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调情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调情学读后感100字

2021-11-04 00:0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调情学读后感100字

  《调情学》是一本由琼.史密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308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调情学》读后感(一):总结一下

  今天在排队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探讨的是找到对的人而不是和随便任何人建立伴侣关系。总结一下看书的感受,就是尝试建立关系的时候要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揣测他人,也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揣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总会陷入这种奇怪的思维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方式,一是做真实的自己,二是要对自己诚实。

  你是不是觉得,做真实的自己和对自己诚实这两点在遇到感情时很难做到,尤其在感情经历很有限的情况下?你是不是一开始只是觉得很好奇,同时也很困惑?你是不是很想了解的更多,但内心很慌张,不知道说什么?你是不是曾经因为自己的笨拙感到很无力?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一只飞进玻璃瓶里的蜜蜂一样,毫无头绪,但又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你去勇敢探索?你有没有给对方明确且正确的信号,让你们的关系往你要的方向发展?你是不是明明只是好奇,但却做了内心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你为什么害怕拒绝,又在事后后悔?你有没有积极主动且努力去沟通,并做了有效沟通?

  当你遇到一个男生/女生,TA真诚而勇敢的想去爱你,而你不那么喜欢TA,或者你根本没有爱的能力时,请你善良一点,真诚并明确的拒绝TA,请你做个人,不要试图养鱼,欺骗伤害TA!

  最后引用书中两句话,共勉。“带来幸福的并不是随便一场恋爱,而是一段健康、忠诚、平等的伴侣关系。幸福也并不仅仅来自一种关系,它还来自多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伙伴、好朋友、邻居、家庭成员、社群等建立的关系。”

  《调情学》读后感(二):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

  其实,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直译了,不如改为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flirting”一词放在英文语境下跟中文语境下,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几个观点,其实都满具备实用性的。

  首先是拒绝,人们很怕在公共场合向其他人索要联系方式被拒绝,但作者却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两人不合适。你不应该把拒绝看成是很严重的事情,对方如何回应并不应该影响到你,同样,你的价值也不会因为拒绝而减少半分。你的价值应该是你自己决定的,如果把价值感放在对别人的期待上,那最后的结果不如你所愿,也是很正常的。在整个接近别人的过程中,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让别人胡思乱想。整个过程只是了解对方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对面这个人就是你的命中注定,孩子的父亲。如果你看到一个接近某人的机会,走过去抓住它。不要过多思考,去做就行了。

  如果对方的反应影响到了你,说明你将自己的情绪由别人决定,你的心里模式预设前提还将会影响到你的现实。将别人作为让自己感受更好的工具只能是加深你的恐惧,你会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依赖别人的正面肯定,这反过来加深了你对被拒绝的恐惧。

  你需要改变自己的心理模式。你需要选择一个和你有共鸣的想法,然后持续地去相信它。比如“了解别人是很不错的”或者“大多数人都很喜欢交谈,跟我一样”,这会产生冲击性的效果。不要预设对方的反应,不要对对方的反应患得患失,也不要因为对方的拒绝会伤害自尊。如果你带着“了解别人是很不错”的心理模式去接近对方,这个邂逅就更多是好奇心驱动的。这样子两个人的相处也会比较没有压力。

  其次,在接触人交往人的过程中,作者主张你不需要吸引任何人。你需要吸引对的人。不能假装或者过分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因为假装的你并不是真实的你,总有一天会被识破的。你只需要做你自己。真实的自己就会吸引到喜欢你的人。不要纠结于自己是否有吸引力。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在当下的文化中,我们常认为,有吸引力就是长相有吸引力。这不一定是对的。吸引力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基于单纯的审美---它和一个人的能量、魅力、自信、对生活的热情都有关系。我们常说自信的人最美,这种吸引力一定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当你感受到自己的吸引力,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吸引力。

  那我们如何寻找到有吸引力的人呢?

  作者提出,判断别人是否有吸引力,是基于你对自己的感觉。这种判断虽然主观化了一些,但不得不说也没有什么别的更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因为感情是无法量化的。而你在寻找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人时,感受必定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我们的心情、对自己外貌的感觉、我们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大笑和触碰,都能建立起积极的生理反应,从而增强别人对我们的吸引力,而对方眼里的我们也会更有吸引力。

  《调情学》读后感(三):感想2

  作者提到如何去接近一个人,让人感觉亲近。其实,人的肢体语言远远地能比口头语言传达出来的更多。让人感觉亲近的重点是,保证肢体语言的开放。显示出你的可接近性,而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

  当你来到一个聚会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一个座位坐下来。因为你无法知道坐在座位上的人,你们之间是否聊得来,当你发现你们彼此聊不来想要离开的时候,却很尴尬了也为时已晚。提前到达一个聚会,花几分钟熟悉一下场地,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早点来你可以观察后面到达的人,也避免了后到时别人已经组成了小团体的场面。到处走动下,以站着的方式跟别人打招呼,如果你发现无法与对方继续聊天,就可以走动到别的地方。以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聊天,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兴趣索然还是兴致勃勃?

  但同时,不要把对方的反应放在心上,没有人应该为你的情绪负责。要记得,我有权利靠近这个人,他也有权利用他的方式来回应我。

  当你想离开时,不要害羞,直接告诉对方,“我现在要过去一下,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来结束对话。

  怎么样确定对方对你是不是有意呢?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幽默(Humour) 、开放的肢体语言(Open body Language)、触碰(Touch)、关注(Attention)、接近性(Proximity)、眼神接触(Eye contact)。

  正如心理学揭示的,幽默和大笑能够很高的提升你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男人讲着不是那么好笑的笑话,你却笑得很开心,那多半是因为这个人而开心。

  开放的肢体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可接近性,我现在很愿意接受你的靠近,而非冷淡的拒绝。

  正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以目传情也是人们常常说到的。眼神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及情绪。眼神接触的频率是一个判断的基准,眼神接触三次以上肯定是有意的。眼神接触的时长可以说明信息,长时间反复的眼神交流代表了某种吸引。眼神的强度也是一个信息,你可以看着对方,到对方察觉的时候转移视线。或者,当两人已经熟络了起来之后,带着笑意凝视着对方。

  触碰这一点是个很好的信号,它给对方在心理上制造了某些感觉,并且表明你对对方确实产生了兴趣。哪些领域是可以触碰的呢?记住,大体上,手臂,肩膀和后背是可以的,而别的部位,需要等待对方的邀请才可以触碰。这点在两人约会的初期,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关注,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注,可以利用赞美的方式进行。“你的眼睛很好看,我从未见过有着这么闪亮的眼睛的人”,或者“你今天的裙子很美,很称你的肤色”。在表达赞美的时候,尽可能的具体一些,能够表明你的的确确是在欣赏对方的美。

  可接近性,其实是跟共通性连接在一起的。尽可能的去找相应的共同话题,共同的身份背景,共同的兴趣,这些都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好感的。

  《调情学》读后感(四):调情的思想教育课

  《调情学》这本书里不仅有反复的思想建设——轻松的看待搭讪、自信的心智模式、从内心出发摒弃世俗之见,也有一针见血的方法论——如怎样开始搭讪、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放弃、怎样优雅的退场等等。

  作者认为互联网不会有真爱(那些在互联网上寻找目标的人不过是为自己的慵懒寻找了一个借口),调情的必须途径是“面对面”,也因此作者在开篇告诫我们:停止刷屏,开始聊天,寻找真爱。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部分篇幅,反复的对读者进行思想建设,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心智模式”,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要怕被拒绝。被拒绝是一件好事,帮我们过滤掉了那些不适合我们的人。

  2.女生和男生是一样的地位。不要被一些社会规则所束缚,目前社会上男女地位都是一样的,男生不会因为女生主动而看不起或者觉得奇怪(特殊人群除外)

  3.培养正面的心智模式。有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件事我们做不好,或者对某件事情有了默认的判断,比如“我会不敢跟漂亮妹子说话”,在这种心智模式下搭讪结果很容易走向失败,但事实真的如我们自己潜意识里觉得的那样吗?未必。改变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强化正面的心智模式,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妹子可能很棒,我去挑战一下可能会有很好的结果”。

  4.自信,做自己。吸引力不是因为长得漂亮,而是跟一个人的能量、魅力、自信、对生活的热情都有关系。穿着喜欢的衣服,或者适合自己的发型,并不是因为外表吸引到了异性,而是自己由此带来的自信非常有吸引力。

  5.放轻松。很多人在调情的过程中,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想给对方一个完美的形象,“某句话不应该说,这样让我不酷”,“我的手应该怎样摆才更好”,太关注自己了反而让自己变得紧张而不自然,况且,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的形象呢?针对这种情况,作者给出了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作者在这还引用了人类学中“参与观察”的工具——参与文化而不过分沉浸其中影响观察。

  6.享受当下。有人在调情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担心——“这个人真的适合当我孩子的妈妈吗”“这个人会不会有我难以接受的缺点”,因此会有心理阻碍。但其实,调情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是简单的问话,通过问话才能够去了解别人。为了能够避免“想多了”,作者告诉我们要享受约会过程,不要太去考虑结果。

  另外,作者给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论,大概总结如下:

  1.如何判断是友情还是调情?作者提出了HOTAPE法则,即:·幽默(Humour)·开放的肢体语言(Open Body Language)·碰触(Touch)·关注(Attention)·接近性(Proximity)·眼神接触(Eye contact)当有人的行为符合这些条件的时候,那往往就不是简单的友情了。

  2.让人感觉亲近——混脸熟。人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产生好感,这是人的生物特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别人渐渐熟悉我们,给TA留下比较好的印象。

  3.利用人脑的混乱机制——比如,在开心的时候会误以为跟眼前的人很幸福,在恐惧的时候会误以为对身边的人产生了爱情的刺激感。

  4.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该怎么吸引TA呢?作者认为不需要展示你的吸引力,只需要让TA知道你被TA吸引了即可,怎么做呢?反向利用之前提到的HOTAPE法则,让TA知道自己对你来说“特别”——比如放下抱着的双手,对对方有所肢体接触,走进对方,与对方有眼神接触。

  5.如何优雅的退场?因为调情学最重要的规则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在不想和对方继续情况下,你可以简单地说:“谢谢你的陪伴,但很遗憾我得走了。祝你今天过得愉快。”态度模糊地对待别人并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善良的人,也不会让被拒绝的人感到更舒服,而只会让他更困惑。

  《调情学》读后感(五):“你要求太高而被剩下”,原来,是真的

  这本书很有魔力,我看到一半,就会想象自己在一个派对,和心仪的人对上眼,翩翩走去,谈话片刻,结伴离开。

  我也发现,这本书的划线比发表想法的人要多。

  《调情学》,书名可能太浪了,但其实作者是实用主义,换一个名字,哪怕是副标题“迷人的沟通”放大,也好过这个容易被人误解的标题。在此,不多议,我来说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书评,并起了这样的标题。

  你是否也经历这样的情况:和任何亲戚、长辈、邻居、同事等各种场景发生的对话,一旦涉及到“是否结婚”、“有没有对象”等话题,最终皆以“年龄大了,别要求太高了,差不多就行了”结尾。

  24岁的时候,我听了没太多想法,反正还年轻。27岁的时候,我听了会很反感,觉得说这些话的人都没安好心。29岁,再听到这样的话,我一脸苦笑,要求高???高在哪里,我不觉得。

  每次到这里,没有进展,也没有改变。一年又一年过去,依然单身,依然无人问津。

  父母在催,长辈在催,婚恋机构一问年龄就脸色寡淡。

  我知道自己平时工作忙,社交圈小,也不注重打扮,但是这些是单身的真正原因吗?

  未必是。

  当我遇到这本书,才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太把婚姻这件事想象得沉重了,而忘记了让自己愉悦这个初心。

  我们把选择交给手机社交app、交给欸婚恋机构、交给邻居、交给朋友或同事。似乎想更多地拓宽交友机会,并用条件筛选和匹配模式,在开始前就将“风险”降到最低,但是殊不知这一系列过程,放弃了很多表面不可能实际却有可能成功的机会。

  爱情应该是一段双方都认同、放松而感觉美妙的过程,如果并没有,建议另选良缘。

  作者在教大家方法的时候,用到了目标法则(这和我们去完成工作KPI类似,目标导向):写出5个对你而言最重要的决定性标准。每次到这一环节,好多人就犯难了,感觉有一堆条件要写,但是只有5个,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恰恰是自己并没有完全想清楚到底要什么。

  怎样找到自己的目标?

  1、思考你现在想要什么,不是模糊、长远、要未来才能实现的。只是当下的欲望。

  2、不要参考或复制别人的目标。

  3、看看你写下的五个标准,问问自己“为什么它对你是重要的”,比如你写“热爱工作”这一标准,要想一想:是因为你热爱工作,希望找一个同类?还是你的前任总是抱怨自己工作,而你不想重蹈覆辙?又或者你只是想找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如果是这样,或许真正的标准是对某些事情有热情,但不一定是对工作。所以,这么自问下来,也许你最后在意的是一个能给你很多自由时间做自己事情的人。

  4、如果对你而言,决定性标准不止5个,那就重新看一遍,问问自己是不是见过符合标准1、2、4、5但不符合标准3的人。五年之后标准3还重要吗?答案是“不”的话,那这个就不是决定性标准。

  这一套方式需要花时间去明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觉得这是本书给我的启发之一。

  这本书真正让我受益的是打破自己固有的心理模式。

  社交前,我们固有的心理模式是什么:

  1、女生不能主动。

  作者说了,男人和女人的相同点远多于不同点,我们习惯用两种标准对待性,职场上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一视同仁,为什么恋爱、婚姻上不能如此呢?就算是从生物进化理论来说,雌性倭黑猩猩更主动发出性信号。可到了人类这里,就变成女孩子在喜欢的人面前要矜持、要被动了。不是的,女孩和男孩一样有主动示爱的权利和自由。

  2、年龄问题。

  处于年龄困境中的女孩,请改变:第一、别再网上找伴侣了。第二、注意自己的行为。第三、扩大自己的视野。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块过期的蛋糕,就别再这样做了,你是一个人。

  3、仅有的经验束缚

  要记住,你了解的生活经验仅仅是你自己的经验。每次接受一个负面情绪或负面信息时,一定要去思考信息来源,也就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的价值观不能捆绑成为你的。

  4、不能同时和好几个异性交往

  前不久在抖音上看过一个情感老师说:“只要你还没领证,你就可以同时在好几个异性中挑选,女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伴侣。”我挺赞同,听起来挺“渣女”,但是这就和买菜一样,好不好,比较一下就清楚,这就要求交友基数要大,鸟多了,什么林子都有。

  还有很多固有的心理模式,我特别赞同,作者提到的这一点:斯里库马·拉奥的理论——作为个体,我们在很多不同的事情上面——对兄弟姐妹的态度、对自己的感觉,甚至看世界的方式(这是一个美好的还是可怕的地方)——采取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式,从我们意识中漂浮的各种信息里选出一小部分和我们的心理模式相符合的材料,而把剩下的98%都扔掉。这些“证据”又会强化我们的模式,把它们变成我们的现实。

  细思极恐,这就是我们常常被人说的“要求太高”,原来,我们已经潜移默化中被自己的心理模式害惨了,选择面越来越窄,而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书还没全看完,还有一些有效的技巧,我后面再来补充,看到这里,给这本书打4颗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开始前是自己的,但是一旦开始,就不该再自卑、自我怀疑,而应该自信、大胆去尝试,不要怕被拒绝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调情学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