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100字

2021-11-03 00:0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100字

  《文学回忆录(1989-1994)》是一本由上海三联书店著作,188.00元出版的1160图书,本书定价:布面精装,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一):一个有趣的文学偏差制造者:木心

  诸子百家最爱墨子,认巴尔扎克是大舅,福楼拜是二舅;抨击当代艺术家宁可造一流的丑也不造而流的美;又说尼采和老子比鲁迅高明不少,因为他们找到了大的叛逆,攻击上帝和宇宙;说歌德对拜伦一往情深,因为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用了28个小时跟随木心走完了他心中的世界文学大观,很值得。

  《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二):文学回忆录启示

  整个《文学回忆录》读完了,花了一个月时间。了解了文学,好像也了解了木心的部分人生。下册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讲起直到魔幻现实主义,使我了解了当代的世界文学史。里面有好多的见解值得记录: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

  真挚磅礴的热情,独立不羁的精神,是我对拜伦最心仪的。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英国文学,莎士比亚之后,公推拜伦。

  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这主义从古希腊一路下来,初始都用心用脑,但没有胆。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拜伦的个人至上,纯粹的独立,纯粹的自由,其实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拜伦是本能的天然的反抗。

  拜伦只会叫:这是不对的!不公平的!不能忍受的!

  《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三):用一辈子找寻与人生最合适的距离

  早闻木心的儒雅脱俗,读他的书之前就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风格。

  他的文学评述,以我的水平,读得费劲。他用词已然看出脱俗,但也不是不能理解。问题是他的视角完全站在读过万卷书,和对中外文化长年生活与思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很广阔的论点。我虽然读懂了他的字,却没有对他论述产生共鸣的能力。我就好像在看一辆高速驶过的列车,偶尔能看清一两个镜头般的片段景象,大部分时间我只是得到个大概的印象而已。

  幸好,他并不总是写些文化思考的文章。他的散文,特别有江南文人的细腻敏感。但是我觉得木心应该是个内心孤傲的人。他的文字,很多就是自言自语。也不在乎读的人是谁,读懂了前因后果没有,他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完美片段感。

  值得一提是他写的“上海赋”,文采斐然,行云流水,寥寥数段就把上海的前世今生完美呈现。他用了“魔性”一词形容上海,这该是我读过“魔都”的最早溯源。

  这个似乎永远学不会用句号的儒者。文如其人,难与世界融入,用一辈子找寻与人生最合适的距离。

  《文学回忆录(1989-1994)》读后感(四):文学的“私货”

  作者的审美、思考、观点,谓之“私货”。

  作品有“私货”,便有温度,有灵魂。

  作者的价值,“人”的价值,正在于此。

  太史公作《史》,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千古。

  看的就是“私货”。

  以上感想,久已有之。

  文学回忆录,以文学观宗教、观历史、观哲学。

  耶稣创教,其言昭昭;司马史记,其文熠熠;李耳讲道,其论凿凿。

  文学,以美观之。

  美,以人性观之。

  至后记,竟悲伤与感动。

  读书,私事。

  读书人,少有朋友。

  得一好书,获益匪浅。

  其作者,亦师亦友。

  师友已乘黄鹤去。

  读罢,不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