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是一本由大迫傑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32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读后感(一):宇宙顶级武林高手的身心境界修炼
一本没有配速、没有训练方法、没有捷径
顶级高手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审视自我、修炼自我
在爬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后,还告诉你他爬了N*N遍!哪哪有坑、哪哪他也摔过很痛的人生哲学书!
还提到了面相
每个跑者在不同阶段都有人生的大目标和小目标
颜值跑神深刻写出了那些易懂却被忽略的人生和跑步道理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读后感(二):你永远可以相信大迫杰,就像相信你自己一样
2020年的东京马拉松之前,我发了条朋友圈:你永远可以相信酒鬼。
而可惜,继MGC之后,设乐又一次跑崩,彻底告别了2020年奥运会。
而大迫杰,克服了2019年东马退赛,MGC失利的阴霾,刷新了自己创下的日本记录--或者说,黄种人记录。
为什么? 这本书,可以找到答案。
在人生的前半生,大迫杰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人生。到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代表大学出战,拿到奖项。毕业,然后进入实业团。按这样的轨迹,他可能打破日本记录,但更可能的是在日立终其一生。然而现实中他没选择这条路。
参加俄亥冈计划,进入到最好的跑团,成为最强大的跑者。逐渐地,我们叫他“日本第1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速度,更是因为他做出的选择。 改变是痛苦的。但正是这改变,让他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俄亥冈,大迫杰获得的不仅身体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升华。这本书的写作时间看起来像是在2019年东马之后,MGC之前。这段时间,他放下了一切外在的荣耀,他人的讨论,只为全力地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肉体,成就自己的精神。2019年对大迫杰来说觉得说不上容易,但是他熬过来了。
田径场是最容易创造奇迹的地方。但在书里,大迫杰渐渐走出了田径场,走进了生活。生活总是充满了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大迫杰也逃不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迫杰是怎么做的:拒绝逃避。坚持,忍受。既然知道痛楚难以避免,而苦难可以选择,那就走那条最泥泞的道路。俄亥冈计划中的众人,从来都不是平庸之辈。全世界最强大的装备,最先进的训练方式,最完美的环境。与之匹配的,可能也是最大的压力。强如大迫杰,也常常感到窒息。
记得很清楚,我是在4月1号的中午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2020年3月31号,我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愤怒,痛苦,绝望,忍无可忍。知道消息后的半个小时,冲到体育场用自己全力冲了一个10km。长跑的时候你有大量的时间和自己对话,逐渐地,从容,冷静。这些,都是跑过,烦恼过,才能发现的事。
大迫杰的故事不只是他的故事,更是每一个跑者的故事。春风得意,坠入低谷,重振旗鼓。也许会有一段很痛苦的时光,但是,你永远可以相信自己,就像相信大迫杰一样。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读后感(三):比起成绩我们更欣赏的是跑者背后的故事
2020年5月15日,读完日本马拉松选手、亚洲马拉松纪录(2020年东京马拉松上创造的22小时5分29秒)保持者大迫杰的《跑过、烦恼过,才能发现的事》,对跑步产生了更加具体的认同感,自己的跑步观念和认识也开始向“寻找真正快乐的平和转变”,慢慢学会“在速度和宁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接入点”。大迫杰好像不太会讲故事,也许如同他书中所讲的“马拉松就是剔除不必要的东西,尽量保持简约”——他把书写也看作保持极简表达的过程。他形容马拉松会直接说“体能占百分之六十,剩下百分之四十是靠意志”,指出“如何慢慢发挥力量对马拉松来说非常重要。跑者必须从斟满的杯子里一点一点释放力量”。他讲要“接受任何结果”,告诉我们“失败的时候,外界会有很多声音,甚至也有批评。不过,只要报着已经尽力的自信,就能以‘这也没办法啊’的态度接受批评”。这是多么可爱又可敬的体会和感悟啊。比起比赛,大迫杰更重视训练的积累,他说“只要确实练习,接下来就只剩下时机的问题了。时机有时候刚好,不时不巧。然而,为了这个时机而持续作准备非常重要。我们永远不知道最好的机会什么时候出现。因此,我不会过度期待,而是重视并专注在当下的瞬间”,这些话语平实的不像出自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之口,也许就是马拉松运动本身改变了他,因为除了这我也找不出其它原因。
如果你特别想从大迫杰的书里读到些什么可以向别人说道说道的故事,我劝你可以放弃这本书了,因为读完全书你根本看不到太多所谓的“俄勒冈计划”,对于2019年东京马拉松失温退赛虽然多次提及也是点到为止,而对设乐优太、川内优浑这样有着标签意义的选手,大迫杰也是淡淡用笔,不谈优劣,仿佛全书都在直抒胸臆的讲道理,用最直接的方法告诉大家自己跑步、追求成绩、突破自我的原因和结果,告诉你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努力、什么是马拉松精神。
大迫杰是如此清朗而纯净,如果把书每一章节的第一句拿出来,就可以看到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大迫杰,除了以上提到的,我们还可以跟随他的脚步聆听到这些声音:“我的人生有很多时间都在跑步中度过”“在持续跑步的过程中,我也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答案”“我父母从小就告诉我:自己的事还是要自己作决定”“只有跑步的时候才能忘却一切杂念”“站在东京马拉松的起跑线上进,我觉得很满足”。谈到睡眠与体力时大迫杰会说“我唯一无法忍耐的就是睡意,每天至少会睡十个小时”;他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告诫所有跑者要“具备环境改变仍能生存的力量”;他平静的告诉大家“既然大家的能力没有太大的差异,那么了解自己并不特别这件事就显得很重要”,认为“行动时以什么为优先、想怎么做的想法最重要”,以此阐明:“保持坚定意志力”的重要性;谈论饮食,大迫杰会说“其实我没有特别的讲究”,提到对手他充满敬意,“纯粹的认为所有跑者都很了不起”;大迫杰秉持 “不为自己找借口”“未来的路会变得如何,因为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不会后悔,而且这本来就应该内自己负责”;关于目标,大迫杰“每半年或一年会有一个大目标,然后大致订好达成目标的流程”。大迫杰“从小对第一的执着至今也没有改变”,他“希望孩子们不要变成人生只有体育竞技的人。”他发现“各种经历比选项只有田径的人生更丰富”。你会看到他始终对四十二点一九五的距离“感到恐惧和不安”,因为“回顾至今的每一场比赛,几乎都是把体内的能量释放到极限才能跑到终点”。我喜欢大迫杰,因为他在跑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跑者,不仅仅是跑道之王。诚然我们会为三十六岁的乔爷破二惊呼人类奇迹;会为大迫杰突破自己的亚洲纪录大叫过瘾;会为期待基普乔格与贝克勒的对决大战,甚至我现在完整看完一场近两个半小时的比赛转播仍不过瘾,但我们更尊重的是马拉松竞技者灵魂深处闪耀的光,比起比赛和成绩,我们更欣赏他们背后的故事,如同基普乔格即使没有完成破二神话,他依然是我心中的马拉松之神;如同大迫杰即使没有入选东京奥运,他坚定、自信的眼神,自己选择道路并勇于坚持的意念会永远成为我心中的梦,他们不仅仅因为跑道上的成绩成就自己,更因为身后坚持的故事塑造了伟大。
而我们身边的跑者不也都是这样?他们有的八十岁仍坚持奔跑,有的身患癌症却依然驰骋赛道,有的因为减肥开始又因为热爱坚持,种种种种,已然让我们忘记了跑道上的成绩,开始关注跑者的背后的故事,因为站在启点的每个人都是胜利者。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读后感(四):跑过、烦恼过,才能发现的事——读后感,也是自己跑步的一些感想
有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这类关于感悟的书,与自己的感悟相互印证,有时突然读到一处感悟,发现居然与自己的想法惊人的类似,不免觉得彷佛找到了知己,有种喜悦的感觉,读这本书也是如此。
跑步的过程其实很枯燥,特别是当某处的风景你已经跑腻了的时候,你会思考如何打发这无聊的一个小时,所以跑步的时候你什么都会想,像我跑步的时候有时候会想什么时候才能跑完呀,我为什么如此虐待自己啊(因为我其实是属于OCD型跑者,有时候明明很累,却还是要强迫自己跑完今天的课表,只不过会放慢速度而已),我是不是有病什么的,有时候也会思考一下人生之类的。当然喽,有时候微风习习,细雨绵绵,这时候放下一切思绪,静静感受自然吹拂在你身上的感觉,这时候真的非常快乐,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感受到心灵的放松。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你有一定的跑步基础,然后你又在慢跑的时候,不然你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只会想什么时候结束。
大迫杰,2:05:29,黄种人的马拉松纪录保持者,我好奇他跑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于是我买了这本书,说实话价格还略贵,不过也算是为偶像充值吧。不过通读下来,也不过是偶像的碎碎念罢了,但是自己也有很多类似的感受。
”跑步是一件很孤独、很辛苦的事。有时候也会为接下来的漫漫长路感到担忧,但也正因为如此,抵达终点时的快乐和成就感显得更加特别,这一点和人生一样。“这是大迫杰写在开头的话,跑步跑多了,思考多了,感觉明白了很多跑步的道理,可是仔细想来人生的许多道理不也是如此,越发觉得很多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共通的,“跑步哲学”其实也是人生哲学。
在这本书中他讲述了一下自己为什么跑步以及小时候自己如何参加田径训练之类的故事,篇幅很少,主要讲的还是他关于跑马拉松和人生的思索。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只能挑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来写。总结来说,他认为跑马拉松成功的两个要素分别是意志和努力。(针对成绩有追求的跑者而言,健康型跑者也可以参考)在我看来努力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包含在意志里面。为什么呢?如果你无论面对成功、失败、低谷期,你都能毫不妥协地持续训练,这何尝不是坚定意志的一种表现呢。坚定的意志分为自己能够选择自己的路,接受任何结果,不为自己找借口,掌控自己的不安。不看里面的内容,只会觉得这哪里是跑步的道理,分明是人生的道理呀。
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别人的话只能参考,但是最终的选择还是要你自己做出来,这样失败了你也不能找借口。接受任何结果,跑步时一次未能PB成功,抑或者多次未能PB,抑或者陷入低谷期,没关系,慢慢来,把目光放长远,坚定信念,持续地不断练习,最终肯定会成功的。在这一点我感觉业余跑者和职业跑者相比占很大优势,毕竟不是靠跑步吃饭的,所以能有更多地时间调整,而职业跑者万一在备赛期遇到了这些想法,不免最终影响比赛成绩,甚至导致退役。不为自己找借口,一般来说,跑不出成绩除了外部因素,就是自己的原因,跑步是需要持续地练习,不是说你一次强度课做好了就可以懈怠其他课程,跑步是不会骗人的,你跑不出成绩一次两次可能还是状态不好,但如果此次都是这样,那么一定是平时训练不认真,只要你每次都做好练习,那么在一次次练习中必然会积累相应的信心,从而在比赛中一次性爆发出来。掌控自己的不安也同样是如此,一次次持续的练习,一点点接近目标的配速,一点点进步,怎么会没有信心呢?当然确实会有畏惧比赛的念头,也理应存在敬畏比赛的心情,但是一旦跑起来我觉得都会迎刃而解。一次失败不用灰心,毕竟状态确实是影响跑步的重大因素,所以要持续练习,抑或者用下一次比赛来找回信心。大迫杰也提到了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来,不然确实很容易受伤,小时候他每次训练都要额外多上几次强度课,被他教练发现之后,立马让他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他只好忍住自己想要多跑的念头,这也同样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跑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合理才是持久进步的关键,跑者的最终目标是强大。
给自己动力,有些人跑步是为了健康,有些人则是为了成绩,还有些人是为了万众瞩目。动力可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像大迫杰小时候跑步存粹是因为他想跑得比别人快。单一的动力消耗完毕之后,就需要找其他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种动力来推动我们跑步,纯粹喜欢跑步其实也是一种动力。
其实每个跑步的人都值得尊敬,当然不乏有些素质低下的行为确实应该鄙视,但是对于跑步这个行为都是值得尊重的,不管快慢,大家抽出自己空闲的时间进行跑步,放弃享乐,这难道不值得敬佩吗?“不止专业跑者值得尊敬,市民跑者更厉害。忍受数月艰苦的训练、忍受孤独的时光、在工作空挡抽出时间练习、放弃玩乐淡然地持续跑步,光是这一点就非常有价值。”大迫杰认为所有跑者都很了不起。说到这里其实自己是有点羞愧的,因为我跑步有时候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我觉得学习还挺痛苦的,跑步更有乐趣我才选择去跑步的。
当然现在的这些想法可能在日后的某一天会变化,很可能我会不喜欢跑步,但是这些想法起码陪我度过了这一段时间,让我的精神得以富足,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尽管如此,我仍相信持续凝视自己而得到的答案,一定会以某种形式成为自己的精神粮食,绝对不会白费。”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但是忽然希望这世界上能有一些人与我有同样的想法,不需要交流,只需要看见我的想法,然后心里一笑,觉得居然有和我类似的人,就像我读这本书时一样的感觉。尽管一个人跑步确实有一个人的乐趣,也不乏有人就是喜欢一个人跑步,但是偶尔多一个人一起跑,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也别有一种快乐呢,不然的话,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呢。
《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读后感(五):在马拉松中学会如何面对自己。
在马拉松中学会如何面对自己,这是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
以前真的不认识大迫杰,真正开始关注大迫杰是一年前左右。当时看到他的身材,一时间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说枯瘦如柴吧,他那发达的慢肌线条却给人十足的力量感。说他瘦得像个“瘾君子”吧,他那坚定的眼神和精致的五官却散发着迷人的美丽。标志性的前脚掌跑法,加上那无法形容的典型马拉松顶级精英运动员的身材,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能跑205的狠人。后来是看到铃木健吾跑了20456,破了他的记录,才慢慢开始关注他。
东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之前就听说,他要在这场比赛以后正式退役,因此十足可见这种在家门口背水一战的决心。男子马拉松比赛那天推迟了一个小时,东京时间7点开始,北京时间是6点。因此北京时间8点的时候,这帮人也就接近完赛了。我还记得那天我醒过来的时候大概是8点刚过,于是我拿出手机,打开央五APP看直播,画面刚刚好就是大迫杰以210的成绩第六个冲过终点,真是巧合。于是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买了一本他的自传来看。看看这个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这是一个极度自信、极度坚韧、极度要强、极度孤独甚至有些自我矛盾的一个人。这是一个精神和行动上的双重强者,带有日本人那种菊与刀的浓烈的特质。在日本,长跑是一种根植于国民之中的强烈的文化,从箱根驿传中可见一斑。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和表达,对我们都有启发意义。
关于意志。
大迫杰认为田径场的比赛,80%靠实力,20%靠意志,但是马拉松,这个比例是60%和40%。因为这个距离足够长,同时环境因素在不断地变化。只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让人坚持到最后。同时他也对市民跑者(也就是大众选手)抱有极高的敬意——他说许许多多的市民跑者,放弃了很多休闲与娱乐,不断地投入训练,最终站上比赛的起跑线,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足以令人尊敬。说的没错,比起职业运动员,那些咬牙坚持到最后的大众选手,他们更缺乏绝对的心肺功能,绝对的肌肉力量,补给、技巧和能力,因此他们更需要意志力。这与我对于主观能动性的看法不谋而合,我的“马拉松哲学”的第一条就是——世界上最难爬的坡不在路上,而在人的心里。心里先怕了,心里不敢想了,那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一切的训练或许都是徒劳。
关于选择自己的路。
大迫杰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一直强调,要自己选择自己的路。有句话叫做,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他应该是这句话的坚实拥趸。从小开始,练田径,上什么中学,上什么高中,上什么大学乃至后来冒着日本国内的一片争议推出企业队举家搬迁到美国去加入俄勒冈计划,都是他自己的选择,选择以后就不再后悔。选择一旦做出,就直面现实,拼尽全力,如他所说,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感情的训练机器,什么都不想,刨除一切杂念,吃什么不管,穿什么不管,只管严格地训练,甚至于连抱一抱自己的宝贝女儿都怕伤到腰。就是这么绝。当时我看到这段,我想到的是《中华英雄》里面吴镇宇饰演的那个日本武痴的角色,为了练成绝世剑法去与郑伊健饰演的华英雄决斗,自杀妻儿,自毁双目。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文化里真的有一股狠劲儿,就连大迫杰自己也在书中写道,能够超量地进行疯狂训练,是日本运动员的优点。
关于感觉。
这部分令我耳目一新。我们常说,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要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显然大迫杰的对话方式和一般人不同。大迫杰说,感觉这东西,是最虚的,是最是靠不住的。如果有一天训练,你感觉到累或者疼,那你必须再往下问自己,是具体哪里累哪里疼?是腿吗?是大腿小腿还是脚踝?是多么累多么疼?还能坚持多长?要能说明清楚,分析明确。这种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双重的庖丁解牛式的深究,不可谓不彪悍。他认为,不要看感觉,要看可以直观或者量化展现的结果和数据。这种与众不同的与自己对话的方式,逐渐塑造起了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内心。
关于忍耐、专注和坚持
这个话题,作者的观点也令人颇有启发。大迫杰认为一个强者需要具备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能力。持续地忍耐,忍耐到能够坚持下来为止。我以为他是一个很悲观的人,但是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提到,即便他的腿明年就废了,就必须退役了,这也没什么——又不会死,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当教练。我想这种强大的内心往往可以让人无所畏惧。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最终只能抱憾终身。对于如何坚持,大迫杰毫无焦虑,他的答案就是,别想太多,活在当下,并从每一堂训练课开始。200米*12次的间歇跑,一看就好多,好累,我们要把它想象成是把一次200米的间歇跑重复12次,每一次不管别的,不管能不能跑下一组,只管把眼下这个200米跑好——别的什么也别管!想得越远,焦虑越多。
关于好胜心和自信心。
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说。我们普通人,常常在重压之下变得对结果佛系,又常常在轻松的问题面前变得骄傲自满。如何调整这个心态也常常困扰我。大迫杰的好胜心令人惊叹,他也毫不掩饰。鲁迅先生小时候是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而大迫杰说他小时候输了田径比赛以后会在手上写一个赢字提醒自己要赢。他在休息室,每次都会先去占1号柜,无论这个柜子的位置让人多难受多不方便,他就是要数字1。如果1号柜被占了,他就会去找11号、111号、10号,总之,一定要有一个数字1。这种对于胜利、冠军的疯魔般的追求,应该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的共性吧。柜子的编号只是一个表象,没有谁能因为柜子的号码而获得竞技体育的胜利。然而不断地给自己施加正向的心理暗示,是一个强者最基本的心理。
但是,如果说仅仅只是对1的渴望和追求,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强者思维和强者心态,顶多是一个魔怔的好胜者。大迫杰同时提到,如果拼尽了全力,想尽了一切办法,那么一个人就可以接受任何的结果,哪怕没有赢得冠军,哪怕被舆论覆盖。从不掩饰对胜利的热切渴望,毫无保留的拼尽全力,不找借口,倾听内心,不信感觉,用于挑战,最后,接受任何最终的结果,即便没有达到赛前的目标,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的思维。
因此,在东京马拉松赛后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给自己的这次退役之战打多少分,原本想要夺牌的大迫杰说,给自己打100分,因为他已经发挥出了所有。这很出乎我意料,在没看翻译之前,我看着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大迫杰,以为他充满了无尽的遗憾,以他强者的性格,只能给自己打70分。
强者啊!
关于体育的位置
虽然大迫杰把至今30年的人生大部分都献给了长跑,并且将继续以教练身份延续他的跑步生涯,但他却教育孩子说,生命中不全是田径,甚至不全是体育,可以是美术,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其他很多世界上很美好的东西。作为父母,要做下一代的带领者,去认知更广大的世界。我举双手赞成。体育、田径、长跑是美好的,它能够塑造我们的精神,强健我们体魄,拓展我们的认知,磨砺我们的品性。但说到底,跑步就是跑步,仅此而已,我们要想做一个纯粹的人,就要控制自己在很多事物上不断挖掘意义的冲动。从马拉松中领悟出人生的道理自然是好事,但我想跑到终点之后,翻过一天它便什么也不是,还有很多事情能够给予我们生命的馈赠。