。时至今日,在他逝世的18年之后,他的作品依旧充满了无限魅力——那个所谓的现实以下主义的缔造者,依旧被人们热爱着。

  他们对波拉尼奥的热爱,充分的在书中体现,尽管有少许的不快,但他们都是“波拉尼奥的朋友”。莫妮卡·马里斯坦也算其中之一,从文中,我看到莫妮卡不仅是一位对文学、音乐充满热情的优秀记者,而且还是这位智利人作品的狂热追随者和传播者。

  就这样一位文学动物,一位改变拉丁美洲文学视野的作家,在一封电子邮件的附言中留下了这样一句,“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个采访,轻松,非常轻松,甚至轻浮——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几乎是死后的采访?”

  些年之后这个提议仍然散发着幸福的气息,继那最后一次采访之后,她想把这个采访继续下去。这也是本书的由来,莫妮卡·马里斯坦并不打算写传记,而是想根据许多与波拉尼奥亲近的人的声音来描摹出一个鲜明的肖像,这些采访与口述也让我们能够一睹波拉尼奥的性格、热情和美德。

  这本书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从波拉尼奥出生、他的早年抵达墨西哥、巴塞罗那之行到他于 2003年去世。莫妮卡·马里斯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安、挑衅、有争议、爱开玩笑、温柔、是好色之徒也是好朋友的作家的故事。对于阅读过波拉尼奥的一些书籍的人来说,他们或许能够在这幅肖像画中清晰地一下子找到一位作家,并回想着与他的作品初次见面便一见钟情的时光。即使没有读过,可当莫妮卡·马里斯坦给我们构建了一个迷人的角色之时,他容易被爱,也容易被恨,我相信也一定能勾起你无限的想念和迫切想要认识的心。

  “一个有着强烈生活欲望的人。他很年轻就死了,他很快就死了”。“可在这个难以忍受的世界中,我们会经常说,很多次,‘波拉尼奥应该在这里’,尽管他早已不在”。

  毕竟一位迷失的智利文学居民我们也愿意为此迷失。罗贝托·波拉尼奥总是将自己视为虚构人物,当你阅读他的作品时,这一切会变得异常清晰,而在这里,在莫妮卡克服了神话,避免了不相关的传记笔记,并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以 “罗生门”的形式给出了他们对同一个故事的或许不同的版本来编排的开放式故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波拉尼奥作品中的原型人物。他们每个人肯定都同意他的香烟烟雾仍然悬在空中,他们每个人肯定都还想说,“你做的海鲜饭可真难吃呀”。

  如果你想消除好奇心,就去读他吧,让他再一次回到你身边,他为不归路的旅行者写作,我愿为此大吃一惊。哦,亲爱的波拉尼奥啊,“被恶魔缠身的拉美主义者”啊,“被诅咒的”,既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既是他们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我愿为2666精疲力竭,我愿坠入波拉尼奥无边宇宙的黑洞……

  《波拉尼奥的肖像》读后感(三):波拉尼奥在这儿就好了……吗?

  有人说,人文在没落,不久后就会走向消亡。

  有人说,文艺创作者就知道无病呻吟,对于这个世界现实的一切,他们取之用之,却产生不了什么真正的作用,甚至他们提供的精神慰藉,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总言之,我们无法看到文艺创作者们所见,无法听到他们的声音,应该说,我们根本不理解也不了解他们。

  波拉尼奥,全名罗贝托·波拉尼奥·阿巴洛斯(Roberto Bolaño Ávalos),如果看过《2666》,便一定知道他。毫无疑问,《2666》展现了他对人性复杂一面的洞察。但是,我们一般会随意地将这类文学作品归入“拉丁美洲文学”,然后对它试图要表达的观点,又归入让我们思考疲劳的、我们认为仅属于他们的民族、人性与政治议题中去。然后,轻轻一句,“他们离我们太远,我们没办法去感受、理解。”

  我们对波拉尼奥是否也是这样?

  可能是。

  一如既往,了解作家的入口是他们的作品,而创作源于生活。波拉尼奥的小说同样取材于他个人经历,比如特拉特洛尔科事件,是他灵感来源。

  《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中提到,关于波拉尼奥的访谈——一般而言,访谈都是访问者主动邀约受访者——是波拉尼奥做主动方的。这可看作,他愿意自我解剖给观众看,看作品以外他真实的一面。这本书,说是口述与访谈,但表述的形式更似波拉尼奥传——其中也会夹杂一些访谈,不止波拉尼奥本人的——大概是以波拉尼奥提供的资料(口述与访谈)为底色,再加以调整,试着通过回顾他的一生,描绘出一个更完整的,更接近《2666》这些他的作品的波拉尼奥。

  不过,在书中有人会提醒读者,其实波拉尼奥有许多张面孔。他深受现实以下主义影响,又从文学意义上创立现实以下主义,作为现实以下主义三巨头之一,他曾以反叛的风格被欧美之人认识并负有盛名。要注意,如果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你认为有问题之处(情节重复或突然出现等),不是他的故意安排,而是他在处理文本时“不修边幅”。

  所以,或许,某些时候某些作品的价值,可能因为作者的英年早逝而提升,而不是它本身。波拉尼奥现象及《2666》,佐证了一个问题,即欧美十分喜欢将文艺创作者的死亡浪漫化,他们视其为“牺牲”,然后将其人其作品放大,传播。这不是在否定《2666》,反而在提醒读者,我们喜爱的文艺创作者,很多时候会被利用、被消费。波拉尼奥便是其一。

  波拉尼奥算是无病呻吟的那类文艺创作者吗?他自小爱书,知识渊博,关注社会运动与政治事件,作品是他对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思考,单以《2666》看,未免悲观消极,然而值得玩味的反而是,他对社会的影响,还是在他逝去之后才呈现出有效性。他的不同形象开始在他作品以外,别人的口中、笔下被塑造,甚至被模仿。换言之,“波拉尼奥的肖像”已不再只是波拉尼奥个人的面孔,还包含了他的追随者们的立场与形象,尤其在他逝世后。

  人文没落了吗?文艺创作者不能制造影响力吗,或是不能制造有用的影响力吗?波拉尼奥似乎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他又已成为过去的样本。他似乎有继承者,在作品、遗稿、精神甚至产业各方面,但也引起不少争执,在当时甚至没有停息的意思。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入波拉尼奥理想的勿忘他的范围里,或许我们还应记得曾有这样一句话:“人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对他/她记忆的消失。”波拉尼奥其实很怕这一点。他写了很多有关被遗忘的作家的文章,这其实反映了他对“作家被遗忘”这方面的焦虑与恐惧,他很高兴在他逝世前,他拥有了一条属于他的街道,不是说他拥有这条街的归属权,而是这条街以他名字命名。他希望一百年后,依然有人谈论着这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知道他,知道他的作品。

  至今,离他逝世已过18年,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以及记得他参与的社会运动,他推崇的现实以下主义,他名字的街道?

  《波拉尼奥的肖像》读后感(四):一个可爱、幽默又执着于文学的波拉尼奥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小说家,深受中国年轻读者的喜爱,他的《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遥远的星尘》《2666》在各大销售平台销售火爆。对于这样一位创作出数部深刻有见地作品的作家,2003年因病离世时年仅50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尤其他的小说创作生涯何其短暂。

  也许是英年早逝的原因,波拉尼奥的作品在他离世后,售卖火爆,赢得一大批读者的喜爱。甚至2008年11月16日,曾经给波拉尼奥投反对票的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很后悔当初的决定,“没有投票给《荒野侦探》可以说是让我一生后悔的一个错误。”

  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作家,拥有如此魅力,以至于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对当初的决定后悔?斯人已逝,如今我们能够了解罗贝托·波拉尼奥最好的途径想必是通过他的挚友,《波拉尼奥的肖像》就是这样一本口述访谈录。在本书中,作者兼波拉尼奥挚友莫妮卡·马里斯坦通过采访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以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不同人对波拉尼奥有不同的印象,也许每个人对波拉尼奥的印象都是片面的、零星的,但是当很多人的记忆叠加,波拉尼奥的形象便渐渐清晰起来。《波拉尼奥的肖像》一书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可谓是了解波拉尼奥很好的渠道之一。

  年轻时的波拉尼奥擅长写诗,1975年,他与好友马里奥·圣地亚哥、布鲁诺·蒙塔内共同创立“现实以下主义”的诗歌运动,其目的主要是抵抗当时墨西哥传统的文学圈。这场运动自然是让很多人厌烦,甚至有人发表这样一段文字:“希望波拉尼奥能滚回他的圣地亚哥市,马里奥·圣地亚哥也是。”

  后来,波拉尼奥离开墨西哥,再也没有回去,虽然他的小说《荒野侦探》《2666》所描述的发生地就是墨西哥。至于波拉尼奥为何不愿意再回墨西哥,他最后一位女朋友卡门·里皮认为:“罗贝托在墨西哥建立了一块对他的文学世界来说非常重要的个人领域,而且他想一直维持着这块领地。我的感觉是,如果罗贝托真的回了墨西哥,那他的墨西哥文学将不复存在。”也许正是如此,罗贝托·波拉尼奥才能写出被很多人评为墨西哥最伟大的现代小说《荒野侦探》,墨西哥也成为波拉尼奥心中的圣地。

  卡尔维诺曾说:“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是不会被读完的。”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就是这样,它值得人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每一遍都会让人发觉新的亮点。可这样伟大作品的创作者波拉尼奥在开始创作时,几乎没有什么钱,而且他对于物质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他却不断提到金钱,这似乎是他的一个梦想,这所谓的梦想常被墨西哥人描述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虽然时常自嘲,波拉尼奥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完全靠文学活下去,“他总是说自己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著名的作家,而且他不会为了文学做出任何改变。”

  这是波拉尼奥的性格所致,也是他的独特之处。他能够代表一种文学信仰,这种信仰是英语世界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文学游戏中丧失的东西。波拉尼奥相信文学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使得他站在传统英语世界的反叛一面,这也是为何波拉尼奥的作品带着一定的政治色彩。《荒野侦探》还不是很明显,然而《2666》却很明显的显现出来。

  有关于他的作品,波拉尼奥似乎与朋友谈论并不多。不过,通过《波拉尼奥的肖像》,波拉尼奥的朋友对他的追忆,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一个鲜活的波拉尼奥。他幽默感十足,却又是一个很怪异的人。书中他的朋友阿根廷作家罗德里戈·弗雷桑回忆他第一次与波拉尼奥见面的趣事。刚刚认识,波拉尼奥便要求罗德里戈去他家,还说自己做的海鲜饭一定会是罗德里戈吃过最好吃的。可是波拉尼奥给朋友的路线并不正确,罗德里戈就希望可以改天再去,你一定猜不到波拉尼奥说了什么。

  对此,罗德里戈回应:“你这家伙要么是变态,要么是连环杀手。”重点是,罗德里戈称在波拉尼奥那吃的海鲜饭是他吃过最难吃的海鲜饭。不过,波拉尼奥应该始终认为自己做的海鲜饭是最好吃的……

  除此之外,波拉尼奥在认识罗德里戈后,总是给他买书,原因竟然是,他认为对方很穷,是个不得不从祖国逃离的作家,其实对方算是个“小富翁”。

  更为搞笑的是,波拉尼奥有一次需要搭乘出租车会布拉内斯,想请罗德里戈帮他叫车,去了他家。可是却跟朋友开了个大玩笑,声情并茂的讲述自己是怎样杀了一个光头党,逃到他这里来的。重点是,波拉尼奥开玩笑,对方还相信了!不得不承认,波拉尼奥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这也许是他不希望生活太无聊吧。

  但他的生活应该并不无聊,虽然他一生只活了50岁,长得也没有那么帅,可他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很多女性对他的喜欢。他给多数女性的信件都饱含深情,却又那么相似,他朋友这样评价:“他爱过很多人,每段爱都不持久,他最爱的,在我看来,不是哪一个具体的女人,而是爱情本身。”

  然而,对于爱情,波拉尼奥始终坚信女人们应该试试和一个拉丁美洲的男人谈谈恋爱,因为“他们是最棒的”。

  波拉尼奥虽然一生有过很多女人,去世之后将作品版权交给妻子洛佩斯,但在他心中始终无法忘记被迫分开的初恋丽萨·约翰逊,甚至因与丽萨分开试图自杀过,也在后来的作品中很多次提到丽萨,譬如:诗歌

  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才是最让人惦念的吧。即使是罗贝托·波拉尼奥,也是如此。《波拉尼奥的肖像》一书,通过各种零星的碎片,还原出一个生动的波拉尼奥在你面前,也许这并不是完整的,每个人的描述也不见得是客观的,但是这也不影响人们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波拉尼奥,这样一个可爱有趣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