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路微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路微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05 00:0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路微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路微光》是一本由[美]塞缪尔·米勒著作,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微光》读后感(一):翻越文字的山岭

  看完这本书有一句话让我印象还挺深刻的,“年轻人充满弹性的心灵,是不可能被长时间压缩成一种形状的”,这句话有点像孔子说的“君子不器”。

  这本书也没什么形状,看介绍说它是公路小说,所以读的时候抱着一些看公路题材的心去读,还挺喜欢公路题材的作品的,可是读这本书的时候但却越读越糊涂,总是搞不清楚主人公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也总是忘记主人公之外的人物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本小说也没有一种固定的形状,文字与文字,篇章与篇章之间就像一直在翻滚着波浪的河流向前流去。

  看着看着渐渐明白,与其说它是描写物理空间的公路小说,倒不如说它是描写心灵空间的公路小说,在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过程中,重要的似乎不是乘了什么车、看见了什么风景、有没有买车票、从哪里加的油、身上有没有足够的钱、遇见了什么样的人、说了什么话……而是内心的感受与变化。主人公不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也从一段文字走到另外一段文字中,每一章里面都有日记或者诗歌,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在期间穿梭,就像书的封面上那一句“一页一页,为你翻山越岭。”翻越的是文字的山岭,文字又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呈现,所以主人公翻越的其实是爷爷内心的山岭,也是自己的内心。这种写法还挺有意思的,但可能有点太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了,看完了其实我也没搞得特别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主人公又完成了怎样的和自己的对话。

  《一路微光》读后感(二):它又会是谁的光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

  出版后就被誉为写给全世界的世纪情书,荣登《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读物,可见它确实是非常棒的。

  这本书是以美国尼克松没有守约,向柬埔寨发起进攻为背景写的小说。让我们重温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他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很遗憾我对这段历史懂得并不是很多,不能详细解读。作者的构思十分精巧,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作者的笔尖,起初看得云里雾里。甚至不知道凯特琳是怎么冒出来的。原来这个18岁男孩阿瑟,换上了某种精神疾病,好多都是他的幻觉,还有作者没有过多描述阿瑟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很快去另一个地方的,都可以理解了。

  阿瑟因为一场指控而陷入了困境,似乎身边的一切美好都离他而去。左手骨折不能再打网球;学校的奖学金被取消;没有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女朋友出轨阿瑟发狂想打她,结果被法院审判永远不能与凯特琳见面。此时爷爷已经去世五周年,家里由于快没钱花所以想翻新一下爷爷的作品《遥远的世界》。但是阿瑟觉得爷爷是不会喜欢这样做的。于是他去寻找爷爷生前的谜题。

  五年前,爷爷突然离开家,一个星期后突然死在了离家很远的俄亥俄州,父亲匆匆就给爷爷举办了葬礼。没有对此产生任何疑问,做出任何反应。于是我带着爷爷的日记,踏上了爷爷生前一星期可能走过的路。

  阿瑟是坐火车去的,一旦坐上火车,便不能再回头,火车是不能中途停止的,阿瑟也很清楚这一点。而且火车对他们家而言也非常熟悉,因为他的曾祖父曾参与建造火车,爷爷参与维护火车,我和爸爸乘坐火车。在火车上正巧遇到了一个女孩玛拉,下火车后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教堂街17号,里边有一位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奶奶,苏 科佩特。她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就是阿瑟的爷爷去找她的那一天,每天都在摆放桌椅,原来她就是后来在校园里被枪杀的一位青年的母亲!阿瑟的爷爷把他们带走,可惜就再也没回来过了。那个老母亲的记忆也一直停留在那一天。想想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内在的遗忘,是大脑选择阻止它们无法记住事物的方式。可能遗忘是对过去重大心灵创伤的释怀。爷爷把这一切全忘了,把它们藏在一部小说里,然后开始新的生活。但这一切又从未离开过他。

  阿瑟 路易斯 普尔曼一世的人生从钟这里开始觉醒,也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从钟之下结束。他的一生牵挂最多的就是战争与和平。就这些。

  这本书真的是一部很棒的作品,很厚很厚的一本书写的全是一个人悬念重生的旅行。一页一页,为你翻山越岭。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的光,照耀在我们身边。

  《一路微光》读后感(三):致所有“在路上”的年轻人

  这是一部被评价为“六十年后致敬《在路上》的青春悬疑之作”,也被誉为“写给世界文学的世纪情书”,整个故事神秘而曲折跌宕,情节紧凑而张弛有度,一条条支离破碎的线索,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陷阱,既激动人心,也发人深省。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带着一段混乱的过去,开始一次次跨越国家的旅程,只为揭开祖父死前一周背后的秘密。

  这也是一个苦苦寻找真相的故事,但作家却在故事里时时刻刻警告我们:

  请不要试图寻找真相,世界是一个圆。

  本书作者塞缪尔·米勒(Samuel Miller)是一位85后美国新锐作家,除写作之外,还指导制作了多部音乐短片。《一路微光》是他的处女作,创作于2018年,是他在与一个摇滚乐队同乘一辆厢式货车旅行的途中创作的。就像他在故事中所说:“也许事实就是如此,神秘比真相更重要。”的确,米勒从一开始就密密编织着一张悬疑重重的网:十八岁的阿瑟因为一起莫名其妙的“指控”而失去一切,他的世界开始崩塌,他也因此陷入重度抑郁,就在这时,他偶然发现了祖父生前留下的线索。祖父阿瑟·路易斯·普尔曼是60年代“垮掉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在退出外部世界并迷失在阿尔茨海默症的迷雾中之前,以创作一部堪称文学奇才的旷世巨著而闻名,祖父也因这部作品而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文学天才之一,被众多追随者视为昙花一现的奇迹。

  然而五年前,祖父在加利福尼亚的小屋内神秘失踪,一周后被人发现死在离家数百英里之外的俄亥俄州,期间他的下落无人知晓。那一周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内心满是创伤的阿瑟决定追随祖父当年的足迹,试图了解更多关于祖父生前和死亡的真相。从一条线索到另一条线索,从一列火车到另一列火车,阿瑟踏上了一场横穿美国的火车之旅,试图去重温祖父最后一周的生活,而“向导”仅仅是罹患重病的祖父在日记中留下的蛛丝马迹。随着阿瑟逐渐揭开一个悲伤而可怕的真相,这场旅程也因他与一个神秘女孩、一个神秘组织和一个危险群体不断升级的冲突而变得更为复杂。最终,他不仅发现了祖父的真相,也发现了自己的真相。

  这是一本伟大的“公路”小说,作者米勒讲述了一场神秘的失去,每一段铁路线都充满曲折。阿瑟并不是唯一一个追逐真相的人,一路上他不断遇到新的陌生人,领教人性的力量并学会如何信任别人,他学会了放下过去,知道了更多关于祖父的生活和复杂的家族史。他一直在努力理解困扰着他的过去(关于祖父):“如果恐慌住进我的大脑,那么平静也在。”在这场身体的旅程中,他同时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程,他学会了找到平静,并利用它来改善未来;而改变阿瑟一切的开始皆缘于他的祖父。我们通过阿瑟的眼睛看到了活着的老阿瑟,如果没有他,阿瑟就不会有史诗般的旅程,也不会在其中学习并成长,这种苦乐参半的感觉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结尾时既失去了一些东西,又得到了一些真正特别的东西。

  作为年轻人,阿瑟有着非常复杂的性格。他一直在与躁郁症作斗争,偶尔会出现失忆和幻觉,但经历这一切之后,在他绝望地想要解开祖父之死谜团的同时,我们依然能够瞥见他与祖父的甜蜜关系以及他们过往的生活片段,依然能够看到一个想要摆脱命运、挣脱抑郁的“阳光男孩”形象。故事中那些令人困惑的诗歌,反映出了年轻的阿瑟在混乱中寻求平衡、意义与个人救赎的曲折历程。因此,这其实是一个讲述充满青春期困惑的青年通过与过去建立联系而逐渐重获人生意义的故事,在整整480页的故事中,我们会和阿瑟一起学习和成长,在他寻找答案的旅途中,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

  这是一本会让人觉得特别的小说,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字里行间涌动着的青春期的躁动和年轻人敢于逆风飞扬的精神气质。

  它也是一本任何人都会喜欢的小说,就像一路上的微光,那是来自世界之外的爱。

  《一路微光》读后感(四):寻找神秘失踪真相,谜团解开正是成长路

  今天读的是一本外国文学《一路微光》。

  听书名感觉挺文艺的,但是真正去阅读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

  首先是《一路微光》的作者是美国的塞缪尔米勒,一位作家,音乐短片制作人,同时还是美国少年棒球联盟教练。用咱们常说的话,这位作家,还是位斜杠青年。

  这本《一路微光》出版后被誉为写给全世界的世纪情书,荣登《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读物,可见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其次《一路微光》讲述了一个寻找真相,自我成长的故事。

  18岁的大男孩生活中出现了一点意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来信宣布他没有拿到奖学金;高中成绩不及格;左手裹着绷带;凯特琳与我的关系结束;法官让我失去一次见到凯特琳的机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糟,生活变得暗淡,没有光。

  于是大男孩子被爸爸带着来到了特拉基小屋度一个稍长假期。在他们家中唯一出彩的人就是他爷爷,已经去世的伟大作家,靠着他的版税,全家人生活得还很舒适。

  他发现爷爷就像是一个大谜团,比如给爷爷写讣闻的人,比如爷爷为什么会去俄亥俄州。他打碎了相框后,偶尔发现了一张折纸,有一些字母已经褪色了,不清楚的内容,是一个谜,是爷爷生前留下的。

  是他来时的那天,是爷爷拍照的那天,也是爷爷消失的那一天。他怀疑爷爷的死有一定内情,他想要找出真相,于是他翻山越岭去找寻真相。

  到底什么光芒才值得我们去追?是落在碎玻璃上的光,让他看见折纸的光;是那个强烈的光,让他的身体成为痛苦的本身;还是爷爷笔下的光,亮到看不到从哪里来的光;是未来的光,指引前行的光;是太阳的光,照亮白天的光。

  《一路微光》在正文中,夹杂着文中他爷爷的诗,夹杂着日记,让整个文章看起来有些跳跃,却又显出它们是一个整本,不突兀。

  作者塞缪尔米勒在《一路微光》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我的思想,我们可以读到我的想法,我的矛盾,我的犹豫,我的摇摆,以及我的坚定。

  比如作者用了“飞快地”来形容我装东西的速度,用了“发抖”来形容我当时的激动的心情,因为或许我可以找到爷爷为什么出现在那里,他和谁在一起,有一种谜团即将被打开的激动。

  比如作者用了“屏住呼吸”来形容我从阁楼下来时的小心,用了“盯着”来形容当时我的停顿,我在一瞬间的回想,用了”溜“这个词,用得非常的巧妙,表示出我是悄悄的、没有被人发现的。

  对于出行,我选择了火车。因为火车对我们家而言太熟悉了,因为我的曾祖父曾参与建造火车,爷爷参与维护火车,而我和爸爸是乘坐火车。而正是火车拉开了这个找寻谜团的序幕。

  当我借买零食的机会,寻问城市的时候,那个乘务员给我解了一个谜团,那些字母是颠倒的,可能是从另一张纸上印过来的,而且他还提到女人。

  当婶婶打电话找我的时候,我看到了进入车厢的警察,天哪,谜团越来越复杂了。

  《一路微光》中的线索就是那张不完整字母的纸,有点像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那也是借凭着不完整字母的纸找人的故事。总之找人是主线,而最重要的是过程,最精彩的也是过程,而非结果。

  《一路微光》读后感(五):既是寻找过去,也是寻找自我的救赎之旅

  一次意外的受伤,让少年阿瑟始终被噩梦所困扰,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似乎都成了家人眼中的异常举动,被肾上腺素影响的不仅仅只有这个十九岁的少年,还有家人们的担忧。

  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拒绝、女友背着自己劈腿好友、被限制令控制人身自由和行为,阿瑟·路易斯·普尔曼三世似乎成为了问题少年。父亲的担忧和关心让他感到烦躁,父亲和自己对于爷爷作品的不同认知更是将矛盾彻底激化。于是,借由一个爷爷留下的日记,阿瑟踏上了爷爷生前最后一次的旅途,未曾想到的是这场意外之旅拯救了迷茫的自己。

  神秘的爱斯基摩人相信,到了晚上入睡时,他们就死了。但当第二天清晨醒来时,他们就又获得了新生,因此,没有一个爱斯基摩人能活过“一天”。爱斯基摩人是这样的解释着每一天的日出日落,每当新的一天的到来,都是一个新的轮回。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疾病也会让人的生命产生“轮回”,那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甚至会忘记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却对很早以前的事情有很深刻的印象,仿佛生命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时刻。

  阿瑟的爷爷就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却独自穿越了大半个美国,最终在远离家乡的俄亥俄州去世。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旅途,一位连三明治都忘在马桶上的老人又是出于什么目的走上了这条最后的旅途呢?阿瑟决心调查清楚这一切,爷爷并非是藉藉无名的普通人,他一生之中只创作了一本作品,却成为了美国文化圈的文学偶像,他的作品版权至今仍然供养着他的家人。阿瑟追寻着爷爷留下点点线索,逐渐揭开了一段被尘封四十年的历史记忆。

  阿瑟在火车上邂逅了少女玛拉以及神秘青年杰克,他们共属同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违背自己竞选时的誓言,悍然出兵柬埔寨,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爆发游行示威活动,与在场的国民警卫队发生冲突,共有四名学生中弹身亡,而这四名学生都来自于这个组织——伟大的目标。随着探查的深入,阿瑟惊奇的发现爷爷居然是这个神秘组织的创始人,而现任组织头目杰克的想法非常偏激。阿瑟面临着危险,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最终揭晓爷爷留给自己的谜底之后,阿瑟开始直视过去的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躁动也得到了平息。

  阿瑟的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一周精神是错乱的,可是他仍然记得那个中枪的年轻人杰弗里,也还记得苦苦等待了四十多年的苏.科佩克,记得和兄弟亨利的每年的打赌,也还记得方面热血沸腾的那些岁月。或许在家人眼中阿瑟的爷爷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家人,但是他却是一个敢于面对“从未发生过的过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醒悟,去面对心中横亘的伤痛。

  阿瑟的问题相对来说便简单一些,冲动和易怒的脾气让他吃尽了苦头,但是仍还在可以挽救的程度。年少轻狂是在所难免的,如何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这才是成长带来的改变。阿瑟这次旅途最大的收获,除了得到了爷爷留下故事,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相信未来必将展现曙光,一路微光。

  《一路微光》读后感(六):《一路微光》:一次意外而神秘的失踪,一个人悬念重生的旅行!

  曾经享誉全球的美国作品《在路上》让无数青少年有了生存斗志,“垮掉的一代”从而也预示着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努力追寻自己脚步找出人生价值,而《一路微光》一书更是以青少年阿瑟的口吻探索自我否定、自我认同与自我成长之精神旅行。《在路上》与《一路微光》皆是探索世界,探索他人与自我作品,时至今日,于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而言,已经不再盲目的听信他人灌输的错误思想,然而在人生这条路上迷茫依旧时而显现,踌躇也会不断打消前进积极性,但难能可贵的是在不断要求自我蜕变。

  《一路微光》中青春洋溢的男孩阿瑟突然被震慑三观,崩塌的指控毁掉一切,本应该拥有明媚自由未来的他,如今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来信宣布他没有拿到奖学金;老师们宣布他的高中成绩不及格;他已经废了的左手上裹着黄色的石膏绷带;凯瑟琳的脸宣布他们的关系至此结束;还有法官,他宣布阿瑟失去了唯一一次再见到她的机会。正是这种突遭横祸的经历让阿瑟抑郁寡欢,需要到叔叔家借助散心消解愁闷,而无意中父亲提倡消费爷爷的作家名声再出版“作者首选版”书籍,让阿瑟疑惑起亲情价值,从而发现祖父遗留的诸多表述不清的日记,心愿弄清楚在祖父离世前一星期发生了何事,从此踏上追求真相的旅途。 老年痴呆,这个病症在当今世界已经得到普遍关注,我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绝望,但也能够理解那种境界。阿瑟.路易斯.普尔曼在逝世前一个星期是意识错乱的,而孙子阿瑟在爷爷的指引下找到了苏.科佩克,一个同样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太太,失忆让她忘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她记得阿瑟爷爷要带着她儿子和丈夫回来,他们承诺过一星期后就会回来,然而似乎有冥冥中不知何原因的事件发生,导致苏.科佩克老太太独自一人在大庄园里等待了五年。

  “只是假装很了解一个人,这很不好”这句话让阿瑟和玛拉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争吵,或许是因为阿瑟那种看破红尘的态度让她恼火,亦或许阿瑟的言辞总带着消极情绪让她不安,总而言之,阿瑟脱口而出的语言里让听者误以为老气横秋,这是一种令人不适的错觉。想必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揣摩他人的想法,实际上都是配以个人的解读,任何人都有过类似的做法,只是有人会在细枝末节时光间隙反思,而另外一些人选择逃避问题。假装很了解一个人,这很不好,我们连自己都不完全了解,更何况他人。当两个青少年在火车中迷茫的探讨这种问题时,我希望的是成年人们也能够思索这些让人恼火的行径自己是否也曾做过,没有灵魂上的拷问,哪来真正的蜕变。

  人生之路,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了解身边所有人包括自己,然而事实总是并非如此。阿瑟的爷爷是否像子女和孙子所了解的那样,安居乐业写作,后被阿尔兹海默症折磨,最终离开这充满希望的人间。在阿瑟的一路追寻中,他眼中的爷爷在变化,他自己亦是如此。看着阿瑟与玛拉的交流,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被伤害过后选择隐藏,阿瑟不敢对玛拉吐露所有心声,因为他知晓这样做有可能的后果,他曾经因为过于相信他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却被知晓自己这些秘密的人伤害,他们会利用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你掏给别人的越多,你拥有的就越少,如果你付出的太多,最终就会什么也得不到!

  《一路微光》读后感(七):世界是一个圆 转身寻找自己

  最近在读《一路微光》,我很能理解阿瑟的执拗。

  阿瑟的爷爷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阿尔兹海默症总是让人很难受,他会不断忘记一些事情,忘记一些人,甚至忘记自己是谁、自己会做什么。在生病期间阿瑟爷爷也曾离家出走过,阿瑟很是不能够接受,在他看来,爷爷的出走必定是有缘由的,背后一定有故事。然而,父亲却从来不那么认为,父亲好像很平静接受了这个现实,接受了爷爷离开的事实。阿瑟与父亲也因此产生了间隙。于是,他一个人离开家,追寻着爷爷的脚步去寻找爷爷的故事。他拿着爷爷的日记,一路出发,逐渐了解了爷爷,也找回了自己。我想,阿瑟和爷爷是很像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执拗,也都有着自己的坚持。

  《一路微光》讲述的是关于阿瑟追寻爷爷生前故事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陪伴他前行的女孩,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

  阿瑟原本应该是一个像其他人一样,走进大学大门去读书,谈恋爱,享受青春,可是他因为意外摔伤了胳膊;又因为女友的背叛而动了手,被关了一段时间;没有拿到大学的奖学金;高中成绩被判不及格······这些都成为了他的困扰,也成为了他出逃的理由。

  阿瑟对爷爷生前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索性冲出了家门,拿着爷爷的日记一路追寻下去。

  一本日记是阿瑟所有的线索,他从特拉基小屋出发,穿过了大半个美国,在途中线索指向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是他也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孩,也被一个神秘组织给盯住了,这也让他的旅程变得惊险。在这个过程中他根据爷爷留下的日记找到了一个同样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妇人,唤醒了那个妇人一些残存的记忆,这也成为了他后来的线索。

  追寻过程总是扑朔迷离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线索,下一秒就会断掉,而阿瑟还要不断和自己的内心作斗争,自己以为的这些是不是正确的,这些日记是不是真实的。除此之外,那个神秘的女孩更是暗示他,爷爷也许并没有去世,也许并没有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神秘组织也在不断追踪他,让他行程变得更加艰难。

  世界是一个圆,最终我们都会绕回来。阿瑟经过这漫长的旅途,还是回到了家,他也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这本书让人感觉很是恍惚,有时候以为阿瑟就是自己,有时候又以为阿瑟是别人,看他一路走下去,看他纠结,跟他一起开启了一个个尘封的故事,作者的牵引力总是那么强,让人一不小心就跌入了他设置的情节中。

  在文中,阿瑟每乘坐一趟列车,就会出现列车广播员的身影,他们总是会用优美的或幽默的语言来告诉大家到站地,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直到小说结尾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我们的人生的指引者啊。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寻自我,都想要透过自己最亲近的人了解真实的自己,但是这个需要勇气。找寻自己,固然很难,但是啊,我们也要勇敢踏上找寻自己的路途,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自己的人生绽放更绚丽的花朵。

  《一路微光》读后感(八):《一路微光》--也许猫还活着

  薛定谔的猫

  如果你不打开,就会认为这只猫可能还活着。如果你打开,而且确认猫已经死了,那你就是杀死猫的人。你是愿意带着悲惨的真相活着,还是带着幸福的无知活着呢? 当阿瑟为了追寻真相,第一次接触苏的时光盒时,他就已经做了那个杀死猫的人。 为了寻找爷爷死亡前一周的真相,阿瑟跟随着爷爷曾经的踪迹找到了苏,面对这个年迈并且精神失常的女人,阿瑟陪着她演了一场又一场“爷爷”回到这个地方的戏码,试图从她的身上找到一点关于爷爷的信息,可是苏生活在自己的时光盒里,一旦有人试图把她拉出来,她的时光又会重置。就当阿瑟以为苏除了这几句话再也不会说别的时候,苏却突然情绪崩溃大叫了起来。因为阿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时光盒,把那个藏在自己的时光盒里,脆弱又无助的苏曝晒在阳光下,让她不得不面对事实--她的丈夫跟儿子都已经死了,不会再回来了。 阿瑟杀死了苏的猫,苏不得不痛苦的面对余生。

  一路微光

  阿瑟也是一个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有严重的幻视幻听。初次接触他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这是一个暴力狂,殴打自己的女友跟朋友。但是当真相被揭开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人。正是因为可怜,所以在遭到玛拉“背叛”后,阿瑟再见到她时才会那么愤恨。 玛拉是阿瑟在寻找爷爷真相之旅上遇到的一个女孩,尽管两人相遇的开始并不愉快,玛拉试图打开属于阿瑟的时光盒子,阿瑟同样避而不谈,除此之外,两人还算相处愉快。 阿瑟是一个单纯的人,所以才那么容易被玛拉骗到俱乐部,尽管如此,当玛拉表现出自己的情意时,阿瑟仍然欢喜不已。欢喜的结果却换来了玛拉的“欺骗”。玛拉消失了,还是跟着那个跟玛拉有暧昧的杰克一起消失了。感情的背叛再次上演,伤的阿瑟体无完肤。 噩梦之后,阿瑟再次启程,这次又遇见了爷爷的兄弟亨利,亨利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猫”,但这次,阿瑟没有打开。 亨利无妻无子,一个人生活在这个被玉米地隔绝的“天堂”,他人生最大的期待就是阿瑟爷爷的来信跟他的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铁轨边等待。阿瑟的出现也许让亨利意识到他的猫已经死了,但阿瑟没有开口,亨利也绝对不会去问。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亨利无疑是可怜的,但是对亨利来说,这是最好的。 在亨利这里,阿瑟认识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爷爷,但这并不是爷爷的全部。 告别亨利,阿瑟找到了图书馆,在这里又意外的遇见了玛拉,阿瑟不愿意相信玛拉,结果却被杰克威胁,在被玛拉救了之后,阿瑟才相信玛拉之前的离开真的是为了他好。 故事的最后,阿瑟找到了爷爷去世的真相,也跟家里人重归于好,还收获了玛拉这个伴侣。这对阿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结局,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许并不是。

  一路微光,仍存希望

  《一路微光》,从来都不是说阿瑟得到了救赎,而是说那些收到严重创伤后,还心存念想,守着属于自己的猫不愿意走出去的人,守着他们最后的希望生活下去光芒。没有人愿意生活在痛苦中,那些被忘记的痛苦的过去,那些不愿意被揭开的真相,才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才是他们人生余路的微光。不用同情他们,也不用过多的关注他们。

  《一路微光》读后感(九):纵使一路微光,亦不放弃寻找真相

  有人说,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人,脑海里就像有一块橡皮擦,擦去了自己,也擦去了来路。

  但也有一些东西无法被擦去——在无涯的记忆荒原里,亲情与想念依旧清晰如昨。

  六十年后致敬《在路上》的青春悬疑之作《一路微光》被誉为写给全世界的世纪情书:由一次意外而神秘的失踪,开启一个人悬念重生的旅行。

  《一路微光》的作者是美国的塞缪尔•米勒,现居美国洛杉矶,除写作之外,还指导制作了多部音乐短片,同时也是美国少年棒球联盟教练。处女作《一路微光》是他在与一个摇滚乐队乘坐同一辆厢式货车旅行的途中创作的。目前与家人和一只全宇宙最可爱的狗生活在一起。

  因为一起莫名其妙的“指控”而失去一切,被退学、被劈腿、被限制自由,生活逐渐失控的18岁男孩阿瑟,在一次偶然下发现了爷爷死前留下的谜题,这让阿瑟心生疑虑,爷爷身患阿尔兹海默病已久,他的意识早已不同以往,那么这些谜题代表着什么呢?他在死前一周神秘失踪,不远万里死在离家千里之外的陌生他乡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一周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带着这些疑惑,阿瑟决定踏上爷爷生前走过的路,去寻找未知的真相。对于那些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来说,遗忘是一件最折磨人的事,每个人都拥有着对往昔回忆的甜蜜,即使那些回忆里有苦也有甜,但是它是一个人青春路上走过的脚印,等到老去回过头来忆往昔时,那些脚印便是一个人青春的见证。

  而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人回忆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张可以任意抹去的黑板,轻轻一擦,记忆便消失无踪,他们的回忆城中一片空白,廖无痕迹。这种痛苦没有人可以体会,更没有人能够代替。

  阿瑟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个每天需要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周围人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爷爷生前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为何会突然消失,死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他乡呢?虽然爷爷的著作不多,仅仅只有一部,但是这部作品足以支撑着他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然而爷爷的死有太多的疑点,让本是对生活充满了迷茫身患重度抑郁的阿瑟更加无措。

  一条条支离破碎的线索,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陷阱,试图重温爷爷生前最后一周生活的火车之旅,将阿瑟带入了一个颠覆他世界观的神秘组织——伟大的目标。更加令他感到震惊的是爷爷竟然是这个神秘组织的创始人,于是随着阿瑟的不断探索下,他逐渐揭开了一个令人感到悲伤且可怕的真相。

  就像作者在故事中所说:“也许事实就是如此,神秘比真相更重要。”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小说,主人公在一路前行中不断变化心态,随着这场神秘的失踪事件,一步步地接近真相的边缘,在追寻的路上他学会了放下过去,学会了信任他人。同时他以爷爷的日记为线索重走爷爷生前的路,在这条路上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尊敬的爷爷,知道了更多关于爷爷的生活以及复杂的家族史。

  这不仅仅是一部寻找真相,探究秘密的“公路”小说,同样它也是一部讲述充满青春困惑的青年通过一路的探究、寻觅、接触、感知,重获人生新的意义的小说。在这趟旅程中阿瑟不但找到了爷爷去世的真相,也找回了自己对人生迷茫的答案,在这寻找答案的旅程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最终实现了人生中的自我救赎。

  《一路微光》读后感(十):《一路微光》——谁是你的光?

  上世纪60年代,有一种现象在全美悄然形成,人们称之为“嬉皮士”运动。参与的年轻人以蔑视传统,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叛逆。

  在此期间有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问世,那就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此书以自传的形式描绘了战后空虚的年轻人,以追求个性为目标,通过各种搭便车或者开车的方式,横穿美国大陆的故事。这一路他们醒时高歌,醉时沉思,寻找着迷失的自我。

  时隔60年,美国作家塞缪尔•米勒写了这本《一路微光》,致敬那个疯狂的60年代。

  主角阿瑟是一个深陷重度抑郁的十八岁男孩,他因为一起指控陷入了窘境,似乎身边的一切美好都离他远去。

  左手骨折不能再打网球,学校的奖学金化为泡影,不能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一切都无法重回正规,被法院下达了人身限制令。但这些事件中,似乎女友凯特琳的离去是他最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

  为了帮助他重新振作,他的爸爸带着他去了叔叔婶婶家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并提到了他爷爷的作品《遥远的世界》。为了赚钱,父亲想要再版爷爷的作品,而阿瑟强烈的反对这个意见,因为他心中爷爷并不喜欢这样的做法。

  五年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被发现去世在离家千里的俄亥俄州,而父亲对此并无任何反应 ,匆匆忙忙的就给爷爷办了葬礼。为了解开爷爷离开这个世界前留下的疑团,阿瑟带着爷爷的日记迈上了找寻的路。

  第一站他来到了内华达州的埃尔科,在那里遇到了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苏.科佩克。从苏.科佩克的家中,阿瑟拿到了更多关于爷爷的线索。带着好奇,以及执着的信念,阿瑟踏上了去往更远处的火车。

  与此同时,在阿瑟的旅途中,出现了几个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看起来有些古灵精怪的女孩玛拉,以及无政府主义者杰克.汤普森。他们似乎和阿瑟只是在火车上偶遇,但是接下来的故事又处处都透露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一切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简单,阿瑟甚至觉得祖父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故事剧情跌宕起伏,穿插其中的还有阿瑟时不时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凯特琳虽然从未出现,但又仿佛从未离开。

  坦白说,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非常烧脑,一度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将近五百页的厚度,有时候也让人有些望而生退。

  再读时已经大概能理解故事的走向了,阿瑟寻找祖父踪迹的同时,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玛拉,这个女孩在无形中取代了凯特琳的地位,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她更多像是一道光,用她的行为帮助了阿瑟,虽然一开始也曾做错过,但是她始终坚持自我,并且认知到了更多杰克,将阿瑟的祖父奉为精神领袖,看似正道,但是对阿瑟做出来的事情却有些令人不齿。

  而阿瑟的祖父,那个曾经让诸多青年奉为领袖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重复自己二十岁左右的生活。

  故事的最后,阿瑟终于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认识了自我, 进入了更好的治疗阶段。而爷爷的作品,也在阿瑟的解读下散发出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如果对于美国文化比较了解的人可能阅读起来会更顺利一些。书中多次提到肯特州立大学的枪击案件,对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影响深远。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的光。也许不是单纯的谁拯救谁,而是互相之间的救赎。谁又是你的光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